颐卦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

    颐卦 (第1/3页)

    颐卦。艮上震下。

    宣圣讲义

    颐卦象为震艮合。上艮下震。为二阳四阴卦。阳在两端。阴居中。上下始终皆阳。而内包四阴。卦象颇类中孚。不过中孚阳多于阴。颐则阴多于阳耳。又大象类离。离亦中虚。阴在阳中。唯离阴少。而所类者三位之离。非重卦也。此颐卦虽与离相似。究不同。却与中孚体用有相类处。以阴虚阳实。实中含虚。为天道下行。地道上升之义。虽非如泰与既济。而其环行周流。从终复始。实象地居天中。大气环行于四围。形在气里。周回无尽。则阳者卫外以为固。阴者持中而不渝。刚者周行以为度。柔者自保而不挠。故为虚中善纳。强外能充之道。譬诸器物。中虚能容。外固不窳。此相须成用。而交益以致于道者也。易之卦象最善者。莫过于中孚。中孚即中和也。外刚以成其中。内柔以达于和。如人性情两正。体用兼善。则在己克止至善。以成其性。在物克明明德。以推其道。此圣功王道仁智备至者也。故曰中孚。而颐亦有似焉。颐虽阴多于阳。而阳贵。取物以养性。而性不役于物。因情以见道。而道不蔽于情。是能孚中孚之义。而成颐养之道也。夫颐之卦象。前已释于噬嗑。噬嗑以离合震。九四一阳。如物在颐中。示人之食在口中。即以养生为义也。颐则以艮易离。中连四阴。既非如噬嗑之含物。不得为口食之象。而反释为养者。是非重在食也。食或重矣。亦非必在口中。虽非口含有物。而仍不失于养。则以口颐既具。即有食物之用。虽不见其食。而必需可知。故辞明示之曰观颐自求口实。言既有颐。自待于食。虚者善受。则不容其匏瓜之系。而不求食也。既志在求食。则俠不见其食。如噬嗑之含物。而可测其必充颐之用。以达夫养之之道。是食不食。不在见物。而养之有待于食已甚明。故颐不徒具也。为食而有颐。为养而有食。是颐者养也。用颐即以成其养。无养不足以孚颐。无颐不足以称养。而养之为道。亦非徒颐。为颐固为养用。而所养不止于颐。则以颐之为物小而取类大。为名近而包义广。求口实一语。岂徒甘肥之嗜。齿舌之谋已哉。夫亦有深意存焉耳。故重在观。观卦以二阳明于上。而比于日月中天。照及一切。物无遁形。乃名观。阳在上也。颐之上爻亦阳。光明下临。万物同显。其下又有阳以映之。如日月对明。镜烛相射。其光益大。其观愈清。则所以辨于性情。别于善恶者必审。而所以择于物。致于养者必宜。此虽以颐为求口实之养。而所重则在养之得正否也。故传曰颐养正也。

    蒙卦辞蒙以养正圣功也。今颐卦亦为养正。足见颐之为养。直彻始终。其初为生命之需。口腹之养。其至则性道之学。圣贤之养。一以贯之。原无二致。养正云者。以卦象言。始终阳刚。内包阴柔。阴柔本物欲之类。阳刚通性天之真。是以全卦六爻。性情天人。首末终始。未尝相违。而互成其用。以刚养柔。则情不乖性。以阴养阳。则天不远人。是所谓中和之功。内外之至。各得其所。而恰宜其用。遂其生。即大人能养其大体。小人能养其小体。物我皆如所养。以生以存。以大以化。天地之养万物。万物亦以自养。此即养之至也。养正之谓也。夫天地之于物也。无一不生。无一不养。而无一不养于正。唯正能遂其生。能成其养。所谓正者。性情也。中和也。故蒙卦以之养蒙。以孩提之童。有其天真。老氏所谓和之至也。喜怒哀乐。发皆中节。衣食玩好。嗜皆合度。是即正也。从而育之充之。以保太和。全之成之。以孚天性。即养正也。是养正必始于蒙。物皆有蒙。不独人也。人为最显。故蒙养法于童蒙。徵于口食。为其易解易明也。此颐与蒙皆以养正为用焉。颐又泛指一切之养者。物皆有生。皆求其养。则皆有取于颐。以求口实。以达其全生遂生之养。在初虽口腹之欲。其终实性命之正。盖本乾之大生。而道变化。重在正性命。保太和。以成利贞之德。艮震二阳。皆自乾出。而居始终。括一切。凡生成变化。莫能外之。故卦取其合。已见养正之道所本也。艮止而震动。震木也。为万物之始。如春之萌动。艮土也。为万物之成。如地之厚载。二者合德。则生者成之。动者载之。有本有末。克始克终。此为养正之大则。而颐之所以成用也。艮止于外。震动于内。艮以静而代坤顺承。震以奋而体乾行健。此刚柔相得。阴阳克谐。以竟天地之用。而达生成之功。是即养也。养正之所着也。由爻言之。二阳四阴。阳本奇。阴本偶。奇偶相配也。阳数九。阴数六。阴得阳三之二。阳数十八。阴数二十四。合之得四十二。恰孚人物生成之数。以与天地校。不相犯而相孚。阳卫于四方。阴守于中央。此天地之象。而有类中孚之行。故能养正不偏于情欲。至性不戾于柔刚。此取象之妙。成用之臧。有非人所为。斯天道自然之彰。乃次大畜而明物我之养。依其相畜。更充其相成之道。则仍孚于道之一阴一阳也。读者就卦爻之象。细玩味之。则可见易教之善。文王周公之圣矣。

    颐卦上艮下震。中互坤卦。其往来大过。其反为小过。皆四阴或四阳。刚柔不平均。而颐则以阳包阴。且兼终始。故为吉卦。而近于中孚。凡阴阳不平均者。其行易失中。独中孚与颐得中。其反对大小过。则失中矣。故名过。过犹不及。小过与颐。只上下易位。大过则反为阳多阴少。阳四爻。阴二爻。而皆以阴包阳。阴兼终始。阴胜于阳。故为过。大过以阳多受侮于阴。故曰大过。小过以阳少受侮于阴。故曰小过。因阳少易受侮。其过犹小。若阳多而见侮。是过已大也。然以时位之异。境遇之殊。或宜或否。原无定论。如阴盛之际。阳自屈。而阳升之时。阴亦消。此天地自然之理数也。第以人道为言。阳宜扬。阴宜抑。阳主外。阴主内。方为正轨。易旨即以此为准则。而名阳息为复。阳消为剥。以见阳之不可侮也。大小过之名。皆以阳受阴迫为虑。以阳反在内。受阴之包围。而失其刚健之道。此可虑也。故曰过。过犹失也。颐与大过。本为往来卦。而恰相对。以艮对兑。震对巽也。阴反成阳。柔反为刚。一易其位。乃失中行。故颐为养。而过为伤。颐则近于中和。过则害于善良。存性则得其正。从欲则逢其殃。以礼制情。斯为修养。恣情徇物。乃类颠狂。故颐为吉。而大过为凶。体天道之有常。宜事物之用中。阳刚以顺于性。阴柔乃成其蒙。颐犹有德之君子。大过则无行之狡童。此二卦之异趣。而时用以难同也。夫颐大过皆独立卦。与小过中孚同。小过反对为中孚。其爻异也。乾坤坎离皆然。皆以爻位阴阳之异。而为对卦。然非如他卦之能反覆成二卦也。故名独立卦。如颐大过。虽反覆不变。若大畜反覆则为无妄。是二卦合为一卦者。唯上述乾坤坎离大小过中孚与颐八卦异焉。此周易列序卦次。取反覆卦外。即以相对者为连续往来。明不外一阴一阳之谓道。而爻位刚柔。相倚伏。相生化。无有已时。如颐之与大过。虽非反覆。却成往来。阴极变阳。阳终生阴。乃天地定序。不待反覆而后明也。是用颐必知大过。乃本末终始之事。知其有过。得其颐养。徒志于颐养。未有不流为大过者矣。故二卦乃相对而相继。如物之有正反面也。

    颐虽与大过往复。而与中孚相类。以中孚与小过往复也。颐为养以适于中和。则中孚亦宜于修养之卦。在天道。中孚为冬至。一阳来复之时。而人道象之。亦为一元将始之象。以人生日日生息。元气循行。周而复始。如夜半子时。阳气初升。生机乃动。而修道者特重此机。名曰活子时。实即元气之萌动也。而颐以震之一阳在下。正如复之下卦。阳初奋振。而生机初发。其生息可至无限。此诚可贵者也。更以颐之上卦为艮。艮止也。其上爻一阳。如日中天。光明下照。又如人灵明上发。性光澄澈。渣滓都消。是道功将成之候。性灵上达之时。其在初为知止。而后有定。以息万虑。净一心。归于至一。保合太和。而在终。则为诚而明。大而化。中和并至。位育同成。以孚于乾元。而同于太极。斯二卦之合。实为内修玄妙之功。由人入天。由情归性。以生生不息。而达乎至诚无息。以为物不二。而极于无声无臭。此固始终一贯工夫。非徒如蒙之养正已也。故颐养者。小之则日食延生之事。大之则成性存诚之功。近之则取物赡身之为。远之则通天立命之境。是所谓养者。岂徒口实之求哉。然就口食言。亦正有深义。以吾人生命需夫饮食。而精气通于天地。口腹关于嗜欲。而吐纳接于灵明。旨口实之所求。不必专为菽水也。修辞立其诚。则知言同于养气。无息极于悠久。则呼吸贵于膏粱。味道者审夫精华。则咀含无非学问。知音者明于天籁。则啸歌直动神天。是皆养气养神之所先。抑亦修性修心之必重。是口实二字。虽浅之属于饮食。而推之则凡有饫吾心身。足餍吾性情者。皆可出入此颐。而互成其养也。易之示教。往往如是。由浅喻深。由粗喻致。苟不推索至尽。必茫然于古人之辞。此固古今文言有殊。时势忌讳不一。法语难罄。曲譬最宜。要知颐之为卦。取艮震之一动一静。分刚柔而为内为外。上绍大畜之业。下徵大过之变。是皆为义之至精。而习之所必审者。宁能囫囵吞枣。遽谓颐之养止于求口实也耶。

    颐。贞吉。观颐。自求口实。

    宣圣讲义

    此颐卦彖辞也。颐取象于人之口颐。故字从页。明在面也。颐居颊间而夹口。口主饮食。言语之道。颐亦与其责。卦取外实内虚。以象如口。口之中空。合下动上止之用。如齿牙之司出纳。故颐用为养。而继大畜以充其育。大畜之育以资养。颐之养以御物。是我与物交相为利也。人之生也。赖食饮以为养。食饮须物以为料。此颐养之先必畜物也。而颐之志亦在取物以充其养。故曰自求口实。颐处于物之先。即物之主。有物则利着。颐以物为利。乃有贞吉之占。盖贞与利。一主一宾。一内一外。贞者主也。内也。利者宾也。外也。由食言之。则口为主。物为宾。养在内。畜在外。此贞吉者。正以成其利用也。如人无口。将何以食。无养。将何用畜。我之不存。何有于物。此贞乃先利。而为颐之所本也。唯贞乃吉。故贞吉即养正之功。譬诸蒙养。必先保其天性。全其良知。而后克就于正。若徒(不知何字。“刘”字中把“金”换成“亚”)丧其灵明。毁灭其至性。是犹屈杞柳以为器。削玉石以为形。虽见其工。已失其本来面目。则何贵乎养哉。譬诸雕饰之美。人也。而违乎天。刻画之巧。匠也。而悖乎性。皆非养正之道也。人性本善。习与为恶。苟见其恶。谓之性成。是不知情性之辨者也。易于乾卦。但曰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不言毁性为正。灭良为和者。诚以利贞原性情之真。中和实变化之源也。故性命只求其正。太和只期保合。他无所为也。是诚养正之大则。亦即颐贞吉之精义也。贞以正性。而利孚于情。口腹虽得其食。而不徇于物欲。身心虽得其养。而不乖于天性。此贞吉乃成物利。以达养正之道矣。故重在观。唯观乃辨于情伪。别于正邪。明于物我。以正于性命。若瞢焉不求其故。昧然不知所以。见食则欲。遇物则贪。是养之适以害之。生之适以戕之。更何有颐养之用哉。此观颐者。为审其养。而慎于所接耳。虽口不能无食。生不能无养。而必先明其所宜。察其所安。方求之以应其所需。纳之以孚其所容。故曰观颐自求口实。实者诚也。情也。不虚也。不伪也。中也。宜也。不偏也。不过也。恰如其分也。各得其所也。此乃颐养之道。而首在自观自求也。如人食饮必饥渴之时。取物必洁好之品。方合于养生。而毋害于物。毋伤于己。此利用也。不然。非病则苦。非费则殃。同一求口实。而有颐与过之别焉。故重在观颐。谓必孚于颐养之道。而后求之也。

    彖曰。颐贞吉。养正则吉也。观颐。观其所养也。自求口实。观其自养也。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颐之时大矣哉。

    宣圣讲义

    此申释彖辞之义。明颐之大用也。颐以下动上止为用。动而止。则所行不踰矩。终始以道。不失其正。则养不悖于性。利不害于生。且内虚则善求。外实则善予。传称临观。一予一求。亦以其德用言也。颐之艮震。皆二阴一阳。各予所求。而不待于外。故能贞以协吉。艮德在静止。而光明在上。震用在奋兴。而刚健在下。合则有颐观二卦交互成用之象。求在己而物不干。则我生自在。物相应而养不匮。则我身有真。此能孚贞吉之占。而克称养正之道也。观颐观字。亦本观卦。以艮一阳上明。能照一切也。而颐则以观其养为用。盖不贪于物。不恣于情。则所养合道。非如鸟兽徒求饱饫也。养必称夫育。即生成栽培之义。生者成之。栽者培之。此天道也。而人亦法之。不养之养。甚于无养。故养不在物而在己。此自求口实。即观其自养之意。自养不待外物。则为真养。苟需外物。而不免于贪求。是养反为害。所谓自求口实。必反省口之所宜。而辨其实之之道。以虚则慕实。天地之道也。虚而实之。乃孚中和。不实不虚。乃达天德。若虚而不实。其弊在空。是不及也。实而过当。其弊在窒。是太过也。皆戾中和。皆乖乎养。天地养万物。即在此虚实得宜。冬寒则继以春和。夏暑则承以秋清。皆虚实之推移。即所谓盈虚消息之数理。天地不待于外。而物得其养。则人之为养。亦不得求诸外。而贵在自养。圣人则不独自养。且因而推及于养贤与万民。此即中庸诚者成己成物之义。以充性之德。而体天地之道。固不止养己。必兼养天下也。养己养也。养天下亦养也。同一道而无二致。故圣人养贤以及万民。虽养人之大。恰如其自养之小。以天地养万物。恰如其自养。天不为万物而养。圣人亦不为天下而养。所养近。而所及远。所养一。而所推众。此圣人之养民。本乎天道。发乎天性者也。始克称颐养之用。而全其生生之功。天以生成栽培之道养万物。圣人亦如之。所养如时之宜。春生之。夏长之。秋成之。冬藏之。时若不同。为养则一。以不悖生成栽培之例。故其功莫名。其利莫大。为能孚震动以发于始。应艮止以成于终。则无时不宜。无地不适。所谓盈虚消息。而不见其迹。发育变化。而不知其故也。颐之用合于天时。颐之道达于天地。故曰颐之时大矣哉。且颐以顺时成养固矣。而其妙用。则在因时自养。如人夏葛冬裘。饥餐渴饮。不待外物来告。而自知致之。是即时用之道。而君子则更进焉。饮食之外。尚求其不饮不食之道。衣服之余。尚求其不衣不服之功。此则充自养之义。而师天之无为。如道者修持山林。潜形遯世。不求闻达。以遂其生。全其性。斯亦自养之一端。但非所语于大众也。吐纳天地。摄取日月。忘形去知。一精同气。则何待乎饮食。以无饮渴也。何须于衣服。以无寒暑也。此乃道生道养之俦。而超乎象外者也。则其自求口食者。不在寻常之物。而属天地之精。日月之华。虽有所难知。亦养之别具一格者。不得谓为无是人也。盖圣人之养。恒异常人。虽示教不以奇高。而成道应知玄极。故言养必先观其所养。则知其所成。智愚不肖。有需于养则一。此天地养万物。莫不顺其自然。而圣人养人。亦必视其自性。必也。各得其所。各如其分。而后养之不害。此颐之时用为大矣。时中不失。则夏虫不必语冰。松柏自然后凋。性之至也。故贤贤必以礼。仁民必以情。圣人不外推性之德。成仁智之用而已。养一而所成万殊。颐同而所至有类。非有他道。亦唯充其时用耳。故曰颐之时大矣哉。

    象曰。山下有雷。颐。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

    宣圣讲义

    此颐全卦象辞。申明卦象之意。并示人道之则也。颐以艮震合。山下有雷之象。山静而雷动。山阴而雷阳。艮虽少男。以卦言。则阴也。为阴长阳消耳。震则为阳长阴消之象。故为阳。阳出山下。与复之阳出地中正相类。不过艮为山。高出地面耳。雷自山下发。亦较出地中者不同。以阳气已壮。而上得艮之一阳相应。故用异复。而成动止相倚之颐。颐既取震雷之动。又因艮山之止。上下相摩。始终有节。故颐为养。明其动止有度。作息以时。如人之休养也。天以四时休养万物。亦如人之日作夜息。初劳终逸。相与调剂。以遂其生成也。人物皆然。作者必息。劳者有逸。苟作而不息。劳而不逸。是徒耗其精力。而无以继。若息而不作。逸而不劳。是亦怠其形神。而无以存。二者一不及。一太过。皆悖生生之理。即非所以为养也。此易以颐示养生之道。不外明夫作息有时。劳逸有度而已。故颐以山下有雷成象。见动止之相须成用也。唯其相须为用。则可知动者不可过动。止者不可过止。止之失时。是犹无止。动之失度。是犹不动。过犹不及。利反成害。善为养者。知劳逸之当均。而作息之必常。均则事功成。而精力能久。常则德业着。而形神不殃。是以君子于此。必有所谨矣。人之养也。不必先务高深。而在日用之细。不必先求美好。而在寻常之中。故必慎言语。节饮食。以循乎养生之道。而达颐之大用也。盖言语者亦劳逸之所关。饮食者。即作息之所系。人日勤于业。则赖饮食以培其精力。日接于物。则需言语以畅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