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卦

    坎卦 (第2/3页)

高也。大也。以坎之用。足称高大。而重在能上也。水上于火。乃为既济。云腾致雨。乃成润泽。是皆有尚之义。不独意志嘉尚。利济有功已也。习坎之德。重在以坎交离。为其孤行不达。必与离合而后亨。此维心二句之微意。亦即人身生存之妙理。道家修炼玄功。不外以坎交离。由后天返乎先天耳。故象辞次第引申其旨。读者当细味之。

    又有孚乃指坎卦阳与阴协。虽陷不害。故称有孚。即前所谓如鸟孵雏。必阴阳之和也。孚和二字。音转义通。中孚即中和。今南方读和音。仍近孚。可资证也。孚必和。和必协。凡称孚者。必因其阴与阳克谐协也。雌之孵雏。必先得雄之谐协。未有独生育者。后天生化之例然也。坎代坤母。而得离之谐协。以生育万物。是孚者不独指爻中之阴阳。亦兼及与离一阴一阳相合而有得也。故下句维心亨。即指明坎之用在与离通。离为心。亨通也。维心亨。即合离以通达其用。而互成其德也。因不能独生。必有所合。因不能独成。必有所孚。此坎与离在后天必时相通。而后各致其功也。行有尚之义。亦如上句。以坎之志在离。尚犹慕其上之离耳。故曰行有尚。苟不行则已。行必尚乎离。如人之肾。不用则已。用则通乎心。以心肾不能分离独生存也。彖辞全义。在明坎卦全体大用。而其所指。实在明坎之用也。即离之用。离上坎下。合而为一。如日之与夜。以成一日。冬之与夏。以成一岁。缺一不可。人身心与肾。天地间水与火。皆如是。苟致其用。必求其所孚。此即志之所尚也。坎志尚离。而与离通用。此习坎有同于坤之顺承乾而代终也。坎体阳也。而用阴。阳在内而阴居外。亦可比乎心。谓凡物之心。能主持一切也。故肾亦称小心。内经云七节之上。中有小心。即肾窍也。在两肾之间。为元阳所存。元炁所根。原名丹田。或称气海。与血海为表里。人息所出。呼吸之原。即此小心也。心为血统。故血出入其中。小心为气街。故气呼吸其内。人知血之总枢在心。而不知气之总府在小心。以血有质。气无形。生可验之。解剖后则无有矣。唯静坐时可以候之。此坎亦可称心也。维心亨在人言。即心肾相交。气血相调之名象。固凡健壮无病之常态。亦天地自然之现象。水火既济。地天同泰。皆为此象。读者宜会通之。

    彖曰。习坎。重险也。水流而不盈。行险而不失其信。维心亨。乃以刚中也。行有尚。往有功也。天险不可升也。地险山川丘陵也。王公设险以守其国。险之时用大矣哉。

    宣圣讲义

    此申释全卦彖辞之义。明坎之大用也。坎为险陷。已详前讲中。习坎重险句。乃申明六爻之坎。为三爻之重。故曰重险。亦含有重视之意。谓习坎乃重视险陷之用。凡学一业。而习之不舍者。必所重之学也。交一友。而习见之不轻疏远者。必所重之人也。坎而曰习。正重之也。以险固可畏。而足以为卫。固近害。而足以避祸。固多忧虞。而足以保平安。固涉艰阻。而足以资固守。此乃害中有利。祸中有福。乃可以借重。而竟其长。略其短。故曰重险。然易辞向包多义。而必有主义。以文言。则主义乃重复。非重轻。为六爻重三爻也。三爻之坎已为险。今重之为六爻卦。是重险也。所谓习坎。亦含有重复之意。书读之又读曰习。友见之又见曰习。事物经历至三曰习。风俗传摹已长久曰习。为其非乍也。非偶尔也。必重叠有加。重复所至。始谓之习。故卦为重。而名则称习也。然他卦固皆重矣。而不称习。重坤且曰不习。抑又何也。盖易辞取义。必因于象。唯坎为重险。以卦上下同为险陷之象。如离上下同为离明之象。故在坎曰习坎。在离曰明两作离。以其上下相同而成双也。双则非一。非一则重。重则可称习。坤之不习。为纯阴也。与乾同。相习者必有两方。如人与人。物与物。今与昨。近与远之类。坎以阳入阴中。而志尚乎离。心有所通。行有所近。则必其习也。不习不能通矣。不能近矣。故曰习坎。且坎险也。人之所畏。谁乐近之。事之所艰。谁好共之。而德用却有适于人。有宜于事。又不得不近不共焉。则必贵夫习。如畜狮以卖戏者。为其利而不避其害。狮非不噬人。以其习也。如弄蛇以售其技者。为其利而试其毒。蛇非无毒。以其习也。是坎之用在险。必习而后能用之。不习则将先受其害。此坎曰习坎。有异于他卦者矣。因害而为利。皆习坎之象。易以习坎明其义。故曰行有尚。明其志有在也。志在因祸得福。因败得功。处险不险。反以成其安全之备。已陷不陷。反以获其进取之基。此习坎妙用。正在重险也。夫数极则变。气偶则反。药之毒者。遇毒则解。物之坚者。遇坚则破。以重则相消也。坎险矣。因其重而反不险。则天地间数理自然者也。苟明乎此。又何忧乎险。何畏乎陷哉。此坎在后天。以重险而代厚载安平之坤。成其生化无疆之用。其义已可知矣。水流于川。足以为利。若泛于陆地。则害也。雨润以时。足以为生。若淋为淫霖。则败也。此害反利。祸反福。生反杀。成反败之道也。而坎离首见其例焉。故水火足以杀人。亦足生人。足以败物。亦足成物。视其用如何耳。重险不险。即水流于川。而不使泛滥之意。故曰水流而不盈。

    行险不失其信者。谓坎象水。水之行也。即险之所在。人之涉水也。即行险之事。然水险矣。有堤防之。则不泛。有洼地蓄之。则不泻。有舟筏渡之。则不沈。有沟浍引之。则不留。其性就下。无地方之异。其德润物。无时日之殊。经日光蒸而为云。则能致雨。因风冷凝而为冰。则可渡人。皆其信也。故涉水深必以舟。浅则自揭。取水多必以器。少则自掬。过冬则解冻。而不可试险。行路则设桥。而不致中阻。此人依其信。可免其害。以收其利也。推之运输运近。灌溉南亩。假其力以为工。因其润以作饮。何一非水之有信。足为人物之利哉。是水火之险。乃成其用。实由其有信也。心亨者。一阳在中得正位。故曰乃以刚中。乃以二字指其用也。言坎之主用。因其刚中。水之力能负重。能溃坚。皆刚中之所见。外固柔弱若无能者。而力不可量。非以其刚中而何。刚者乾也。天一生水。坎之刚中。乃天地之定数。而称夫心亨焉。前所讲维心亨。因肾与心通一义。心犹乾也。心之精入肾中。肾乃得刚阳居其内。此生气所自。生机所存也。设无此刚中。坎不克致其用矣。故维心亨。实刚中之所见也。推之蒸云化雨。被冷成冰。亦刚中之德。见于外者焉。行有尚往有功句。明坎之志有所为。而其行有所成。坤之代承。即此有尚也。故水不动则已。动必有用。无大小一也。因功为害。是用之者过也。非水之咎。水固大险所在。而大利乃存焉。天险不可升也。明水之险不及天。天险不可升。以其高也。水险不可沈。以其深也。地之有险。山川丘陵。水亦属焉。是险在地。必因山川丘陵。必凭乎水。坎固水也。而山川丘陵。凡地上不平者。皆坎也。无低不见其高。无平不见其陷。是坎之为险。推而至于山川丘陵。为物不同。为险则一。以其皆关夫坎也。皆有所险陷也。而天地之险。乃天地自成。天地既有其险。人安得不有险以致其用哉。故曰王公设险以守其国。谓王公因天地之险。而推其用为守国之谋。则山川丘陵自然之险。固可资也。而城池关塞人为之险。亦必重焉。此假险以保其平安。正善用夫坎者矣。物以险而远害。人以险而远祸。守国者其大矣。下至一乡一村。一家一室之安。亦必有赖乎险以为守。是可见坎之大用也。坎以险用。故赞之曰险之时用大矣哉。此时用二字最要。为险之必因时地而致其用也。舟车未通。偏地皆险。及其通也。则非险矣。草茅不翦。行路多险。及其翦矣。则非险也。国疆有蹙广之异。江河有深浅之殊。是皆因时而见其险。故曰时用。推之兵器军谋。交际起居。莫非以时为险。而致其用。时之不当。险用以失。此善用险者所必知也。今古异时。远近异地。则设险者。或反以自陷。如猎人设阱。必于人迹不到之处。若在通衢。将何用为。此设险为守。必先审夫时地也。坎之大用如此。而用坎者。亦必先明夫时宜。无徒以坎险为长可恃也。

    象曰。水洊至。习坎。君子以常德行。习教事。

    宣圣讲义

    此坎卦象辞。明释坎卦大用。及人道之所先也。洊犹浸也。浸润渐及之意。或作寖。或作渐。其音皆相近。以水之流泛。除天降霖雨。山泉瀑布。自上倒泻。如倾盆外。虽长江大河。亦必连续漫溢而流。以其性然也。洊至者。浸淫渐渍。前后贯注也。乃长流不断之象。以上下卦皆坎。有是象耳。水流不盈。则成其用。得其利。水泻不断。则溥其德。大其功。则水之洊至。正坎之功用所见也。夫沟浍之水。非不流也。一泻即涸。池沼之水。非不积也。一决即干。为其源不远。而来不永也。唯河江之水。万古不竭。海洋之水。大地同润。以其有源有蓄。不断不绝也。坎乃象之。而见其永久不败之道。永字从水。即缘其能久也。唯久能大。唯恒能明。水以洊至而常流。成其永久利物之功。坎以习坎而时用。达其永久生物之德。故在后天河图天一生水。为生化之始。而世间无物不资水以生。此坎之德用。实天地生成之所见也。天地资坎以生成万物。人则资坎以育成人物。育成者亦生成也。必赖乎备教。德为本。教为用。德为内。教为外。二者同出异名。盖由己言为德。由人言为教。养之于身。德乃日明。施之于众。教乃日大。此君子之道。与天地同不息也。而莫非法诸水之洊至。源远流长。以成其利物之用。生物之功。老氏上善若水。亦此谓也。水之利溥而用大。取之至易。君子之德教亦如之。为其所蓄者厚。所育者久。所备者多。所行者平易。所制者久远也。故象辞述坎之大用。而曰君子以常德行习教事焉。可见圣人用坎。不以其险。而以其易。不以其陷。而以其行。德行之常。期其易也。教事之习。期其行也。一人之德。足为万人之教。一人之行。足为天下之师。此师资所由出也。此师卦取坤坎之合。以先后天同德。而水能代地以范万类也。唯其有常而能习。故德行不息。教事无疆。皆因坎之道。以追坤之德也。

    洊至与前习坎重险。及下常习二字。均一意。为其德用必恒久。功行必绵远。方能大也。所谓重险。以险之用。由重而达于保安。非一时一地之力也。所谓洊至。以水之用。由浸淫渐渍。而达于长流不竭。非一朝一夕之功也。则常德行。必如日月之明。亘古常新。习教事。必如春风之暖。随地同和。以其无垠。乃成其大。以其不息。乃成其久。久大者。德业之所期。而坎离肇其德。水火昭其功。故坎离水火。天地间无地可阙。无时可少者也。人生日用至易得者。莫如水火。而其功用较何物为大。可以见君子之德教。亦必发于平易。而贵于一切。称为高明。而习之至便。此德教于人。亦不可一时离也。正如坎曰习坎。言其非生疏也。明其至和易也。且浸渍已久。则化行益便。薰陶已熟。则实践无迕。此德行宜常。而教事贵习也。德行不常。则如法之刑人。徒为一时治罪而已。不足以防患于无形。教事不习。则如味之适口。徒为一旦解馋而已。不足以养生于平日。君子计其远。不务其近。求其易。不驰于难。因势而利导之。则若引江湖以灌田亩。虽墝地亦可有秋。犯难而故为之。则若迫孺子以没深渊。虽智者亦难免祸。故险可用。而必用于当用之时。水有功。而必在于得利之际。此皆贵乎常习也。坤以先天不用。故不习无不利。坎则必赖于习。唯习始能。天下事皆然。虽生知之圣。或不习而谙而能。然未常觏也。坎以后天教人以习。亦足见圣人教民必有度矣。至远自迩。至高自卑。正以习之可尚。如涉水必自浅滨。渡河必经斜阪。然后可安达彼岸。不虞灭顶。人情易溺。物欲易陷。其险也。不下于水。而圣人教民。先常德行习教事。正取象于坎。而求习于涉水之道焉。故涉世亦犹涉水。习教事亦犹习泳游。观于坎之象辞。当知易教之微义也。

    宗主附注

    坎象水而卦用为险。故彖辞称为重险。而象称水洊至。所谓重洊者。乃以六画卦乃三画之重。亦犹习坎。以非一度也。六画卦合为两截。上卦下卦皆坎也。故曰重险。曰洊至。明其势相积。其用相连。非如三画之坎。势单而用孤也。后天坎卦有异先天。先天只云象水。而不曰洊至。只云险陷。而不曰重险。此由辞可推见其义矣。然卦虽异先天。其用仍本先天而来。故象辞仍称水也。上下皆水。犹曰前后皆水。洊至者。滔滔不已。犹曰后浪推前浪耳。水流不断。故曰流而不盈。虽滔滔下流。而不旁溢。是其有德在不失其信也。则洊至非灾也。以得其利。避其害。则如江河日夜流。不独无患。且大用存焉。此坎卦之德用如水也。而人之用坎者。亦当师水之德用。务远其害。而取其利。则其功莫大矣。

    又曰坎卦包罗其广。而其用在因险得安。因倾得平。即不外因害为利。因祸成福之意。卦用如此。而易教则重在德教二者。象辞曰君子以常德行习教事。其言深切着明。盖以坎称习坎。必有所必习。必由于未习。必习者。谓人生不可少之行也。未习者。谓非生知良能之事。故以常德行习教事六字。指出人道大则于坎卦大用所必先也。夫德行曰常。以必有不常者在。教事曰习。以必有不习者在。坎后天卦也。其代坤非所常习。故必常习而后知之能之。坎险陷也。非平凡之规。久惯之举。因险为安。必有其道。因陷为夷。必有其方。此圣人于致用之前。特示以常德行习教事。为坎之险。无德行不足以展其长。为坎之陷。无教事不足以跻于平。是用坎必有备也。而圣人立教。亦必因夫卦象焉。坎以阳入阴中。得其正位。即有威可畏。有仪可象之象。威仪者。存于德行。发于教事。已有其德。以立其教。人习其教。以明其德。是君子成己成人之功也。坎代坤以生成万物。人用坎以育成天下。其道一也。坎之险陷。如堤之防水。使无泛流。而成其利。人之德教。亦如是也。礼义为堤防。则情欲不至横决。而后生息无碍。心身和平。此取坎以立教。而必先德行与教事也。夫坎水也。流于川。注于海。不厌其多。溃其防。漫其田。则少亦害矣。人心智巧。人情勇毅。若发于德。止于性。则不厌其精。苟徇乎欲。役于物。则微细亦败矣。故用坎者。以情就正于性。而必先常德行。习教事。俾不惑于物。不驰于欲。此圣人修身大法。亦即人类生生大规。而不外体坎之用。成后天生化之功而已。故中庸首章。致中和以成位育者。实本于坎之卦象。二阳得中。以和于阴。而能有守有为。以施其德教耳。读者宜细味之。

    初六。习坎。入于坎窞。凶。

    宣圣讲义

    此坎初六爻辞也。其意在警行险侥幸。而明坎之不易用耳。初六为全卦之始。其位在下。其势正潜。而为阴爻。阴柔用阴。又当下陷之地。则其易入难出可知。窞犹穴也。深而小。陷而曲折。义取陷阱。故字从臽。以初六居坎之下。坎固陷矣。而初六陷之又陷。故称为坎窞。既经深陷。则难求出道。乃占凶。然习坎全卦。本以险用。今初六以险为害。何也。则其情之未约。德之未昭。教之未周。信之未孚。一切初创。未明其利害。未审其重轻。骤然试险。未有不陷者矣。如薄冰未坚。而迳驰之。深渊不测。而迳涉之。是其过在冒昧孟浪。焉得而不败欤。此象辞于用坎之先。必示以常德行习教事。为必有备而后无患。有德以履尊位。则高而不危。有教以移万民。则众而不犯。此君子履险如夷。有其道也。人之情欲亦险矣。必有礼以节之。有学以明之。有德以范之。有知以辨之。而后御之有道。行之有度。此德教之效也。初六德未立。教未行。而慕乎尊荣。求其优美。安有不溺者哉。故入窞者。己之过也。无罪于物。为己失道。而不能审于事先。辨于未发耳。

    象曰。习坎入坎。失道凶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明初六之凶。由于失道。本以习坎。而终入坎(看不清。28右起1)。犹习泅者而没于渊。习驰者而蹶于道。以习于是。而竟遭其祸焉。所谓行险以遇险者也。人善权谋。则败于权谋。有强力。则败于强力。此智勇可恃而不可恃也。明道则可恃。失道则不可恃。人之情欲可用而不可用。遵性则用。悖性则不可用。初六之凶。以失性道。而无德教为之先耳。纯阴柔而下陷。此犹殉情纵欲之行。欲其免害得乎。故入窞之凶。非关天道。乃在人事。学者当有所审焉。

    宗主附注

    坎卦为险陷。又当初六入窞之数。其象乃如人入陷阱。不易出。而占为凶。以坎卦唯上下两中爻为阳。初六以阴在下。阴降阳升。与九二背驰。而不得协调。故有入窞之喻。谓阳外向。而阴下沈。地下且陷。入深且穴。是为坎窞之象。窞亦坎也。而较深小。初六本在地下。因陷而不得出。故凶。穴有所藏曰窞。如今土人掘山洞以藏物之类。不徒陷也。有深闭之意。上不见天。下不及泉。陷于土中。乃绝地也。虽习者亦不易出。况不习乎。或以为坎曰习坎。则必所习也。然初六之窞。乃出乎意外。正如涉水而骤遇深潭。非其预料。乃易沈也。心所未思。智所不达。则虽习亦不习。为其掉以轻心。而利昏其智也。故曰失道。道即路也。荒野不险。为识途也。大浸不险。为识水也。若失所从。焉得不为害乎。是初六之凶。乃由失道。失道者即陷于未习。而遭其不意耳。大哉习乎。非时时习之。尚有百密一疏之失。况不习乎。曾子曰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念兹在兹。斯可谓之能习。

    九二。坎有险。求小得。

    宣圣讲义

    此坎九二爻辞也。九二在下卦之中。得正位而属阳。是为刚中之德。以上下皆阴。阳虽得位。不大得志。且群小包围。不能自脱。故曰有险。而尚能求小得也。二与四同功异位。以阳应阴。又得与九五正配。此所以占有小得也。小得犹小成之意。言可小成功也。凡坎之用皆在阳。以阳虽陷。而得正位。此在阳爻皆为吉。虽有险。尚可自免。即彖辞维心亨之意。以心亨则百体从令。虽四围多阻。而于中可自足。所谓得位乘时之士。虽犯万难。犹可小有功。不过在乎善用耳。苟知其难。而不求其大。则小得。若昧于时势。忘其艰险。以求大获。则终必败。此爻辞决其有险也。

    象曰。求小得。未出中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九二得中位。行中道。而可小得也。或谓未出险中。此亦爻中应有之义。然依爻辞小得句。未出中实指其未越中道。出犹越也。言九二本刚中之德。行中和之道。虽在坎陷之中。仍能保其中行。以求小得耳。全卦用阴。而以险成功。如九二即其例也。读者识之。

    六三。来之坎坎。险且枕。入于坎窞。勿用。

    宣圣讲义

    此坎卦六三爻辞也。六三居下卦之终。以阴乘阳。上接六四。两阴相比。下有九二。阳升阴降。而与九五同功异位。处多凶之际。又类初六在下。有易陷之情。此爻辞称入于坎窞。与初六同。来之坎坎。则以九二之升。有如人之来也。阳升而就阴。是由升复陷之象。故曰来之坎坎。言阳来而往于坎陷也。两坎字有分有合。合则明其险陷之重叠也。分则见其上下之同陷也。若连下句。则为坎险。明其属阴陷而有险也。是坎坎二字。连上连下读均可。而合之为一义。则坎坎犹乾乾之意。言坎而又坎。即陷而又陷。险而又险之意。且来之坎坎。明来者之入险。深而不觉。陷而莫拔。坎坎有逡巡下行之势。又有如由高坠下。滚滚不已之象。诗曰坎坎伐檀兮。亦言其伐而推之河下。犹转碌碡也。自上而下。辗转深入。以投于陷阱。其势既顺。挽回不易。其来既乍。阻止不能。故曰险且枕。枕犹梗也。言其坠陷必达于所极之地而后止。是其行险。而为物梗阻不通。不可以中止。如坠石也。石力至梗。不可勒之复止。乃曰枕。言象枕也。枕与垫。皆以物支物。而使有所止也。今来之坎坎。必达于坎窞而后已。是其所止在极深。而所行为极险也。故占勿用。言无功也。六三在中。上下两阳不接。以阻于阴。乃有此象。虽志求用。终无所成。在坎本乾所出。乾九三以阳而曰乾乾。言其刚而失中也。坎六三则曰坎坎。言其柔而失中也。失中则败矣。故勿用。夫入坎者。贵能出。已陷者。贵复平。今六三入于坎窞。是已无出平之道。故勿用也。

    象曰。来之坎坎。终无功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以六三入于坎窞。与初六同。虽有九二九五两阳互照。仍无所成。故曰无功。然无功究非有咎也。以六三处险不易出耳。非即受害。此爻辞勿用。释文解为无功。可见坎之大用。只在两阳。得阳则免祸。不得阳则为凶。六三虽阴柔。以得二五之映照。虽勿用。亦未见害。此可以明处阴之要。在能正大光明。不诡随。不贪功。不应诈力欺人。不以谲伪自用。则待时之复。犹可免也。若因入坎而竟自陷。履险而犹自昏。是坎坎之险且枕。决不止无功已也。易教重在以德回天。以道济时。象辞常德行习教事一语。固已尽其义矣。

    六四。樽酒簋贰。用缶。纳约自牖。终无咎。

    宣圣讲义

    此坎卦六四爻辞也。六四以阴居阴。而在外卦。外柔为道行大则。此六四较六三为善也。且四与二同功。而近五之正位。其志宜下。其行宜柔。乾九四曰或跃在渊无咎。明其在高宜自卑也。故当位者宜屈己以从人。有力者宜束身以利众。富则宜俭约以惜物力。丰则宜省节以保天命。报施有度。登降有格。广狭以时。损益以几。斯物得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