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卦

    丰卦 (第2/3页)

而以折狱致刑。亦昭其威。使民有畏也。书曰天明畏。自我民明威。畏威怀德。为政之功用。赏与罚之谓也。而罚必重于赏。为劝善惩恶。以刑惟严。刑之不乖。治乃自固。人民所以生存安乐者。赖明刑以遏其欲心。此中古之治。不废刑律。且必尊严。刑虽必重。而行之以慎。不故出故入。则刑得其效。此帝尧之圣。不能废臬陶之官。而明慎之言。载刊于唐虞之史也。在噬嗑卦。亦曰利用狱。君子以明罚勅法。与丰之义大同。皆本天之明威。而成民之明威也。盖噬嗑为得食之象。有食必有争。有争必有讼。此狱之利用。罚法之必明也。丰则以丰大之象。如丰年当有之时。物丰易启争。厚藏易致盗。财多易相夺。大利易为恶。此因时制宜。亦必先折狱致刑。如天之雷电昭其威也。折狱者听讼之事。与讼卦有关。致刑者罚罪之事。与噬嗑相应。而皆本于大学格致之道。为欲民物之安。必先得其情。欲财用之丰。必先正其序。欲功业之大。必先有其赏罚。古今不易者也。丰以丰有而大成为志。则折狱致刑。势在必先(行?原先字)。而噬嗑虽明罚勅法。尚未实用。丰则旨在执行。以噬嗑近于细行。而丰则关于大事。噬嗑拟于初发。而丰则近于将成。故噬嗑明之勅之。不过示其有法。而丰则折之致之。是已见诸实施。此一始一终一细一大。有不同也。由丰之盛。若夏之时。而夏后有秋。秋收为丰年之时。故刑人者必于秋。顺天时肃杀之令也。以天之威继其恩。则人之刑继其养。其道一也。雷电为威。雨泽为恩。恩威同着。天之道也。丰于物以足其养。明于刑以昭其罚。养罚并尊。人之道也。读易勿泥其辞可也。

    宗主附注

    丰为物之丰盈。而与大有略异。大有者。已有之象。言人皆富有也。丰者。丰盛之象。言物自丰盈也。物之丰盈。不必人皆富有。为其难均一也。均无贫。惟大有以火天相合。能均之。不均则争。此丰以雷火相配。而有猜忌也。故丰近于噬嗑。人急求食为噬嗑。既求之急。可见其空乏。而非饱饫。此民贫之象。丰者天所予。而人不能平之。故多争而狱兴。有如讼。此君子以丰而折狱致刑。明为平其不平。均其不均。以遏止争讼。故与噬嗑利用狱者大同。皆人道之失也。而与大小畜有类似。却近于大有者也。大小畜亦以物之畜积为义。有如富者多积财物。亦不必人人皆然。既不能尽致之平均。则物有聚或散。多者自多。寡者自寡。此畜积为富有也。富于其一。贫于其他。则不得不妬忌。如夫妻反目。同室尚不免有诟谇之声。富以其邻。比居尚不免有羡妬之志。此由大畜辞言之。见其关于财物。不宜偏属于一人。亦以其不平不均。有悖天道。而与大有既异。与泰尤乖。泰为太平。物无所畜。而人亦无贫。故曰不富以其邻。言邻皆不富。我何独富。而不富。非贫也。惟不富耳。不富于一家。即分配于大众。此不富亦不贫也。均之至也。平之至也。以地天交泰。阴阳平均。互相衔接。止于太和。为道之至。而孚于天者。小畜则不及之。

    初九。遇其配主。虽旬无咎。往有尚。

    宣圣讲义

    此丰卦初九爻辞也。初九在下。而与九四应。重刚不协。以下卦离。上卦震。皆阳在下。阳志于外。刚主于升。分上下言。初九之进。为六二。九四之进。为六五。皆刚与柔接。一阴一阳。求其近配而有合。此初四爻皆有遇也。遇。合之谓也。初九所遇者为六二。在内之中。秉坤之正。是能匹配。而居正位。是为主也。故称遇其配主。与九四之遇其夷主者不同。配者匹配。夷者平等。义虽近似。而一为正位得时。有支配之权。一为失正违用。如芟夷之象。夷与中正反。即失乾九五之位。反就于坤黄裳之占。裳者下衣。黄者正色。正色而屈于下衣。是耻辱也。以非坤之象。而窃坤之用。所谓夷狄之道。非纲纪之正。故称夷主。君如四夷之君耳。而六二则孚于坤正。有其安贞之德。达其覆载之功。此初九得其主矣。故称配主。俗以名实相副为配。如称人曰配有此。讥人曰不配有之。配即孚也。合于所称。得其实用。而有主持之权。派遣之命。犹昔刑人发配。必自上命之。且配者。亦必有其同等。如人之偶曰配。言相匹配。而得协和。尊其位。重其命。有为之匹者。以丰象重刑狱。则配字实含有配遣之义。亦如罪人妻女。交官择配。是其一例。初九原勿用之地。而得其主为配。以与之合。言虽在下。仍有求于派遣之情。虽勿用仍有希于配达之效。凡以上命为分派者皆配也。初九听命于六二。不得自专。以刚从柔。而外无应援。以下求上。而中难坚拔。此不得不俯就配主之命也。丰原盛大之象。而初犹幼稚之时。离火始燃。光华初见。所占不大。所持不久。故曰虽旬无咎。言仅保旬日而已。旬十日。丰如日中易昃。过其时则有咎。虽字已明旬外有灾。如日不得永在中天而不昃也。往为前进。有尚者。有所希冀。求其高尚也。初九志有外。企于升。故辞如此。有尚有字。言可有而已。且文意承上句来。亦可谓前进尚有咎。盖以初九之遇。非果真主。虽有内卦正位。而非得时之君。此惟能保其旬日无咎。而旬外有灾。初固求进。终仍有咎。是深戒其勿贪往也。以得时则有功。失势则有咎。咎与功在初固未定。应视其以后变化。如慎于所往。而凛然于配主之威严。则或有所慕。如轻于其进。而傲然于平等之思念。则将有其灾。此初九之辞。不即断其为吉为凶也。

    象曰。虽旬无咎。过旬灾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以爻辞仅云旬无咎。则可推知所保者旬日。若过旬日。则有灾咎。亦初九刚无所应。下而求升。所持难恒。其害在后。戒占者知配主之遇。非得时也。如睽遇主于巷。亦非正道。不正之遇。其合不久。终必乖离。离本包附丽与分离二义。初九之离。即初附而终分。始免咎而后有灾。以丰志大。不甘屈辱。急图升进。而厄于势位。戾于时宜。外无其援。中失其守。故不克久。而所保止旬日而已。

    六二。丰其蔀。日中见斗。往得疑疾。有孚发若。吉。

    宣圣讲义

    此丰六二爻辞也。六二离之中爻。亦其重要之爻。而为内卦正位。坤之德用所寄也。离为两阳一阴。阴在中。而主二阳。如人之目。精睛之象。阳中之阴。为神水所在存。照明一切。为视物之主。乃秉坤元之德。安贞之道。纯阴之精。实为生化之宰。而象取日。言离得坤之精。含章可贞。光明焕发。以成后天生化之源。此离中爻。即坤大用所见之位。丰以离主全卦。则其大用亦昭于六二。虽全卦正位在五爻。而二五正应。以共成文明之德。今上为震而非离。原有异。却以六五故。亦与离同。是犹明两作。离为明视之本。生育之根。故爻辞称丰其蔀。蔀草也。如茅如苇。俗多取以覆屋。故称贫户曰蔀屋。即茅舍之意。上古无砖瓦。屋室皆编蔀以为覆。编荆以为墙。后世易以砖瓦。而贫者仍其旧。是以称蔀屋为贫者之居。非古也。蔀茅易长。乘时发育。便于包覆之用。得之既易。用之又便。能蔽风雨。遮日光。是犹茅草之利。泰否称白茅。此称蔀。其意甚近。皆取易生易茂之物。多功而少害。捷取而适用。为凡民之利。亦足昭天道好生之心。明日光发育之德。功及于天下而无劳。利溥于民生而无费。且繁滋蔓延。有日之昭临。雷雨之润泽。无不生。无不茂者。物之生易而茂盛者。正孚于丰盈之义。五谷盛收曰丰年。原亦草也。而蔀又较五谷易得易用。不劳而获。不费而成。蔽则易之。阙则补之。编葺不难。败旧不惜。是以取以为喻。可见天之生物不择。日之育物不私。愈贱者用愈宏。愈多者功愈溥。故蔀茅之属。皆人生不可少者。其丰也。即其功。其盛也。即其利。蔀茅之功利。即天日之德用。天日之裁培。即人民之福利。此离秉坤厚载之德。而施及诸人物者也。日中见斗者。日不明也。如云雾蔽障。天日晦明。则斗见。又如日之食。亦见斗。斗为星之大而易知者。本不宜于日中见。今乃以日失其光明而斗见。此反常也。以六二阴盛。固由云雨之泽。以丰其蔀而以光明之晦。乃见其斗。斗固星名。又可象量器之斗。亦可推为器物之斗。凡有柄有勺者。皆斗之类。如水斗酒斗。日中之斗。固指星。而推其意。则可包人之失明。在光天化日之下。而用其量出为入之斗。利人之不知。而为欺伪之行。乘时之多晦。而有利己之志。盖斗之大用。将以平人之私。正人之伪。人而无私伪。则可不用。世之奸巧者。更以斗取利。吝其出而减其量。贪其入而加其容。此斗亦为害人之具。于日中见之。岂非阴昧之行乎。又有乘物力之艰。而规规于升斗之争。因粮米之贵。而悻悻于斗杓之利。是与闭粜。与同谋财者类。皆斗之咎也。六二之见斗。实宜预防之。以阳中有阴。而志于进。故求往而得疑疾。疑由阴阳争。如坤之阴疑于阳必战也。因疑而成病。亦心疾也。六二之象。如人之心。天之为日。人之为心。心有暗昧。则疑生焉。日有晦明。则斗见焉。故疑与斗有相应。发于恐惧。根于忧虞。皆不光明坦白之象。故斗亦可推作战栗抖搂讲。言心疑。则身颤动而莫定也。然以六二得中。与刚有孚。而能发育之。光大之。是以占吉。发若者。其志颇大。其情甚热。如火之发。如物之育。亦与丰其蔀应。蔀之发育。以阴阳之孚。事功之发达。亦刚柔之济。此其志能相信。而心有所尚。与初之有尚相同。则六二之柔。得两刚以孚而共发之。如日光之照。雨泽之润。相济成用。则蔀以发若。不孚不济。则反害之。何语于丰。此吉占由有孚得。而疑疾亦由有孚除。与大畜遇雨之吉正同。

    宗主附注

    丰卦以离日为主。以离在下。凡卦之下。皆可主全体。言如草木之根。堂室之础。必自此始也。下卦以初爻为始。初又根之根。础之础。虽勿用。亦关重大。刚初者阳得本。柔初者阳失协。皆以阳言。不及阴者。阳升阴降。阴自上下为顺也。然卦皆自下上。故有阳顺行阴逆行之称。言初为阳者。其升自顺。初为阴者。其进为逆。逆者反也。反其常道也。以阴自上而下为常道。今反自下上。是变降为升。岂非逆乎。如水逆流。必由于外力之驱使。如风之激。如人之堵。为逆水之性以成。其用而已。故阳者上行为顺。下行为逆。阴者下行为顺。上行为逆。阳象火。其性炎上。阴象水。其性润下。此合五行之数。亦有顺逆之分。卦不必皆顺或皆逆。则视爻为断。而爻以初为本。亦犹卦以下为主。如归妹下为兑。故少女主全卦。丰则下为离。故日与火或电主全卦。其上之震。不得不随之。此归妹以兄从妹。而丰以雷从电也。从者为后。故下为主。犹君臣主仆之类。丰以离主。故爻多指日言。以日为离之象。而分别言之。当取日。若合言之。则如象辞称雷电。电能同雷行。日不得与雷合也。今讲各爻。乃分上下。各尽其用。则以日为象。不取电。亦不称火。非与象辞异。乃易例之大。凡有分合两讲。即因有主从两用。丰以日主大用。而雷不过从之。如日后有雷雨而已。雷雨之来。原由日之蒸化。此亦如臣之听命于君。仆之顺事其主。不得先之也。丰既先日。则凡有象。皆由日中见之。此爻辞有见斗见沫之谓。明其行为害。感日当之。亦犹初爻之过旬灾也。旬者。日之积。以天上之日。成人间之日。日行一周而一日始终。则日中。即一日之中。日之积。即日之丰盈。亦犹日在天中。其光热倍于平时。旬日之功用。亦什倍于一日。然不可过。过旬则不复如旬中之丰盈。正如日昃。则不能如日中之光热也。

    象曰。有孚发若。信以发志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以六二爻辞。前后之意有殊。前称日中见斗。往得疑疾。是不利也。后云有孚发若。又占吉。人或不明。故申言之。六二以一阴在两阳中。原无大用之时。而以居内中爻。得坤正位。则孚于安贞之德。是以初不利而终占吉。且吉字贯全爻言。而实则由有孚来。故释文但揭有孚发若一语释之。盖六二离之要位。阴以少而贵。居中以御外。秉柔以济刚。此其德在孚。孚者如鸟之孵(22左起1)。必雌雄同功。而雌则任其孵化之劳。离之六二。亦以孚于两阳。而独任其生成之德。故曰有孚发若。言有孚以信于志。而发育以尽其德。此柔之本志。即坤顺承代终之志也。六二之日中见斗。与九四微异。以九四刚爻。六二为柔。本阴暗之象。蔽晦之时。日之不明。宜也。九四刚爻。而亦不明。是日之失德。非云雷之咎。故释称其幽暗不明。六二以日之蔽明。如黑雾之障。九四以日之失明。如日之食。此所异也。而其害亦有别。故六二虽得疑疾。而仍有孚。虽往不利。而终占吉。则本离之德。离自能明。虽一时之疑。不伤其后来之视。正如火泽睽之遇雨则吉。群疑亡也。睽由惊视而一时不明。正如日之因云蔽。苟云已作雨。顷即复于清明。岂非其障已去之象。亦如惊疑者。既分明真相。自无可疑也。丰之六二有孚发若。亦以得雷雨之后。日当复出。斗亦不见。若人目瞀既去。疑疾自解。更何忧虑。故疑疾生于心。而发于目。人之目。即天之日。日中见斗。犹目中生翳。皆障也。而以其孚。启发其心。遂除去其疑。此所以终吉。释文所称。与大有六五正同。大有六五亦离中爻。与睽之上为离卦正同。大有释文曰厥孚交如。信以发志也。亦言六五能与阳孚而相信。以启发其心志。不复忧疑。大有交如。与此发若。亦有通义。交者交和。发者启发。皆沟通也。不通则不交。不交则不和。不和则不发。交与发原相应。而如字与若字意义亦同。与乾夕惕若近似。而在离六五。尤多用若字。皆示其疑似未定之义。与大有六五交如威如。两用如字一例。后天离居乾位。日代天明。其德至昭。其行至速。昭则易晦。速则易变。故不能定其象。则以如若字称之。言当其时则然。过其时则否。如日中易昃。昃与日中已大不同。故变化甚迅且甚多也。凡占得离者皆然。

    九三。丰其沛。日中见沫。折其右肱。无咎。

    宣圣讲义

    此丰九三爻辞也。九三离之终。中爻之始。刚爻刚位。为阳之盛。丰之宜日中者。即以九三九四阳亘于中也。阳之旺。如日之中。而其德用。如物之茂。物之生育。必以春时。得日之温和。雨之沛泽。以发育之。荣养之。而后茂盛繁滋。此即天之生物。必假日与雨泽。以致其用。成其德。故九三称丰其沛。言雨泽之沛丰多。而生物亦随之丰满。与六二之丰其蔀者德较广。用愈大。不独草也。凡有生者。皆沾其泽。此所以称沛。不限于一草一木。亦不限于何类也。九三人爻。人道之始。人生所需。亦有赖于泽之下沛。人民之生育。尤有望于恩泽之普沛。经而丰。可见其生之盛。亦即在上者恩泽之周。而沛字又兼有肺字之义。人身之要藏。肺为最上。肺主气。而沛其津液。化其水。达其胫脉。通其水道。此亦如天之云雨。有恩泽沛施之功。日中见沫。沫者。涎沫也。水成聚而为沫。亦犹泽也。云之为雨。泽之大者。露之成珠。泽之小者。雨露者。皆泽之下施。生生之源。不可少者。而日中见沫。为日蒸化之功。若由日言。反害其明。而由生言。则宏其德。故见沫非咎。不过日中非其时。易有咎。凡日之象。皆可视为人之目。故日中见沫亦犹目中见泪。目字从日字加一。正以象日。人之目中。无故不得有所见。见沫者。亦足蔽其明。是沫字。亦可作昧字讲。有所昧也。明之有蔽。则视之有亏。则动作不利。而动作先需其右肱。以不明而折其右肱。乃失其臂助。人之手足。为一切动作所资。而右尤要。右肱之折。所损大矣。既昧其目。又折其肱。可见九三之灾。不克守乾惕之训。而干重刚失中之咎。如人刚愎自用。偏激求逞。其害不旋踵。与初之过旬灾。又有甚焉。而爻辞无咎者。乃自作之孽。无可咎也。若果天之所为。则亦可免于咎。以天方丰沛其泽。当不忍下民之苦。则虽见沫。终复其明。折肱终成其用。此丰之本志。将以达其盛大之功也。然天道不常。人情不悔。九三虽无咎。至所应上六。则占无人之凶。是不独不明。将无所见。不独折肱。将亡其身。其害可胜言哉。九三与上六。一刚一柔。原得其济。而九三过于自用。乃逢其灾。此乾九三以朝乾夕惕。惇惇致其训诫也。惜世人占九三者。多忽之。

    象曰。丰其沛。不可大事也。折其右肱。终不可用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以九三中爻之始。人爻之一。重在人道。易以人顺天为训。则凡天道之乖。即人事之戾。天时之不利。即人事之失宜。九三丰而为沛。虽有泽沛之象。而被其泽者。非如五谷之能生人。非如要材之能利民。既未及所沛者之为重要生物。则可见其所成者。亦非属于大事。大事者。传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一则祭祀之诚。一则民土之卫。一为国之生存。一为邦之保障。不可忽者。故称大事。今九三所丰。不关于祭时。不属于军事。则犹初四爻之蔀。其为用亦渺小矣。虽沛有雨泽沛施象。恩德普及。而亦寻常之行耳。难语于祀戎之备也。此与遯九三同义。而与贲旅亦相似。皆琐细之功。平庸之用。不足为丰之大者。丰而不及于大。必时之有未宜。丰者天也。事者人也。天不丰于重物。人亦难用于大事。时也位也。以九三重刚失中。而与九四不协。失中为过。不协为孤。过则易干其灾。孤则寡得其助。此不可大事。乃明戒人之自慎。而若忽焉。贪于前。罔恤(血+阝)其后。志于得。罔顾其危。不审于时行。而贸然图进。不辨于所备。而悻然求逞。则其必有折伤。已可知矣。故爻辞继曰折其右肱。右肱者。人身要体。为动作之需。执时之本。不可折也。而竟折之。将何为哉。失其利便之器官。犹丧其匡助之同类。如人一身。而失右手。生活必有所限。况他求乎。故曰臂助。言其相依甚切。如左右手之相助也。失其右手。所余之左手。亦无力可为。虽未折。亦无用。故曰终不可用。以九三妄行。昧于时位。违于天人。乃获此灾。则无咎。乃言无所咎也。丰志于大。故易干贪妄之害。况九三过刚。而无所济。独行而不知悔。折在右肱。犹小焉者。盖利则难大。祸则难小。理数然也。右肱之折。将且亡其生。不用之余。将或损其命。此九三惟有自反于乾惕。以求其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