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济卦

    既济卦 (第2/3页)

则既济不可大事。正如小过。亦由过来。过于济者。与不及济同。故名既济。既犹已也。已者过甚也。未济者不及济。不及与过皆失中行。故亨而不大。用而不广。吉而不终。利贞者。以六二九五。刚柔皆正。孚乾与坤。如家人之象。内外正而位当。故有守有为。有为曰利。有守曰贞。贞本六二之中。利达九五之正。中正不失。此备利贞之德。而可为人道之基矣。初吉者。柔得六二之中。而协于六四之外。二四同功。在内为始。在外为终。且兼初九以刚在下。有其本始。进就于六二中正。故初占吉也。而终上则乱者。外为刚得正。而嫌上六在上。柔以迫之。如大小过。虽有九五之正。可应六二而相协。而因阳极于上。下率四二两柔。有如艮。艮止也。故曰终止。一也。阳自初始。而至上终。终而非终。中间以柔。上蔽于上六之阴。阴皆先阳。刚乃不得行其志。而自止。二也。终止而不能正其外。反以招其争。争则乱。上六本坤疑阳之象。而有龙战之嫌。惟阳得正。不至于战。而上下之位颠倒。刚柔之情交错。内外之势争执。升降之途舛迕。故曰乱。言其已与既济之定反也。反于既济。则成未济。反于定。则为乱。则所谓终乱者。实本上六柔在刚上言。上位已极。刚用已穷。故释曰。其道穷也。以阴欲降。而阻于九五之阳。阳欲升。而梗于上六之阴。阴阳之道皆穷。遂不可复其既济之德。着其安定之功矣。安定之反。即为纷乱。亨之反即为穷。斯既济反为未济矣。况中互未济。原与之同其情志。所谓颠倒其上下而已。既济六爻刚下柔上。未济六爻柔下刚上。一刚一柔。相间则同。故两卦刚柔皆相合。合则不离。不离则不大不久。如丰之为大者。以其离而可远可恒也。既济刚柔定于其位。以爻言为得。以卦言则否。为其二五正位。同于否也。未济则二五正位。同于泰。而中互既济。是既济者难交济。而未济却易交孚。故彖以亨小称既济。以终乱明其用易穷也。

    象曰。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

    宣圣讲义

    此既济象辞明人道也。坎上离下。水在火上之象。水能灭火。今在火上。乃名既济。可见其非取水火之性。而重水火之功。水润下。火炎上。上下交济。此其功也。功也者。有物以运成之。若果以水加火。则火灭。而水亦流。将何用哉。故称在上者。明其能上于火之上。而不溃流。正如火风鼎。火在木上而不燃。水风井。水在木上而不泄。乃各成其用。共致其功。以其功用言。故名既济。比之人心火肾水。水升而火降。则精神健旺。血气和调。反之则病。而生理绝。此既济之称。以其能成一切。而着其功用也。既以功用为重。则于人道。亦以筹策为先。事也物也。有利则有害。有福则有祸。欲达成其功用。必先去其害。而取其利。避其祸。而受其福。则必熟思而审虑之。何者可以免害。而皆取利。何者可以移祸。而皆为福。此君子于既济。以思患而豫防之。患之既防。则祸害可弭。而功用斯见。此亦犹作事谋始之旨。豫防之道。重在能豫。豫则立。不豫则废。雷地豫。已详其义。思者筹之于始。计之于内。以卦内有离明之德。外多坎险之危。则可以先思而豫防其患矣。水火者。为利大。为害亦不小。为福多。为祸亦不少。设听之任之。不遭灭顶之凶。即蒙焚突之害。不忧溃决之患。即有燎原之虞。是用之者。惟思其患而豫防之。则得其用而致其功。杜其祸而防其害。此既济之人道。如人乘舟济川。必防其倾覆也。如食取火熟物。必防其焦灼也。皆事先有以防之。则在善于制度。精于器具。明其限量。权其重轻之所谓也。故水上火而不浸。火下水而不灭者。皆人道善济天之穷。而成物之利。利既可计。害亦莫加。祸既可弭。福亦益大。此利与贞并重。以致其亨者也。贞者己之思。利者物之力。水火者。生化之原。善取于天时。运其物力。则生化之功。人之德也。君子以水火之患。故豫防之。既防患于未然。自成功于无量矣。

    初九。曳其轮。濡其尾。无咎。

    宣圣讲义

    此既济初九爻辞也。初九刚在下。而卦以交济为用。交济者。利用水火之力。而古时重水。以陆地交通易也。初九未及水。而犹在陆。陆行以车。车必有轮。以将济涉也。乃曳其轮。而不乘车。以已近水也。人虽曳轮。而车之尾已湿。明其志在济涉。不复计及车尾之濡也。推之今日。则不独车有轮。舟亦有轮。轮既入水。而曳之以行。则濡其尾。亦势所必至。尾者后也。末梢也。以在下而近六二。故有此辞。占无咎者。为其志在济水。则何咎哉。

    象曰。曳其轮。义无咎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以初九在下。地卑而近水。水滨泥泞。轮不良于转运。乃曳之以行。此以人力济时之用。避地之害。则其义当无咎。始于求济。仍以济为本。事之有济。将何咎乎。第乾初九勿用之时。而急于用。原易有咎。以其志于济。合夫卦德。故免耳。初与四应。一刚一柔。两相牵引。故有曳其轮之喻。

    六二。妇丧其茀。勿逐。七日得。

    宣圣讲义

    此既济六二爻辞也。六二内卦中爻。坤之正位。有如后妃命妇之尊。故爻辞以妇丧其茀称。茀者披拂下垂之饰物。或在首。或在下。或在车舆。皆所以蔽障于外。勿露其体貌。以护其威仪者。如诗翟茀。则车马之帷。命妇以上皆有之。妇出而丧其茀。则以求济。而失其蔽也。济涉者下舆乘舟。因而失其茀。非咎也。以暂可勿用。则失亦无害。而六二在中。居正位。行中道。如出入于朝廷。往返于都市。所履康衢。所过中庭。所止堂殿。则虽有失。亦不足追求。而仍可得。谓其庄严之地。尊贵之饰。众目所视。群下拥立。则虽失之。终可复得。而其为期。仍如复之数。以七日来复。天之道也。七日者。日时之所限。数至七则复耳。而震卦六二。亦有丧贝勿逐。七日得之辞。在睽初九。则称丧马勿逐自复。是因睽有离。而重震亦有类离。离兼分离附丽二义。则离者复合。失者复得。震则以阳之初复。应于天心。故地雷复亦称七日。盖震之数所孚耳。既济而在中爻。因离而仍复丽。则虽丧其饰物。不必追也。七日自得。坤安贞之道。利牝马之行。是以济而有丧。丧而复得。虽应九五。以刚相匹。而中互坎。有险易陷。此丧茀之由来也。

    象曰。七日得。以中道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六二在中。而得内正位。中道不失。即孚于天心。故称七日得。凡有得失。皆有所偏。惟中道至中至匀。无得无失。六二以中道行。故失仍复得。即不成失也。中道之精。深契天道。至中至极。万行所遵。故失者仍得。以其明天数。而知物之去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