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养之剂第一

    补养之剂第一 (第2/3页)

时而补易为力也。又曰∶余病脾胃久衰,一日体重,肢节疼痛,大便泄下,小便闭塞,默思《内经》云∶在下者,因而竭之,是先利小便也,又治诸泻小便不利者,先分利之,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当用淡渗以利之,病虽即已,是降之又降,复益其阴,而重竭其阳也,治以升阳风药,是为宜耳;羌活、独活、升麻、柴胡各一钱,防风、炙甘草各五分,一剂而愈。大法寒湿之胜,风以平之,又曰∶下者举之,圣人之法,举一可知百矣。东垣又曰∶药中但犯泽泻、猪苓、茯苓、木通、灯草淡味渗泄之类,皆从时令之旺气,以泄脾胃之外邪,而补金水之不足也。或小便已数,肝肾不受邪者而误用之,必大泻真阴,竭绝肾水,先损其两目也。又曰∶《灵枢》云∶头有疾,取之足,谓阳病取阴也;足有疾、取之上,是阴病取阳也;中有疾、旁取之,中者,脾胃也,旁者少阳甲胆克之,又是升阳助清气上行之法也)。

    [补养之剂第一]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东垣)治饮食伤胃,劳倦伤脾,火邪乘之,而生大热,右关脉缓弱,或弦、或浮数(右关缓弱,脾虚下矣黄苍术(泔浸,炒)甘草(炙)羌活(一两)升麻(八钱)柴胡(两半)黄连(酒服三钱或五钱此足太阴、阳明、少阳药也。柴胡、升麻、羌活,助阳益胃以升清气;人参、苍术、黄、甘草,益气除湿以补脾胃;黄芩、黄连、石膏,凉心清胃以泻阴火(李东垣曰∶胃乃脾之刚,脾乃胃之柔。饮食不节,则胃先病,脾无所禀而后病;劳倦则脾先病,不能为胃行气而后病;胃为十二经之海,脾胃既虚,十二经之邪不一而出;假令不能食而肌肉削,此本病也;右关脉缓而弱,本脉也;或本脉中兼见弦脉,证中或见四肢满闷、淋溲、便难、转筋一二证,此肝之脾胃病也,当加风药以泻之。脉中兼见洪大,证中或见肌热、烦热、面赤、肉消一二证,此心之脾胃病也,当加泻心火之药。脉中兼见浮涩,证中或见短气,气上喘嗽、痰盛、皮涩一二证,此肺之脾胃病也,当加泻肺及补气之药。脉中兼见沉细,证中或见善欠、善恐一二证,此肾之脾胃病也,当加泻肾水之浮,及泻阴火之药。所以言此者,欲人知百病皆从脾胃生

    [补养之剂第一] 补肺汤

    治肺虚咳嗽(有声无痰曰咳,盖伤于肺气;有痰无声曰嗽,盖动于脾湿也;有声有痰曰咳嗽。有因风、因火、因痰、因湿、因食、因虚之异。此为肺虚不能生肾水,水不制火,虚火上炎久嗽人参黄(蜜炙)五味子(炒)紫菀(一钱)桑白皮(蜜炙)熟地黄(二钱。)入蜜少此手太阴、足少阴药也。肺虚而用参者,脾为肺母,气为水母也(虚则补其母);用熟地者,肾为肺子,子虚必盗母气以自养,故用肾药先滋其水,且熟地亦化痰之妙品也(丹溪曰∶补水以制相火,其痰自除);咳则气伤,五味酸温,能敛肺气;咳由火盛,桑皮甘寒,能泻肺火;紫菀辛能润肺,温能补虚。合之而名曰补肺,盖金旺水生,咳嗽自止矣(此治肺虚咳嗽,若实火咳者禁用。刘宗浓曰∶因劳而嗽,则非嗽为本也,故此汤与《金匮》肾气丸为少阴例药。《仁斋直指》曰∶肺出气也,肾纳气也,肺为气主,肾为气本。凡咳嗽暴重,自觉气从脐下逆上者,此肾虚不能收气归元,当用地黄丸、安肾丸,毋徒从事于肺,此虚则补子之义也。《医贯》曰∶五行惟肺肾二脏,母病而子受邪。何则,肺主气,肺有热,气得热而上蒸,不能下生于肾,而肾受伤矣;肾伤则肺益病;盖母藏子宫,子隐母胎,凡人肺金之气,夜卧则归藏于肾水之中,因肺受心火之邪,欲下避水中,而肾水干枯,火无可容之地,因是复上而

    [补养之剂第一] 补肺阿胶散

    (钱乙)治肺虚有火,嗽无津液而气哽者(火盛则津枯,津枯则气哽。)阿胶(蛤粉炒。两半)马兜铃(焙)甘草(炙)牛蒡子(炒香。一两)杏仁(去皮尖。

    此手太阴药也。马兜铃清热降火(兜铃象肺,故入肺),牛蒡子利膈滑痰(润肺解热,故治火嗽),杏仁润燥散风,降气止咳,阿胶清肺滋肾,益血补阴。气顺则不哽,液补则津生(阿胶补血液),火退而嗽宁矣。土为金母,故加甘草、粳米以益脾胃(李时珍曰∶补肺阿胶散用马兜铃,非取其补肺,取其清热降气,而肺自安也。其中阿胶、糯米乃补肺之正药。

    昂按∶清热降气

    [补养之剂第一] 生脉散

    (见暑门)

    [补养之剂第一] 百合固金汤

    (赵蕺庵)治肺伤咽痛,喘嗽痰血(肺金受伤,则肾水之源绝;肾脉挟咽,虚火上炎,故咽痛;火上生地黄(二钱)熟地黄(三钱)麦冬(钱半)百合芍药(炒)当归贝母生甘草(此手太阴、足少阴药也(肺肾为子母之脏,故补肺者,多兼滋肾)。金不生水,火炎水干,故以二地助肾滋水退热为君;百合保肺安神,麦冬清热润燥,元参助二地以生水,贝母散肺郁而除痰,归芍养血,兼以平肝(肝火盛则克金)。甘桔清金,成功上部(载诸药而上浮),皆以甘寒培元清本,不欲以苦寒伤生发之气也(李士材曰∶蕺庵此方殊有卓见。然土为金母,清金之后,亟宜顾母,否则金终不可足也。《医贯》曰∶咳嗽吐血,未必成瘵也,服四物知柏之类不已,则瘵成矣;胸满膨胀,悒悒不快,未必成胀也,服山楂、神曲之类不止,则胀成参;面目浮肿,小便秘涩,未必成水也,服渗利之药不止,则水成矣;气滞膈塞,未必成噎也,服青

    [补养之剂第一] 紫菀汤

    (海藏)治肺伤气极,劳热久嗽,吐痰吐血(气极∶六极之一也。肺主气,元气虚则阴火盛,壮火紫菀(洗净、炒)阿胶(蛤粉炒成珠)知母贝母(一钱)桔梗人参茯苓甘草(此手太阴药也。劳而久嗽,肺虚可知,即有热证,皆虚火也。海藏以保肺为君,故用紫菀、阿胶(二药润肺补虚,消痰止嗽);以清火为臣,故用知母、贝母(二药辛寒,润燥消痰);以参苓为佐者,扶土所以生金;以甘桔为使者,载药上行脾肺(桔梗载诸药上行,而能清肺,甘草辅

    [补养之剂第一] 秦艽扶羸汤

    (直指)治肺痿骨蒸,或寒或热成劳,咳嗽声嗄不出,体虚自汗,四肢倦怠。(肺痿,有火热伤肺而得之者,有肺气虚寒而得之者。骨蒸,骨里蒸蒸然热,阴虚也;咳嗽,阴火乘肺也;或寒或热柴胡(二钱)秦艽人参当归鳖甲(炙)地骨皮(钱半)紫菀半夏甘草(炙。

    此手太阴、足少阳药也。柴胡、秦艽散表邪兼清里热(柴胡解肌热,秦艽退骨蒸),鳖甲、地骨滋阴血而退骨蒸(地骨皮凉血,退有汗骨蒸),参草补气,当归和血,紫菀理痰嗽(润肺除痰),半夏发音声(肺属金、声之所从出也。有物实之,则金不鸣,燥湿除痰,则金清而声自开矣。有声嘶而哑者,肺已损也,难治)。表里交治,气血兼调,为扶羸良剂(透肌解热,柴胡、秦艽、干葛为要剂,故骨蒸方中多用之。寇宗曰∶柴胡《本经》并无一字治劳,甄权、大明并言补虚劳,医家执而用之,贻害无穷。李时珍曰∶劳有五,若劳在肝、胆、心、心包有热,或少阳经寒热,则柴胡乃手足厥阴、少阳必用之药;劳在脾胃有热,或阳气下陷,则柴胡为退热升清必用之药;惟劳在肺肾者,不可用耳,寇氏一概摈斥,殊非通论。昂按∶杨氏此方,用柴胡为君,则肺劳亦有用之者矣。大抵柴胡能退热升清,宣畅气血。

    昔孙琳治劳疟,而曰∶热有在皮肤、在脏腑、在骨髓。在骨髓者,非柴胡不除;则柴胡亦有退骨蒸之力矣,况有滋补之药以辅之乎。《直指方》又云∶柴胡之退热,不及黄芩。李时珍曰∶黄芩之

    [补养之剂第一] 黄鳖甲散

    (谦甫)治男女虚劳客热,五心烦热,四肢怠惰,咳嗽咽干,自汗食少,或日晡发热(五心∶心窝、手心、足心也。脾主四肢,五心烦热,是心火陷于脾土之中,宜升发火郁。四肢倦怠,脾虚也;咳嗽,肺火也;咽干,肾水不足、相火上炎也;自汗,阳虚也;食少,脾胃弱也;日西潮黄(蜜炙)鳖甲(炙)天冬(五钱)秦艽柴胡地骨皮茯苓(三钱)桑白皮紫菀半夏芍药生地黄知母甘草(炙。三钱半)人参桔梗肉桂(一钱半。)每一两加姜煎(此即前方减当归,加黄、茯苓、生地、芍药、天冬、知母、桑皮、桔梗、肉桂)。《此手足太阴、足少阳药也,鳖甲、天冬、芍、地、知母滋肾水而泻肺肝之火,以养阴也(地黄、知母滋肾水,天冬泻肺火,鳖甲、芍药泻肝火);黄、人参、桂、苓、甘草固卫气而补脾肺之虚,以助阳也;桑皮、桔梗以泻肺热,半夏、紫菀以理痰嗽(紫菀润肺止嗽,半夏化痰利咽,故《金匮》治喉痹咽痛,皆用半夏,盖辛能散亦能润也);秦艽、地骨以散内热而除蒸,柴胡以解肌热而升阳,此表里气血交治之剂也。

    [补养之剂第一] 秦艽鳖甲散

    (谦甫)治风劳骨蒸,午后壮热,咳嗽,肌瘦,颊赤,盗汗,脉来细数(风,阳邪也,在表则表热虚火鳖甲(一两。灸)秦艽知母当归(五钱)柴胡地骨皮(一两)乌梅(一个)青蒿此足少阳、厥阴药也。风生热而热生风,非柴胡、秦艽不能驱风邪使外出;鳖,阴类,用甲者,骨以及骨之义;乌梅酸涩,能引诸药入骨而敛热;青蒿苦寒,能从诸药入肌而解蒸(柴胡、青蒿,皆感少阳生发之气,凡苦寒之药,多伤脾胃,惟青蒿清芬入脾,独宜于血虚有热之人);知母滋阴,当归和血,地骨散表邪兼清里热,又止汗除蒸之上品也地骨皮退有汗之

    [补养之剂第一] 益气聪明汤

    (东垣)治内障目昏,耳鸣耳聋。(五脏皆禀气于脾胃,以达于九窍;烦劳伤中,使冲和之气不能上升,故目昏而耳聋也。李东垣曰∶医不理脾胃及养血安神,治标不治本,是不明理也。)黄人参(五钱)葛根蔓荆子(三钱)白芍黄柏(二钱如有热烦乱,春月渐加,夏倍之;如脾虚,去之;热减少用)升麻(钱半)炙甘草(一钱)每四钱,临卧服、五更再服。

    此足太阴、阳明、少阴、厥阴药也。十二经脉清阳之气,皆上于头面而走空窍。因饮食劳役,脾胃受伤,心火大盛,则百脉沸腾,邪害空窍矣。参甘温以补脾胃;甘草甘缓以和脾胃;干葛、升麻、蔓荆轻扬升发,能入阳明,鼓舞胃气,上行头目,中气既足,清阳上升,则九窍通利,耳聪而目明矣;白芍敛阴和血,黄柏补肾生水,盖目为肝窍,耳为肾窍,故又用二者平肝滋肾也。

    [补养之剂第一] 羊肉汤

    (韩祗和)治伤寒汗下太过,亡阳失血,恶人蜷卧,时战如疟,及产脱血虚(韩祗和曰∶若止救逆,效必迟矣;与羊肉汤,为效甚速。病患色虽见阳,是热客上焦;中下二焦阴气已盛,若调得下焦有阳,则上焦阳气下降丹田,知所归宿矣)。

    当归白芍牡蛎(,一两)龙骨(。五钱)生姜(二两)附子(炮。二两)桂枝此足少阴药也。当归、芍药以补其阴,附子、姜、桂以复其阳,龙骨、牡蛎以收其脱,羊肉大补以生其气血。

    释意:

    ◎方名:六味地黄丸(补养之剂)

    总结:补真阴,除百病

    编号:001

    组成:熟地黄茯苓丹皮山茱肉山药泽泻

    主治:1.治肝肾不足、真阴亏损、精血枯竭、憔悴羸弱。

    2.腰痛足酸、自汗盗汗、水泛为痰、发热欬嗽。

    3.头晕目眩、耳鸣耳聋、遗精便血、消渴淋沥。

    4.失血失音、舌燥喉痛、虚火牙痛。

    5.足跟作痛、下部疮疡等证。

    加减:1.血虚阴衰--熟地为君。

    2.精滑头昏--山茱为君。

    3.小便或多或少,或赤或白--茯苓为君。

    4.小便淋沥--泽泻为君。

    5.心虚火盛及有瘀血--丹皮为君。

    6.脾胃虚弱,皮肤干濇--山药为君。

    →言为君者,其分用八两,地黄只用臣分两。

    归经:足少阴厥阴药

    方义:1.熟地--滋阴补肾,生血生精。

    2.山茱--温肝逐风,濇精秘气。

    3.牡丹--泻君相之伏火,凉血退蒸。

    4.山药--清虚热于肺脾,补脾固肾。

    5.茯苓--渗脾中湿热,而通肾交心。

    6.泽泻--泻膀胱水邪,而聪耳明目。

    7.六经备治。而功专肾肝,寒燥不偏,而补兼气血,苟能常服,其功未易殚述也。

    变化方:1.本方煎服--名六味地黄汤--治同

    2.本方加“附子、肉桂”各一两--名桂附八味丸→治相火不足,虚赢少气。王冰所谓“益火之原以消阴翳也”。尺脉弱者宜之。

    3.本方加“黄蘺、知母”各二两--名知蘺八味丸→治阴虚火动,骨痿髓枯。王冰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也”。尺脉旺者宜之。

    4.本方加“桂”一两→名七味地黄丸。引无根之火,降而归元。

    5.本方加“五味”三两,名都气丸→治劳嗽。

    6.本方加“五味”二两,麦冬三两→名八仙长寿丸。再加紫河车一具,并治虚损劳热。

    7.本方加“杜仲(姜炒)、牛膝(酒洗)”各二两→治肾虚腰膝酸痛。

    8.本方“去泽泻,加益智仁”三两→治小便频数。

    9.本方用“熟地二两、山药、山茱、丹皮、归尾、五味、柴胡各五钱。茯神、泽泻各二钱半”,蜜丸,朱砂为衣→名益阴肾气丸→治肾虚目昏。

    10.桂附八味丸,加“车前、牛膝”名肾气丸→治蛊胀。

    煎服法:蜜丸,空心盐汤下,冬酒下。

    来源:六味地黄

    ◎方名:七宝美髯丹(补养之剂)

    总结:补肝肾

    编号:002

    组成:何首乌、破故纸、白茯苓、菟丝子、枸杞、牛膝、当归

    主治:1.治气血不足、羸弱周痹、肾虚无子。

    2.消渴淋沥、遗精崩带、痈疮痔肿等证。

    归经:足少阴厥阴药

    方义:1.何首乌--涩精固气,补肝坚肾→为君。

    2.茯苓--交心肾而渗脾湿。

    3.牛膝--强筋骨而益下焦。

    4.当归--辛温以养血。

    5.枸杞--甘寒而补水。

    6.菟丝子--益三阴而强卫气。

    7.补骨脂--助命火而暖丹田。

    8.此皆固本之药,使荣卫调适,水火相交,则气血太和,而诸疾自已也。

    煎服法:蜜丸。盐汤或酒下。

    禁忌:忌铁器。

    来源:邵应节

    ◎方名:还少丹(补养之剂)

    总结:阴阳平补

    编号:003

    组成:大枣、杜仲、牛膝、远志、石菖蒲、肉苁蓉、巴戟天、小茴香、山茱肉、五味子、茯苓、山药、熟地黄、枸杞、楮实

    主治:1.治脾肾虚寒、血气羸乏、不思饮食。

    2.肌体瘦弱、发热盗汗、遗精白浊、牙齿浮痛等证。

    归经:手足少阴(心、肾)足太阴(脾)药也。

    方义:两肾中间有命火,乃先天之真阳,人之日用云为,皆此火也,此火衰微,

    则无以熏蒸脾胃,饮食减少,而精气日衰矣。

    1.苁蓉、巴戟--能入肾经血分;茴香--能入肾经气分,两者可同补命门相火之不足,火旺则土强而脾能健运矣。

    2.熟地、枸杞--补水之药,水足则有以济火,而不亢不害矣。

    3.杜仲、牛膝--补腰膝以助肾。

    4.茯苓、山药--渗湿以助脾。

    5.山茱、五味--生肺液而固精。

    6.远志、菖蒲--通心气以交肾。

    7.大枣--补气益血,润肺强脾。

    8.楮实--助阳补虚,充肌壮骨。

    此水火平调,脾肾交补之剂也。

    变化方:丹溪去“楮实”→更名滋阴大补丸。

    又附方:一方茯苓换茯神,加川续断,名打老儿丸。

    煎服法:加枣肉蜜丸。盐汤或酒下。

    来源:杨氏

    ◎方名:黑地黄丸(补养之剂)

    总结:健脾补肾

    编号:004

    组成:苍杧、熟地黄、五味子、干姜、枣肉

    主治:1.治脾肾不足、房室虚损、形瘦无力、面色青黄。

    2.亦治血虚久痔。

    归经:足太阴少阴药。

    方义:喻嘉言曰:

    ——此方以苍杧为君,地黄为臣,五味为佐,干姜为使。

    ——治脾肾两脏之虚,而去脾湿,除肾燥,两擅其长,超超元箸。

    ——视后人之脾肾双补,药味庞杂者,相去不远耶?

    煎服法:枣肉丸。米饮或酒下。

    ◎方名:虎潜丸(补养之剂)

    总结:补阴

    编号:005

    组成:黄柏、知母、熟地、当归、芍药、牛膝、龟板、虎胫骨、琐阳、陈皮、干姜、羊肉

    主治:治精血不足,筋骨痿弱,足不任地,及骨蒸劳热。

    加减:冬加“干姜”一两。

    归经:足少阴药(肾)也。

    方义:——黄蘺、知母、熟地--所以壮肾水而滋阴。

    ——当归、芍药、牛膝--所以补肝虚而养血。

    ——牛膝--又能引诸药下行,以壮筋骨,盖肝肾同一治也。

    ——龟版--得阴气最厚,故以补阴而为君。

    ——虎骨--得阴气最强,故以健骨而为佐。用胫骨者,虎虽死犹立不仆,其气力皆在前胫,故用以入足,从其类也。

    ——琐阳--益精壮阳,养筋润燥。

    ——然数者皆血药,故又加“陈皮”以利气;加“干姜”以通阳。

    ——羊肉--甘热属火而大补,亦以味补精,以形补形之义,使气血交通,阴阳相济也。

    变化方:——丹溪加“干姜、白杧、茯苓、甘草、五味、菟丝、紫河车”--名补益丸

    ==治痿。

    ——一方加龙骨--名龙虎济阴丹==治遗泄。

    煎服法:羯羊肉酒煮烂,捣丸。盐汤下。

    命名:名虎潜者,虎阴类,潜藏也,一名“补阴丸”盖补阴所以称阳也。

    ◎方名:天真丸(补养之剂)

    总结:补气血

    编号:006

    组成:人参、羊肉、苁蓉、山药、当归、黄耆、天冬、白杧

    主治:1.治一切亡血过多,形槁肢羸,饮食不进,肠胃滑泄,津液枯竭。

    2.久服生血益气,暖胃驻颜。

    归经:手足太阴药

    方义:喻嘉言曰:“此方可谓长于用补矣。

    ——人参、羊肉--同功。

    ——而苁蓉、山药--为男子之佳珍。

    ——合之:当归--养荣;黄耆--益?;天冬--保肺;白杧--健脾。

    而其制法尤精,允为补方之首。”

    煎服法:1.为末,安羊肉,缚定,用无灰酒四缾,煮令酒干,入水二斗,煮烂。

    2.再入后药--黄耆、人参、白杧为末,糯米饭作饼,焙干,和丸

    3.温酒下,如难丸,用蒸饼杵丸。

    ◎方名:三才封髓丸(补养之剂)

    总结:补脾肺肾

    编号:007

    组成:天冬、人参、熟地、黄柏、砂仁、甘草

    主治:降心火,益肾水,滋阴养血,润而不燥。

    归经:手足太阴足少阴药

    方义:——天冬:以补肺生水,人参:以补脾益气,熟地:以补肾滋阴。

    ==以药有天地人之名,而补亦在上中下之分,使天地位育,参赞居中,故曰“三才”也。

    ——喻嘉言曰:加黄柏以入肾,加砂仁以入脾行滞,加甘草以少变天冬、黄柏之苦

    ==俾合“人参”建立中气,以伸参两之权,殊非好为增益成方之比也。

    变化方:——除后三味等分煎==名三才汤,治脾肺虚劳欬嗽。

    ——除前三味==名凤髓丹,治心火旺盛、肾精不固、易于施泄。

    煎服法:——面糊丸。

    ——苁蓉五钱,切片,酒一大盏,浸一宿,次日煎汤送下。

    来源:拔萃

    ◎方名:大造丸(补养之剂)

    总结:肺肾虚损

    编号:008

    组成:紫河车、黄柏、败龟板、牛膝、杜仲、地黄、人参、麦冬、天冬

    主治:治虚损劳伤,欬嗽潮热。

    加减:夏--加五味子。

    女人--去龟板,加当归(乳煮糊丸)。

    归经:手太阴足少阴药

    方义:——河车--本血气所生,大补气血为君

    ——败龟板--阴气最全;黄柏--禀阴气最厚==滋阴补水为臣

    ——杜仲--润肾补腰。——牛膝--强筋壮骨。

    ——地黄--养阴退热,制以“茯苓、砂仁”→入少阴而益肾精。

    ——天冬、麦冬--降火清金,合之“人参、五味”→能生脉而补肺气。

    大要以金水为生化之原,合补之以成大造之功也

    煎服法:酒米糊丸,盐汤下,冬酒下。

    来源:吴球

    ◎方名:补天丸(补养之剂)

    总结:肾损

    编号:009

    组成:黄柏、龟板、杜仲、牛膝、河车、陈皮

    主治:治气血衰弱、六脉细数虚劳之证。

    加减:冬加干姜五钱。夏加炒五味子一两。

    归经:足少阴药也

    方义:——黄柏、龟板--滋肾之药;杜仲、牛膝--腰膝之药;皆以补肾而强阴也。

    ——河车,名曰混沌皮--用气血以补气血,假后天以济先天,故曰补天。

    ——加“陈皮”者--于补血之中而兼调其气也

    ——冬月寒水用事,故加干姜以助阳。夏月火旺烁金,故加五味以保肺。

    煎服法:酒糊为丸。

    来源:丹溪

    ◎方名:人参固本丸(补养之剂)

    总结:肺劳

    编号:010

    组成:天冬、麦冬、熟地、生地、人参

    主治:治肺劳虚热。

    归经:手太阴足少阴药

    方义:肺主气,而气根于丹田,故肺肾为子母之脏,必水能制火,而后火不刑金也。

    ——二冬--清肺热。

    ——二地--益肾水。

    ——人参--大补元气。气者水之母也,且人参之用,无所不宜,以气药引之则补阳,以血药引之亦补阴也。

    煎服法:蜜丸。

    ◎方名:参乳丸(补养之剂)

    总结:气血交补

    编号:011

    组成:人参、人乳

    主治:大补气血。

    归经:手足太阴足厥阴药也

    方义:人参--大补元气。人乳--本血液化成,用之以交补气血,实平淡之神奇也。

    煎服法:顿乳取粉法:取无病年少妇人乳,用银瓢或锡瓢,倾乳少许,浮滚水上顿,再浮冷水上立干,刮取粉用,如摊粉皮法。

    ◎方名:天王补心丹(补养之剂)

    总结:补心

    编号:012

    组成:桔梗、天冬、麦冬、人参、茯苓、生地、元参、枣仁、五味、远志、柏仁、丹参、当归、蜜、朱砂

    主治:1.治思虑过度,心血不足,怔忡健忘。心口多汗。

    2.大便秘或溏,口舌生疮等证。

    归经:手少阴药

    方义:——生地、元参,北方之药,补水所以制火,取既济之义也。

    ——丹参、当归,所以生心血。

    ——血生于气,人参、茯苓所以益心气。

    ——人参合麦冬、五味,又为生脉散。盖心主脉,肺为心之华盖而朝百脉,补肺生脉,所以使天气下降也。

    ——天冬,苦入心而寒泻火,与麦冬同为滋水润燥之剂。

    ——远志﹑枣仁﹑柏仁所以养心神。

    ——而枣仁、五味,酸以收之,又以敛心气之耗散也。

    ——桔梗,清肺利膈取其载药上浮而归于心,故以为使。

    ——朱砂,色赤入心,寒泻热而重宁神。

    读书之人,所当常服。

    又附方:——一方有石菖蒲四钱,无五味子。

    ——一方有甘草。

    煎服法:蜜丸,弹子大,朱砂为衣。临卧灯心汤下一丸,或噙含化。

    ◎方名:孔圣枕中丹(补养之剂)

    总结:补心肾

    编号:013

    组成:远志、菖蒲、败龟板、龙骨

    主治:治读书善忘,久服令人聪明。

    归经:手足少阴药

    方义:龟者介虫之长,阴物之至灵者也;龙者鳞虫之长,阳物之至灵者也,借二物之阴阳,以补吾身之阴阳,假二物之灵气,以助吾心之灵气者。又人之精与志,皆藏于肾,肾精不足,则志气衰,不能上通于心,故迷惑善忘也。

    ——远志,苦泄热而辛散郁--能通肾气上达于心,强志益智。

    ——菖蒲,辛散肝而香舒脾--能开心孔而利九窍,去湿除痰。

    ——又龟能补肾,龙能镇肝,

    使痰火散而心肝宁,则聪明开而记忆强矣。

    煎服法:各等分为末。每服酒调一钱,日三服。

    来源:千金

    ◎方名:大补阴丸(补养之剂)

    总结:补阴

    编号:015

    组成:黄柏、知母、熟地黄、败龟板

    主治:1.治水亏火炎、耳鸣耳聋、欬逆虚热。

    2.肾脉洪大,不能受峻补者。

    归经:足少阴药也

    方义:——四者皆滋阴补肾之药,补水即所以降火,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是也。

    ——加脊髓者,取其通肾命,以骨入骨,以髓补髓也。

    煎服法:猪脊髓和蜜丸,盐汤下。

    来源:丹溪

    ◎方名:滋肾丸(补养之剂)

    总结:补水

    编号:014

    组成:黄柏、知母、桂

    主治:1.治肾虚蒸热、脚膝无力、阴痿阴汗,冲脉上冲而喘。

    2.及下焦邪热,口不渴而小便秘。

    归经:足少阴药

    方义:水不胜火,法当壮水以制阳光。

    ——黄柏,苦寒微辛泻膀胱相火,补肾水不足,入肾经血分;知母,辛苦寒滑,上清肺金而降火,下润肾燥而滋阴,入肾经气分,==故二药每相须而行,为补水之良剂。

    ——肉桂,辛热,假以反佐,为少阴引经,寒因热用也。

    变化方:——去桂--名疗肾滋本丸,治肾虚目昏。

    ——去桂加黄连--名黄柏滋肾丸,治上热下冷,水衰心烦。

    ——单黄柏一味--名大补丸,治肾膀胱虚热,腰股痛而足心热。

    ——为末,姜汁酒调服--名潜行散,治痛风腰以下湿热流注。

    煎服法:蜜丸。

    备注:又名通关丸

    来源:东垣

    ◎方名:斑龙丸(补养之剂)

    总结:补阳

    编号:016

    组成:鹿角胶、鹿角霜、菟丝子、熟地黄、柏子仁

    主治:治虚损,理百病,驻颜益寿。

    归经:手足少阴药

    方义:——鹿角霜、菟丝、熟地--皆肾经血药也,大补精髓。

    ——柏子仁--入心而养心气,又能入肾而润肾燥,使心肾相交。心志旺而神魂安,精髓充而筋骨壮,去病益寿,不亦宜乎。

    又附方:一方加补骨脂。一方加鹿茸、肉苁蓉、阳起石、附子、黄耆、当归、枣仁炒、辰砂,亦名斑龙丸。

    煎服法:等分为末。酒化胶为丸。

    ◎方名:龟鹿二仙膏(补养之剂)

    总结:补气血

    编号:017

    组成:龟板、鹿角、人参、枸杞

    主治:治瘦弱少气、梦遗泄精、目视不明、精极之证。

    归经:足少阴药

    方义:——龟,为介虫之长,得阴气最全。

    ——鹿角,遇夏至即解,禀纯阳之性,且不两月,长至一、二十斤,骨之速生无过于此者,故能峻补气血。两者皆用气血以补气血,所谓补之其类也。

    ——人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