壇廟

    壇廟 (第2/3页)

朱榮、吳福興、關起雲、李逢貴、李高、楊得隆、郭成、許興嘉、林士傑、林朝柱、鄭清芳、鍾士魁、孫志鳳、鍾得高、文能陞、汪得貴、魏得興、王高陞、林大龍、韓高龍、江高陞、蘇得祿、翁飛豹、黃銘龍、宋瑞龍、黃玉山、鄭惜、王成龍、潘連陞、黃金陞、郭名英、吳振興、許必得、蕭日茂、黃國才、周元陞、林士龍、李進得、吳朝連、徐連陞、方春茂、林得陞、張得龍、陳全興、陳元良、鄭成邦、賴得恩、吳得祿、陳為茂、黃元成、田有勝、黃滿堂、馮國元、黃建、林拔荌、吳自魁、李國英、黃連魁、鄭敷功、鄭克家、蔡董、曾國忠、許天成、鄭羅生、吳淵、盧清溪、董明輝、王水文、黃義成、吳振昌、許必輝、李成高、劉得旺、林正瑞、王顯、陳可忠、蔡得鳳、蔡福生、徐振龍、陳水生、楊青祿、洪替登、林殿邦、鄒大科、鄭靖、林成貴、林日新、林起高、張士成、楊報生、吳戀生、尤捷陞、張朝旺、倪高陞、王國華、吳志成、溫振成、葉得勝、黃泰、張得發、張廷柱、邱朝高、吳連興、沈得、葉長陞、莊大有、鄧得霖、侯孔得、陳福星、吳志陞、周廷貴、蔡光得、李得寶、高得龍、楊良高、陳士祝、莊士滔、周勇芳、張朝得、盧國寶、周大興、辛得生、黃長生、程得六、賴成興、蔡雙捷、張青海、盧興旺、王連生、劉仕麟、謝必成、李日鳳、辛光成、張隆興、謝得陞、曾得勝、武青龍、林喜生、蔡得意、莊黎、金賴、洪亮、葉成斌、張國珍、林名榮、曾士龍、劉永良、陳鳴鳳、蔡生、陳得新、黃添明、林成、翁得、蘇士良、翁明輝、藍玉標、陳輝、鄭飛鳳、陳芳春、鄒遇春、詹得麟、胡得成、李大茂、陳逢高、李必勝、周連標、蔡傑生、陳得生、賴振興、曾世昌、饒成珠、許得標、林得生、周得寶、張得全、吳世勳、蘇瓊章、林富與、廖明、曾啟賢、黃士標、陳必陞、陳得陞、賴連福、李景、張聯陞、劉君耀、段輝龍、鄧亮、余得勝、黃鰲、傳得勝、范得高、蕭欽雲、陳元魁、童茂、盧得陞、蔡榮、符顯邦、陰文炳、范金爵、李仕鏞、林鼎元、任國清、高峰、周大壽、康洪亮、伍容魁、馬勝輝、林端福、王青山、王得、蔡得、劉元生、徐旺、李欽、羅連松、朱標、陳賜麟、許元青、吳雲龍、江勇、朱得生、陳元龍、袁振生、王萬福、林江淮、曾連貴、古得標、李祥雲、修步標、徐宿、陳登、曾文陞、羅雄、林洪基、周龍陞、黃其光、陳洪亮、蔣世富、范雄、曾龍、王得成、晏得標、賴進發、李得元、劉章、賴宗、趙洪亮、黃賢良、彭仲儀、洪高陞、王仕明、劉洪標、張宗壽、林和、賴維標、張新龍、修雲得、嚴國標、鍾青蓮、郭大振、劉堆金、詹位忠、王振耀、楊日新、余凱、王永標、陳鳴鳳、戴連恩、鄭得魁、梁發貴、彭鵬、曾得標、曾連、林洪貴、廖福恩、鄭培宮、黃詔鳳、賴文標、溫標、陳元鳳、陳得高、廖雄標、曾高、邱玉堂、丁福元、潘得貴、范金陵、張雄、陳陞、余開隆、楊水生、劉元龍、戴洪江、黃自成、柯海生、歐馮、曾大山、周大旭、林壽山、王江、陳連登、陳潤生、郭元興、黃熙遠、林傑清、陳大亮、許江水、劉飛鴦、李明生、賴光恩、曾得章、林榕、魏必捷、陳連登、鄭陞、陳明述、潘有銘、林春、楊海、林弈陞、陳開利、陳茂、郭春華、林恩得、林大鼎、池文華、鄧標、詹連得、張良得、林朝龍、方國通、熊登榜、梁友得、江思以、趙得陞、林顯輝、謝洪高、周陞、楊茂、高雲龍、林志通、熊連飛、梁元福、邱福壽、邱雲發、楊連陞、李得高、周連陞、曾洪陞、吳國標、黃振生、商大生、黃必成、謝登榜、王建翎、黃上得、蔣經邦、李連得、陳天發、彭朝儀、鄧福、吳大陞、張得輝、陳昆、林朝興、劉廷朝、鄭得勝、高才、陳元恩、嚴得龍、夏國材、王高魁、劉邦爵、高得茂、馮忠、鄭國寶、方得勝、王大亮、王有輝、許士良、楊得魁、張士高、王世良、林漢、張經、陳廷海、婁陞、高得龍、王國標、潘亮、楊光有、王士榮、陳上進、方廷貴、王士忠、楊遇侯、黃金榜、甯邦賢、楊起高、朱連魁、江雲龍、鄭雲龍、黃貴、賴得松、涂得勝、周國良、羅陞、吳連成、曾有功、許兆洪、涂高陞、鄭國寶、翁有禎、郭第良、黃連標、鄭必陞、李朝龍、林長枝、謝廷梅、黃清楷、謝得興、謝步發、謝元朗、謝得勝、沈得標、王良標、侯言、陳准、吳信、梁上興、歐日陞、張士進、張耀閭、林大道、陳陞高、魏飲、葉崇興、陳旺、蔡本、陳朝基、廖世忠、李福勝、黃海、陳烈、李法、湯兆旺、蘇得發、李漢傑、董成金、翁義成、蔡好、陳葢、許得勝、劉良順、陳元春、蘇金寶、許連春、黃法生、許振輝等,例得增祀本祠。又征安南案廣西凌雲縣知縣袁天逵、上杭縣人;教匪案湖北來鳳縣知縣莊紉蘭、惠安縣人;浙洋王棟案定海營參將陳國棟、龍溪縣人;粵洋淹斃平海營參將王國泰、福建人,未詳何府縣;征緬甸案雲霄營把總張萬福、水師提標中營把總黃得彰、俱平利縣人;英吉沙爾案游擊鍾虎翀、上杭縣人;各員例得祀本籍昭忠祠。又林爽文案臺灣縣義民廩生薛邦揚、陳天宗等四百八十一名,鳳山縣義民黃義開、曾士風、義番文儀等六百三十五名,嘉義縣義民生員張士捷、生員趙啟元、許萬仝、生員趙由治、義番吧咆等一千三百五十三名,彰化縣義民鍾毓及義番大宇換班等二千四百二十五名,淡水廳義民監生吳天爵、徐賡揚、義番銜使等六百五十二名,蔡牽案義首陳鳳、黃興等,例得祀旌義祠,附錄於此)。

    韓文公祠在鎮北坊三山國王廟右,祀唐韓愈。乾隆三十七年,潮州人建。四十一年,總鎮顏鳴皋增拓之。嘉慶七年修。

    五子祠:一在海東書院,祀宋先賢濂溪周子、明道程子、伊川程子、橫渠張子、考亭朱子。初,崇文書院特祀朱子,南湖書院有五子祠,尋廢。乾隆五十五年,知府楊廷理奉主祀於崇文書院。

    朱子祠在府學明倫堂東。康熙五十一年,臺灣道陳璸建。

    吳將軍祠在東安坊,祀福建水師提督吳英,欽賜御書匾額「作萬人敵」,祠後有樓曰仰止樓,乾隆五十三年修。其子孫有來臺者,居於此祠,改其額曰「吳氏家廟」。

    蔣公祠在鎮北坊真武廟後,祀知府蔣毓英。

    高公祠在鎮北坊關帝廟左,祀臺廈道高拱乾。乾隆三十年,護臺灣道蔣允焄移祀道署後。

    陳遷鶴記略:公才兼文武,揚歷中外,二十餘年矣。及其巡臺也,植士類,興學校,擊蠹豪,苞苴有禁,薦剡有禁,販番婦有禁,踞官地而阻葬埋有禁。臺廈腴地多種蔗,公諭合植,榖繼而糖價果賤。車戶告憊,公復蠲其餉,准與開除番社舊有文武花紅。商人瞨餉輸官,勢不能不掊取於番黎,公出示嚴禁輸番自徵。臺內山諸社茹鮮衣皮、從昔至今、屢為民患者,聞公名,皆不憚山谿險遠,俯伏公轅,稟奉朝廷正朔。今公轅轍難留,挂船西度,臺之士民,欲立碑以志公德,徵言於余。

    靳公祠在東安坊,祀知府靳治揚。

    衛公祠在東安坊府城隍廟左,祀知府衛臺揆。

    陳璸記略:公,相國文清公之猶子。少司馬公之賢嗣也。號稱貴介,而抑遜自持,不異寒素。庶務必躬親,夜秉燭治官書,漏下不輟。愛民如子。甫下車,首革水丁,以安流移。嚴禁雜派。歲時,屬員或餽尊酒、隻雞,未嘗輕受。數年中從不票取一夫一役。郡邑民番,得以息肩,遂休養生息之樂者,緊公賜也。其有豪強梗法、弗化於訓者,則懲之不少假。公以壬午冬十月蒞臺,丙戌秋九月秩滿,奉特旨陞廣東都轉運使。去臺之日,士民戀公弗忍舍,相率建祠附府城隍廟左,祠規制甚狹,稱公儉德。

    吳公祠在西定坊關帝廟右,祀臺灣道吳昌祚。

    五忠祠在安平鎮水師協署左。雍正五年,協鎮陳倫炯建,祀水師副將許雲、遊擊游崇功、千總林文煌、趙奇奉、把總李吉茂(五人俱駐安平鎮,辛丑之變,率水師入援府治殉難。又附祀殉難兵丁自吳國珍以下凡六十五人。又因公墮海者自陳宗以下五人)。乾隆四十九年祠圯,協鎮丁朝雄因附近金門舊館改建焉。後以丙午、丁未之變,增祀水師遊擊楊起麟暨陳元、鄭嵩三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