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梁

    津梁 (第2/3页)

縣北四十里,夏秋用竹篾濟,冬春水淺,編竹覆土其上。

    楠仔坑橋在觀音山楠仔坑街,縣東十里。康熙間,參將吳三錫建。

    赤山仔橋在赤山莊,縣東十五里。

    竹子港橋在竹橋莊,縣東二十里。

    陂腹內橋在大竹橋里陂腹內莊,縣東二十里,架木為之,長十餘丈。乾隆二十一年,邑人傅聯選建。

    坑仔口橋在下淡水縣東南五十里。康熙間,參將吳三錫建。

    硫磺水渡亦名田尾渡,在縣東七里,潮水可至。

    小硫磺渡在縣南七里。

    蘭波嶺渡在港西里,縣北四十里,即上路頭渡。

    阿猴渡、萬丹渡、新園渡,三渡在港西里,去縣東四十里。

    排仔路頭渡在港東里,縣東四十里。

    萬丹港渡在興隆莊,縣西四十里,系內海小門。

    岐後渡在興隆莊打鼓山麓,縣南七、八里,港闊三里許,外為岐後汛,往來甚夥。

    二層行溪渡在長治里,縣北五十里許,溪北屬臺,溪南屬鳳,原有木橋,今廢。

    蟯港渡在仁壽里,縣西北三十餘里,海口小渡。

    彌陀港渡在維新里,縣西北三十餘里,外通大海。

    嘉義縣

    東門橋在縣城東,西門橋在縣城西,南門橋在縣城南,北門橋在縣城北。

    西門外橋在新店街府治大路,番仔溝橋在西門外。

    三苞竹橋在三苞竹莊,新店橋在三苞竹西鹽水港大路,枋頭橋在三仔莊西鹽水港大路,白須公潭橋在下潭莊前鹽水港大路。

    鹽水港北橋在鹽水港街北府治大路。乾隆五年,知縣何衢修。

    里仁橋在鹽水港街南府治大路。乾隆七年,井水港渡渡夫洪五呈請每年出渡稅銀十五兩,充修橋費。

    鐵線橋在開化里南,茅港尾橋在開化里北。二橋各為一港,相距十里,路達郡治,舊時冬春編竹為橋,上覆以土,夏秋水漲,設渡以濟。康熙五十五年,知縣周鍾瑄各建木橋,邑人陳士俊助成之。乾隆二十七年,邑貢生翁雲寬等重建,加高大而橋始固。

    番仔橋在麻豆保,東為赤山麻豆孔道。

    麻豆店橋、麻豆口橋,二橋在水崛頭,相距數百武。

    木柵橋在木柵街北。上三橋為南北通衢。

    牛莊橋在善化里東保,大武壟抵郡大路。

    大排竹橋在大排竹街頭,沿山抵郡大路。

    加冬橋在下加冬街北府治大路,后壁寮橋在上加冬街府治大路。

    角仔寮橋在縣城南里許,沿山抵郡大路。

    灣橋在大目根,金獅寮抵郡大路。

    斗六門橋在斗六門街,他里霧橋在他里霧保,笨港橋在笨港街南北孔道。以上各橋,率於冬春編竹為之,夏秋水漲,設渡以濟。

    新莊橋在大坵田南、白鬚公潭北。乾隆二十七年,知縣衛克堉建。

    草地尾橋在城南里許大圳上,南北孔道,此橋獨砌以石,最為鞏固。

    八掌溪渡在上水崛頭。乾隆六年,知縣何衢詳歸諸羅山番社設。

    枋樹角渡在半月莊。乾隆十八年,知縣徐德峻批允南浦寺僧設。

    水溪上渡在新營保府治通衢。乾隆十六年,知縣周芬斗允僧人普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