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

    學校 (第1/3页)

    臺灣府學在寧南坊,康熙二十四年,巡道周昌、知府蔣毓英建。因鄭氏舊址,中為大成殿,東西兩廡,前為戟門、為櫺星門、為泮池,後為啟聖祠。三十九年,巡道王之麟建明倫堂於殿左。五十一年,巡道陳璸於啟聖祠左右,分建六齋,曰六德齋,祠南又分建六齋,曰六行齋,正殿東廡下置獻官齋宿房,西廡下為藏器庫,廟門外東西二門曰禮門、曰義路,禮門外立大成坊。又於明倫堂之前分立六藝齋(璸自為記)。五十七年,知府王珍改泮池於櫺星門外(李欽文記)。五十八年,巡道梁文煊修正殿(李日埕記)。乾隆十年,巡道莊年修(褚祿記)。十四年,郡諸生侯世輝等捐貲大修,於是改六德齋為典籍庫,改六行齋為禮器庫、樂器庫,崇聖殿下統為廊,達於東西廡。又新建泮宮坊,鑄祭器、樂器(楊開鼎記)。四十二年,知府蔣元樞修。嘉慶八年,舉人郭紹芳鳩眾重修,清學地泮池圍牆外,自北而南,長八十四丈五尺,自東至西,廣二十七丈五尺,立界碑焉。

    王之麟記略:臺地僻在海外,自古未沾王化,罔識賓興。迨我朝開闢以來,置郡縣立學。凡取士之典與內地同,遂彬彬稱治,為海邦鄒魯矣。余己卯秋,恭膺簡命,來監斯土。甫下車,謁夫子廟,環視棟宇朽敗,而明倫堂、兩廡、啟聖祠以及櫺星垣墉,缺然不備。又以龍亭置先師之前,其規模氣象蔑如也。於是以次興工,越明年,於廟東偏拓地數畝為明倫堂,堂後為龍亭庫。六月,廟為颶風所侵,又相與醵金重建。廟貌改觀。

    名宦祠在學宮左,祀范承謨、姚啟聖、施琅、蔣毓、靳治揚、陳璸、洪一棟、施世驃、藍廷珍、陳大輦。

    鄉賢祠在學宮右。

    教授宅在明倫堂後,訓導宅在文昌閣後。

    學額:康熙二十五年,總督王新命、巡撫張仲舉題准府學歲試取進文武童生各二十名,科試取進文童生二十名,設廩膳生員二十名,增廣生員二十名。嘉慶十二年,總督阿林保、巡撫張師誠奏准臺灣五學泮額各酌加一名,於是郡學歲科兩試取進文童各二十一名,武童如舊。十五年,署總督張師誠、督學葉紹本題准閩籍生員增設廩增各十名,合原設共三十名;臺、鳳、嘉、彰四縣准增設廩增各五名,合原設十名,共廩增各十五名。乾隆五年,巡視臺灣御史兼提督學政楊二酉奏准粵民流寓在臺,年久入籍者,臺屬四邑均有戶冊可稽,緣系隔省流寓,恐占閩童地步,是以攻擊維嚴,現在粵童堪以應試者計七百餘名,准其另編為新字號應試,其取進額數照小學例四邑通校共取進八名,附入府學。嘉慶十二年,總督阿林保、巡撫張師誠疏請粵籍生員應准加設廩膳生八名,增廣生八名,歲科取進童生亦加一名。道光八年,總督孫爾准、巡撫韓克均、督學史致儼奏准粵籍生員臺、鳳、嘉、彰四邑各加進二名,澎湖歲科定額取進二名,附入府學。

    學田:康熙四十九年,巡道陳璸捐置學田,實收租粟七百八十一石道斗,又實收租粟二十四石道斗,又實收租粟二十四石道斗。

    海東書院舊在寧南坊府學宮之西。康熙五十九年,巡道梁文煊建。後為歲科校士所,書院幾廢。乾隆四年,御史單德謨別建校士院於東安坊縣學宮之左。明年,巡道劉良璧修之。於是書院復振。御史楊二酉奏請以府學教授為掌教,選諸生肄業其中,拔貢生施士安捐田千畝,以給膏火(二酉自為記)。十五年,新建縣署於紅毛樓右,臺灣縣知縣魯鼎梅乃修東安坊廢署為書院,徙焉。十七年,詔以巡道兼提督學政。其後歲科校士於道署,校士院遂曠。二十七年,巡道覺羅四明修曠院為海東書院,復徙焉(四明自為記)。三十年,知府蔣允焄護巡道事,乃別建擇地於寧南坊府學宮西崎下,廣三十丈,袤八十丈,東向,講堂學舍亭榭悉具(允焄自記)。

    崇文書院,府義學也,舊在東安坊。康熙四十三年,知府衛臺揆建,置田租以供膏火。乾隆初,常以府學訓導掌教。十年,巡道攝府事莊年修。十五年,徙於寧南坊府學宮之西,即海東書院舊處,初址遂廢。二十四年,知府覺羅四明乃擇地於府署東偏,率僚屬紳士共成之,講堂齋舍畢具,始延師於內地,掌其教焉(四明自為記)。嘉慶二十三年署府鄭佐廷、道光八年知府鄧傳安重建。

    義學在府治前東南。康熙四十五年,知府衛臺揆建。

    土番各社社學,雍正十一年設。

    臺灣縣學在東安坊。康熙二十三年,知縣沈朝聘建。前為殿,後為啟聖祠。二十九年,知縣王兆陞修。四十二年,知縣陳璸建明倫堂於殿右(璸自為記)。四十四年,知縣王仕俊成之。明年,舊令陳璸來為巡道,以啟聖祠方向與正殿相左,乃改建啟聖祠(璸自為記)。知縣俞兆岳、教諭鄭長濟鑿泮池。五十九年,署縣王禮修門牆。雍正間,邑貢生陳應魁建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