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防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

    海防 (第1/3页)

    沿海自廣東潮州府澄海縣東北入漳州府詔安縣境(海在城東南一里,海防考:縣咫尺即海,控引潮、粵,而懸鐘之勝澳為縣門戶,與懸鐘對峙者曰南澳),東北經漳浦縣(海在縣東百里,井尾、虎頭等澳為防禦要衝),又北經府東南,而海澄為漳州之門戶(縣東北至西南皆濱海,北與龍溪接境,由海門東出,水程二日即澎湖島),又東北至泉州府同安縣界(三面距海,南去城八十里,而金門、廈門尤為險要,圍頭為縣門戶,其澳若烈嶼、廈門港、塔頭澳,其最著者),經南安縣(三面距山,惟東南一隅切附海口,去城七十五里)、晉江縣(東南至海百里)、惠安縣(西北跨山,東南際海,兩岸至海皆四十里,崇武、獺窟、小岝、黃崎、峰尾為邑屏障,北自樂嶼、南屬岱嶼並海壖,凡百餘里),又東北接興化府莆田縣界(東南二境皆濱海,去城八十里,吉蓼、平海、三江為最衝,文甲、崁頭、青山為次衝),又東北抵福州府福清縣境(縣東近境之海謂之九海,以港嶼曲折也,其外為大海,海壇、雙嶼為汛守要地),又北經長樂縣(北境及東北、東南皆濱海,廳石、梅花與連江、定海相對,為省城右臂),又北經府東閩鎮(五虎門為省城門戶),又北經連江縣(東境、東南境皆濱海,官塘、荻蘆嶼、黃崎堡、鶴嶼與潮汐相吐納,定海、小埕為戍守要地),又北經羅源縣東南(灘灣淺僻,不利登涉,故防禦為略),又東接福寧府西南寧德縣境(東南海口即霞浦之東衝,為羅、寧、霞三縣界,距府城百餘里),環府境自西而南迤東(三面距海,南為大金,東為松山,距城十里,東北為三沙,為郡門戶,閭峽、下滸與連江之定海相為聯絡),又東北抵福鼎縣(沙埕稱首衝,秦嶼次之),又東北接浙江溫州府平陽縣界。

    按郡國利病書:沿海自廣東樂會接安南界,五千里抵福建南澳山,為元鍾所界(漳州府詔安縣),歷侍郎州、石城嶼為銅山所界(原漳浦縣,今詔安縣),歷鴻儒嶼、沙汭嶼為陸鼇所界(漳浦縣),大潵嶼、璧洲山為鎮海衛界(原漳浦縣,今海澄縣),小潵嶼為月港界(海澄縣),舊浯嶼為高浦所界(泉州府同安縣),嘉禾山、大擔山為中左所界(今同安縣廈門),小擔、虎頭山為金門所界(今金門鎮),大嶝山、小嶝山為福全所界(泉州府晉江縣),大捕山、小捕山為永寧衛所界(晉江縣),埕埭峰、獺窟峰為崇武所界(泉州府惠安縣),沙塘灣為惠安縣界,■〈山嘞〉嶼、白嶼為峰尾巡司界(惠安縣),湄洲山為南泉寨、莆禧所界(興化府莆田縣),石獅峰、小澳峰為平海衛界(莆田縣),埕口、三江口為沖沁巡司界(莆田縣),綱山、王家嶼為萬安所界(福州府福清縣),六湖山、碧水島為鎮東衛界(福清縣),鐘山為蕉山巡司界(福州府長樂縣),日嶼、月嶼為梅花所界(長樂縣),即會城三波礁、五虎澳為連江界,下竿塘、四澳為定海所界(福州府連江縣),花瓶為北茭巡司界(連江縣),飛鸞渡為寧德縣界,青山峰為大金所界(福寧府霞浦縣),丁家埕、大崳山、七星山、流江為福寧州界(今屬福寧州福鼎縣界),計二千里抵浙江。

    臺灣府:環府境皆海。舊志:舟人渡洋,不辨里程,一日夜以十更為率,自雞籠、淡水舟行福州港口五更,自臺灣至澎湖四更,自澎湖至泉州、金門七更。台海見聞錄:後隴港與興化府南日對峙;後壟而上百二十里至竹塹,與福清海壇對峙;竹塹而上百五十里為南嵌,與福州閩安鎮對峙;自南嵌至上淡水七十里,與連江北茭相望;自淡水港至雞籠山三百里,與福寧沙埕、烽火門相望。海國見聞錄:北自雞籠山對峙福州之白犬洋,南自沙馬磯對峙漳州之銅山。

    各縣衝要

    福州府閩縣

    閩安鎮距省城八十里。鎮有兩口:一東出雙龜門外,繞壺江、五虎;一南出琅崎門外,繞廳石、梅花;為江海之鎖鑰、會城之門戶。明洪武二年置巡司,嘉靖間數被倭犯。國初,海寇鄭成功竊據於此。順治十五年,築城置戰船。西有崇新寨,東有登高寨,南北岸設砲台;北有象洋寨,設煙墩瞭望,與連江界;南與長樂浮岐界,舊有鎮,康熙二十七年改設協副將駐防。與鎮對峙者為石龍台寨,設煙墩瞭望。在鎮內江中者為員山水寨。與員山對峙者為洋嶼,雍正六年設旗營水師旗員駐防。員山上為羅星塔汛,亦省會要衝,置砲台,四面環水,有壩流嶼、雞籠嶼、南龜、北龜、大爐、小爐、壺江等嶼(閩安鎮由南港水洋一百二十里至貓嶼,由北港三十里至金牌,又三十里至五虎門。道光二十一年七月間,英咭唎犯廈門,制軍以虎門為入省咽喉,欲填塞長門內港以遏其入犯,特命鹽法道尋步月、督糧道常大淳親往,以繩度淺深闊狹之實。計自進嶼南岸至熨斗北岸,闊四百三十七丈;南龜南岸至北龜北岸,闊二百七十四丈;金牌南岸至長門北岸,闊三百七十五丈。長門為內港,深九十三丈;南、北龜為中港,深一百六十五丈;熨斗、五虎門為外港,波湧如山,深不可測)。

    琅崎門在鎮南海面,與廳石對峙。江面雖闊,中有積沙,大船難汐行。邊澳有港,船舶從此而入。舊於山麓置金牌寨,築砲台,山上設煙墩瞭望。道光六年,奏移閩安右營都司駐此。

    五虎門在治東大海中,衝險海汛(明初湯和由海道取福州由此入。洪武二年置官母嶼巡檢司於此,國朝因之)。南界長樂梅花汛,北界連江定海汛。洋中有進嶼、芭蕉、虎櫥、熨斗等嶼。其熨斗、館頭、媽祖廟諸澳可泊舟(五虎門東向水洋四十里至南、北竿塘,南向水洋一百八十里至白犬、東沙,二百四十里至貓嶼,北向水洋七十里至定海,一百三十里至黃岐。道光二十一年七月,英咭唎犯廈門登岸,夷船頻至五虎門窺伺,福州戒嚴。二十二年議通市,安插南台,而夷船往往停泊內洋各口矣)。

    南竿塘,衝要海汛,在五虎東大海中,與連江北竿塘對峙,設煙墩瞭望。

    內江附(內江水面,上至九使廟對江七娘宮界壁頭汛,下界員山水寨汛,西至營前界青嵐嶺汛,又西至太尉廟對江北砲台界烏龍江汛)

    員山水寨,江面三十里,上界羅星塔汛,下至金剛腿與閩安鎮界,有城,屬督標水師分防。

    羅星塔在馬江中,砥障奔流,當省會要衝,設砲台,有城,屬督標水師分防。

    石龍台寨四面環山,與閩安對峙,山下大江,船舶出入,為省會咽喉,設煙墩;水汛屬閩安,陸汛屬長福營。

    洋嶼臨江要汛,設煙墩,界三江口。對江有員山水寨,並金剛腿舊屬督標水師,沿邊老岸屬長福營。雍正六年,移設旗營水師駐防。

    長樂縣

    廳石、籌港、澤里、厚福四汛,俱臨海要衝,各設煙墩瞭望,外與梅花犄角,內與琅琦相對。水汛屬閩安營,沿邊陸汛屬長福營。

    梅花寨據險要衝,設煙墩瞭望。明洪武間築城,三面跨海,南連沙岡,延袤三里。嘉靖三十八年,倭賊犯境,復營葺焉。東即南茭,有三碴。南茭澳內沙淺最險阨,舟人憚之,多泊磁澳候潮。南界海壇磁澳汛、貓嶼,北界閩安五虎汛。沿邊老岸屬長福營。

    洋中有日嶼、月嶼、白沙等島(南七十里至鎮,東北一百二十里至虎門)。又有白犬、東沙,衝要海汛,屬長福營右軍分防。

    仙岐寨在十五都,臨海要衝,明洪武十一年設。東有磁澳、貓嶼、涼傘礁諸島,屬海壇營。沿邊老岸屬長福營右軍分防。

    磁澳在十五都,孤島周七里,峙海中。分東、西、南、北四澳,可避風,設煙墩瞭望。東屬外洋,西與仙岐對峙,屬長福營(方輿紀要:明洪武間遷梅花所巡司於此,後廢)。

    貓嶼系小嶼,不可泊船,屬長福營。嶼北屬閩安營,嶼南屬海壇營。

    石梁蕉山寨在十五都,東為磁澳,北有貓嶼,為舟舶出沒之所。明洪武六年,設巡司,後復築寨。

    小址寨在縣東二十里,明洪武六年設巡司,崇禎間移於大址捍寨。又有壟下寨,嘉靖四十年築。二寨俱設煙墩瞭望,屬長福營右軍分防。

    松下寨在二十都,距縣東南三十五里。明初設巡司,嘉靖三十七年,倭寇自松下突入海口澳,攻福清之鎮東衛,官軍力戰乃遁去,因拓寨為城。國初屬海壇汛。康熙間歸長福營右軍。水汛屬磁澳,設煙墩瞭望,為長樂之咽喉、福清之門戶。自梅花至松下、中曆、後山門口、黃崎、仙崎、漳港、壺井、蛤嶼、漳坂諸嶼,皆波濤衝激,傍岸水淺,大船難進。獨松下漸南與福清接壤,為客船停泊之區。海壇包其東南,有觀音澳、蘇澳可暫憩,故松下之備宜豫。

    福清縣

    鎮東在海口鎮之東,去縣二十里,與海壇交接。北對松下塔,南對南山、烏礁。明洪武間,建衛築城。國朝康熙九年改為寨。嘉靖中數被倭寇。洋中有嶼頭、貓嶼、吉兆、鼓嶼、鐘門諸嶼,有蘆港、關下港,內為海口。衛西為烽火山,有警燔燬處,屬長福營左軍分防。

    海口鎮在方民里,去縣東二十,有塔有城。明嘉靖三十七年,倭來攻,以城壤為倭所陷,尋改築之,自是倭夷屢犯,鎮以城堅得免。鎮北倚龍山。鎮南二里,即瑞巖山也,五里,有松林江東流入海,可泊舟。

    松下寨在縣東北五十里,接長樂之松下巡司,有平北、平南、沙塢、連盤、長沙、峰頭與松下為七寨,外有松關、永平、白鶴、峰頭、大坵、牛頭六寨。舊皆設兵戍守。

    江陰壁頭汛,孤島,周四十里;明設巡司,後廢。國朝雍正十三年,移江口巡司駐此。山上設砲台,屬海壇鎮右營分防。東有牛頭門、野馬、龜嶼,界南日汛。

    鼓嶼門汛,海中孤島,周十里;南北船灣泊取水於此。又南為嶼頭,系內洋孤島,亦可灣泊取水。山上設煙墩(東至糖嶼、竹排礁,北至東洛、西洛、釣漁翁、石闌干、三洲嶼,西至吉兆、蘆港、烏礁,南至嶼頭、九娘礁、青嶼、石牌洋、分流嶼,與萬安汛交界,俱屬海壇汛)。後營、白鶴、澤朗(明有巡司,後廢)、下俞四汛,皆臨海要衝。東北有沙塢、猴探嶼、分流嶼、金蟳暗礁、東壁等島一帶水汛屬海壇營,沿邊陸汛及北垞港■〈氵义〉淺水屬長福營。

    牛頭、前薛二汛,臨海要衝(明設巡司,後廢)。洋中沙礁、鼠尾礁、桃仁嶼等一帶水汛屬海壇營,沿邊陸汛及港■〈氵义〉屬長福營。

    萬安、連盤、門扉後三汛,臨海要衝。萬安汛,西北距縣百二十里,西至連盤,西北至後營。明洪武間設所築城。有內港,南北風俱可灣泊。洋中有金井礁、銀台礁、痲瘋嶼、紡車礁一帶水汛屬海壇營,陸汛屬長福營。

    峰頭、上徑二汛,臨海要衝。峰頭有寨,康熙元年置。西南至江口橋與興化界,東至東澳山,設煙墩,下即江陰、壁頭等島,屬海壇營。沿邊陸汛港■〈氵义〉屬長福營。嘉靖間倭自海壇犯上徑,即此。

    南日系孤島,周六十里,距縣百二十里。東北屬福清,西南屬莆田水汛,與興化象城對峙,設煙墩瞭望。北會哨至松下、南茭與小埕會,南會哨於平海之湄洲。有西寨澳仔,南風可泊船,鱟殼澳北風可泊船,鏡仔澳可寄碇。洋中有小日、烏坵、東甲、西甲,為最要地。又有大麥、小麥、大餅、小餅、赤嶼、西羅盤、東羅盤等島。

    海壇在治東南大海中,距縣百二十里,廣袤七百里。嘉靖時,倭數屯泊。國初,為偽鄭將朱天貴所據。適中平潭汛,總鎮駐劄於此,設砲台。又鹽埕汛屬海壇弁兵巡防。大練、小練二山、溪口、東庠二汛,俱設煙墩瞭望。洋中有鼓嶼、鐘門、大姨、草嶼、東甲、西甲等嶼。

    觀音澳、夯尾、娘宮汛三處俱深水,北風可泊舟,各設煙墩。蘇澳、火燒港俱淺水,南北風俱可泊。又安海淺水亦可泊北風,草嶼系孤島可寄椗,俱屬海壇右營分防。

    連江縣

    荻蘆門在縣東南海中,連熨斗山與五虎對峙。沿邊系連江陸汛,內洋有七澳、烏豬島屬閩安水汛。宋置水寨於此。明洪武初設巡檢司,後移置北茭(縣志:湯和由海道取閩,歷縣南荻蘆接入)。國初因之。

    東岱在縣東十里,沿海要汛,為邑咽喉。南界閩安鎮、新埠汛,沿邊有長柄、象洋、東岐、拱嶼(明嘉靖間官軍擊倭,由拱嶼夜遁,即此)。左為急水門,即本港,入江南橋水汛,屬閩安。國朝順治十八年,移北茭巡檢司於此。

    小埕汛在縣東百二十里定海所前,北接烽火,南接南日、連江,為福郡門戶。小埕又為連江門戶(明景泰間置寨)。內有蠣塢可避風。陸汛幕浦、蛤沙,本營管轄。洋面有目嶼、青嶼、貴嶼、王宮嶼四嶼,屬閩安水汛。

    定海所極衝要,汛憑山俯踞,遠吞萬頃,有堡,明周德興建,國初重修,撥弁兵巡防,設煙墩瞭望。南界五虎,北界黃岐,西界長澳橋、小埕汛。長澳可避北風。

    黃岐西界定海,衝要海汛,有堡。沿邊老岸屬本營陸汛。洋中有東鼓、竹排礁、二髻嶼,屬水汛。

    蛤沙鎮在縣東北五十里,崖石峭立如壁。明洪武十六年置河泊所,二十年築城。名勝志:蛤沙、北茭舊有城,與定海相為脣齒,亦衝要戍守處。

    北茭在縣東二十六都,東、南、北三面臨海,中有堡三,與黃岐堡輔車相依。

    北竿塘在東北大海中,距縣八十里,與閩南縣南竿塘對峙,衝要海汛,設煙墩瞭望。有八使澳、下目、白沙、鏡港等澳,中有進嶼門,北有可門、下嶼二汛,界羅源。可門沿岸有馬濞,與罏峰對峙,有堡,其地為下井;明總兵戚繼光敗倭於百丈巖,即此。

    羅源縣

    廉澳門險僻海汛,與連江可門對峙,有寨、有砲台。門外即東洛、西洛,置戰船。二澳內可泊船,有擔嶼分界,南屬連江北茭,北屬本營界東衝汛,外洋屬閩安水汛,沿溪一帶吉壁、銅盤、牛澳、圓嶼俱屬本營分防。虎尾山與霞浦縣東衝對峙,中有白礁分界,東屬東衝汛,西屬鑑江本汛,設土堡砲台。

    羅湖屬霞浦縣,南接東衝,北至大金洋,中有鹿耳、草嶼、東湧等島,西洋、芙蓉二山,俱外洋孤島,緊要海汛。西洋海中之大東、小東、馬鞍、茭跡,芙蓉海中之馬砌、魁山、四礵,俱屬閩安水汛巡防(東南對照,水洋至西洋山八十里;東北對照,水洋至芙蓉山五十里,北至大金水洋一百里)。

    興化府莆田縣

    迎仙寨在治東北四十里。其地有迎仙橋,明洪武二十年置巡司。宋初,司置於縣東施水亭,熙寧四年徙迎仙市北,崇寧元年徙迎仙市西。明洪武二十年改建於此,有城,前臨海,後負江。國朝康熙元年,因舊址重築,仍設巡檢司。十里為迎仙溪,濱海要地。

    平海在治東九十里。閩書:扼海上衝,北峙草嶼、連盤,東控鷺鶿、烏坵,西挹湄洲,與琉球、日本相望,莆藩籬喉舌也。明初置衛築城。海壇、南日、湄洲,會哨於此。城南有哨澳,北風可泊舟。國朝衛裁,今屬海壇分防(海防考:平海衛墩台有小澳、石獅、礪前、新浦、三江、埕口、碕頭、澄港、湖邊、石城、祭山、石井第一十二座)。

    南日舊寨在治東百里大海中,環嶼二十里,有二澳可泊南北風,屬海壇營(互見福清海防。按南日分南、北兩界,南界屬莆田,北界屬福清,設一縣丞總轄福、莆,管理錢糧,而刑名各歸本縣)。方輿紀要:舊寨設於南日山下,北可以遏南茭、湖井之衝,南可以阻湄洲、岱嶼之阨,亦要區也。景泰以後,移於吉了之東,仍以南日為名,而舊寨遂廢。

    雙嶼界福清壁頭汛(府志:明設守備於此,後移三江口)。為南日北哨。劉澳在三江口外,為南日右哨。

    青山寨在治東九十里(邑志離城百里),舊置巡司於縣東三十里之南哨,明洪武二十年徙此,有城,今為青山汛。東、西、南三面皆阻海,夷舟多由此入。南日峙其南,渡海不過五十里為郡門戶,屬興化協左營分防。

    沖沁寨在治東四十里,有城,三面阻海,與崎頭、三江澳港相接。明設巡司,今為美瀾汛轄。

    嵌頭寨在治東八十里,舊置巡司於莆禧鎮。明洪武二十年徙此,有城。國朝改駐涵江,今為平海汛兼轄。

    吉了寨在治東南八十里華胥山下,前控南日,右引小嶼,左帶湄洲,迫臨大海。宋時建寨,名「擊蓼」,亦曰「極了」,以莆地此而極也。明置巡司,改吉了(自仙遊潭邊市徙此,亦曰蓼江巡司)。國朝,司併淩厝汛,屬興化城守協忠門兼轄。

    莆禧所在治東南九十里,明洪武間築城置所。西南有文甲澳,亦濱海要地,設墩台五,今為忠門汛兼轄。

    湄洲嶼在治東南大海中。名勝志:一名「鯑山」,與琉球相望。明萬歷二十四年,設遊屯。內有淡水泉可汲,為最衝地。今為湄洲汛,隸海壇水師營。

    賢良港在莆禧所,一名「黃螺港」。去港三里有後山澳,舊設煙墩。有塔林澳,與惠安樂嶼相望。三澳俱屬忠門汛兼防。

    三江口在郡二十里,有新橋,橋有二港,南北風可泊船。又外海鐵釘嶼、香爐嶼,亦可泊南北風。

    泉州府晉江縣

    石湖寨(二十二都,即日湖)在治東南五十里,宋熙寧初建(石湖村為晉江、南安、同安、惠安四縣陸路總要地)。明洪武初,置巡司,後移於祥芝。萬曆間徙浯嶼水寨於此,把總沈有容重建,周五十二丈,門一。今屬陸提標右營分防。

    安海鎮在治南六十里,宋建炎四年置石井鎮。紹興二十六年,海寇奄至,鎮官自鎮西偏循東北築土城,壘石為門備之。元置石井鎮巡司。明洪武二十年,徙司於同安之陳坑鎮,仍為商民輳集處。嘉靖三十七年,倭亂,甃石拓城,設官軍戍守,亦曰安平鎮。國朝雍正七年,以地濱海扼要,移府通判駐焉。乾隆四十年,移駐馬巷。

    永寧衛在治東南五十里,東濱大海,北界祥芝、浯嶼,南連深滬、福全,為泉襟裙。宋乾道八年置水澳寨,元為永寧寨。明洪武二十年改衛,二十七年築城。今為陸提標右營駐防。

    圍頭鎮在治南八十里,東南瞰海,南連■〈氵丙〉洲。宋淳熙十三年,州城西置寶林寨,城東置法石寨。嘉定十一年,以海寇衝突,圍頭守臣真德秀移寶林寨兵戍之,立寨日寶蓋。元,寨廢。明初,徙永春陳巖巡司於此,今改名,屬金門鎮右營巡防。

    福全在治東南,與圍頭、峰上諸處並為海舶停泊避風門戶,有大留、圳上二澳,要衝也。明置守禦千戶所。今屬陸提標右營分防。

    祥芝在治東(方輿紀要:明參將王麟破賊嚴山老於此),東抵外洋大海,南至永寧衛與崇武相對。明洪武二十年,從石湖鎮巡司於此。國朝康熙十九年,司移鷓鴣,改祥芝水汛隸金門鎮左營。

    深滬在治東南二十五里,東濱大海,北永寧,南福全,西鄰潯尾,通南日,接銅山。明洪武二十年,移元港邊巡司置此,改深滬巡司。國朝康熙十九年,司移雒陽,改深滬水汛隸金門鎮左營。由深滬抵永寧為佛堂澳,海舶出入必經之地。

    烏潯在治東南九十里,南臨大海,東接深滬,西連福全。明設烏潯巡司。

    蚶江在治東南,為內海正口,洋舶所經邊海之地。

    法石在治東南十五里,宋置寨於此,防海衝要之地。今屬陸提標右營分防。

    東石在白沙、安海之間,沿海要地。

    烏嶼在海中,上與惠安臭塗分界,四圍潮水環繞,民居輻輳,有石橋以通往來。

    鷓鴣口銃台(在三十六都)在治東南臨海。明天啟七年,知府王猷建,周二十四丈,高一丈八尺。今屬陸提右營兼轄。

    溜石銃台(在三十都),明崇禎二年,知府蔡善繼建,周二十餘丈,高一丈四尺。

    南安縣(所轄皆淺水洋,其深水東屬晉江,南屬同安)

    石井(在四十三都)距城百里,東南面海。明設巡司於此。國朝雍正間,改設大盈鄉,後移康店鎮。

    ■〈氵菊〉潯澳(在四十五都)距城百十七里,南畔面海,與同安所轄之大嶝嶼接界。

    蓮荷澳距城百二十里,西畔面海,與同安澳頭交界,南畔與馬巷小嶝嶼交界。

    營前(在四十四都)距城一百二里。所轄雞嶼內淺水屬本邑,外淡水東歸晉江,南歸金門,西歸馬巷。

    按四澳為縣境極南,互晉江、同安界。國朝順治十八年,因遷沿海一帶,遂棄界外,而於大盈、小盈、康店、青石宮、東嶺等處築墩台,設屯寨。康熙八年,稍廣遷界,復於附近扼要相度,事平復故。

    惠安縣

    崇武澳在治東四十五里,孤懸海外,近接獺窟,烽燧相聞,上望莆之南日、湄洲,下瞰晉之永寧、祥芝,互為犄角。宋置小兜巡檢寨。明洪武二十年,置所築城(嘉靖三十七年,倭賊來犯,官軍禦之,賊不能陷。四十年,倭據城四十餘日,焚燬殺掠殆盡)。國朝,所裁。今屬陸提標前營分防。水汛屬金門鎮左營巡防。澳外有大岝山,設砲台三(大岝山有洞可避寇。嘉靖間,參將王麟追敗倭寇於此)。

    獺窟澳在治東南大海中,北障前頭山,南縈覆釜,南北風皆可行舟,入泉港必經之地。岱嶼、祥芝在外,烽火可相應。明設巡司於此。今與大岝俱屬崇武汛兼轄。

    下垵澳距縣東南四十里,有臭塗汛帶隸崇武,設煙墩三。

    白沙澳距縣南三十里,海中有岱嶼,舟楫必經之地。

    黃崎澳在縣東五十里,高山特起,下瞰大海,湄洲、南日在其東北,與峰尾、小岝互為犄角。海多礁石,極為險要。明設巡司於此。今屬陸提標前營分防,水汛屬金門鎮左營巡防。

    小岝澳在治東四十里,南接牛嶼,北接湄洲,城立山顛,四面環海,前後皆灣澳。明設巡司於此,今屬黃崎汛兼轄。

    峰尾澳在治東北五十里,北障沙格,南距黃崎,左支一潮。由沙格港西澳入楓亭,與黃崎對峙如門,■〈車网〉川居其內,諸商所集地也。明洪武間築城設巡司,今與■〈車网〉川、沙格俱屬黃崎汛兼轄。

    沙格澳在治東北六十里,設煙墩。澳外有黃竿嶼。洋面北屬莆田界。

    ■〈車网〉川在治東北十五里,阻山負海,居民稠密。明嘉靖間,縣屢被倭患,因築城與縣城相犄角。

    同安縣

    廈門在縣東南海中,廣袤五十餘里。東抵烈嶼、金門,南至擔嶼,西與海澄五澳合界,北至同安內港,與高浦相望。明置中左千戶所,築城戍守,轄東澳、五通二寨。國朝水師營提督軍門駐劄於此(道光二十年七月,英咭唎犯廈門,督哨署遊擊任某為夷銃傷斃。二十一年七月,夷兵再犯廈門,登岸,守備凌志死之,漳、泉海口戒嚴)。

    金門鎮城在縣東南海中,西連烈嶼、中左,南達擔嶼、鎮海,料羅盡其東,官澳極其北,與廈門俱為海洋之鎖鑰,而泉南之藩籬也。舊名浯洲嶼。明洪武二十年,置所築城,改今名。國朝設總兵官鎮守巡防。

    高浦在縣治西南,明設千戶所,築城戍守。今為劉五汛兼轄(縣志:高浦與海澄之排頭門新安相對。海防考謂浦西有松嶼,與海澄月港接者,誤)。

    五通港在縣東南,為由縣入廈必經之地,隸水提標左營分防。

    高崎港,由廈入縣之隘,與潯美對岸,設砲台一,隸水提標中營分防。

    曾厝垵在廈門盡南,西扼海門,南對大武,東制二擔、浯嶼之衝,沙地寬平,灣澳稍穩,可駐兵。又鎮前有嵩嶼、鼎尾港,俱屬水提標前營分防,與海澄界。

    白礁在縣西南,地錯龍溪,負山面海,陸則咫尺孔道,水則瞬息海澄。明設巡司,今屬水提標前營分防。(以上屬縣轄)

    鼓浪嶼在廈門島前,而海澄、嵩嶼等處包其外,今英夷通市,安插於此。

    浯嶼在縣極南,孤懸大海中,左達金門,右臨岐尾,水道四通,為同安、海澄二邑門戶。明洪武初,置水寨於此,與福州烽火、小埕、興化南日、漳州銅山聲勢聯絡,後移廈門。今屬水提標中營分防(按浯嶼今屬海澄,似同安無庸重載,然大小擔為廈門外屏,浯嶼又為大小擔門指臂,且正當金門之南,其有關於同邑者匪淺,故於浯嶼之官與兵不載於軍制,而浯嶼之地仍附於海防)。

    大擔門在浯嶼南海中,延袤數里,與小擔門對峙,為廈門外蔽,最為險要;屬水提標後營分防。

    烈嶼在金門鎮城南海中,周二十餘里,與金門隔潮對峙。明設巡司,與五通、劉五店、神泉諸處,皆為防禦要衝。國朝康熙十九年,司移石潯。今設水汛,屬金門鎮標左營。

    峰上在金門鎮城東,與大嶝、小嶝、鼓浪嶼諸島相望。明築巡檢司城,今設水汛,為料羅兼轄。

    料羅在大海中,處金門極東地,海舶往來必經之所,為泉門戶。今設水汛,隸鎮標右營。

    官澳在鎮城北,去峰上二十里(閩書:峰上民勇戰鬥,然非官澳,則峰上之守亦孤,脣齒輔車也)。明築巡檢司城。今設水汛,屬鎮標右營。

    大嶝在鎮城西海中,嶼廣六、七里,西有小嶝,俱海中要地,屬鎮標左營汛。

    劉五店在治東南,為海邊要道,與潯尾、■〈氵义〉洲、馬鑾俱隸水提標後營分防。乾隆五十五年,移莆田縣大洋巡司駐此,兼隸馬巷通判。

    漳州府龍溪縣

    石碼鎮城在縣東四十里,北達郡城之津要,與海澄分界,船舶出入必經之所。康熙元年築城,為水提標左營遊擊駐防。

    福滸在縣東三十里,與三■〈氵义〉河隔水相為犄角,有城。明天啟間劉香之亂,居民所築。今屬水提標左營分防。

    三■〈氵义〉河在縣東三十里,匯中港、南港、北港為諸路要衝。其左為許茂界,北為玉洲,俱船舶必經之地。康熙元年築城。今俱屬水提標右營分防。

    江東距城四十里,即柳營江也。江有橋,兩岸俱築城。以溪北為海寇別徑,故置防焉。國朝乾隆三十一年,設巡司於此。

    石美在郡東七十里,逼近海口,為漳、廈扼要地。明時有城,後墮。又五里為烏嶼,亦舟舶必經之地,俱屬水提標右營分防。

    澳頭距果堂寨一里,南臨河,舟舶來往經此。又五里為東尾。今俱屬水提標右營分防。

    鎮門港外通大海,內透城河,實為郡城門戶。明萬曆末築二小城,夾港為南北對峙,設兵戍守,與福河堡及海澄縣相形援。

    漳浦縣

    陸鼇距縣六十里,為邑外障,三面臨海。初置青山巡司。明洪武二十一年,置所築城(司遷莆頭。嘉靖間遷月嶼,後廢)。海中有橫嶼長里許,又有雙洲,俗呼「洲門」,自廣入閩,海船必經之道。所城有虎頭山,與鼓雷山對峙,商舶魚舟聚焉。今屬銅山營分防。

    古雷在縣東南九都,臨海,北風灣泊之所。明設巡司,有城。又杜潯、內接泊舟處,八尺門有城,亦內港扼要地;今俱屬銅山營兼轄。

    井尾澳在二十三都海嶼中。明置巡司築城。今屬金門鎮右營分防(凡船舟南風則泊於此)。

    將軍嶼與井尾澳相對,外即大海,隸漳州鎮左營赤湖汛兼轄(凡舟船北風則泊於此)。閩書:井尾、崎尾、莆頭、劉澳、蘇尖皆次衝。

    雲霄鎮在縣西南,為故州治。元置雲霄驛。明嘉靖間築城。隆慶六年,增築,復設防海館,以督捕通判駐此,為戍守要地。國初設參將駐防。康熙間,改遊擊。嘉慶間,移南勝海防同知駐焉。外有八尺門,與詔安八尺門隔江對峙,康熙二十年建銃城。

    海澄縣

    海門鎮在縣東,距縣治、廈門各半潮水,四面環海,有南、北二山,船舶出入衝要之區。明正統間置巡司。今屬水師提標中營巡防。

    鎮海衛在縣東一百五十里,大武山之南,鴻江之上,本名「岐島」,明初置衛,並築城。西南有鴻儒嶼,東南有東鎮嶼、南鎮嶼、連進嶼,又有將軍礁、半洋洲聯亙海濱為拱衛。閩書:鎮海、陸鼇、古雷、甘山、菜嶼為最衝。今屬金門鎮右營分防。

    容川碼近港口。城外港口江,潮汐吞吐,黏天浴日,浩然大觀,一名「圭海」,蓋以圭嶼得名。東連中權關,北臨溪尾港,船隻往來必經之所。西有紫泥洲,西援烏礁、許茂諸洲,又西數里即柳營江,合諸溪處謂之三議河,河口之地謂之澳頭,即福河,北岸屬水師提標中營防汛。

    圭嶼在海口中央屹立,為全漳門戶。曰錢嶼,曰禾嶼,為圭嶼之左右翼。明天啟二年,紅夷為寇,邑令劉斯■〈土來〉築銃台於錢嶼上,與圭嶼、禾嶼相呼應,今城址猶存。

    青浦界於金門。明遷海門巡檢於青浦社,即此。國朝因之。

    島美(亦作島尾)在縣東南,界於廈門。明置巡司,後裁。今屬水師提標中營防汛(按方輿紀要,海門、島尾與南靖之九龍,皆為海防險要)。

    浯嶼界於同安。康熙初年設浯嶼營,後裁。今屬水師提標中營分防(浯嶼外控大、小擔嶼之險,內可以絕海門、月港之奸。明嘉靖初遷入廈門,前人以為自失其險;然彈丸黑子,屯聚無多,今聚水師提督於廈門以障金門之海口,而別駐守備於浯嶼,蓋據內外險而兼收其勢也)。

    三都距廈門十里許,近板尾寨,海滄距三都十里許,橋梁尾在三都、海滄之交,船隻往來必經之所,俱屬水師提標防汛。

    排頭門南臨海,新安北臨海,俱界同安,屬水師提標前營巡防。

    月港在縣西,南接南溪,北通海潮,形如月,故名。明嘉靖間,於縣東北置安邊館,後議設縣治於月港,增建清海館,以通判往來巡緝。隆慶五年,濱港為縣城,而安邊館仍為守禦處。

    濠門在海口鎮外。宋紹定三年置巡司。明洪武初設於海滄洋,二十一年移此,後遷縣東北之嵩嶼。今司裁。

    詔安縣

    北山距八尺門半潮水,東臨大海,北風灣泊之所。屬銅山營弁兵戍守,並轄蘇尖、溜澳角汛地。

    銅山水寨在銅山所西門澳。明洪武二十年,置所築城。三面環海為濠寨,初設於井尾澳,景泰間移西門澳為把總寨,而懸鐘受節制焉。北自金石以接浯嶼,南自梅嶺以達廣東,海口要衝。今設參將駐防。銅山舊隸漳浦,後改詔安。

    後澳港在銅山水寨旁,可避風。津中有東門嶼、鐵釘嶼、雞心嶼、南嶼。懸鐘所在縣東南閩海盡處,東北接銅山,而南界潮州。明初築城置戍以備倭。嘉靖季,為倭陷。隆慶間重修。海中有內嶼、外嶼、蛤洲、獦洲、敏洲、紅洲、臥岡洲、陳洲。城外卸石灣市,漁舟艤附,居民貿易處也。所北有梅嶺,為戍守處。嘉靖末,戚繼光敗賊吳平於此。海防考:賊自粵趨閩,則雲蓋寺、走馬溪乃其始發之地,哨守最切者為銅山、懸鐘二水寨。今屬銅山營弁兵戍守。

    走馬溪內有東澳,為海口藏風之處,距元鐘所二十里。娘宮前有水源一處,倭寇取汲於此。勝澳有水源一處,發汛守汛俱紮於此。皆泊東北風船數十隻。

    沙洲杏子在銅山東大海中,與菜嶼、狂嶼、井仔鞍、吧流為五嶼。洲門菜嶼,南風灣泊必經之所。又狼牙山、溜澳角、畬洲嶼,亦灣泊取汲處。俱銅山弁兵巡防。

    南澳鎮城在漳、潮二州海島中,四面阻水,可三百里。潮通柘林,漳通懸鐘。山高而隩,地險而腴。澳周圍六、七百里,有青澳、後澤澳,夷船多泊此,而青澳尤險。明嘉靖末,海寇許朝光、吳平等據為巢穴,勾倭內訌,罷敝二省。萬曆間築城。國朝設總兵駐防,左右營分轄東西,西屬詔安,東屬廣東饒平。其左營汛地為草寮尾、西砲台、雲澳(即雲蓋寺)、青澳、洋林灣,俱屬廣營界。

    雲蓋寺可泊西北風船五、六十隻。其地有水源,二穴相聯,倭寇出沒於此。今屬南澳鎮左營巡防。

    澎嶼在閩、粵之交,海面遼闊。有三山,曰中澎、南澎、北澎。中澎有泉,海舶取汲之所。屬南澳鎮左營巡防。

    福寧府霞浦縣

    三沙港在治東北六十里,形勢險絕,最為衝要。外列長表、短表、大目、小目等山。水程至松山後墩約五十里,順風揚帆,瞬息可到。登陸至郡城,不及十里。明倭寇屢由此入。居民於赤峰築堡,松山、後墩、金字山等處築城,設砲台守禦,為郡門戶。國初設福寧鎮標千總防守。嘉慶七年,移陸路福安縣駐防左營遊擊於此,改為水師。道光元年,設巡司,移杯溪巡檢置。

    東衝口在縣南百餘里,接連小柘、下滸、羅浮、斗米等汛。外臨芙蓉、筆架、馬鞍等山,船舶隨潮入口。東由蓮花嶼可至本邑之鹽田,西由二蚶可至寧德之金鼇、飛鸞,北由白馬門經白石司可至福安,最為要衝。屬鎮標中營分防。

    松山在治東十里,下有港,風濤險惡。後沙匯為逕。海中有嶼,橫列如屏,曰屏風嶼(明嘉靖三十八年,倭突入州境,參將黎鵬舉擊之於屏風嶼,即此)。

    大金,外洋緊要海汛,設煙台瞭望。洋中島嶼有筆架山,山南系羅湖汛,山北界烽火營。

    白匏山在東衝口內,為霞浦、福安、寧德三縣交界,內港衝要。

    羅浮在縣南五十里,與水澳相連,可避北風。

    浮瀛在官井洋東,有四澳控壓海道,一曰斗未,為最衝要。

    浮鷹山,一要地也,距閭峽水程七、八里。宋元間居民甚蕃,明初倭患,江夏侯周德興奏遷其民於大金,復議置戍,不果。

    福鼎縣

    烽火門水寨在縣東南九十里。秦嶼北界浙江蒲門,南界羅泊。濂澳為最衝。秦嶼與烽火山對峙,矗立如門。外臨屏風、筋竹、大崳、小崳、七星、四瀧等山,內有白鷺、南鎮、黃崎等汛,與沙埕、三沙相為犄角,甚為衝要。國初設遊擊,隸閩安鎮。雍正二年,改參將駐防。乾隆三十一年,增置巡檢司。嘉慶七年,營改隸福寧鎮轄。

    峽門與黃崎對峙,為烽火外衛,亦要衝也。

    沙埕當縣港口,三面臨海,與南鎮白鷺對峙,上接關山,下連烽火,屬銅山營分防。

    流江北接沙埕,下接烽火。明嘉靖間設寨於此,與烽火相犄角。流江、九澳、官井諸處,為賊船必泊之所,備禦最切。今屬桐山營分防。

    大崳山與小崳山相望,在七都大海中,一名盂山。中有三十六澳。又有青灣、赤嶼、白沙,密邇大崳,風帆出入,防海要區。明洪武間,徙其民內地,後更設崳山遊擊。今為禁山,屬烽火營扼守。

    礵山在閭峽東海中。凡四瀧,惟東北可泊舟。又有筋竹嶼,洪濤澎湃,舟可暫泊,不可久停。

    福安縣

    白馬門在縣東南百餘里,兩山對峙如門,海潮由東衝入。東衝外為大洋,內為內洋,經崎■〈山鹿〉山、官井洋、覆釜嶼,繞白匏山而進白馬門,至黃崎鎮,沂流經白沙至縣治,亦衝要地;屬福寧鎮標右營分防。

    寧德縣

    金鼇在縣南十里。海潮由東衝口入,經東湖可達城下;由藍田入,可達金溪;由金華入,可達豪嶼;然皆為內港。又二十里為飛鸞汛,亦內港衝要。島福寧鎮標遊擊分防。

    城澳山在縣南四十八里。四面環繞,如城郭然。內有南、北、中三澳,可容萬人,然四際皆海,人跡罕到。

    官井洋在青山下覆釜嶼前。洋底有井,風濤易作,又號三江口,巨浸汪洋,孤島突沒。明嘉靖間設義官及哨兵巡緝,與三渡洋、青山洋皆內洋要地。

    陳壽祺議:福州則五虎、壺江、慶石、梅花、閩安為會城門戶,小埕為連江門戶,北茭與定海為脣齒,海壇與南日為藩籬,而連江之竹扈、六澳、鏡港、七澳皆瀕海之奧區也。興化則吉蓼、平海、三江最衝,文甲、嵌頭、青山次衝,而莆禧、湄洲皆軍屯之遊汛也。泉州則金門、廈門鎖鑰險要,深滬、福全哨守最切,圍頭應援浯嶼為扼要,而南安之石井、淗潯、運河三澳資守禦也。惠安之獺窟、崇武、小岝、黃崎、峰尾沿海五城倚屏障也。漳州鎮門港為郡城之門戶,福河堡為諸港之要害,懸鐘與南澳對峙,銅山以西門控扼,而海澄之月港、漳浦之鳧尾、南靖之九龍皆防禦所重也。福寧則三沙、沙埕首衝,秦嶼次之,而流江為烽火之犄角,松山、下滸為水陸之分防,官井為盜賊之宿泊,金城為備禦之要區。此其大概也。

    臺灣府臺灣縣

    鹿耳門距縣西北三十里,沙嶼橫亙,形如鹿耳。兩岸鐵板沙線橫伏水底,舟觸立碎,出入僅容三舟,其淺處若戶限然,土人插標以表港路,名曰「盪纓」;為天險門戶,全台衝要。台協中營砲台八,右營砲台七,兩營弁兵輪防。

    總兵觀喜、署道方傳穟、署府鄧傳安上議建砲台於鹿耳門,其略曰:臺灣孤懸海外,屏障四省,郡城根本重地,設險豫防,尤為緊要。鹿耳門一口,百餘年來,號稱天險者,蓋外洋至此,波濤浩瀚,不見口門,水底沙線橫亙其中,港門深僅丈餘,非插標乘潮不可出入,此險之在外者也。口內出沙線二道,橫亙南北,為其內戶。南線又名北線尾,大船入口更易,小船循線內東南行二十里,過安平鎮,為入郡咽喉,更東十里,然後達郡。北線又名海翁線,其內可泊大船。自此至岸亦二十餘里,為郡北之洲仔尾及嘉義縣地,水深浪湧,舟不能近,無由登陸,此險之在內者也。往時偽鄭重兵皆守安平,恃鹿耳門之險不為設防。王師平台,乘潮一入,鄭氏面縛輸誠。朱逆之亂,郡城已陷,賊亦恃此門不為設備。大兵再入,朱逆授首。本朝定制,台協水師副將駐守安平,以防大港,而鹿耳門口以水師中右兩營遊擊輪巡防守。嘉慶十年,前鎮道議準奏添「善」字號梭船三十隻,專守鹿耳門,可謂周密。今則海道變遷,鹿耳門內形勢大異。道光三年七月,風雨,海沙驟長,北自嘉義之曾文南至郡城小北門外四十餘里,東自洲仔尾海岸西至鹿耳門內十五、六里,瀰漫浩瀚之區,忽已水涸沙高,變為陸埔。北線內深水二、三里即系淺水,至埔約五、六里。現際春水潮大,水裁尺許,秋冬之後,可撩衣而涉。目前如此,更數十年繼長增高,恐鹿耳門即可登岸,無事更過安平。則向之所謂內險,已無所據依。北路空虛,殊為可慮。非於鹿耳門對岸埔上建築砲台、守以偏師,幾無屏障矣。康熙年間,鹿耳門舊有砲台,其後不知何時傾失,遂未再建。考府縣志,自乾隆年間至今營制,安平副將所轄中營砲台七座,蚊港汛四、大港汛三,在營砲台七座,安平鎮三、笨港、海豐港、三林港、鹿仔港各一,右營砲台五座在打鼓港。而鹿耳門重地獨無砲台之設,僅中營有砲台八座、右營有砲架七座。竊疑前人定例,不應疏略。推原其故,蓋以鹿耳門口水勢浩漫,說者皆謂南北二線,海上浮沙易於陷沒,不能建設砲台,亦無處可設營汛。故嘉慶十年新議,亦止添設梭船。然南線舊建天后宮已百餘年,其左右文武二館為台防同知、安平中右營員稽查商船出入掛驗之所,至今未見淪陷;況今昔形勢不同,宜為百年之計。新長陸埔未久,潮長時海水猶不無漬濕,且地勢平闊,未有要隘,應俟三、五年後民居漸稠,地土堅實,移安平右營於此,以當北路之衝。其鹿耳門南線天后宮,請先行建築砲台,圍以土堡,使巡守鹿耳門之兵有所據依,以堡衛兵,以兵衛砲,然後鹿耳門之險庶乎可據。省議不果,今存其說於此。

    安平鎮在治西,水程七里,陸路二十里;台協水師副將駐防。越里許為大港汛,系新港巡司與台協中營分防。

    海翁堀在縣西北。海洋浮沙線一條。線南有港,港口一大澳甚深,洋船多泊此候潮避風。

    鳳山縣

    硫磺港在縣西南,即打鼓港分流。地當入海之道,為水汛所必守,屬南路都司駐防(駐劄山豬毛口汛)。

    打鼓港距縣西南七里,舊有番人居之。明嘉靖間,流寇林道乾為俞大猷所逐遁此,殺番取膏血以造舟,後從安平鎮二鯤身隙道逃占城,其遺種尚有存者。今水師營壘在焉。

    東港在縣東南三十里,屬淡水巡司稽查。打鼓港、東港與北路上淡水三處,可通大舟,俱設汛兵戍守。

    沙馬磯頭在縣南三百七十里,與漳州之銅山對峙,南路界盡於此。山形如城,直抵波濤,潮退時有石礁,呂宋商船以此為指南。有澳名龜邦禿,北風大船可泊。

    嘉義縣

    蚊港在治西南六十里,扼要之地,為青峰、闕猴嶼港、冬港、鹹水港、茅港尾、鐵線橋、麻豆港諸處出入之所,屬水師協標中營巡防。其兼轄北門嶼、馬沙溝、青鯤身,俱停泊取汲地,各設砲台煙墩瞭望。大線頭有港,外包砂線,可停泊戰船;鄭氏舊築砲台於此。

    笨港在治西北三十里,扼要之地,南接猴嶼港,北接海豐港(諸羅志:東南至縣治三十里,南由鹹水港至鐵線橋六十里,北至他里霧四十里),商賈舟舶輳集,屬水師協標左營巡防,兼轄猴嶼港,有砲台煙墩瞭望。

    彰化縣

    三林港距縣西南四十里,南距海豐、北距鹿港各一潮水,船隻灣泊取汲之所,屬水師協標左營巡防。

    鹿仔港在縣西十五里,潮長可納大船,海口與泉州蚶江對針,亦巡防要地。

    台子挖港在縣南五十里,匯虎尾溪流入海中,有浮嶼可泊舟。又有五條港與嘉義接界;王宮港寬廣,可泊巨艦數十。

    淡水廳

    淡水港即滬尾港,在廳治北二百里。澳港深廣,堪泊巨艦千餘。其南為八里坌,港口淤淺,僅泊小舟。有砲城在淡水港北,當入港之口,荷蘭時築,與福州北茭洋相對,為雞籠以南咽喉(稗海紀遊云:淡水在臺灣西北隅盡處也,高山嵯峨,俯瞰大海,與福州閩安鎮東西相望,隔海遙峙,計水程七、八更)。

    後壟港在淡水廳治南,港匯諸溪水入海,港口深廣,可泊巨艦,為水陸扼要。又有南嵌港距治北七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