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

    卷九 (第3/3页)

宮懸左右各三架。每奏一曲之始,聽擊柷畢,即擊一聲以開眾音。每架主一曲:先左之中、次右之中、次左之北、次右之北、次左之南、次右之南、又次左之中、又次右之中。全樂八曲八響。乃一曲之始條理也。

    特磬:宮懸南北各三架。每奏一曲之終,即擊一聲,以收眾音。每架主一曲:先南之中、次北之中、次南之左、次北之左、次南之右、次北之右、又次南之中、又次北之中。全樂八曲八響。乃一曲之終條理也。

    懸鼓:宮懸四隅各一架。每奏一曲之終,聽特磬響畢,即擊懸鼓,先乾響,巽應;次坤響,艮應;凡四聲。蓋一曲之收宮也。

    編鐘:宮懸四面各一架。每奏一句之始,即擊一聲,以開眾音。自東而南、自西而北,輪更擊搏。每奏八句八響。乃一句之始條理也。

    編磬:宮懸四面各一架。每奏一句之終,即擊一聲,以收眾音。自西而南、自東而北,輪更敲戛。每曲八句八響。乃一句之終條理也。

    楹鼓、足鼓、鞉鼓:堂上左右共四架。每奏一句之終,聽編磬響畢,先擊楹鼓一響,足鼓應之,鞉鼓尾之:凡三響、三應、三尾。搖鞉法,持柄左轉,兩耳擊三點。蓋一句之收宮也。

    登歌鐘;堂左一架。每奏一字之始,聽歌聲既發,即擊一聲,以開眾音。每句四字四響。乃一字之始條理也。

    登歌磬:堂右一架。每奏一字之終,即擊一聲,以收眾音。凡鐘聲在懸以樂生所向之方。下層自右數,第一「合」字、第三「四」字、第五「一」字、第六「上」字、第八「尺」字,上層自左數,第二「工」字、第四「凡」字、第五「六」字、第七「五」字。擊磬俱按律呂,每句四字四響。乃一字之終條理也。歌鐘同法。列譜於下:

    編歌鐘磐譜

    清夾黃鍾合

    清太五大呂

    清太太簇四

    清黃六夾鍾

    應鍾凡姑洗一

    無射仲呂上

    南呂工蕤賓

    夷則林鍾尺

    搏拊、田鼓:搏在門內、田在門外,共四架。每奏一字之終,聽歌聲響畢,即拍搏拊一聲,速敲田鼓應之。拍搏拊法,初字以左手、再字以右手、三字又以左手、四字則兩手齊拍;敲田鼓法,初字以右杖、再字以左杖、三字又以右杖、四字則以二杖齊敲。蓋一字之收宮也。

    歌:乃一樂之主,凡八音,皆以和歌。古之雅頌,其法不同;今止一字一韻,審其為喉、舌、唇、齒以定其音律。凡字俱有聲、有音;聲即字也,音則其落韻也。字有不能合音律者,而以落韻合之。如「大成樂」所用「合」、「四」、「上」、「尺」、「工」、「六」等字,「合」字屬宮,出於喉而落於喉內;「四」字屬商,出於齒而落於舌之上根;「上」字屬徵,出於舌上而落於上齶之近外;「尺」字屬徵,出於舌頭而落於上齶之近內;「工」字屬羽,出於唇而落於上齶之鼻孔;「六」字屬少宮,出於喉而落於喉外。總之,歌在口中,以律呂之九宮往來輪轉,如琴之弦、如簫之孔、如鐘磬之在懸。自「合」至「六」,聲漸高而清;自「六」至「合」,聲漸低而濁。得此九宮之聲音,凡歌入口,皆協律呂矣。列譜於下:

    歌(自上而下,漸低、漸濁、漸巨)歌

    聲五、六、凡、工、尺、上、乙、四、合。口

    譜(自下而上,漸高、漸清、漸細)譜

    相鼓、木鐸:節武舞以金鐸,節文舞以木鐸。一聲應一步,傍侍者執搖。聽堂下樂既發聲,即搖一聲,隨舞人所向之方辰。俯則先俯、仰則先仰,以為舞容之節。相鼓用手執於胸前,所以輔鐸者;每搖鐸一響,則擊鼓一聲以應之。

    旌節:舞將陳,執節前導;既列綴兆,則分立東西舞生之首。如初獻,麾生唱:『樂奏寧平之曲』,東階節生亦揚節唱曰:『奏寧平之舞』。三獻皆同。舞畢,西階節生抑節唱曰:『舞止』,各植節架上,舞生俱歸班。

    籥、翟:籥用左手橫執之,有竅而不吹;或云綴兆轉折入位之時,齊吹以節走趨。翟用右手縱執之;翟縱、籥橫。齊肩執之為執,起之齊目為舉,平心執之謂衡,盡手向下執之謂落,向前正舉為拱,向耳偏舉為呈,籥、翟縱橫兩分為開,籥、翟縱橫相加為合,籥、翟縱合如一為相,各分順手向下為垂,兩手相接為交。凡執籥、秉翟,俱右手在外、左手在內,其手指俱大指在內、四指在外,縱則如繩、橫則如衡,執秉者不可忽也,

    舞譜

    迎神奏咸平之章(有樂、無舞)

    初獻奏寧平之章

    覺(東班舞生,開籥向上,起左手於肩、垂右手於下,蹺右足向前;西班舞生,開籥向上,起右手於肩、垂左手於下,蹺左足向前)我(東班舞生,開籥向上,起右手於肩、垂左起右手於肩、垂左手於下,蹺左足向前)我(東班舞生,開籥向上,起右手於肩、垂左手於下,蹺左足向前;西班舞生,開籥向上,起左手於肩、垂右手於下,蹺右足向前)生(東班舞生,合籥向上拱,面顧西;西班舞生,合籥向上拱,面顧東)民(東班舞生,轉身向西,左足虛其根,足尖著地,合籥高拱;西班舞生,轉身向東,右足虛其根,足尖著地,合籥高拱),陶(東班舞生,合籥拱於西,面側東,蹺右足;西班舞生,合籥拱於東,面側西,蹺左足)鑄(東班舞生,合籥拱於東,面側西,蹺左足;西班舞生,合籥拱於西,面側東,蹺右足),前(東班舞生,合籥躬身向上揖;西班舞生,合籥躬身向上揖)聖(東班舞生,交籥轉身向西,出右足;西班舞生,交籥轉身向東,出左足)。巍(東班舞生,開籥向上,起右手於肩、垂左手於下,側面向西;西班舞生,開籥向上,起左手於肩、垂右手於下,側面向東)巍(東班舞生,開籥向上,起左手於肩、垂右手於下,側面向東;西班舞生,開籥向上,起右手於肩、垂左手於下,側面向西)泰(東班舞生,合籥交,點右足;西班舞生,合籥交,點左足)山(東班舞生,合籥交點左足;西班舞生,合籥交,點右足),實(東班舞生,合籥拱於東,過左足於右,交立,側面向西;西班舞生,合籥拱於西,過右足於左,交立,側面向東)予(東班舞生,合籥拱於西,過右足於左,交立,側面向東;西班舞生,合籥拱於東,過左足於右,交立,側面向西)景(東班舞生,合籥向上拱;西班舞生,合籥向上拱)行(東班舞生,合籥向上揖;西班舞生,合籥向上揖)。禮(東班舞生合籥由左拱於右,蹺左足;西班舞生,合籥由右拱於左,蹺右足)備(東班舞生,合籥由右拱於左,蹺右足;西班舞生,合籥由左拱於右,蹺左足)樂(東班舞生,合籥轉身,側面向西,由上拱於下,蹺左足;西班舞生,合籥轉身,側面向東,由上拱於下,蹺右足)和(東班舞生,合籥轉身,側面向東,由下拱於上,蹺籥足;西班舞生,合籥轉身,側面向西,由下拱於上,蹺左足),豆(東班舞生,合舉籥齊眉,點右足;西班舞生,合舉籥齊眉,點左足)籩(東班舞生,合舉籥齊眉,點左足;西班舞生,合舉籥齊眉,點右足)惟(東班舞生,開籥起左手於肩、垂右手於下,側面向西;西班舞生,開籥起右手於肩、垂左手於下,側面向東)靜(東班舞生,開籥起右手於肩、垂左手於下,側面向東;西班舞生,開籥起左手於肩、垂右手於下,側面向西)。既(東班舞生,深曲右手出於左,舉右手、垂左手,側面向西;西班舞生,深曲左手出於右,舉左手、垂右手,側面向東)述(東班舞生,深曲左手出於右,舉左手、垂右手,側面向東;西班舞生,深曲右手出於左,舉右手、垂左手,側面向西)六(東班舞生,合籥平衡,低首;西班舞生,合籥平衡,低首)經(東班舞生,合籥,左右手拱,復平衡;西班舞生,合籥,左右手拱,復平衡),爰(東班舞生,交籥拱於左,蹺右足;西班舞生,交籥拱於右,蹺左足)斟(東班舞生,交籥拱於右,蹺左足;西班舞生,交籥拱於左,蹺右足)三(東班舞生,開籥出左足;西班舞生,開籥出右足)正(東班舞生,合籥向上,深揖;西班舞生,合籥向上,深揖)。

    亞獻奏安平之章

    至(東班舞生,開籥、翟,蹲身低首;西班舞生,開籥、翟,蹲身低首)哉(東班舞生,開籥、翟齊舉至眉,左足交右足;西班舞生,開籥、翟齊舉至眉,右足交左足)聖(東班舞生,開籥、翟齊舉至眉,右足交左足;西班舞生,開籥、翟齊舉至眉,左足交右足)師(東班舞生,合左手於右向上拱,深揖;西班舞生,合右手於左向上拱,深揖),天(東班舞生,開籥出左手向上,曲右手,蹺左足;西班舞生,開籥出右手向上,曲左手,蹺右足)授(東班舞生,開籥出右手向上,曲左手,蹺右足;西班舞生,開籥出左手向上,曲右手,蹺左足)明(東班舞生,合舉籥齊眉,蹲身面向西;西班舞生,合舉籥齊眉,蹲身面向東)德(東班舞生,合舉籥齊眉,蹲身面向東;西班舞生,合舉籥齊眉,蹲身面向西)。木(東班舞生,合籥轉身,面向西,拱於前,出左足;西班舞生,合籥轉身,面向東,拱於前,出右足)鐸(東班舞生,舉籥齊眉、舉翟平衡,蹺左足;西班舞生,舉翟齊眉、舉籥平衡,蹺右足)萬(東班舞生,舉翟齊眉、舉籥平衡,蹺右足;西班舞生,舉籥齊眉、舉翟平衡,蹺左足)世(東班舞生,合籥拱於上,躬身點左足;西班舞生,合籥拱於上,躬身點右足),式(東班舞生,轉身向西,直出左手、左足;西班舞生,轉身向東,直出右手、右足)是(東班舞生,仍轉身向西,直出右手、右足;西班舞生,仍轉身向東,直出左手、左足)群(東班舞生,仍轉向西,蹲身平拱於西;西班舞生,仍轉向東,蹲身平拱於東)闢(東班舞生,轉面於東,蹲身平拱於東;西班舞生,轉面於西,蹲身平拱於西)。清(東班舞生,開籥起左手於肩、垂右手於下,蹺右足;西班舞生,開籥起右手於肩、垂左手於下,蹺左足)酒(東班舞生,開籥起右手於肩、垂左手於下,蹺左足;西班舞生,開籥起左手於肩、垂右手於下,蹺右足)維(東班舞生,合籥向上,側面顧西;西班舞生,合籥向上,側面顧東)醑(東班舞生,轉身面西,合籥向上,蹺左足;西班舞生,轉身面東,合籥向上,蹺右足),言(東班舞生,合籥拱於西,面側東,蹺右足;西班舞生,合籥拱於東,面側西,蹺左足),觀(東班舞生,合籥拱於東,面側西,蹺左足;西班舞生,合籥拱於西,面側東,蹺右足)秉(東班舞生,合籥向上揖;西班舞生,合籥向上揖)翟(東班舞生,交籥轉身面西,出右足;西班舞生,交籥轉身面東,出左足)。太(東班舞生,開籥起右手於肩、垂左手於下,面向西;西班舞生,開籥起左手於肩、垂右手於下,面向東)和(東班舞生,開籥起左手於肩、垂右手於下,面向東;西班舞生,開籥起右手於肩、垂左手於下,面向西)常(東班舞生,交籥點右足;西班舞生,交籥點左足)流(東班舞生,合籥點左足;西班舞生,合籥點右足),英(東班舞生,合籥拱於東,左足交右足,面向西;西班舞生,合籥拱於西,右足交左足,面向東)才(東班舞生,合籥拱於西,右足交左足,面向東;西班舞生,合籥拱於東,左足交右足,面向西)斯(東班舞生,合籥向上拱;西班舞生,合籥向上拱)植(東班舞生,合籥向西揖;西班舞生,合籥向東揖)。

    終獻奏景平之章

    猗(東班舞生,合籥由左拱於右,蹺左足;西班舞生,合籥由右拱於左,蹺右足)歟(東班舞生,合籥由右拱於左,蹺右足;西班舞生,合籥由左拱於右,蹺左足)素(東班舞生,合籥轉身面向西,由上拱於下,蹺右足;西班舞生,合籥轉身面向東,由上拱於下,蹺左足)王(東班舞生,合籥轉身面向東,由下拱於上,蹺左足;西班舞生,合籥轉身面向西,由下拱於上,蹺右足),示(東班舞生,合舉籥齊眉,點右足;西班舞生,合舉籥齊眉,點左足)予(東班舞生,合舉籥齊眉,點左足;西班舞生,合舉籥齊眉,點右足)物(東班舞生,開籥起左手於肩、垂右手於下,面向西;西班舞生,開籥起右手於肩、垂左手於下,面向東)軌(東班舞生,開籥起右手於肩、垂左手於下,面向東;西班舞生,開籥起左手於肩、垂右手於下,面向西)。瞻(東班舞生,深曲右手出左,舉右手於肩、垂左手於下,面向西;西班舞生,深曲左手出右,舉左手於肩、垂右手於下,面向東)之(東班舞生,深曲左手出右,舉左手於肩、垂右手於下,面向東;西班舞生,深曲右手出左,舉右手於肩、垂左手於下,面向西)在(東班舞生,合籥平衡,低首;西班舞生,合籥平衡,低首)前(東班舞生,合籥左右拱,復平衡;西班舞生,合籥左右拱,復平衡),神(東班舞生,交籥拱於左,蹺右足;西班拱生,交籥拱於右,蹺左足)其(東班舞生,交籥拱於右,蹺左足;西班舞生,交籥拱於左,蹺右足)寧(東班舞生,開籥出右足;西班舞生,開籥出左足)止(東班舞生,合籥向上,深揖;西班舞生,合籥向上,深揖)。酌(東頭、三、五班舞生,轉身向下蹲,身相對拱;西頭、三、五班舞生,轉身向下蹲,身相對拱),彼(東二、四、六班舞生,轉身向下蹲,身相背拱;西二、四、六班舞生,轉身向下蹲,身相背拱)金(東班舞生,轉面轉西,先垂手、次對拱,出左足;西班舞生,轉面向東,先垂手、次對拱,出右足)罍(東班舞生,轉面向東,先垂手、次對拱,出右足;西班舞生,轉面向西,先垂手、次對拱,出左足),惟(東班舞生,合籥向上,深曲左足拱於右;西班舞生,合籥向上,深曲右足拱於左)清(東班舞生,合籥向上,深曲右足拱於左;西班舞生,合籥向上,深曲左足拱於右)且(東班拱生,左手平衡、右手舉翟齊眉,左足交於右足;西班舞生,右手平衡、左手舉籥齊眉,右足交於左足)旨(東班舞生,右手平衡、左手舉籥齊眉,右足交於左足;西班舞生,左手平衡、右手舉翟齊眉,左足交於右足)。登(東班舞生,轉身向西,兩手齊開,各進一步;西班舞生,轉身向東,兩手齊開,各進一步)獻(東班舞生,開籥朝上,舉右手於肩、垂左手於下,面側西;西班舞生,開籥朝上,舉左手於肩、垂右手於下,面側東)既(東班舞生,開籥朝上,舉左手於肩、垂右手於下,面側東;西班舞生,開籥朝上,舉右手於肩、垂左手於下,面側西)終(東班舞生,合籥先拱於左、次拱於右、復拱於上;西班舞生,合籥先拱於右、次拱於左、復拱於上),弗(東班舞生,合籥先拱於右、次拱於左、復拱於上;西班舞生,合籥先拱於左、次拱於右、復拱於上)遐(東班舞生,開籥高舉右手、曲左手於背,面向西,出右足;西班舞生,開籥高舉左手,曲右手於背,面向東,出左足)有(東班舞生,開籥高舉左手,曲右手於背,面向東,出左足;西班舞生,開籥高舉右手,曲左手於背,面向西,出右足)喜(東班舞生,朝南深揖,手按於頂,三鼓起身;西班舞生,朝南深揖,手按於頂,三鼓起身)。

    徹饌奏咸平之章(有樂、無舞)

    送神奏咸平之章(有樂、無舞)

    望瘞曲同送神(有樂、無舞)

    ·祭關帝禮

    歲凡三祭。五月十三日,前殿照常用帛一、牛一、羊一、豕一、果品五盤;後殿不用牛,餘照前殿。其春、秋二祭,前殿帛一、牛一、羊一、豕一、籩十、豆十;後殿帛各一、羊各一、豕各一、籩各八、豆各八。

    前殿儀注

    祭日,引贊引承祭官進左旁門。贊:『詣盥洗所』,盥手籥巾畢,通贊唱:『執事者各司其事』。引贊贊:『就位』,引承祭官就位。通贊唱:『迎神』,司香者捧香盒,立香爐左。引贊引承祭官詣香罏前,司香者跪;引贊贊:『上香』,承祭官將炷香接舉,插罏內;又上塊香三次。畢,引贊贊:『復位』,承祭官復位;引贊贊:『跪………』,承祭官行三跪九叩禮。『興、平身』。通贊唱:『奠帛』,『行初獻禮』,捧帛、執爵者將帛、爵捧舉,各就神位前。引贊贊:『奠帛』,奠帛官跪獻畢,行一跪三叩禮,退。贊:『獻爵』,獻爵官立獻畢,退。贊:『詣讀祝位』,讀祝者至祝案前,行一跪三叩禮,將祝文捧起,立承祭官之左;引贊贊:『跪』,承祭官及讀祝者俱跪;贊:『讀祝』;讀祝畢,捧至神位前,安盛帛盒內,行一跪三叩禮,退。引贊贊:『叩』,承祭官行一跪三叩禮;『興、位前,安盛帛盒內,行一跪三叩禮,退。引贊贊:『叩』,承祭官行一跪三叩禮;『興、平身』。通贊唱:『行亞獻禮,………』。儀同初獻,但不奠帛、不讀祝。通贊唱:『行終獻禮,………』。儀同亞獻。通贊唱:『徹饌』,執事者詣神位前將籩、豆等各少舉。唱:『送神』;引贊贊:『跪,………』,承祭官行三跪九叩禮;『興、平身』。通贊唱:『讀祝者捧祝、進帛者捧帛、司饌者捧饌,恭詣燎位』,引贊引承祭官退至西邊立,俟捧祝、帛過畢,復位;引贊贊:『詣望瘞位』,引承祭官至燎罏前;贊:『焚祝帛』;贊:『禮畢』,引承祭官退。

    後殿儀注

    祭日,引贊引承祭官進中門。贊:『詣盥洗所』,盥手帨巾畢,通贊唱:『執事者各司其事』。引贊贊:『就位』,引承祭官就位。通贊唱:『迎神』,司香者捧香盒立香爐左,引贊引承祭官詣曾祖光照公香爐前,司香者跪;引贊贊:『上香』,承祭官將炷香接舉,插爐內,又上塊香三次;畢,引贊引承祭者詣祖裕昌公香爐前,同前上香畢;引贊引承祭官詣父成忠公香爐前,同前上香畢;引贊贊:『復位』,承祭官復位;引贊贊:『跪』,承祭官行二跪六叩禮;『興、平身』。通贊唱:『奠帛,行初獻禮』,捧帛、執爵者將帛、爵捧舉,各就神位前;引贊贊:『奠帛』,贊:『獻爵』,儀俱同前殿。先光昭、次裕昌、次成忠各獻畢,贊:『讀祝』,詣讀祝位(在光昭公前),儀同前殿。通贊唱:『行亞獻禮,……』,儀同初獻,但不奠帛、不讀祝。通贊唱:『行終獻禮,……』,儀同亞獻。唱:『徹饌』,儀同前殿。唱:『送神』,引贊贊:『跪』,承祭官行二跪六叩禮,『興、平身』。餘悉同前殿。

    ·祭龍神禮

    祭日,清晨各官齊集廟側。鼓三嚴,引贊引承祭官進中門;贊:『詣盥洗所』,盥畢,通贊唱:『執事者各司其事』。引贊贊:『就位』,引承祭官就位。通贊唱:『迎神』,司香者捧香盒立香爐左;引贊引承祭官詣香爐前,司香者跪;引贊贊:『上香』,承祭官將炷香接舉,插爐內;又上塊香三次。畢,引贊贊:『復位』,承祭官復位;引贊贊:『跪』,承祭官行二跪六叩頭禮,『興、平身』。通贊唱:『奠帛,行初獻禮』,捧帛、執爵者將帛、爵捧舉,就神位前;引贊贊:『奠帛』,贊:『獻爵』,贊:『讀祝』,讀祝畢,贊:『行亞獻禮,……』,贊:『行終獻禮,……』,贊:『徹饌』,俱儀同關帝。通贊唱:『送神』,引贊贊:『跪』,承祭官行二跪六叩頭禮;『興、平身』。引贊贊:『詣望燎位』,引承祭官至燎爐前;贊:『焚帛』,焚畢,贊:『復位』,贊:『揖』,朝上一揖,禮畢。

    ·祭厲壇禮

    在京都,有泰厲之祭;在王國,有國厲之祭;在各府、州,有郡厲之祭;在各縣,有邑厲之祭;在一里,又各有鄉厲之祭。每歲凡三祭:春祭清明日、秋祭七月十五日、冬祭十月初一日。每祭,用羊三、豕三、飯米三石、香燭酒紙隨用。先期三日,主祭官齋沐更衣(用常服),備香燭、酒果、牒告本處城隍。通贊:『行一跪三叩禮,興、平身』,『詣神位前,跪,進爵,獻爵,奠爵,俯伏,興、平身,復位;又一跪三叩,興、平身,焚告文,禮畢』。

    本日,設城隍位於壇上,祭物羊一、豕一;設無祀鬼神壇於壇下左右(書曰「本府境內無祀鬼神」),祭物羊二、豕二,盛置於器,同羹飯等舖設各鬼神位前。陳設畢,通贊唱:『執事者各就位』,『陪祭官各就位』,『主祭官就位』。贊:『行一跪三叩禮,興、平身。主祭官詣神位前,跪,三獻酒,俯伏,興、平身,復位』。讀祭文,讀畢,又一跪三叩,焚祭文並紙錢,禮畢。

    ·祭旗纛禮

    每歲霜降前一日,鎮標暨城守及三營將士盛裝鎧仗,迎請旗纛到教場,張幕劄營。至霜降日五鼓,以帛一(白色)、羊一、豕一,行三獻禮禮。畢,放砲揚威,撤幕束裝,整伍回營,歸纛於廟。各營皆然。

    ·祠祀(附)

    臺灣府

    社稷壇:在永康里(臺灣縣附郭,不別為壇)。

    風雲雷雨、山川壇:在永康里(臺灣縣附郭,不別為壇)。

    先農壇:在長興里。雍正五年,奉旨新建。前有劄田四畝九分(臺灣縣附郭,不別為壇)。

    郡厲壇:在郡城小北門外(臺灣縣附郭,不別為壇。以上各祭儀,詳載「典禮」)。

    文廟:在郡城寧南坊(規制詳「學校」)。康熙二十六年,奉旨於廟門外之左右設立下馬碑。

    〔名〕宦祠:在學宮門外左側。

    鄉賢祠:在學宮門外右側。

    朱文公祠:在郡學左側。康熙五十一年,臺廈道陳璸捐俸建。春秋有司致祭。

    秀峰塔:在郡學巽方。高五丈三尺五寸、周六丈。凡五級,通四門。乾隆六年,提學楊二酉倡造;題曰「秀峰」(有記載「藝文」)。

    城隍廟:在郡署之右。無專祭,合祭於山川壇;各縣皆然。凡府、州、縣官新任入境,先謁城隍,然後到任;朔、望俱行香。明洪武二年,敕封「監察司民威靈公」。三年,正諸神封號,改稱「某府州縣城隍之神」,與風雲雷雨、山川並壇而祀;祀畢,神主置於廟。凡祈禱水旱,必先牒告於廟而後禱於壇。

    關帝廟:在鎮北方。偽時建。康熙二十九年,臺廈道王效宗修。五十五年,臺廈道陳璸重修。五十六年,里人鳩眾就原址重建,壯麗異常。原寧靖王親書匾額曰:「古今一人」。雍正五年,奉旨春秋祀以太牢,仍追封三代;祠在後殿。一在西定坊港口。一在土墼埕。一在安平鎮。一在道署左側。一在許厝甲。一在保舍甲,臺廈道陳璸匾曰:「停驂默禱」。一在長興里。一在新豐里。一在保大東里。一在澎湖媽祖宮西側。

    天后廟:在西定坊,即寧靖王故居。康熙二十三年,靖海將軍施琅改建為廟(有碑記)。雍正四年,御賜匾曰「神昭海表」。乾隆二年,敕封「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福佑群生天后」。廟有香燈園二十一甲在安定里,年得租粟一百二十五石;諸邑令季麒光置,交廟僧掌收。一在水仔尾。一在西郭外海邊礱米街。一在船廠。一在磚仔橋。一在鹿耳門。一在安平鎮渡口。一在澎湖,其來已久。康熙二十二年靖海將軍施琅澎湖戰克,入廟見神像臉汗,衣袍俱濕,知為神功顯助;事聞,上遣禮部郎中雅虎致祭(祭文勒匾於堂)。各澳俱有廟。

    龍王廟:在寧南坊。康熙五十五年,臺廈道梁文科建。乾隆四年,知府劉良璧修。

    田祖廟:在鎮北坊。康熙五十五年,臺廈道梁文科建(有記載「藝文」)。一在廣儲西里。一在保大西里。

    東嶽廟:在東安坊。

    上帝廟:即真武廟,在東安坊。康熙二十四年,知府蔣毓英修,高聳甲於他廟。一在鎮北坊。總鎮張玉麟渡臺遭風,夢神披髮蹺足自檣而降,風恬抵岸;因重新之。後堂為知府蔣毓英祠。一在洲仔尾網寮。一在下洲仔甲。一在廣儲東裏。一在歸仁南里。一在仁德裏嵌頂。一在崇德里。一在仁和里下灣。一在大目降莊。

    文昌閣:在朱文公祠後。臺廈道陳璸建。高出祠宇,窗櫺四闢。撫院覺羅滿保匾曰「滄溟啟瑞」,提學嚴瑞龍匾曰「海宇文明」(有記載「藝文」)。乾隆五年,提學楊二酉再崇像於小南門樓。

    魁星堂:在道署左側。臺廈道吳昌祚建。乾隆五年,提學楊二酉再崇像於大南門樓(同知郝霔有記)。

    水仙宮:在西定坊巷口。開闢後,商旅同建;壯麗異常。一在安平鎮渡口。一在澎湖媽祖宮前;右營遊擊薛奎建。

    吳真人廟:在西定坊新街。乾隆五年,街民重修,曰「開仙宮」。一在北線尾。一在鎮北坊水仔尾。一在觀音亭邊。一在石頭坑。一在武定里。一在廣儲東里。一在歸仁北里舊社口。其在文賢里一圖者三、在二圖者一、在安平鎮者三、在澎湖奎璧嶼者一。按真人名本,泉之同安白礁人。生宋太平興國四年,醫藥如神;景祐二年,卒。里人祀之。部使者以廟額為請,敕為「慈濟」。慶元間,敕為「忠顯」。開禧二年,封「英惠侯」。臺多泉、漳人,以其神醫,建廟獨盛。

    藥王廟:在西定坊。

    聖公廟:在中樓仔街。康熙三十年,臺廈道高拱乾建。漳、泉舟人多祀其神,以其熟識港道。一在海防署前。

    風神廟:在西關外接官亭後。乾隆四年,巡道鄂善倡造。

    火神廟:在小南門外法華寺內。舊地屬鳳山,知縣宋永清建,以禱火災。

    開山王廟:在東安坊。

    馬王〔□〕:在東安坊。

    五帝廟:在寧南坊。

    觀音宮:在鎮北〔坊〕者曰觀音亭,在寧南坊者曰準提室,在東安坊者曰清水寺。一在東門外。一在廣儲東里。一在廣儲西里;康熙四十四年,同知洪一棟建。一在大目降莊。一在澎湖媽祖宮西側;康熙三十五年,澎湖遊擊薛奎建。門前有井二口,泉甘美,為澎第一。

    臨水夫人廟:在寧南坊。

    福德祠:在東安嶺上,偽時建。一在南關外仙草藔。一在小北門外柴頭港。一在紅毛樓東側;居民建。各衙署俱有。

    施將軍祠:在寧南坊。郡人以其入臺不戮一人,且奏請留臺,勿棄民、免遷徙,建祠以報功德。康熙五十九年地震,圯。今未建。

    吳將軍祠:在東安坊。平台有功德於民,建祠以報。中有樓,曰「仰止」。

    敬聖樓:在南門外。雍正四年,拔貢施世榜捐建。祀文昌帝君。

    將軍廟:在澎湖將軍澳。神無考。舊有此廟,因以名澳。

    超峰石:娘岡山。奉祀觀音佛祖。僧紹光募緣建。

    臺灣縣

    社稷、風雲雷雨、山川、先農、邑厲壇:供同郡壇。

    文廟:在東安坊(有碑記載「藝文」。規制詳「學校」)。

    崇聖祠:在大成殿後。

    名宦祠:在學宮內。

    鄉賢祠:在學宮內。

    城隍廟:在鎮北坊。知縣張宏創建(有碑記載「藝文」)。

    忠義孝悌祠:在學宮內左側。雍正元年,奉旨建。祀總兵官歐陽凱、水師副將許雲、遊擊孫文元、水師遊擊遊崇功、守備胡忠義、千總蔣子龍、水師千總林文煌、水師千總趙奇奉、把總林彥、水師把總李茂吉、把總石林、千總林文煌之弟林文甲。以上十二人,俱康熙六十年臺變殉難。有司春秋致祭。

    烈女節婦祠:在鎮北坊。雍正元年,奉旨建。祀烈女紀氏險娘、節婦余氏預娘、節婦袁氏、孝行張氏、節婦趙氏、節婦郭氏、孝行林氏、節婦陳氏、烈女黃器娘。以上俱奉旨旌表,有司春、秋致祭。另有貞節坊二座:一在禾寮港街,偽時為謝燦妻鄭宜娘建;一在十字街,康熙六十年為陳越琪妻黃器娘建。

    鳳山縣

    社稷壇:在興隆莊縣治北門。

    風雲雷雨、山川壇:在縣治北門。

    先農壇:在縣治東門外。

    邑厲壇:在興隆莊,烈祀典。一在淡水港東。偽時安置罪人所,鬼頻為厲;康熙五十八年,知縣李丕煜令淡水司巡檢王國興建祠祀之,以後不復為厲。歲時俱鄉人祀。

    文廟:在興隆莊北門外(有碑記載「藝文」。規制詳「學校」)。

    崇聖祠:在大成殿後。康熙四十三年,知縣宋永清建。

    名宦祠:在學宮。

    鄉賢祠(未建)。

    城隍廟:在縣治北門外。

    關帝廟:在縣治東門內。一在半屏山大灣。一在大竹橋。

    天后廟:在縣治北門內龜山之頂。一在興隆莊左營;康熙二十二年奉旨建。

    上帝廟:一在興隆莊。一在大竹橋。一在■〈魚逮〉港。俱鄉人鳩眾建。

    觀音宮:在縣治龜山下。一在鳳山下莊。一在淡水新園。一在萬丹港街。

    慈濟宮:即吳真人廟。在縣署前大街。一在鳳山上莊。一在硫磺水莊。一在半屏山後。一在維新里竹仔港。一在觀音山大社。

    八蜡祠:在興隆莊龜山之陰。康熙四十五年蝗災,知縣宋永清建祠禱祀。

    福德祠:衙署、街衢、各莊俱有。

    元帥廟:在觀音山里。祀唐張睢陽神。

    忠義孝悌祠:在學宮左。雍正元年,奉旨建。祀守備馬定國、千總陳元、把總林富、領旗王奇生。以上康熙六十年殉難。有司春、秋致祭。

    烈女節婦祠:在郡治北門。祀阮氏蔭娘、鄭氏月娘、黃氏棄娘。康熙四十八年,知縣宋永清建坊。雍正元年,奉旨建祠,春、秋致祭。

    諸羅縣

    社稷壇:在縣治東南隅。

    風雲雷雨、山川壇:在縣治東南隅。

    先農壇:在縣治東南隅。

    邑厲壇:在縣治北隅。

    文廟:在縣治西隅(有碑記載「藝文志」)。今以其地卑窄迫城,議易未定。

    崇聖祠:在大成殿後。

    名宦祠、鄉賢祠(俱未建)。

    城隍廟:在縣署左。

    關帝廟:在縣署東北隅。康熙五十二年,參將翁國禎建;五十四年,參將阮蔡文、守備遊崇功成之。一在善化裏目加溜灣。

    天后廟:在縣署左。康熙五十六年,知縣周鍾瑄募眾建。一在外九莊笨港街;三十九年居民同建。一在鹹水港街;五十五年居民同建。

    上帝廟:在大奎璧莊。康熙二十二年,居民同建。四十九年重建。

    保生大帝廟:即吳真人;在縣治西門外。康熙四十年,鳩眾建。

    元帥廟:在縣署左。祀唐張睢陽。康熙二十八年,居民建。四十八年,參將張國、守備董元驤同建。

    觀音宮:在開化里赤山仔;即龍湖巖也(詳見「古蹟」)。一在鹹水港。一在開化里。

    福德祠:衙署俱有。

    忠義孝悌祠:在學宮內。雍正元年,奉旨建。祀參將羅萬倉、革職把總江先達;俱康熙六十年臺變殉難。有司春、秋致祭。

    烈女節婦祠:在學舍傍。祀羅萬倉妾蔣氏,係臺變殉難,奉旨建,有司致祭。

    彰化縣

    社稷壇:在縣治東郊。

    風雲雷雨、山川壇:在縣治東郊。

    先農壇:在縣治東郊。

    邑厲壇:在縣治北門外。

    文廟:在縣治東北隅。

    崇聖祠:在大成殿後。

    名宦祠、鄉賢祠(並未建)。

    城隍廟:在縣治東門內。

    關帝廟:在縣治南門內。後殿為三代祠。

    天后廟:在北門內。

    忠義孝悌祠、烈女節孝祠(彰化新邑,祠尚未建)。

    淡水海防廳

    社稷壇、風雲雷雨山川壇:並在竹塹城。

    先農壇:在東郊外。

    關帝廟:在竹塹東門內。

    天后廟:在竹塹城北門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