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清廷的沿海迁界

    第四节 清廷的沿海迁界 (第3/3页)

神圣疆土台湾。郑成功对清廷的决策迁海深为不满,同部下将领谈及此事时叹息道:“吾欲留此数茎发,累及桑梓人民,且以数千里膏腴鱼盐之地、百万亿众生灵,一旦委而弃之,将以为得计乎?徒殃民而已。吾若不决志东征,苟徇诸将意,株守各岛,岂不笑吾英雄为其束缚?今当驰令各处,收沿海之残民,移我东土,开辟草莱,相助耕种,养精蓄锐,俟有衅隙,整甲而西,恢复迎驾,未为晚也。”①郑经还接受忠振伯洪旭的建议派遣屯兵入山伐木,修造船舶战舰,“又别遣商船前往各港,多价购船料,载到台湾,兴造洋艘鸟船,装白鹿皮等物,上通日本,制造铜熕、倭刀、盔甲,并铸永历钱;下贩暹罗、交趾、东京各处以富国。从此台湾日盛,田畴市肆,不让内地”②。由于布帛等物来源阻隔,价值昂贵,郑经又从参军陈永华之请,派江胜驻扎厦门,“斩茅为市,禁止掳掠,平价交易。凡沿海内地穷民乘夜窃负货物入界,虽儿童无欺。……其达濠货物聚而流通台湾,因此而物价平,洋贩愈兴”③。郑氏父子“课耕积谷,务生聚,招徕远人”④,凭借着军民的勤奋劳动和优越的自然条件,终于把台湾经营成了“田庐辟,亩浍治,树畜饶”⑤,“人居稠密,户口繁息,农工商贾,各遂其生”的宝岛。到康熙二十三年清军收取台湾时,统军大将施琅所见到的情况是:“臣奉旨征讨,亲历其地。备见野沃土膏,物产利溥,耕桑并耦,渔盐滋生,满山皆属茂树,遍处俱植修竹。硫磺、水藤、糖蔗、鹿皮以及一切日用之需,无所不有。向之所少者布帛耳,兹则木棉盛出,经织不乏;且舟帆四达,丝缕踵至,饬禁虽严,终难杜绝。实肥饶之区,险阻之域。”①杜臻也说:郑成功入台之后,“规度便近地,给兵屯种,而收赋于诸社以自给,又多种桐树及枲麻为治船之需。”②这就表明,清廷的迁海政策不仅没有达到从经济上困死郑成功义师的目的,相反,迫使他们走自力更生之路,在开发台湾的宏伟事业中作出了巨大贡献。

    其次,清政府沿着人为的标界挖沟立墙,设兵戍守,固然增加了濒海居民同郑成功义师联络的困难,但并没有能够割断他们之间的来往。清初一位福建人士依据耳闻目睹写了下面一段话:

    当是时,大吏以界外为大荒,人迹阻绝,寇指日穷饿死。而寇窃笑于岛屿曰:“是畀我以田园矣,予我以薮泽矣。”于是,群浮游于其间,架阁瓯脱,渐通奸民,为越贩之利,物之竹木,食之五谷,器用之油铁,以及布帛麻枲之属,昼伏宵行,络绎成市。……予尝游清漳,过蒜岭,望江阴废城,烟火迷漫,而缠头之寇(指不剃发的郑成功义师)且观剧其市。惊避之,肆主人曰:“无伤也,是征米者。”亦异矣③。

    这委实是一种滑稽的场面。在距厦门不远的一些地方,清方守边将士为求得安静宁谧,也私下放宽禁令。“虽汛地谨防,而透越不时可通,有佩鞍穿甲追赶者,明是护送;即巡哨屡行,有耀武扬威才出者,明使回避。故台湾货物船料,不乏于用”①。一位当时的福建乡绅在诗中不无讽刺地说:“闽海昔迁徙,流离我黔首。高栋灰咸阳,寒烟昏白昼。四郡美田园,割弃资逋寇。拒门撤藩篱,阶除议战守。群盗方揶揄,佃渔恣奔走。流亡死内地,穷蹙遑相救?”②沿海居民不顾禁令,冒着生命危险给郑氏义师提供粮食,在清政府官方文书中也有反映。康熙十七年福建总督姚启圣曾发布文告说:“近闻界内不法居民每每鸠输米谷于贼,公然赍为盗粮。……其中必有为首之人,代贼科敛。”③

    这些材料令人信服地表明,迁海政策只是给沿海居民造成了极大的灾难,给清政府自身带来了重重困难,对郑成功父子领导的义师并没有起到多大的威胁作用。康熙二十三年台湾的回归大陆是当时的大势所趋,无论在直接意义上还是在间接意义上都不是迁海政策的结果。如果清廷抱住迁海政策不放的话,台湾问题不仅不能解决,分离的局面还将继续拖延下去。值得注意的是,在清朝大臣中主张进取台湾的人(如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福建总督姚启圣)都是迁海政策的反对者。清朝统治者对于自己的文治武功历来是不厌其繁地张扬备至。惟独对于沿海迁界这个涉及东南各省,持续时间长达二十年的重大政策却很少记叙,连清实录当中也只是寥寥数语,一笔带过。这种现象多少可以说明清廷事后终于明白自己的失策。依赖当时承办官员的文书、地方志和私家记载才多少保存了事情的真相,使我们从一个侧面看到清初推行的政策是怎样阻碍了我国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① 蒋良骐《东华录》卷七。

    ① 《皇清名臣奏议汇编》初集卷十二。

    ② 《皇清名臣奏议汇编》初集卷十三《清除弊害以图治安七条》。

    ③ 《清世祖实录》卷一四○。

    ① 王沄《漫游纪略》。

    ① 《海上见闻录》(定本)卷一。据夏琳《闽海纪要》卷上记,建议沿海迁界者为苏纳海。

    ② 康熙五十三年《漳州府志》卷三十三《灾祥》。

    ③ 康熙十七年《山东通志》卷二十五《职官》。房星烨、房星焕两人的名字在各种文献中写法不一致,应以《漳州府志·秩官志》和《山东通志·职官》为准。

    ④ 江日升《台湾外纪》卷十一。按,此疏未收入《李文襄公奏议》。

    ① 王来任遗疏引自光绪十九年《新宁县志》卷十四《事纪略下》。

    ② 《靖海纪事》卷上。施琅轻视西北长城塞外疆土,反映了他的利益所在和眼界局限。

    ③ 康熙元年《宿迁县志》卷七,《艺术》,《蔡士英传》。

    ④ 《清圣祖实录》卷三十三。

    ① 《总督福建少保兵部尚书姚公奏疏》(又名《忧畏轩奏疏》卷六,见《闽颂汇编》)。

    ② 叶梦珠《阅世编》卷一《田产二》。

    ③ 《清圣祖实录》卷九。

    ④ 《清圣祖实录》卷十二。

    ① 《清圣祖实录》卷十四。

    ② 《漫游纪略》。

    ③ 《明清史料》丁编,第二五七页。

    ④ 乾隆十六年《福州府志》卷十三《海防》记:“顺治十八年辛丑,户部尚书苏纳海至闽迁海边居民入内地,离海三十里。”海外散人所著《榕城纪闻》也说:“福建、浙江、广东、南京四省近海处各移内地三十里。”

    ⑤ 查继佐《鲁春秋》记:“(丁酉)内海禁严,沿海居民内徙四十里,计清野洋师,防其接济,犯者不赦。”

    ⑥ 屈大均《广东新语》卷二说:“令滨海居民悉徙内地五十里,以绝接济台湾之患。”道光十三年《廉州府志》卷二十《事纪·国朝》记:“康熙元年壬寅,诏迁海界。差内大臣科尔坤、介山亲行边海,东起大虎门,西讫钦州防城,令民徙内地五十里,设排栅,严出入,以杜接济台湾之患。”

    ⑦ 野史落帽生许旭《闽中纪略》说:“曩者朝廷差满洲大人阅视海疆,恐沿海百姓相通海上,遂为清野之计,凡沿海二三百里弃为瓯脱,荒畜牧,焚庐舍,百姓尽徙入内地。”

    ① 洪若皋《南沙文集》卷三。

    ② 高兆《长乐福清复界图记》,见《闽颂汇编》,记。

    ① 《粤闽巡视纪略》。

    ② 这里说的是实际奉行情况,并不排除朝廷发布的迁海诏书中有一个大致的控制里数,如洪若皋所说的三十里。直到目前还没有见到这份具体诏令。

    ③ 《广东新语》卷二。

    ④ 钮琇《觚剩》卷七,徙民。

    ⑤ 王沄《漫游纪略》。

    ⑥ 乾隆二十八年《长乐县志》卷十,《祥异》。

    ⑦ 《清圣祖实录》卷四。

    ① 《粤闽巡视纪略》。

    ② 道光七年《香山县志》卷八《事略》记:“官折界期三日,贫无依者不能遽如令。五月,夷其地。”

    ③ 《靖海纪事》,陈迁鹤所作《叙》。

    ④ 高兆《长乐福清复界图记》,见《闽颂汇编》,记。

    ① 道光七年《香山县志》卷八《事略》。

    ② 海外散人《榕城纪闻》。

    ③ 余■《莆变纪事》。

    ① 钮琇《觚剩》卷七《徙民》。

    ② 余■《芦中全集》,纪一,《界庙记》。

    ③ 乾隆二十七年《福宁府志》卷四十三《祥异》。

    ④ 陈鸿、陈邦贤《清初莆变小乘》。

    ⑤ 陈鸿、陈邦贤《熙朝莆靖小纪》。

    ① 屈大均《广东新语》卷二《地语》。

    ② 王沄《漫游纪略》,《粤游》。

    ③ 洪若皋《南沙文集》卷三,奏疏。按,洪若皋为浙江台州人,在福建任职。

    ④ 陈鸿、陈邦贤《清初莆变小乘》。

    ① 陈鸿、陈邦贤《清初莆变小乘》。

    ② 《莆变纪事》。王来任遗疏中也说:“地迁矣,又在在设重兵以守其界内。立界之所筑墩台、树椿栅,每年每月又用人工土木修整,动用之资不费公家丝粟,皆出之民力。未迁之民日苦派办,流离之民各无栖址,死丧频闻,欲生民不困苦其可得乎?”(见光绪《新宁县志》卷十四,事纪略下)。

    ③ 《粤闽巡视纪略》。《广东新语》卷二也说“毁屋庐以作长城,掘坟茔而为深堑,五里一墩,十里一台”。

    ① 《金门志》卷十二,兵事,《历代兵事》。

    ② 王沄《漫游纪略》卷三。

    ③ 杜臻《粤闽巡视纪略》。

    ① 康熙二十三年《温州府志》卷九《贡赋》。

    ② 康熙六十一年《台州府志》卷四《屯赋》。

    ③ 康熙五十三年《漳州府志》卷二十九,艺文,张士楷《望海》诗。

    ④ 《闽颂汇编》《恩德述略》。

    ① 杜臻《粤闽巡视纪略》。

    ② 康熙二十三年《温州府志》卷十三《盐法》。

    ③ 康熙六十一年《台州府志》卷四《盐课》。

    ④ 《闽颂汇编》。

    ⑤ 《清圣祖实录》卷一一二。

    ① 《广东新语》卷二,地语。

    ② 《清初莆变小乘》。

    ③ 《清圣祖实录》卷七。

    ④ 光绪十九年《新宁县志》卷十四,《事纪略》下。

    ⑤ 康熙十九年六月福建总督姚启圣上疏请求复界时说,郑部“投诚之众率皆前日迁徙之民也”(见《忧畏轩奏疏》卷四,载《闽颂汇编》;又见《粤闽巡视纪略》)。迁民的参加郑氏义师途径不一,有的是越界,有的是乘三藩之乱。

    ⑥ 道光《香山县志》卷八《事略》就记载了康熙“七年,迁民结党为乱”。

    ① 《清初莆变小乘》。

    ② 范承谟《条陈闽省利害疏》,见《皇朝经世文编》卷八十四。

    ③ 《禁止派扰复业》,见《闽颂汇编》,《忧畏轩文告》。

    ④ 光绪十九年《新宁县志》卷十四《事纪略》下引王来任遗疏全文。

    ① 《清史稿》卷二四四,王命岳传。

    ② 查继佐《鲁春秋》。

    ③ 叶梦珠《阅世编》卷一《田产二》。

    ④ 《明季北略》卷五《浙江巡抚张延登请申海禁》条。

    ① 《粤闽巡视纪略》。

    ② 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一《银》条内注文。

    ③ 杜臻《粤闽巡视纪略》。

    ① 杜臻《粤闽巡视纪略》。

    ② 《清圣祖实录》卷二十七。

    ③ 杜臻《粤闽巡视纪略》。

    ① 江日升《台湾外纪》卷十二。温睿临《南疆逸史》卷五十四《郑成功传》;连横《台湾通史》卷二《建国纪》也记载了郑成功这段话,但比较简略,文字也有所不同。

    ② 《台湾外纪》卷十三。《金门志》卷十二也载:康熙“八年,(郑)经将江胜往来两岛(指金门、厦门),踞埠头与奸民互市。”

    ③ 《台湾外纪》卷十三。《金门志》卷十二也载:康熙“八年,(郑)经将江胜往来两岛(指金门、厦门),踞埠头与奸民互市。”

    ④ 《郑成功海东事·郑成功传》,见《野史无文》卷十二。

    ⑤ 谢金銮《蛤仔难纪略》,见《皇朝经世文编》卷八十四,兵考。

    ① 施琅《谨题为恭陈台湾弃留之利害仰祈睿事》,见《靖海纪事》卷下,又见《皇朝经世文编》卷八十四,兵政。

    ② 《粤闽巡视纪略》附纪澎湖台湾。

    ③ 高兆《长乐福清复界图记》,见《闽颂汇编·记》。

    ① 《台湾外纪》,卷十五。

    ② 《闽颂汇编》,五言古,黄璂诗。

    ③ 姚启圣《忧畏轩文集·文告》,见《闽颂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