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劳民伤财有助于社会稳定

    31、劳民伤财有助于社会稳定 (第2/3页)

"卫"字?北京就不叫北京卫,上海也不叫上海卫,重庆也不叫重庆卫?因为这个"卫"本来是明朝初年的一种驻军机构,是朱元璋一项重要的军事制度改革的体现。朱元璋顾虑常备军的军费开支太大,所以想出了一种"卫所"制度--当你在明史里看到"卫所"这个词的时候,别以为这是卫生所,这里更没画着红十字,这是一种军事单位,分布各地,独立于日常行政体制之外,自成体系,而且通常自耕自养(原则上说),世代相传。所以,锦衣卫是"卫",在中央,天津卫也是"卫",在地方,他们其实都是"卫"。

    要承认,明初的这种卫所制度还是很先进的,既保障了常备的大军,他们又可以自己养活自己,不会增加中央财政负担。可是,随着皇帝一代代地传下来,这个卫所制度也跟着一步步地败坏了,能打仗的越来越少,到了崇祯年间,就更是一团糟了,打仗变得非常昂贵了。

    崇祯年间是个多事之秋,内忧外患、天灾人祸真是一个不缺,前几个皇帝早把国家败坏得不成样子了。年轻的崇祯帝很想奋发有为,做一位中兴之主,可是,这个捉襟见肘的烂摊子呀,真不好收拾。

    要解决这个,要解决那个,平内忧,除外患,干什么都要花钱,可国库没那么多钱,怎么办?

    有人给皇帝出了个主意:"咱们得搞大型国有企业改革。"

    崇祯帝一听,马上紧张起来:"国企改革?多大的国企算大型国企啊?为什么要改革?怎么改革?"

    大臣连忙解释:"皇上别急,您听我说。咱们现在最该下手改革的大型国企就是邮政系统。邮政系统实在开支太大,效率太低,冗员太多,咱们要是割一刀下去,每年能节约出好几十万两的银子!"

    崇祯帝一听,稍稍松了口气:"哦,原来是这样,我还以为你要搞MBO呢。唉,你们这些大臣啊,全都只会给自己谋私利,整天变着法子侵吞国有资产,也难怪我会这么想。"

    --崇祯时期的大臣们很多都真是这样,崇祯帝也对他们这一点意见很大,可是多年乱局就像一面筛子,像点儿样的人大都被筛下去了,留在上边做官的还真没几个好东西,官场恶习早就成风了。

    那么,这个国企改革的主意是不是一个好主意呢?当时怎么就有什么邮政系统呢?

    先说第二个问题。现在我们在城市的街道边上常见到一种东西--邮亭。我们平时买报纸、买杂志什么的都在邮亭买,可很多人不知道,邮亭这个东西确实历史悠久啊!

    有多久呢?从秦朝就有了。

    --是不是有人反对?是不是有人会说:"秦朝哪儿来的报纸、杂志啊,那就更别提邮亭了。"

    那我倒反问一句:都知道汉高帝刘邦在没造反之前做的是秦朝的"亭长",谁知道这个"亭长"是什么?

    呵呵,"亭长"就是"邮亭"的头儿。

    所以呢,当你再到街头邮亭买报纸、杂志的时候,一定要对邮亭里面的工作人员报以崇高的敬意,甚至,你不妨赶紧巴结他们一下,谁知道哪位现代亭长会不会有刘邦的命呢?

    可是,事实上,刘亭长当然不卖报纸,也不卖杂志,也不卖电话卡,更不兼营公用电话业务。当时的所谓邮政系统主要是传送公文用的,也负责一些地方行政治安,总之,刘邦时代的亭长比现代的亭长要牛,大小也算个基层干部。从秦朝以后,邮政系统历来都有,只是名称和功能经常有或多或少的改变,除了传送公文之外,还充当地方招待所。到了明朝朱元璋的时候,把邮亭改称"驿",姜育恒不是有一首流传很广的歌叫《驿动的心》么,"驿动"这个词恐怕是他生造的,我想他要取的意思就是"跟着驿站走动的心"。

    可是,姜育恒如果真生活在朱元璋时代,他想"驿动"一下几乎是不可能的。当时正是严刑峻法的时候,只有那些公务在身的人才能"驿动",如果你想自己抒情一番,或者办办私事,或者游山玩水,那是不能住驿站的,也不能让驿站里的公务员为你运送行李,哪怕你是高官显爵或者皇亲国戚。朱元璋为这事可连驸马都杀过呢!

    如此一个庞大的系统发展到后来就百病丛生了,有点儿路子的人经常随便"驿动",在驿站里白吃白住白使唤人,驿站自身的管理也不牢靠,到了崇祯时代就是:财政负担不小,正事没办多少;人马成千上万,私活儿多过公干。所以这才有人提出:要减轻财政负担,先从驿站系统改革入手。

    大型国企改革可从来就不是件容易事。

    专家甲建议:让国有企业上市,这一上市融资,问题就全解决了。

    专家乙一撇嘴:"呸,什么融资,说的好听,还不是忽悠老百姓的血汗钱去。"

    专家丙说:"我看,还是得上市。大型国企上市,人心都能为之一振。可是,不能整个上市。"

    大家问:"这是什么意思?"

    专家丙解释说:"驿站系统主要是两个功能,一个是政府邮局功能,一个是招待所功能,这两项如果作为整个驿站系统的子公司,让驿站系统整个上市,这里就涉及了一个专业问题,叫做'多元化折扣',嗯,不解释了,反正是不划算的,会把价值低估。所以,这就不如先把邮局和招待所拆分成两家独立公司,分别上市。"

    崇祯帝一听:"好专业的意见啊!"

    专家乙赶紧上奏:"皇上,您可别听他的,别被他的专业术语忽悠了,他这叫专业胡说八道。照微臣看,上市不是万灵丹,等圈完了一圈钱,该垮还是得垮。还是该从提高激励机制入手。"

    专家甲又说:"要不,就对驿站系统做个资产评估,让全体驿站工作人员持股好了,这就能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了。这就叫股份制改--"

    "够了,够了,"崇祯帝不胜其烦,"干脆你们就这几个方案民主表决算了,太专业了,我实在听不明白。"

    专家丙忙说:"乞禀皇上,这可万万使不得。"

    崇祯帝一愣:"怎么,民主表决难道也有错了?"

    专家丙说:"当然有错,民主也不是万能的。如果是两个以上的人就两个以上的方案进行表决,很多时候表决结果取决于表决顺序,这就是著名的'阿罗悖论'。"

    "我倒--"崇祯帝这回真的晕了,一摆手,"你们自己商量吧,有结果了再告诉我。"

    过了一会儿,还真有结果了。

    专家甲说:"臣等商量了半天,一致的意见是:最重要的是要提高管理层的积极性,所以这就需要搞MBO,为了让管理层能接受MBO,就要廉价评估国有资产--您不这么干,他们也会偷偷这么干--等国企成为这些老总自己的产业了,他们自然有生产积极性了,皇上--"

    "呸!"崇祯帝大怒,"说来说去,最后还是这个MBO,你们可真是成天惦记着我大明的这点儿家当啊。你们平日里还总是以什么大儒自命,装成一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