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匈奴版秦桧

    82、匈奴版秦桧 (第3/3页)

却已经在实质上降为了汉朝的外藩。

    呼韩邪原本并不是一个货真价实的单于,如果我们把当时的匈奴比作东周的战国社会,那么,呼韩邪并不是周天子,而只是齐国或者秦国的一个僭越称王的诸侯国君。匈奴的战国诸侯们打来打去,越打越少,最后只剩下两个单于:一个是呼韩邪单于,另一个是郅支单于。呼韩邪打不过郅支,被郅支赶得一路往南,可再往南就是汉朝的地盘了,这可怎么办?

    这可是生死存亡的重要时刻,可不能含糊了。呼韩邪把一众贵族们招呼过来:"大家出出主意吧,咱们该怎么办?"

    是投降郅支单于呢,还是死拼到底?

    死拼能不能打得过呢?很可能打不过。

    是打不过也要打呢,还是找个靠山再打?

    找汉朝当靠山好不好呢?

    --焦点终于集中在这最后一个问题上。在呼韩邪的班底里,就这个问题其实前些年就讨论过,问题是,不是冒顿单于的时代了,要想和汉朝作兄弟邻邦,可人家汉朝现在腰杆硬了,已经不会答应了,要想亲汉,就只能答应汉朝的条件,作他们的外臣属国。贵族们老大的不情愿:这可不行,咱们丢不起这个人!咱们曾经在大草原扬威立万,西域各国都是咱们匈奴人的小弟,人家要是知道咱们这个作大哥的突然跑去给汉朝作小弟了,还不得把咱们笑话死!

    呼韩邪正组织大家讨论呢,听这个说的也有理,听那个说的也有理,就在这时候,伊秩訾王提出了一个重要意见:"汉朝现在正是强盛的时候,而我们匈奴却早已经一天不如一天了,为今之计,投靠汉朝才能活,不投靠汉朝就活不了,这道理都在明面儿上摆着呢!"

    呼韩邪闻听此言,把眼一瞪:"你小子是想当秦桧啊!"

    一众贵族忙问:"那您--"

    呼韩邪叹了口气:"那我--那我就当宋高宗吧。"

    于是,呼韩邪单于下定决心,朝觐汉朝皇帝,把儿子送到汉朝作人质,并向汉朝纳贡。

    汉朝赢得了一次空前的政治胜利,虽然本着"厚往薄来"的原则,对匈奴的赏赐远远超出匈奴的纳贡所值,甚至后来还引起一些官员对财政负担的担忧,但在政治问题面前,经济问题就显得无足轻重了。

    在与一个对等国家的交往中赢得如此空前的胜利,这在当时还是史无前例的,以这个信史中的实例(而不是商汤王、周文王时代那些不太可靠的历史传说)来反观孟子的主张,我们会发现,以所谓"王道"服人,单靠一个"德"字是远远不够的--既要有"德",也要有"力",还不能缺了"利",更要赶上合适的大形势,这些条件都是缺一不可的。即便这样,也要耗上几代人的努力和积淀--真是一件无比复杂、无比庞大的超级工程啊。汉武帝对南方领土的扩充也是合适的例子,不过这还是留待以后再讲吧。

    在孔孟的时代,人和事或许比后来要单纯许多,不止孟子一个人像这样把"德"与"力"搞得二元对立、泾渭分明,这也许是周代的风气使然。"春秋五霸"第一位霸主齐桓公当年带着八国联军(八个诸侯国的同盟军)向楚国问罪,楚国派出了一位叫屈完的使者和齐桓公谈判。齐桓公让八国联军排开阵势,一边指点,一边牛气冲天地对屈完说:"用这么强的军队去打仗,有什么仗会打不赢!又有什么城会攻不下!"

    屈完没被吓着,冷静地回答说:"您要是以仁德对待诸侯,大家全都得服您;您要想以武力服人呀,嘿嘿,我们楚国会以方城山为城,以汉水为护城河,跟您硬扛到底!您的军队虽然强大,我看也讨不了什么便宜!"

    --春秋时代的君子们常有这样的辞令,但战国就少很多了。孟子的这一"德"、"力"之辩虽然带有一厢情愿的色彩,却也毕竟符合了世道人心中的某一个层面,对世人的影响还是非常深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