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丑章句下

    公孙丑章句下 (第2/3页)

--本来是讲《孟子》的,讲着讲着怎么像是要练摊算卦了?

    再看看什么叫"孤虚"。

    要说"孤虚"这两个字,听说过的人恐怕不多,可要说起"奇门遁甲",中国人恐怕没有不知道的。不错,"孤虚"就是奇门遁甲的祖师爷。

    "孤虚"这套东西的全名应该叫"六甲孤虚法",如果想把它搞得更神秘一点儿,也可以叫"六甲孤虚秘法"。据说这东西是黄帝他老人家传下来的,第一代传人叫风后,是黄帝手下的一个小弟,后来姜太公学了它才辅佐周文王、周武王平定天下,张良学了它才辅佐刘邦打下汉家江山,看看,这可是惊天地、泣鬼神的绝世秘技,是历代高人的不传之秘,而现在,各位简直太幸运了,因为我这就要把这门盖世绝学无私地传授给大家。

    六甲孤虚法是建立在天干地支的基础上的,"孤"和"虚"各有其意。

    这套法门分为两个体系,一是"年孤"和"月孤",一是"日孤"和"时孤"--看看,前面刚讲的关于"时日"的内容这里马上就用上了。"年孤"和"月孤"的实用意义不大,我就节约篇幅不讲了,只谈谈"日孤"和"时孤"。

    什么叫"孤"?天干和地支两两相配,十个天干分别配了十个地支,还剩下两个地支没地方摆,这剩下的两个地支就叫做"孤"。

    为了说明方便,最好弄一块表来,得是那种传统式的钟表,十二小时的刻度齐全的,现在有些钟表设计得很时尚,没有刻度,或者只有四个刻度,这都不行。

    好了,手表拿在手里,该算地支了:表盘上表示十二点的那个刻度就是"子",然后顺时针来看,一点的位置就是"丑",两点是"寅",照这个顺序排列下去。排完了你会发现:十二点是"子",六点是"午",一个在最顶端,一个在最底端,两端之间拉上一根直线,这就是所谓的"子午线"--干支系统既表示时间,也表示方位,宋朝李弥逊有一句诗,叫"辛壬癸甲常为客,南北东西只问山",写得很有趣,对句里的"南北东西"和起句里的"辛壬癸甲"其实全是一回事。那么,如果把干支画在地图上的话,"子"就是正北,"午"就是正南,北京故宫的建筑群就是按照这个子午线来布局的,北京发展到现在,原来的子午线就成了中轴路。

    现在你要和敌人打仗,日子已经定好了,这时候就要算出你的"日孤"。十天是一旬,这十天当中的每一天在干支体系里都用一个天干和一个地支配对来表示。十个天干分配在十天里,恰好一天一个天干,可十二个地支分配在十天里却剩下两个,这两个就是"孤"。

    现在假定你已经算出了你的"孤"是"子"和"丑",这时候就该去找"虚"了。

    把你那块手表拿出来,我们已经知道,"子"是十二点的那个刻度,"丑"是一点的那个刻度,如果这两个刻度是"孤",那他们对面的两个刻度就是"虚"。在这个例子里,"虚"就是六点和七点的刻度所在,按古人地支的说法,就是"午"和"未"。

    知道了"孤"和"虚",有什么实际作用么?

    --作用大大的!

    六甲孤虚法的原则就是四个字:"背孤击虚",也就是说,你要把自己的军队安排在"孤"的方位上去攻打处于"虚"的方位上的敌人。用上面那个例子来说,你和敌人在方位上的关系应该是:你在子、丑(正北和正北稍稍偏东),敌人在午、未(正南和正南稍稍偏西),这样你的胜算就会大大增加。

    大家别以为像什么诸葛亮排八阵图、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等等神奇阵法都是小说家言,古代不少将军是真研究过这一套的,管用不管用不好说,不过倒有那种将计就计打胜了仗的:有人算计,敌人明天要是按照"背孤击虚"的法子来打我,一定会从东北方的那条小路打过来,我得赶紧在那条小路两边安排好伏兵!

    大家也别以为这套东西只在古代行军打仗时有用,其实现代社会依然有人用它。

    一旬有一旬的孤虚,一天有一天的孤虚,一个时辰也有一个时辰的孤虚,你如果约了人在明天下午两点钟谈判,就可以事先把明天下午两点的孤虚推算出来,如果地点是你们公司的会议室,那就更好办了,把对方的座位安排在"虚位",把你自己的座位安排在"孤位",这样你就可以"背孤击虚",胜算大增。--假如你是一位大老板,马上要有一个重要谈判,心里没底,请我熊半仙来了,我是姜太公的第一百二十代玄孙,祖上秘传六甲孤虚法,有神鬼莫测之机、翻天覆地之法。可等我给你这么一排完了,你倒起疑心了:"什么六甲孤虚法?听名字很神秘,怎么算起来这么简单?这么简单的东西能可靠么?"

    你的这种疑虑古人早就有过:这东西看来只有搞复杂了,搞出技术壁垒了,才能取信于人。那,怎么搞复杂呢?老办法--加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