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国运总有新气象,就是别去翻旧账

    135、国运总有新气象,就是别去翻旧账 (第2/3页)

仁政,一定要从明确划分田界开始。如果田界划分得不正确,井田就会大小不匀,作为官员俸禄的田租也就不会公平。所以,那些混蛋国君和贪官污吏一定要去搞乱田界。而只有田界划分正确了,该给谁分配多少田,该给官员定多少俸禄,这些事情就很容易搞定了。"(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钧,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

    孟子接着说:"滕国虽然是个超级小国,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也有当官的,也有种地的。要是没有当官的,就没人来管理农民;要是没有农民,也就没人来养活当官的。我认为,你们应该在乡下实行九成抽一成的助税法,在城市实行十成抽一成的贡税法。公卿以下的官吏一定都得有供祭祀的圭田,每家五十亩,如果谁家里还有剩余的劳动力,那就每个劳动力再多给二十五亩。无论埋葬还是搬家,都不能离开本乡本土。共同耕作一片井田的各家都是街坊邻居,平常都要互助互爱,共御盗贼;谁要有了病,大家都得关照着点儿,相亲相爱有多好!"(……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

    看,"守望相助"这个词就是从这儿来的。这真是一个美好蓝图:"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这是孟子眼中的美丽新世界,谁看了不觉得向往呢?

    孟子接着来讲具体措施:"方圆一里作为一块井田,每一片井田有九百亩,当中一百亩是公田,另外八百亩分给八家作为私田。这八家共同来耕种公田,先把公田的活儿忙完,再来料理私田,以此来区别百姓和官吏。我这里说的只是一个大概,至于更具体的细节,那就是你们国君和你自己的事了。"

    孟子关于井田制的这番话在后世引起了无数纷争。他老人家说得这么有鼻子有眼的,不像是信口开河,可是,这好像太过于理想主义了吧?如果说这是乌托邦、太阳城,倒也说得过去,可这是在说历史,这种情况在中国历史当真存在过?!

    如果存在过,又在什么时候呢?

    方圆一里能有九百亩地?那时候到底多长是一里,多大是一亩啊?还是有什么别的解释?

    这是一笔糊涂账,扯不清。

    以前有人说商朝没有发达的农业,所谓"田",不是指种粮食的农田,而是指可供打猎的区域,商朝人搞狩猎、搞畜牧,所以大都是些肉食主义者。当然,他们也种粮食,但粮食主要不是给人吃的,而是喂牲口用的,粮食的另一项重要用途就是酿酒。

    也有人说商朝农业发达,有农官管理下的大规模农业耕作活动,连国王都时不时来凑凑热闹。

    还有人说原本真有井田制,后来贵族们不断开垦荒地,新垦的土地形状都不规矩,构不成标准的"井"字,而孟子所谓的"混蛋国君和贪官污吏一定要去搞乱田界"就是指这种情况。(看,这并不是说他们侵吞老百姓的财产,因为那时候的老百姓也没什么财产。现代人一看这个"经界既正"的说法,恐怕首先就会想到产权明晰,哦,孟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过科斯定理了?好厉害!不过仔细想想,科斯定理关注的是资源配置的效率问题,并且实质是说:在交易费用为零的前提下,产权界定根本就不重要。那么,孟子所谓的"经界既正"还是那么重要吗?产权到底归谁所有真有那么重要吗?呵呵,咱们这时候不妨健忘一下。)

    说法众多,我就不挨个儿介绍了,反正发言的都是名家,也各有各的道理。我就重点选一个有趣的说法好了,还是郭沫若,他说《论语》里有一节内容千百年来全被人解释错了。这一节出自《论语·颜渊》: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