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8、小国行仁政的真实后果

    148、小国行仁政的真实后果 (第2/3页)

"五经"之一,在古代就以古奥著称,我顺手摘引一段,给大家见识见识,感受一下学习"四书五经"是件任重道远的工作,还是尽早学习为好,当然,从《孟子他说》这样可爱的世界名著入手是最方便的啊!

    这篇文字的大意是:商汤灭了夏王朝,把夏桀流放到了南巢,后来觉得心里有愧,说:"后世不会有人也会以我的行为为借口来干点儿什么吧?"

    商汤这是灭了夏朝之后,也担心别人以后也会学着自己的样子来灭商。仲虺过来解心宽,于是作了这篇诰词。

    仲虺说:"啊!上帝生下的民众都有七情六欲,所以呢,如果没有老大,社会就会混乱,上帝于是就派了最聪明的人来做老大,管着大家。夏桀曾经是个老大,可他实在太坏了,小弟们跟着他可都遭了大罪了。上帝一看,咦,难道是我当初选错人了吗?那就换一个好了。于是,上帝给了大王您勇气和智慧,让您成为天下的表率,继承大禹当年的事业,继续实行大禹主义,并且顺从上帝的旨意。

    "可咱们这年代没有'3·15',假冒伪劣让人没辙,就连上帝的旨意也有假冒的。夏桀这坏蛋就是个最大假冒伪劣商品制造商,专门伪造上帝的旨意,骗了不少人。上帝早就瞧这小子不顺眼了,和他断了交,转而暗中向商部落出售先进武器。夏朝那些人五人六的家伙本来看不起我们,把我们看作是禾苗里的杂草,粟米中的秕糠。我们时时处处都加着小心,生怕无辜遇害。其实我们商部落是有很多美德的啊!

    "大王您不玩摇滚,不近女色,也不敛财,谁品格高就让谁做官,谁功劳大就给谁奖励,肯听别人的意见,也愿意改正自己的错误,宽容仁慈,向天下人民表示您的诚信。葛伯把送饭的人当成仇人,咱们的第一桶金就是从葛伯那里赚来的。(乃葛伯仇饷,初征自葛。)"

    --哦,这句话原来就在这里呢。接着往下看:

    "大王您征讨东方,西方的戎族就埋怨您;您征讨南方,北方的狄族就埋怨您,大家都说:'怎么不先攻打我们这里啊?'凡是被大王您的军队侵略到的地区,老百姓都欢天喜地,大家都说:'大王您给了我们新生啊!'大家对您早就是众望所归了。

    "对各个诸侯,帮助贤者,辅佐仁者,显扬忠诚者,进用善良者,兼并弱小者,攻打昏庸者,对那些应该灭亡的诸侯就加速他们的灭亡,对那些应该存在的诸侯就巩固他们的存在,只有这样做,国家才能强盛。"

    --听上去很像是大国沙文主义,赤裸裸就说兼并那些弱小的诸侯,攻打那些昏庸的诸侯,那时候的人可真够实诚的啊!接着往下看:

    "品德要天天打磨,这才能赢得天下归心;如果自高自大,内部就会产生裂痕。(这话的原文说得很漂亮,值得一看:'德日新,万邦惟怀;志自满,九族乃离。')大王您努力显扬您的大仁大德吧,对民政不偏不倚,裁决事情靠的是'义',约束心志靠的是'礼',以此代代相传,好日子还长着呢。我听说过:'能把别人当老师的人才能称王,看谁都不如自己的人总有一天会完蛋;有事情多听听别人的意见,这才能多有收获;如果刚愎自用,那是自找倒霉。'

    "啊!要想结局美满,开始的时候就应该谨慎小心。我们只有拥护讲礼法规矩的好老大,打倒人头猪脑的坏老大,恭恭敬敬朝拜上帝,上帝塞在我们屁股底下的权力宝座才能永远坚固!"

    --这就是《仲虺之诰》的全文,对"葛伯把送饭的人当成仇人"的事倒是提了一句,文字和孟子说的一样,看来是比较可靠的了,可是,它也没说葛伯杀了小孩子啊,更没说商汤起兵是要为了这个小孩子报仇啊。还有一个疑点是:即便真是给这个小孩子报仇,杀了葛伯不就完了么,为什么还要灭掉夏朝呢?

    后来有人说了:大概《尚书》里只是泛泛提了个"葛伯把送饭的人当成仇人",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到底葛伯是怎么把送饭的人当成仇人的,搞不清。--倒也是啊,如果葛伯听了基督的话,对仇人的态度是"爱仇敌胜过爱邻居",那他"把送饭的人当成仇人"或许是亲切的表示了?--大概那些具体的细节都是后人敷衍出来的,孟子也是根据天理人情来作的推断吧?

    但是,这里面还藏着问题呢。

    又是那个伪造《尚书》的问题--不错,这篇《仲虺之诰》是伪造的。《孟子》里引用的这几句《尚书》在今文《尚书》里没有,于是被别有用心之人取了来,敷衍成篇,做出了这个赝品。

    所以,孟老师这话到底出处在哪里,现在已经搞不清了,他老人家当时看到的《尚书》和后人看到的肯定面目上大不相同。或者说,他当年也只看到《尚书》有"葛伯把送饭的人当成仇人"这么一句话,可具体细节则或是当时传言,或是根据"天理人情"想当然出来的。

    孟子下边说的话"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之望之,若大旱之望雨也",和假《尚书》的内容如出一辙。("大王您征讨东方,西方的戎族就埋怨您;您征讨南方,北方的狄族就埋怨您,大家都说:'怎么不先攻打我们这里啊?'凡是被大王您的军队侵略到的地区,老百姓都欢天喜地,大家都说:'大王您给了我们新生啊!'大家对您早就是众望所归了。")造假的人恐怕就是从他这里搜罗来这么几句话,敷衍成篇,如果我们倒因为果,那就该有误解了。

    孟子接着给万章讲商汤的第一桶金:

    商汤发动战争可和别人大不一样,你别以为侵略军全像日本鬼子那样,商汤的侵略军一来,做买卖的还照样做买卖,种地的还照样种地,只是以外国暴君为首的一小撮人大祸临头罢了。正所谓"诛其君,吊其民,如时雨降"--知道及时雨宋江的外号是怎么来的么,八成就是从这句话转出来的。这一来,被侵略国的老百姓都高兴坏了,大家从来没想到过,原来祖国被侵略竟然也会成为一件爽死人的事情。《尚书》里说:"大王快来侵略我们吧,先侵略完了我们再去侵略其他国家,您要来了,我们就能从作牛作马的悲惨处境中解放出来了!"

    --孟子引的《尚书》这句话的原文是"徯我后,后来其无罚"。

    咱们再来核实一下《尚书》,别看孟老师是圣人,但圣人的话也未必都靠谱。--嗯,《尚书》里确实有这句话,是在"太甲篇"。

    太甲是哪位?前两本书里大概提过,后文也还会出现,这可是商朝非常著名的一位君王。他的著名倒不是因为他多能干或者多坏,而是因为他曾经很坏,结果被手下一个叫伊尹的大臣给流放掉了,后来他又变好了,伊尹又把他接了回来,让他继续为王。这真是个很传奇的故事啊,只有在无法考据的上古历史里才可能出现。现在,孟子引的这句话就是伊尹对太甲说的。太甲这时候正在流放地洗心革面准备重新做人呢,伊尹又来教育他,给他讲当年他爷爷商汤王是靠了怎样的仁德才打下了这片天下,说商汤带领侵略军攻打外国的时候,外国老百姓都说:"大王快来侵略我们吧,先侵略完了我们再去侵略其他国家,您要来了,我们就能从作牛作马的悲惨处境中解放出来了!"原文是"徯我后,后来无罚",正是孟老师方才的引文,不过差了一个"其"字罢了。

    读书要知道互证,这本书里讲的事情和那本书里讲的同一件事情要参照来看,有时候这是对一件事情不同视角的观察结果,有时候则是不同立场的观察者各讲各的道理。看来《孟子》和《尚书》相互印证,结果还是很喜人的嘛。

    --如果这篇"太甲篇"是真的,那就真的很喜人了。

    造假的家伙就是利用人们的这种心理:好啊,你去互证好啦,咦,《孟子》里这么说,《尚书》里也这么说,这事八成就是真的啦!

    可其实它是假的。

    嘿嘿,我早就说过这个"太甲篇"是假的了,上本书讲过"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还记得这句话出自哪里吗?不就是这个"太甲篇"吗?

    一点一滴积累,慢慢你就知道一本假书是怎么出炉的了。

    接着听孟老师的。他老人家这回回答万章的问题全是引经据典的,看来这问题还真不好回答,多听听古人的成功经验好了:

    讲完商朝再讲讲周朝,周朝的开国战争也不比商汤逊色。当年有个攸国,对周人不大服气,周王就去打人家,当然了,打的只是攸国的国君,对攸国的百姓还是要安抚的。攸国的老百姓真的太感人了,谁也不帮着自己的祖国打自卫战争,反倒投靠了侵略军,谁要是能有幸见到侵略军的头子--也就是周王--跟侵略军头子握过手,那能美得一年不再洗手!他们还把黑色和黄色的束帛(就像现在商场卖的布是卷成一卷的)装在大筐里献给侵略军呢!(有攸不惟臣,东征,绥厥士女,匪厥玄黄,绍我周王见休,惟臣附于大邑周。)

    孟子接着说:"这说明了周朝初年东征攸国的战况,攸国的官员们送来黑色和黄色的束帛,老百姓没那么值钱的东西,就送来得胜汤、得胜饼--"

    万章听着纳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