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元大一統志》輯本批注

    《大元大一統志》輯本批注 (第2/3页)

平頂山。

    [原文]「高州:元甲戌歲升高州為興勝府,丙子歲仍改高州……(同上六十二)。」(卷二第四頁二十一行)

    十八、喀左縣大城子城址,有塔,有金元碑。

    [原文]「利州統和十六年置(同上六十)利州軍名曰永昌,開泰元年置,領阜俗縣(同上六十)。」(卷二第四頁)

    十九、此為遼惠州,廢後存惠和縣。金于遼神山縣置惠州後罷。

    [原文]「惠州金天輔五年罷州(同上六十一)」(卷二第五頁)

    二十、北票縣黑城子城址,有元修川州東嶽廟碑。  趙本有:金天眷二年川州屬懿州。三年廢咸康為鎮入宜民。大定初州廢,隸咸平府。承安二年復置川州,治宜民縣,仍升徽州寨為徽州鎮以隸之。後割屬懿州,惟存宜民縣。

    [原文]「川州:遼川州領咸康宜民弘理三縣(同上六十)。遼後省弘理入宜民(同上六十)」(卷二第五頁)

    二十一、朝陽縣黃花灘城址是,在大凌河北岸,有塔。

    [原文]「建州金置建平縣,元初因之,後省建平入州(同上六十二)」(卷二第五頁)

    二十二、喀左縣北公營子古城是。

    [原文]「富庶縣」(卷二第六頁十六行)

    二十三、凌源西二十里堡古城,遼榆州,金元和眾縣。

    [原文]「和眾縣」(卷二第六頁)

    二十四、惠和縣系遼惠州附郭,金廢州存縣,元另立惠州,遺址當在平泉縣。

    [原文]「惠和縣」(卷二第七頁第十六行)

    二十五、敖漢旗白塔子城址。

    [原文]「武平縣」(卷二第七頁)

    二十六、蛤蜊山當即喀喇山,譯音用字不同耳。

    [原文]「義州:西至興中州界蛤蜊山九十里……」(卷二第八頁)

    二十七、綏中前衛城是。

    [原文]「瑞州」(卷二第八頁)

    二十八、趙輯本于香爐山後收永樂大典一一九八一嶺字一條:玉火山、在義州西四十里,產瑪瑙。

    [原文]「香爐山」(卷二第十二頁)

    二十九、山在哈拉木頭古城址北不遠,實一丘陵,上有岩石。山上往往得銅鏃、刀錢等。

    [原文]「福德山(榆山)」(卷二第十二頁)

    三十、建州南四十里為四里之訛。遺址在黃花灘,去河甚近。

    [原文]「凌水 凌河……又東經建州南四十里(滿洲源流考七)」(卷二第十四頁)

    三十一、今名抻頭河,經小城子、瓦房,在汐子北入老河。

    [原文]「撒馬水(熱河志七十二)」(卷二第十五頁)

    三十二、沁河,今建平葉柏壽河。

    [原文]「沁河」(卷二第十五頁)

    三十三、榆林河亦名榆河,遼榆州和眾縣即以河命名,今凌源縣塔子溝河。

    [原文]「榆林河」(卷二第十五頁)

    三十四、南流注大凌河。

    [原文]「碓觜河」(卷二第十五頁)

    三十五、南流注大凌河。

    [原文]「荊水」(卷二第十五頁)

    三十六、北流注入老哈河。青龍河可證遼惠和縣在北流水之東北。

    [原文]「青龍河」(卷二第十五頁)

    三十七、遙敕河今名教連河,即清河,東北流至通遼東入西拉木倫河。

    [原文]「虎河……流經縣之霸州鋪合于遙剌河(同上七十二)」(卷二第十六頁)

    三十八、此惠州為金惠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