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瓶梅的作者是贾三近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

    ○金瓶梅的作者是贾三近 (第1/3页)

    张远芬

    在前一章中,我用具体事实证明了,笑笑生就是山东峄县人,已属无疑。那末,他究竟又是峄县的哪一个人呢?我认为,笑笑生就是明代峄县的大文学家贾三近。

    一、贾三近的家世生平

    据《峄县志》和《贾三近墓志铭》记载:贾三近的远祖贾德真,为避战乱,由山东博平县南徙峄县兰城店居住。再传至贾铭,以贡为河南叶县承。贾铭有三个儿子,最小的就是贾三近的曾祖父贾访,以成化丁酉(1477)乡贡为建昌府推官。当时,曾有一宦官跑到建昌大张威势,众官员个个摧眉折腰,独贾访"强有执持",不去阿诀逢迎。因此,在建昌就流传一首赞扬他的民谣:"知府是堆泥,同知是块土。若无贾推官,坏了建昌府。"这件事对贾三近性格的形成,发生过巨大的影响。贾访也有三个儿子,最大的就是贾三近的祖父贾宗鲁,以贡为河南南阳府教授。贾宗鲁有子二,长子就是贾三近的父亲贾梦龙。贾梦龙年轻时随贾宗鲁在南阳读书,因此,贾三近是在南阳诞生的。贾宗鲁在南阳病逝后,贾梦龙便携妇将雏回到了故乡山东峄县。自此,贾三近直到1568 年三十四岁中了进士,才离开峄县进京做官。在这之前,他的父亲贾梦龙以贡为河北内丘训导。1571 年,贾三近第一次请告家居,出京到达内丘,贾梦龙也当即辞职,父子一同返回故乡,正好路过《金瓶梅》中所写的临清、清河。贾三近的叔父贾梦鲤,曾任场山训导。贾三近的弟弟贾三恕,曾做定府教授。贾三近自己有三个儿子:贾梧、贾越和贾挺。

    关于贾三近其人,《明史》卷二百二十七,列传第一百一十五,有《贾三近传》。此外,焦兹的《国朝献征录》,曹溶的《明人小传》,过廷训的《本朝分省人物考》,朱彝尊的《明诗综》,陈田的《明诗纪事》等,也都有关手贾三近生平传略的记载。更加可靠的资料,是山东省枣庄市文物管理站在198 。年从峄县地下发掘出来的,由明代著名文学家、礼部尚书于慎行撰写的《贾三近墓志铭》。让我把这些资料综合起来,对贾三近的生平作一个简略的介绍。

    贾三近(1534 一1592),字德修,号石葵,生于嘉靖十三年正月十三日,山东峄县人。嘉靖三十七年(1558),二十四岁,举山东乡试省魁,文声大起。隆庆二年(1568),三十四岁,赴京会试中进士。以博学宏词选翰林庶吉士,"馆师殷赵二相公,呕称公楹藉器识,目为豪俊"。

    1570年,授吏科给事中。就任后,连续两次向隆庆帝上疏。先是要求派遣精明干练大臣,巡查各地官吏的不法行为;后是建议革除官场中讲究论资排辈而忽视真才实学的时弊。均获准。在第一道疏中,贾三近道:

    今庙堂之令不信于郡县,郡县之令不信于小民。镯租矣而催科愈急,贩济矣而追捕自如,恤刑矣而冤死相望。正额之输,上供之需,边疆之费,虽欲损毫厘不可得。形格势制,莫可如何。且监司考课,多取振作集事之人,而轻宽平和易之士。守令虽贤,安养之心渐移于苛察,抚字之念日夺于征输。民安得不困?

    这段话,极为深刻而含蓄地分析了明朝统治的崩溃之势,地方官吏的苛夺之心,劳动人民的困顿之由。贾三近的分析是切中要害的。

    1571 年,再迁左给事中。不久,贵阳土司安氏因内部矛盾而举兵仇杀,隆庆帝钦差贾三近前往查处。后因安氏事件平定,中道罢遣。其时,正当宰相高拱擅政,"诸言官多所附离",而贾三近"不能从也"。于是,便借此机会上疏辞官,请告家居。

    两年后,万历帝继位,遣使者家拜贾三近为户科都给事中。这时,高拱已经罢官,张居正操揽大权,言官们更加趋炎附势。独贾三近作为谏院之长,节高不屈,叹曰:"安有天子耳目臣而趋走相门如白事吏?吾不忍为!"而且,"数有建白,… … 侃侃指画,相君无以难也"。贾三近虽然不愿对张居正卑躬屈节,张居正也拿他毫无办法。贾三近在谏垣期间,不但"所议吏治民生皆匡济大略",而且不畏权贵,仗义执言,干了一系列震动朝野的大事。《明史》记载:

    1 、"万历元年,平江伯陈王漠以太后家姻,黄缘得镇湖广。三近劝其垢秽,乃不遣。"

    2 、"给事中摊遵,御史景蒿、韩必显幼谭纶被滴,三近率同列救之。诏增供用库黄蜡两万五千,三近等又谏。皆不从。"

    3 、"时方行海运,多覆舟,以三近言罢其役。"

    4 、"肃王绪馈,隆庆间用贿以辅国将军袭封,至是又请复庄田。三近再疏争,遂弗予。"

    5 、"初,有令征赋以八分为率,不及者议罚。三近请地凋敝者减一分,诏从之。"

    6 、"中官温泰,请尽输关税、盐课于内库。三近言课税本饷边,今屯田半芜,开中法坏,塞下所资惟此,苟归内努,必误边计。议乃寝。"

    对贾三近的这些行为,当时群臣的公论是:"多与政府相左", 而且是"皆人所不敢言"。

    1574 年,贾三近摧太常少卿。这年秋天,万历皇帝"初祀南郊",贾三近"以礼官侍祠",上赐"白金啡币",再迁大理左右少卿。不久,江西巡抚缺员,众官公推贾三近出任。由于张居正一伙在皇帝面前对其明褒暗贬,言道:"贾廷尉如泰山乔岳,不为私用。"因而未能获准。直至1580 年,方被任命为南京光禄寺卿。贾三近因为认清了张居正对自己的两面派态度,便上疏第二次辞官,回峄县过了五年。

    张居正死后,廷臣又一致要求为贾三近复官,于是在1584 年再起为光禄寺卿,继而转拜都察院右金都御史,巡抚保定等府。同年,万历皇帝举行秋祀山陵大曲,命贾三近提兵保护。事后,贾三近回到保定,"延见吏民", "宣布科条", "以次兴革",使"二千石长吏咸受约束,毋敢惰弛"。1585 年,因贾三近"备御有状",万历帝又再一次"赐白金文币劳焉"。

    1586 年,山西、河北大饥,"民多死徙"。贾三近"旧夜忧劳,累疏请贩"。因词旨痛切,"上心为动,函命司农条复蠲赈,如中垂(三近)请。"贾三近接到诏书,便晓譬贫民"各安田里,以待丰年,毋得漂流客土,为人蹂践"。"一切停罢摇租,大发仓庚,量口贩贷。设厂千馀区,赋吏煮粥,日食男妇二十二万馀。"。"是岁也,晋代关河方数千里,同时大浸。惟西辅之民,赖公全活,往往以室屋为位,每食必祝"。"台谏言公救荒有效,宜久填哉南,抚巡百姓"。但因贾三近三年任满,1587 年便转拜大理寺卿,并准备以钦差大臣身份北上阅边。就在这时,忽接父母染病的家书,于是具疏请告。贾三近又第三次回到了山东峄县。

    归家后,父母的病当即痊愈。从此,贾三近就专心奉养父母,"日进醴酏珍异,多置园亭花竹,征乐佐酒,以娱侍其意。或御太公安车,游名山水间,诗歌相和,… … 自顾天伦之乐,不知有人间事矣"!

    1592 年,宁夏副总兵悖拜据城反叛。朝廷用兵,廷臣争言贾三近堪负重任,万历皇帝派使臣至峄县,家拜贾三近为兵部右侍郎。而贾三近因背疽突发,未能成行,于万历二十年(1592儿月二十九日去世于故乡,享年五十九岁。

    贾三近死后,赐金莹葬在峄县东南五里处,即今枣庄市峰城区吴林公社杨庄。陵园原来规模较大,有龙碑二,石羊二,石虎二,石狮二,石桌二,墓碑一,香炉一。1956 年,山东省人民委员会,把贾三近墓列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十年浩劫中,被夷为平地。但我们今天仍然可以在峄县周围的高山峭壁和幽谷碑竭中,寻到历四百年而不灭的贾三近石刻手泽。比如,在峰城区棠阴公社贾家泉,就保存下来一篇摩崖题刻。中间是"石屋山泉"四个遒劲的尺方大字,两边配以"雨徐雪浪喷千尺,早后春流济万家"的联语,后署"万历二十年春三月石屋主人贾三近题"。这是贾三近在去世之前四个月留下的镌文。

    以上是贾三近家世生平的大致情况。从中,我们可以找到十条理由,初步推断贾三近就是《金瓶梅》的作者。

    1、我在前面已经证明,《金瓶梅》的作者肯定是峄县人。贾三近符合这一最重要的条件。贾家从远祖贾德真开始至贾三近,在峄县定居己整整六代,所以各种史书皆言贾三近是峄县人,那是绝对可靠的。

    2、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说:"闻此(《金瓶梅》)为嘉靖间大名士手笔。"嘉靖历时四十五年,贾三近在其间生活了三十二年,而且在后八年中是"文声大起"的山东省第一名举人。因此,他是完全有资格被称为"嘉靖间大名士"的。

    3、吴晗先生认为,《金瓶梅》成书于隆庆二年至万历三十四年之间。徐朔方先生根据袁中郎给董其昌的信,对吴说加以补证,把成书时间的下限向上提了十年,认为是万历二十四年。我认为,照常理来看,《金瓶梅》写成之后不一定被立即转抄,在传抄过程中董其昌也不一定是第一人,再加抄一部百回大书亦殊非易事,因之,这下限还可以再向上提几年。也即是说,把《金瓶梅》的成书期限,定在隆庆二年至万历二十年间比较合适。贾三近恰是隆庆二年中进士,并于万历二十年去世。这正处在贾三近三十四岁至五十九岁的当口。事实上,也只有这样年龄的人才能写出《金瓶梅》来。

    4、朱星先生认为,《金瓶梅》的作者"不单是大名士,还是大官僚,所以能写出许多官场大场面,如蔡太师做寿,西门庆朝见皇帝,六黄太尉到西门庆家接见大小官员,西门庆接待蔡状元、宋巡按等的一套礼节、随从、陈设等等,非大官僚不可能有此阅历、见识和经验。"这个见解完全正确。贾三近是皇帝近臣,官至兵部右侍郎,为正三品,他的"阅历、见识和经验",无疑是足够写一部《金瓶梅》的。而在当时的峄县,再也找不出第二个人有如此经历。

    5、沈德符又说,《金瓶梅》是"指斥时事"之作。而贾三近身为谏官,几乎是以"指斥时事"为业。有人说,《金瓶梅》一书是影射严蒿的,这虽然不能说明全书的本质意义,但也并不是全无道理。不过,那影射的对象,我倒以为不是严高,而是高拱和张居正。《明史》编者对他们二人的评价是:"高拱才略自许,负气凌人",张居正"威柄之操,几于震主,卒致祸发身后。"《贾三近墓志铭》又明确记载,贾三近与高拱和张居正都有极为尖锐的矛盾。贾三近前两次请告家居,正是这种矛盾激化的结果。景王曾手书"怀贤忠贞"四字,赐给高拱。高拱擅权时,贾三近坚决退隐,并把"忠贞"二字倒过来,给自己定了个"贞忠居士"的名号,以示讥刺和反抗。张居正当国之时,曾经"录子锦衣千户为指挥金事",而《金瓶梅》中的西门庆,因为成了蔡太师的义子,也被提拔为理刑副千户。这不是偶然的巧合。

    6、《金瓶梅》中运用了大量的峄县方言、北京方言和华北方言。吴晗先生还说,作者异常熟悉北京的风土人情,很多描叙都是以北京做背景的。贾三近活了五十九年,其间在北京和华北生活了十五年,其馀的时间都是在峄县度过的。因此,他必然是既能运用上述三种方言,又能对北京的风土人情"异常熟悉"。更加有趣的是,在后人续修的《峄县志》中,还特别为贾三近做出了"言不雅驯"的四字评价。

    7、在《金瓶梅》中,我们可以读到几篇文字水平极高的奏章。这说明笑笑生是精于此道的大手笔。而贾三近不但自己写过许多奏章,最后合成一集,名为《东掖奏草》,刊行于世;而且,还编印过一部《皇明两朝疏钞》。根据我们已经读到的贾三近的部分奏折来看,他对明代上层社会的腐朽,地方官吏的贪酷,不但认识极为深刻,而且和《金瓶梅》用具体形象所描绘出的明代社会是完全一致的。《明史》编者,特别赞美他说:"贾三近陈时政,… … 深中积弊。"

    8、在《金瓶梅》一整部书中,只有两个正面官僚形象,一是第十七回"宇给事幼倒杨提督"里的宇文虚中,二是第四十八回"曾御史参幼提刑官"里的曾孝序。而贾三近既做过吏科给事中和户科都给事中,又做过都察院右金都御史。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贾三近编的《滑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