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和东南,1652—1662年

    西南和东南,1652—1662年 (第2/3页)

年1月,吴三桂和内大臣爱星阿经木邦入缅甸。他们击败了李定国最强的伙伴,迫使李定国向东撤退。1月20日,清军到达阿瓦东南约20英里的地方,几天后永历皇帝被交给吴三桂手下的人。不久,皇帝开始了三个月的跋涉,回到云南府。1662年5月下旬,他和他的十几岁的儿子被秘密处死,也许是因为他们的出现引起了安全问题。[13] 李定国甚至被认为不值得追赶,大约在8月,在云南和今老挝边界附近的某个地方,他在绝望中死去。[14] 大约就在这个时候,吴三桂被满洲人封为亲王。

    郑成功的崛起

    在中国和日本,郑成功是一个使历史家、剧作家和说书人着迷的传奇人物。[15] 他的名气来自几个因素,包括政治事件、生意才于和个人魅力。

    第一,郑成功仿效他的父亲,建立了一个强大的海上组织。尽管有官方的禁令与阻挠,中国沿海与东亚和东南亚各货物集散地之间的贸易额,到16世纪末一直在增长。这种增长受到西班牙、葡萄牙和荷兰具侵略性的贸易和航运的影响。中国东南沿海的许多居民,直接或间接依靠海外贸易和国内的沿海贸易为生。这些人似乎愿意服从任何种类有组织的控制,只要它能保护他们不受到太大的干扰。明朝政府留下的这个空白,就由像郑芝龙这样的人及其族人所填补了。

    郑成功利用海上贸易的收益,加上他在商业上的一大部分人力、制造技术和商船的总吨数抗衡清廷。但是,一个人能在什么程度上领导松散的海事集团进行战争,是有限度的。事实上,这个时期有许多中国人逃避郑成功的勒索和军事化,而移居台湾、暹罗、吕宋甚至南美洲西海岸。

    郑成功崛起的第二个因素,是他抓住了清廷在心理上和地理上的弱点。满族人以其骑战传统为最大骄傲,在陆上他们是杰出的。虽然他们很快适应了江河与湖泊上的战斗,但对于大海他们感到困惑和害怕。在陆上和内河战无不胜,使他们有能力完全征服中国(除去东南沿海一带),俘获明宗室的最后一个代表,并“剿灭”被指责毁灭了明朝的造反军。因此,满族人在一帮对海事同样无知的中国官员的劝告下,最后才选择消灭郑成功一途,是可以理解的。

    即使清廷迅速克服了它对沿海地区的厌恶,财政上也受到阻碍。浙江东南部、福建和广东最东部的难以进入和有限的农业资源,使得运送军队到那里去和维持大量驻军费用太大。如果采取驻防的办法,那么就需要极大数目的兵士驻守海岸线上的每一座城市中心以对付“海盗”的进攻。实际上,与海上的造反者打交道,将需要一大笔投资——亦即建立一支水师。所以并不奇怪,清廷最初企图跟郑成功谈判,并且选择了依靠陆地(把居民迁往内地)的战略,[16] 直到17世纪60年代他们才终于能够把注意力集中到海上的战场上来。在这样做时,清廷的目标不仅要夺取郑成功军队的一切陆上基地;更重要的是,他们想釜底抽薪,断绝一切日常供应:从居民得到产品和服务——粮食、食品、木材和造船技术。[17]

    郑成功崛起的第三个因素,是他的自觉。从1646年他拒绝跟随他的父亲降清起,他就开始训练他自己的小队战士。他对个人命运有一种不寻常的意识。此外,与这种意识相结合的,是相当的管理技巧、商人的精明和竞争性。他在军事上的战略战术才能以及他的超凡魅力,使他能用铁腕约束部下。他在招纳从前的对手上取得明显的成功,用这种方法得到几个最有价值的将领。但是,他对部下所犯的即使是比较小的错误进行过分严厉的惩罚,不论他们职位的高低与关系的亲疏,导致部下的变节,从而削弱了他的运动,损害了他的利益。

    第四,也是最后一个因素,是郑成功聪明地打出明朝正统的旗号,尽管他离朝廷很远。他与隆武皇帝的亲密关系、他的接受国姓和他的殊荣,前面已经谈到了。同朝廷的这种直接联系对郑成功决定献身明朝的事业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当他领导下的机构逐渐壮大,他采用明朝的各种制度形式,只略作修改以适合他的情况。[18] 他以完美无缺的礼节和谦卑处理他同遥远的永历朝廷的关系;但他也学会只在符合他在东南战场的企图时服从命令。对他来说,献身于明朝的事业更多地出自抵抗异族征服的本性,而不是为了维护一种政治制度。这样,他从一个适合于他的个性的象征中得到力量,而又不受制于皇帝的官僚机构或一个真正的君主。最主要的是,他能够把他的集团的利益与朝廷的利益等同起来。

    郑成功的崛起有三个阶段。在1647—1651年间,他以一个无可争论的海上领袖出现在中国东南沿海;从1652至1655年,他建立了一个强固的基地,并增加了人力;从1655至1659年,他试图把他所控制的范围从沿海扩大到中国腹地。

    第一个阶段包括一系列家族内部的权力斗争。起初,当郑成功直接指挥下的兵士逐渐增加时,他和他的族人在漳州和泉州协力作战。清廷为了报复,于1647年春袭击了郑氏的老家安平,在这次行动中,郑成功的母亲自尽。随后,在1648和1649年,郑成功在广东潮州独立作战,在后勤、战略和补充新兵方面取得宝贵经验。当他于1650年9月从这次出征回来时,他已经强大到能从他的族叔郑联和郑彩手中夺过控制权。[19]

    两个月后,郑成功接到永历朝廷的请求,要他支援长期被围困的广州。1651年3月,他为这个目的开始西征,但在海上为暴风雨所阻。4月下旬,他听说清军趁他不在时对厦门进行了一次破坏性袭击。郑成功半途终止了西征广州,立即赶回。5月底,他将负责厦门防务的旅叔斩首,迫使另一个族叔隐退。

    这样,到1651年夏,郑成功已经排除或完全制服了他在郑氏家族中所有的对手。此外,在这年年底,他合并了绍兴的鲁王朝廷失败后幸存的水师。这标志郑成功崛起的第一阶段的结束。他这时是27岁。

    经过这些年,郑成功已经成为一个更加成熟的领袖。到1654年,他控制了整个漳州,轻易地击退清军的反扑;1655年初,他北移至毗连的泉州。在这个时期,郑成功没有忽视训练和正规化问题。他照明朝的体制分军为五,自为中军,到1655年,共有军队33镇,[20] 大约人。在此时期他接到李定国求援的要求,当时李定国正企图夺取广州。但郑成功懂得,在他的基地周围有一条坚固的防护带之前,他不能离开。所以他只派去一个代表,而继续巩固漳州和泉州周围地区的防务。

    1655年以后,郑成功集中全部注意力于准备到目前为止的他的最富雄心的事业:“北伐”浙江和南直隶。他最后集合了多人(50多镇)和至少2300只船。1655年,他照明朝的样子建立他的行政机构,尽管大多数文职人员主要地管理军事事务。[21] 而且,他从永历朝廷接受了他此后最为人知的封号延平王,把他在厦门的主要基地中左所更名为思明州。[22] 为了争取更广泛的支持,他开始教育他的军队洗去海盗的名声,以赢得外省人民的心。

    同清廷谈判

    从1652年起,郑成功对清廷来说有如芒刺在背,那年秋,顺治皇帝开始了一个历时两年的交涉,目的是软化他。在这里,我们看见郑成功一生中最狡诈的表演。他真的考虑降清吗?他对落在清廷手中的父亲和其他亲属的命运真的无动于衷吗?或者,他拖延谈判是为了筹集战争资金和保护他的父亲?这些是难以回答的问题,部分地是由于文献材料本身的模棱两可性质。但是,有几点是无可争论的。

    第一,双方都抱有怀疑。清廷自然想用父亲郑芝龙来使儿子顺从。但他们对郑芝龙很不信任,于1652年9月1日,以保护为名,将他软禁起来。1646年他投降时,清廷答应任命他为“闽粤总督”,晋封为“三省王爵”,但被带到北京后,这些官爵都成了泡影。郑芝龙受到的这种对待,并未逃过他儿子的注意。1653年2月,郑成功忽然接到郑芝龙的一封信,信中宽恕他对清军入侵的对抗,但力劝他停止敌对行动。郑成功直率地问他,他是不是真的期望他的儿子会那么天真,竟会步他的后尘,钻进同样的圈套。这个奚落在以后的通信中一再重复,表明当儿子的绝对不会在孝顺的名义下上当受骗。

    第二,清廷是在他们的军队不能调动或无能为力时发起和议的。因此,尽管郑成功对郑芝龙的答复是否定的,清廷仍发现有乐观的理由,并于1653年6月提出一个具体建议:封他为海澄公,任泉州总兵,对沿海有广泛而明确的职权,清军从沿海地区撤退以示信。顺治皇帝还在一道表示和解的敕令中,谴责已死的摄政王多尔衮和某些作恶多端的地方官员过去给郑成功造成的不幸。郑成功的拒绝是傲慢的和轻蔑的,但清廷仍认为,四个州的地盘和将军的印信,可能会使他回心转意。

    这些让步是在郑成功显示出他真正的力量并具有扩张到福建以外的能力时提出的。郑成功发现清廷急于讲和并迅速作出让步,就充分利用他们的这种姿态和需要与北京通信而拖延的时间。他在对清廷1653年的第一次建议作出答复后,相信在谈判结束之前不会受到攻击,立即开始把军队转移到沿海地区。在郑成功的鼓动下,1653和1654年,张名振三次带领远征军进入长江口,在大运河与长江的汇合处镇江骚扰运河上的交通。[23] 虽然郑成功后来声称他对自己的军队进行了约束,实际上却利用他们来加强自己的阵地并对清军保持尽可能大的压力,而没有导致谈判过早破裂。清廷使他有充分理由感到自己的优越。

    第三,清当局和郑成功对谈判的看法相去很远。郑成功把“和议”看成是一种缓兵之计。而清廷的目的则是“招抚”,就是说,让郑成功心安理得地投降。这样,双方永远达不成协议。

    总计,在1654年,郑成功同清廷的和议代表以及派来说服他的郑氏族人纠缠了差不多有八个月之久。清廷的官员抱怨他没有投降的诚意。1654年8月,顺治皇帝要他表明态度,打定主意不允许郑成功所要求的沿海省份的特殊地位,并在需要时用武力平定福建。郑成功则指责清廷的官员傲慢无礼,对他进行威胁,威胁不成就欺骗。郑成功写给郑芝龙的最后一封信,在1654年12月22日被交给清廷;这封信排除了和议的任何可能性。

    要理解郑成功的行动,需要考察他的意义含糊的陈述。他要求建立某种类似朝鲜或交趾那样的半独立或封建王国,由福建、浙江和广东组成。郑成功可能把这样一种安排正式通知了清廷,同时他不薙发,甚至可能仍奉明朝正朔。很难说他是把这个领地想象成清廷的一个永久同盟呢,还是一个策划明朝中兴的地方。当然,从清廷方面看,这样的要求是荒谬的。但郑成功了解他自己的力量和满族人的虚弱,所以他公开训斥清廷低估了他,并宣称要进攻他们所控制的长江地区。

    当和议的希望逐渐消失,郑芝龙、他的族人和他在北京的家属相应地成了清廷的负担。现在要加给他们图谋不轨的罪名,证明是容易的。郑成功知道,如果和议破裂,他的家庭的未来将是悲惨的,但他仍然明白地回答他们的请求。由于选择政治上的忠诚作为更高的原则,他似乎对父亲缺乏同情。在郑成功给郑芝龙的最后一封信中,他指出,由于他父亲“自投虎口”,就必须承担后果。

    北伐

    早在1653年,郑成功就开始认真考虑把战争推进到长江地区。同清廷议和,使他的计划耽搁了两年,但在1655年,他显出比以往更大的决心,要把计划付诸实行。为此可以举出几个理由。最根本的,也许是郑成功自视甚高;他感到他有义务把他的控制范围扩大到东南海岸之外。还有就是,处在西南一隅的永历朝廷,愈来愈与外界隔绝,因此,使明朝的存在在这个国家人口最稠密和政治上最重要的地区广为人知,是值得一试的。清廷议和在三方面鼓舞了郑成功北伐的雄心:使他得以增加粮食储备;在清廷能够对他的不妥协进行报复之前,使他得以增强他对浙江和南直隶进行先发制人的袭击的威力;使他更加急于显示他的杰出才能并使清廷对拒绝他的条件感到后悔。总之,在议和失败后,双方都急于一决雌雄。

    1655年1月,清帝命郑亲王世子济度为定远大将军,率师征讨郑成功。从仲夏至秋,郑成功拆除了大陆上邻近厦门的大多数城市和据点的城墙,连厦门本身也撤空了。同时,清廷颁布了第一道海禁命令。这样,就划出一条战争地带,增加了对附近人民或在海上工作的人的损害。济度于1655年10月到达福建,他的军队由于长途行军而疲惫不堪。直到1656年5月9日,他才能对金门岛发动一次进攻。随后的战斗被飓风打断,结果清军舰队全被摧毁。这证实了郑成功的看法,即清廷占领并守住福建的代价将高到它承受不起。

    在海上失败后,清廷转而采取更有效的办法。扩大了沿海地区与敌人进行贸易的禁令,同时对投降的“海贼”实行特赦和其他引诱。这些政策取得成果,郑成功的一个将领降清,并交出海澄的军火库。这个据点的丧失,可能迫使郑成功提前开始他的北伐的第一个阶段。

    实际上,北伐不是一个单一的行动,而是一系列中间有间断的行动,形成四个阶段:舟山和福建东北部,1655年11月至1657年4月;浙江台州,1657年9月至11月;浙江东南沿海,1658年6月至1659年6月;长江下游地区,1659年6月至9月。[24]

    为了建立一个在战略上更适合的基地,郑成功在1656年秋占领了闽江的闽安城。他从这里对福州的邻近地区发动进攻并向北推进到三沙湾周围的地区。在那里,他于1657年2月歼灭了一支八旗兵有生力量并杀死三个著名的清军将领。这些轻易获得的成功增强了郑成功认为清军不是对手的看法。

    1655年8月,郑成功派他的一个福建水师将领随同张名振远征敌人的“心腹之地”——即进攻清军在浙江和南直隶的海岸设施。但由于天气不好,这次出征只到舟山为止,张名振于1656年1月在那里死去。[25] 此外,那年清军再克舟山时,另外两个重要的义师将领被杀,第三个投降。这样,到1657年秋,就再没有前鲁王的水师将领来引导郑成功进入杭州湾以北和以东他所不熟悉的水域了。因此,尽管郑成功在扩大他在福建的作战基地方面获得成功,他还是回到厦门,从而结束了他的北伐的第一个阶段。

    第二阶段时间最短。1655年夏末在福建为搜集给养进行袭击之后,郑成功直接扬帆北上,进入浙江的灵江口。他于10月初轻易攻下台州。但这时闽安为清军所袭。郑成功迅即回救,但为时已晚;11月,他再度回到厦门,遣散了远征军,准备过冬。第二年春天,他开始一个新的训练计划,第一次创立了著名的“铁人”军——披铠的壮士。

    1658年6月中旬,郑成功再度进入浙江。温州被围困了一些时日,但在搜集了足够的给养之后,郑成功即把舰队带往舟山,这时的舟山已被清军撤退一空。当他北去长江口的崇明岛时,他的舰队中途停在羊山岛,在这里遇上猛烈的台风,损失惨重。仅在一只船上,就有230名郑氏亲属和家人牺牲。战士的士气十分低落,舰队的残余部分回到浙江东南沿海休整。1658年12月,郑成功占据温州附近的瓯江口,把军队分散到沿岸的管辖地过冬。尽管郑成功这时处境不好,但清军未能将他逐出温州地区,使他能够驻在那里直到1659年6月。

    然后,郑成功开始了他的第四次也是最后一个阶段的北伐。他首先在宁波取得物资,并使附近定海的清水师失去战斗力。7 月7日,他的舰队到达崇明岛南面的沙岸。他让舰队把守长江宽阔的外口,在这个月剩下的时间里,对附近的乡村进行有限的但必要的劫掠。

    郑成功通常对他的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