贱民朱三也天子――唐朝的灭亡及五代"季世"的肇始

    贱民朱三也天子――唐朝的灭亡及五代"季世"的肇始 (第2/3页)

得已,昭宗下诏解散诸王所统兵士,护卫甲兵归韩建总管,至此,"天子之亲军尽矣",曾经救驾的捧日都头李筠等人也为韩建所杀。

    待至延王李戒丕从太原出使回来,韩建便与太监刘季述合谋,矫制发兵围困诸王被软禁的府宅,进行攻杀。这些凤子龙孙如同笼中鸡鹅,"诸王被发,或缘垣,或升屋,"哀声大叫"皇帝救我"。结果,延王等十一个李氏宗室王爷尽数被擒,一起押至华州西边的石隄谷,集体处决。事后,诸王尸体皆为野兽所吞噬,真正是死无葬身之地。

    极度郁闷之下,唐昭宗登楼,作《菩萨蛮》一首:"登楼延望秦宫殿,茫茫不见双飞燕,渭水一条流,千山与万丘。野烟生碧树,陌上行人去。何处有英雄,迎归大内中。"诗意悲怆已极。

    干了如此坏事,韩建、李茂贞仍然害怕沙陀李克用,"乞修和好,同奖王室。"由于李克用自己被幽州的刘仁恭与朱全忠牵制住,也腾不出手来"打架",便"许之"。朱全忠先是联合刘仁恭攻李克用,不久,他又联合魏博兵复攻刘仁恭,连破对方八寨,杀掠甚众。

    光华元年(公元899年),唐昭宗还都,但是,朝权又由依恃朱全忠为后盾的宰相崔胤所专。崔胤也是小人一个,他专权后,把从前同立一朝的老同事们贬杀多人,"势震中外",连宦官也畏惧他的权势,"不胜其愤"。

    从华州返都的唐昭宗经过数次失败,心灰意冷,忽忽不乐,终日纵酒麻醉自己。

    光华三年十二月,唐昭宗在禁苑打猎后,又喝得大醉,"手杀黄门、侍女多人",长期压抑而致心理变态,酒精作用下的唐昭宗可能把眼前的小宦者、宫人们皆当成了囚他辱他的贼臣,剑光处处,鲜血淋漓。左军中尉刘季述等宦官愤恨南司(崔胤等宰相)权大,便借这一机会禁绝宫中内外往来,骗崔胤入宫,表示要"废昏立明"。崔胤畏死,"不敢违",只得在连名状上署上自己的名字。

    于是,刘季述率甲士千余人大呼冲入禁宫,逢人就杀。唐昭宗刚刚酒醒,闻乱,吓得从床上滚落于地。挣扎起身后,昭宗欲逃。刘季述等人已经冲入寝殿,把昭宗按在原座,并宣布以太子裕王李裕为帝。

    唐昭宗自己还想辩解,倒是他的何皇后见势不妙,马上取来传国玉玺付与刘季述,扶唐昭宗入少阳院。刘季述带着兵士随后赶入少阳院,立唐昭宗于前,自坐于榻上大骂皇帝"数十罪"。然后,他命人严加看守唐昭宗,并亲自在大门上锁,又亲自灌铁汁入锁孔,"穴墙以通饮食",把皇帝"硬禁"起来。"凡兵器针刀皆不得入,上(昭宗)求钱帛俱不得,求纸笔亦不予。时大寒,嫔御公主无衣衾,号哭声闻于外"。

    然后,刘季述一面赏赐军人爵位财宝以市恩,一面尽杀昭宗平时亲信的宫人、太监、道士、僧人,"每夜杀人,昼以十余车载尸出",想通过杀人来"立威"。刘公公很想顺便杀掉宰相崔胤,但他又十分害怕崔胤的后台朱全忠兴兵问罪,只能留他不杀。

    朱全忠闻乱大喜,提前南还。刘季述忙派人携密信来谒,"许以唐社稷输之",朱全忠逮捕来使,同时密派心腹蒋玄晖入长安见宰相崔胤谋划,准备一同诛灭宦官。

    崔胤察知禁军左神禁指挥使孙德昭深恨太监专政,便暗相交结,伏兵于安福门,趁上朝时先杀掉手中握有兵权的禁中中尉大公公王仲光,并驰至少阳院在墙外高呼:"逆贼已诛,请陛下出劳将士。"

    唐昭宗和何皇后都不敢相信,直到王仲先没有胡须的脑袋被抛扔入院中,夫妇二人才敢破门而出。

    崔胤来前,保卫皇帝御长安门楼,宣布反正。很快,刘季述等几个首恶相继被擒,顿时皆被大棒击死,并诏命灭族。

    大乱之时,深怕自己儿子李裕被杀,唐昭宗表示被太监拥立的儿子"幼弱,为凶竖所立,非其罪也",仍令其还东宫。

    事后,崔胤进封为司徒;朱全忠由东平郡王进为东平王。朱王爷掉转兵头,乘势又攻败河中节度使王珂,尽有其地。凤翔节度使李茂贞也趁乱买好,勒兵入贺,不费一兵一卒,又得尚书令官职的嘉赏。不久,他率兵还镇。

    宰相崔胤为能以外兵制约宦官,恳请留兵三千。

    崔胤主政后,想把军权完全从宦官手中夺回,由文臣掌军。昭宗自己不能谋断,召问禁卫军将。这些人不喜为宰相、文臣所制,对答道:"臣等累世在军中,未闻书生为军主。"于是,唐昭宗仍委宦官韩全海和张彦弘统领左右禁军。

    崔胤未得禁军军权,不停上言唐昭宗尽诛宦官,韩全海等人"涕泣求哀"于昭宗。妇人之仁,唐昭宗不听崔胤之言。

    当时,朱全忠与李茂贞俱有"挟天子以令诸侯"之意,老朱想拥皇上到洛阳,老李想劫皇上去凤翔。崔胤着忙,密送信于朱全忠,称:"今不速来,必成罪人!"于是,朱全忠发兵大梁,时为天复元年冬十一月(公元901年)。

    得知朱全忠发兵,大公公韩全海纠结李继筠、李彦弼等禁卫军将,裹挟唐昭宗以及诸王、官人奔往凤翔,纵兵大掠内宫宝物。

    唐昭宗本不想外逃,但军士们已在宫内外到处纵火。"是日冬至,上(唐昭宗)独坐思政殿,翘一足,一足蹋阑干,庭无群臣,旁无侍者。顷之,不得已,与皇后、妃嫔、诸王百余人皆上马,恸哭声不绝。出门,回顾禁中,火已赫然"。

    贱民朱三也天子(5)

    生不逢时,这位大唐天子一次又一次地奔逃奔逃再奔逃。

    朱全忠大军逼至,李茂贞的"友军"头头韩建知道自己打不过,单骑迎降。朱全忠大喜,署之为忠武节度使,以兵援送他回老家陈州当官。

    朱全忠率军在长安城内只呆了一天,见没什么便宜可捞,转头就拔军趋凤翔,在城东扎下大营。李茂贞亲自上城道歉,唐昭宗又手诏劝朱全忠归镇。于是,老朱移兵转攻邠州,并击降驻守的静难军节度使杨崇本。朱全忠还归河中后,又派部将朱犮宁带兵,西出进击李茂贞。

    宰相崔胤亲自从华州赶到河中,向朱全忠泣诉,求他前去救驾。"如朱公再不发兵,李茂贞就可能劫圣驾幸蜀地,如果那样,时势大异!"众人宴饮,崔胤"亲执板,为(朱)全忠歌以侑酒。"堂堂宰相当歌童,并非为君为国,而是为他一已之私。

    审时度势后,朱全忠又发五万精兵,向凤翔进发。李茂贞出兵迎战,大败而还,据城不出。朱全忠挺会演戏,他"朝服向城而泣",大喊道:"臣但款迎天子还都,不与岐王(李茂贞)角胜也。"留城不攻,朱全忠建五座大营予以包围。凤翔城坚,确实很难急攻而下。双方相持两个多月,朱全忠忽然诈退,李茂贞不知是计,开城追击,正中埋伏,被杀无数。"(李)茂贞自是丧气",闭门再也不敢出战。

    冬日苦寒,又连日大雪,"城中食尽,冻馁死者不可胜计。"往往街上一人倒地还未死,身上肉已被旁人割削而食。"市中卖人肉,斤值钱百,犬肉值五百"。李茂贞本军也乏食,只能杀狗杀猪供"御膳"。唐昭宗迫不得已,卖掉自己的御衣和小王子们镶有珠宝的小衣服买东西吃。双方乏食交战,还不忘互相谩骂。城上凤翔守军骂城下"夺天子贼",城下围困的汴军骂城上的守军是"劫天子贼",嗷嗷不已,也不嫌费口水。

    凤翔守兵争噪要杀韩全海等致祸的宦官,韩大公公吓得向李茂贞叩头求哀。围困日久,城中禁军军将多有出城投降者。李茂贞再也挺不住,单独拜见唐昭宗,表示要诛杀韩全海,与朱全忠和解,奉皇帝还长安。

    昭宗大喜,忙派一个小太监领凤翔兵四十人逮捕了韩全海以及禁军首领二十多人,当即处斩,把这些脑袋放在一个大筐内,送去城外的朱全忠的大营。

    为了取悦朱全忠,李茂贞还急诏崔胤回朝为相。当然,想进一步加保险,李茂贞又要昭宗把女儿平原公主嫁给自己儿子宋侃(李茂贞原姓宋,因依附太监"立功"得赐姓李)。何皇后心疼自己亲生女儿,昭宗劝她:"只要我能出得城去,不必担心你闺女"。堂堂皇帝,至此连女儿也要舍弃,嫁与悍将之子为媳。

    于是,李茂贞终于大开城门,放唐昭宗出城入朱全忠营。君臣相见,昭宗解自己玉带赐予这位"功臣",并赐号"回天再造竭忠守正功臣",进爵梁王。

    困厄之后,昭宗又得以返回长安。不久,他就让朱全忠写信要回女儿平原公主。李茂贞不敢不还,但公主已被其子宋侃开处破瓜。

    朱全忠、崔胤疯狂报复,尽杀宦官近千人,包括退休在家的、出使在外监军的,皆宣诏令所在军将杀之,"止留黄衣幼弱者三十人以备洒扫"。本来新任中尉第五可范对昭宗皇帝非常忠谨,也被当作首犯诛杀。昭宗也不敢保他,只得"私书祭文"安慰这位枉死的公公。

    不久,朱全忠欲争淄青之地,辞别皇帝还镇。

    宰相崔胤借朱全忠之军力诛除宦官、打败李茂贞之后,见老朱吞并关中、威震天下,纂夺之志已露,便内心生惧。于是,表面上他仍不停向朱全忠报告长安都城的情况,暗中想自己培植势力以遏制对方。于是,他写信给朱全忠,表示长安离凤翔的李茂贞太近,要早作准备,增募军兵,以免皇帝再被劫迁。朱全忠虽是大老粗出身,阴贼过人,当然知道崔胤的用意。他表面从崔胤所请,暗地派人在长安仔细监视崔胤的一举一动。崔胤自以为得计,终日招兵买马,封官命将。

    未等崔胤羽翼长成,朱全忠密表崔胤谋反,并命自己留置于长安的将领宿卫都指挥使朱友谅带兵包围崔胤府第,逮捕斩杀了这位崔胤及其党徒数十人。然后,朱全忠又表奏与自己相善的右拾遗柳璨为宰相。唐昭宗只能宣诏任命。

    朱全忠一不做,二不休,以李茂贞将要劫驾为辞,派牙将"请"唐昭宗迁都洛阳。此时,唐昭宗从也得从,不从也得从。他只能又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泣别长安。朱全忠军将"驱徙士民,号哭满路",长安百姓根本来不及收拾,被破门闯入的士兵驱逼立刻就道。百姓们纷纷哭骂道:"贼臣崔胤召朱温来倾覆社稷,使我辈流离至此地步!"权臣纂弑之前,如曹操、高欢,往往做出逼帝迁都的举措,一来摧毁前朝的政治象征,二来巩固树立自己的威权。对此,连普通百姓都一清二楚。同时,朱全忠又派其手下"毁长安宫室百司及民间庐舍,取其材,浮渭(河)沿(黄)河而下,长安自此遂丘墟矣。"

    唐昭宗至陕州,朱全忠从河中朝见,昭宗夫妇延老朱内室拜见,何皇后泣道:"自今以后我夫妇就都依靠全忠你了。"这位何后聪敏,已看明天下事运。过了数日,君臣宴饮,唐昭宗独留朱全忠以及韩建两人,韦后自执酒杯劝酒,天家尊礼至此完全扫地至尽。忽然,唐昭宗一个妃子进来与皇帝耳语,韩建暗中踩老朱脚,老朱警省,怀疑皇帝想害自己,也不敢喝韦后递过的酒,"阳(佯)醉而出"。

    贱民朱三也天子(6)

    唐昭宗自知洛阳之行凶多吉少,分别派人至李克用、王建等节度使处,表示到洛阳后,肯定受人幽闭软禁,诏敕不由已出,望大家努力恢复。果然,朱全忠不再耐烦唐昭宗半路拖延,派军将催逼皇帝一行立刻上路。快到洛阳时,朱全忠又派人一夜之间把侍奉昭宗起居的少年侍从二百多人全部勒死,换上同样数目身材差不多的自己人,"代之侍卫"。唐昭宗常常大饮至醉,起先根本没有察觉,"累日乃悟",才知自己左右完全是朱全忠手下。

    唐昭宗天祐元年(公元904年)夏六月,皇帝及百官皆至洛阳新宫。昭宗大宴群卧,数杯酒入肚,忽召朱全忠近前,指着自己的靴子说:"朕缚带松,全忠为朕系上"。不得已,朱全忠硬着头皮弯腰为皇帝系绑缚带,"惶恐汗出"。唐昭宗本意,是想文臣武班中此时能冲出一人,立时擒斩朱全忠,但是,最终无一人"挺身而出"。

    心疑之下,朱全忠东还回大梁,但整个洛阳城皆是他手下文武将帅统管。唐昭宗一举一动,也都处于老朱心腹蒋玄晖的严密监视之下。当时,李茂贞、王建、刘仁恭、杨行密等朱全忠的敌对势力往来信使繁切,"皆以兴复为辞"。朱全忠又怕唐昭宗在洛阳生变,便下令蒋玄晖与自己派去当禁军护卫将领的朱犮宁、氏叔琮等人见机干掉唐昭宗。

    公元904年阴历八月壬寅夜,蒋玄晖率龙武牙宫史太等一行兵卒入宫。昭宗妃子裴氏开门见来人皆执明刃,质问对方,被史太一刀砍下脑袋。昭仪李氏见状,忙大呼:"宁杀我曹,勿伤万岁!"昭宗正饮得大醉,闻声而起,"单衣绕柱走"。李氏以身蔽帝,被史太一刀挥为两段。然后,他追上昭宗,把这位唐朝皇帝捅个透心凉。何皇后见状,跪地哀求蒋玄晖。蒋玄晖见何后凄婉可怜,老朱又没下令杀她,便饶了何后一命。

    杀完人,蒋玄晖矫诏称李、裴二妃弑逆,立昭宗第九子辉王李祚为帝,是为唐哀帝,时年十三。

    阴狠猜忌 乱伦灭性――贱民为帝的梁太祖

    朱全忠闻唐昭宗被弑,假装大惊失色,继而嚎哭不止,自投于地,大叫"奴辈负我,令我受恶名万代!"然后,他率大军亲至东都洛阳,假模假式向少帝"涕陈"情由,怪罪自己没有"照顾"好先帝。为了灭口,他把自己的义子朱犮宁和大将氏叔琮皆诬以他罪杀掉。临受刑,朱犮宁大叫:"卖我以塞天下之谤,皇天在上,行事如此,你自己还想有后代活在世上!"(《旧五代史》记载是大将氏叔琮被杀时所言)

    呆了数日,见洛阳城内并无大的异状,朱全忠内心始安,开始打起唐昭宗诸王子与大臣的主意。

    阴历二月初五,蒋玄晖遵朱全忠之命,邀昭宗所生的德王李裕等十一个王子于九曲池置宴。这些王子皆是十来岁的少年,不敢不来,来了也不敢不喝,被大杯大杯灌酒。没多久,军士涌上,把这十一个少年均活活用弓弦勒死,然后在禁苑中随便刨个大坑埋掉了事。金枝玉叶,一夕殒落无遗。

    宰相柳璨依恃老朱,也妄作威福。听说占星者说有天灾,柳宰相便劝朱全忠大行诛杀以应之。老朱谋士李振考进士多年未中,也恨当朝缙绅,力劝朱全忠:"此辈常自谓清流,宜投之黄河,使为浊流。"朱全忠"笑而从之",一夜杀掉在朝的三十多个大臣,皆投尸于黄河。

    大肆诛戮后,朱全忠又忽然发兵击袭淮南,但是,军行无获,在淮北还被光州刺史柴再用杀败一次,损兵折将。躁忿之余,朱全忠只得归返大梁。

    败后,朱全忠更欲马上纂位立威,忙派人去洛阳与蒋玄晖等人密议。蒋玄晖时为枢密使(杀尽太监后,枢密使就成为位居宰相以上的最高朝官),他招柳璨商议。这两个奸贼毕竟读书人出身,觉得老朱应仿效魏晋禅代故事,封大国、加九锡、待殊礼,最后受禅为帝。于是,二人自作主张,先授朱全忠诸道元师(军委主席)。朱全忠大怒。在洛阳的宣徽副使王殷、孔循两人妒忌蒋玄晖、柳璨二人权盛,想取而代之,便密告朱全忠说蒋、柳两人逗留观变,想延长唐朝的祚命。

    蒋玄晖得知主子对自己起疑,苍惶奔至寿春自陈。朱全忠指着他的鼻子大骂:"你们这两个人巧借闲事阻我好事,难道不受九锡,我就不能当天子!"

    蒋玄晖跪地哀祈,为老朱分析天下事:"唐祚已尽,天命归您,天下皆知。但李茂贞、李克用、王建等人都坐拥大镇,为王爷您的劲敌,如果您仓促受禅,这些人肯定不服。不如按部就班,创立万事基业……"

    老朱根本听不下去,叱骂道:"你这个奴才就是想背叛我!"

    无奈何,蒋玄晖又奔回洛阳,与柳璨商议加朱全忠九锡之事。当时,唐朝的昭宣帝根据唐朝礼仪正准备率群臣进行郊天的典礼,王殷、孔循等人又密告朱全忠,说蒋、柳两人让小皇帝率大臣祭天,也是为了延长唐祚的举动。

    大怒之下,朱全忠坚拒朝廷所加的"九锡"。柳璨害怕,又亲自到大梁请朱全忠"受禅",也被拒绝。在王殷、孔循窜掇下,朱全忠诬称蒋玄晖与何皇后(昭宗皇后)通奸,柳璨谋反,皆逮捕族诛,并派孔循到积善宫把何皇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