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文用传

    董文用传 (第2/3页)

其余都是单弱贫病不能服役之人。初平江南,宋皇室的图册档案,金玉财帛都要运到京师去,日夜运输不息,每天运夫数千人。文用为之忧愁不已,认为这样做会使百姓疲惫不堪,又严重妨碍农业,不可行,向主管转运的官说“:州县吏卒足以担任这运输任务,不必征发百姓。”主管官员说:“你的话确实很对,但若万一有不测,其罪归谁?”文用立即写下署有他的官职姓名的担保书,这样使百姓能按时耕种,而运输之事也不受影响。诸郡将江淮的粮食运到京师,卫辉的任务是十五万石。文用认为“:本郡能征调的民夫不多,而且在江淮地方水运不便,船不能按时到达,而且必须先把民夫召来,粮未运而百姓已受困扰。”于是与邻郡共同商议,设立驿站,这样可省民力。

    至元十四年,文用到汴梁与漕司商议开河漕运的事。漕司计划开通沁水,使流向东北与御河会合以便漕运。文用说“:卫辉地方地势最低,每逢大雨,沁水溢出,淹没百十里,还未流到黄河就把卫辉淹没了,今又把沁水引来,不仅卫辉,连大名、长芦也会淹没。”朝廷遣使去考察地形,回去报告说:“卫州城中的塔是最高的,也才与沁水相平,河不可开。”开河之事也就作罢。

    至元十六年,文用任职期满,回归故里,虽只茅屋数间,仅避风雨,但他读书赋诗,安闲自怡。裕宗在东宫多次对台臣说:“董文用为勋臣忠良,为何不见用?”十八年,台臣奏荐起用文用为山北辽东道提刑按察使,但未赴任。

    至元十九年,朝廷选用旧臣,召文用为兵部尚书。从此以后,朝臣每议大事,文用无不参预。二十年,江淮省臣欲专权,但又惧怕廉察官,因建议将行御史台隶属于行省。奏章上报后,朝廷召集大臣们讨论其事。文用认为不可,他说,御史台譬如一只卧虎,虽未吃人,但人们还是怕它,若一旦去掉就难以恢复。对于按察司,国家应该鼓励而不可撤销。大家都听从文用的意见。

    文用转任礼部尚书,后任翰林、集贤二院学士并知秘书监。当时中书右丞卢世荣因搜括民财,增加国库收入而得到皇帝信任宠爱,任贵官。他却伪称:“我立法理财,收入比常年增加了一倍,而民不受扰。”朝廷诏令朝臣议论,都不敢直言,只有文用公开质问:“此钱是取之于你右丞之家,还是取之民?若取于你右丞之家就不说什么,若取之民则有话可说了。牧羊者,每年只剪两次羊毛,今有牧人每天剪羊毛献给主人,主人得毛多固然高兴,然而羊不能避寒热,将会死尽,还能得到毛吗?民财是有限的,取之时还怕伤害了他们,如今剥削无遗,哪还有百姓!”世荣无言答对。丞相安童对在座的人说“:董尚书真没有虚食俸禄。”参加议论的出来对文用说“:君一言折服了聚敛之臣,而巩固了国家根本,真是仁人之言。”卢世荣因此而得罪。

    至元二十二年,拜江淮行中书省参知政事,文用极力辞谢,世祖对他说“:卿家世非他人可比,朕之所以任卿者,目的不是要你去管那些钱谷小事,而是要考察大政方针,有不妥者,但言不妨。”文用才受任启程。江淮行省长官十分傲慢,与他同列的官员见他总是跪着禀报,不敢仰视。文用至,则坐在堂上与他侃侃而论是非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