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帝本纪

    末帝本纪 (第2/3页)

德宫,顺便到房知温、安元信、范延光、索自通、李从敏等人家中。十三日,任以检校太子太傅退休的王建立为检校太尉、兼侍中、郓州节度使,任前宋州节度使安元信为检校太尉、兼侍中、潞州节度使。

    十四日,三司使刘日句上奏:“天下编了户籍的百姓,从天成二年制定秋夏田税后,到现在已有八年。最近不断有百姓来朝廷诉说田地不均,多次实行减免税收,渐渐又失去税额,希望派官员一概检查一番。”没有报上去。十五日,末帝为已故皇子亳州刺史李重吉、皇长女尼姑惠明大师幼澄举哀穿丧服,各位大臣到宫门安慰。末帝刚起兵时,李重吉、李幼澄都被闵帝害死。十六日,任户部侍郎韩彦恽为绛州刺史,任左武卫上将军李肃为单州刺史。

    这个月,京师大旱,十分炎热,中暑死亡一百多人。

    七月二日,退休的太子少保崔沂死。五日,凤翔转来伪蜀孟知祥书信,称“大蜀皇帝献书于大唐皇帝”,而且说“:受大家情绪所迫,于今年四月十二日登皇帝位”等等,末帝没有回信。任前武州刺史郑琮为右卫上将军。六日,到龙门佛寺祈祷降雨,七日,已故皇子亳州团练使李重吉被追赠为太尉,仍在宋州设庙。九日,凤翔节度使李从日严封为西平王。这一天,宰相李愚、刘日句因议论公事,在政事堂互相谩骂,语言很粗鄙,末帝令枢密副使刘延朗宣称自己的意见说“:你们是辅佐朝廷的大臣,不应该如此,今后不得再这样了。”十三日,任太常卿卢文纪为中书侍郎、平章事。这一天,中书门下三次上表章请立皇后,末帝答应了。十九日,下令立沛国夫人刘氏为皇后。二十二日,太子少傅陈皋去世。二十七日,史官张昭远把他撰写的庄宗朝列传三十卷献上。

    八月二日,下诏减免长兴四年十二月以前天下所欠残留税款。三日,任前尚书左丞姚岂页为中书侍郎、平章事。下诏令所有曾经受御署官逐次摄任同一任正官,依照期限赴选。荆南报告,伪蜀孟知祥去世,他的儿子孟昶接位。二十七日,任前邢州节度使赵凤为太子太保。下诏说“:文武百官的任命安排,应该下诏依照次序,中书省设置簿册,不能重叠。如果应当差使的人自己有什么缘故,或不想出行的,注簿时便应该当作已差使。从长兴三年正月以后曾经奉命出使的,便算作簿首;以后差使的人,按次序注册。”有关官员上奏说:“皇后受册封,朝廷内外贵妇人上书不用答复。”末帝同意了。二十八日,到文明殿册封皇后,命令使摄太尉、宰臣卢文纪,使副摄司徒、右谏议大夫卢损到皇后宫,行礼完毕,按差别各有赏赐。

    九月二日,由于下雨太久,分别命令朝臣到都城门祈祷消灾,到宗庙社稷祷告。四日,夜晚有星星很像五斗器,往西南方向流动,尾巴几丈长,弯曲像龙的形状。又有很多星星乱流动,数不清有多少。首都下大雨,冰雹像弹丸。曹州刺史药纵之去世。七日,因大雨下得过多过久,下诏要京城各狱委派御史台宪询问案情,各州县派判官令录亲自记录审问,限时处理案件。十五日,中书门下履行长兴三年敕令,常年推荐选送举人,各州郡举行宴会时,帖太常拟定仪注上奏报告。二十五日,任前潞州节度使、检校太尉、同平章事卢文进为安州节度使。二十六日,云州报告,契丹侵犯边境。

    十月四日,有一只金色野鸡,停在中书政事堂。中书门下上奏“:请以一月二十三日皇帝诞生日为千春节。”末帝同意了。十一日,宰臣李愚、刘日句罢去宰相,任李愚为守左仆射职,刘日句为守右仆射职。契丹侵犯云州、应州,下诏令河东节度使石敬瑭率兵在代州驻扎。二十一日,宰臣姚岂页上奏“:吏部三铨,近年合并成了一司,望下令按旧例分开。”末帝同意了。二十四日,由于左卫上将军李宏元去世而停止上朝,赠司徒职。二十六日,任礼部郎中、知制诰吕琦保留本官,充枢密院直学士。

    十一月五日,任刑部侍郎郑韬光为尚书右丞,任光禄少卿乌昭远为少府监。秦州节度使张延朗上奏,率兵讨伐蜀国。中书门下奏道:“二十六日是明宗忌日,陛下第一次遇上这种忌日,与平时不同,请在忌日前后各一天不坐朝办公。”末帝同意了。御史台上奏:“前任的节度使、刺史、行军副使,虽然每天在便殿居住,每遇五日起居,也应该停止上朝。”末帝同意。十日,任前兴州刺史冯晖分配同州衙前安置。冯晖为兴州刺史时,驻扎在乾渠,蜀人来侵犯,冯晖从驻地奔回凤翔,所以有这次处分。十一日,下诏振武、新州、河东西北边地经过契丹侵掠的地方,减免三年两税差配,因这时契丹刚刚退出。十七日,命前华州节度使王万荣为左骁卫上将军退休。十八日,任振武节度使杨光远充大同、彰国、振武、威塞等军兵马都虞候,任前右金吾大将军穆延晖为右武卫上将军。二十六日,任礼部侍郎杨凝式为户部侍郎。

    十二月一日,下诏修建本朝各位皇帝陵墓。三日,任北面马军都指挥使、易州刺史安叔千为安北都护、振武节度使,任齐州防御使尹晖为彰国军节度使。四日,下诏安葬庶人李从荣。有关官员上奏“:依照贞观年间庶李承乾的例子,以公礼安葬。”末帝答应了。九日,任秦州节度使张延朗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判三司;任中书侍郎、平章事卢文纪为门下侍郎、平章事、监修国史;任中书侍郎、平章事姚岂页兼集贤殿大学士;任前..州节度使康福为秦州节度使。二十日,夜间有白气贯穿东西天际。二十四日,到龙门祈求下雪,因为从九月到这时一直没下过雨雪。

    (中)

    清泰二年(935)一月一日,末帝到明堂殿接受朝贺,仪仗侍卫排列整肃。十日,中书门下奏道:“遇千春节时,凡是刑狱公事上奏答复,都等到下个月施行。今后请把犯重罪的放到下个月处理,犯轻罪的在千春节前奏复决定。”末帝同意了。十三日,宗正寺上奏:“北京、应州、曹州几处陵墓,希望派本州府长官朝拜。雍、坤、和、徽四陵,派太常宗正卿朝拜。”末帝同意了。十四日,北京上奏,退休的光禄卿周元豹去世。二十五日,邺都献上天王甲。末帝还在藩国时,有算命的人说末帝像毗沙天王,末帝知道后,心中暗自高兴。等到登皇帝位,便从军士中挑选身材魁梧的,披上天王甲,命他们在身边守卫,并下诏各道造这种甲胄进上。三司上奏,添征蚕盐钱以及增加酒曲的价格。在这之前酒曲一斤八十文,增到一百五十文。三十日,云州节度使张温调到晋州镇守,任西京留守安重霸为云州节度使。

    二月五日,定州节度使、兖王李从温调到兖州镇守。二十四日,宰臣卢文纪等奉上皇妣鲁国太夫人谥号称宣宪皇太后,请选日子册命。末帝同意了。

    三月四日,已故太子太保赵凤被追赠太傅。十四日,皇妹魏国公主石氏封为晋国长公主,齐国公主赵氏封为燕国长公主。十五日,有官员上奏说:“宣宪皇后还没葬进山陵,请暂且在旧陵建庙。”末帝同意了。十七日,功德使上奏:“每年皇上诞辰纪念日,各州府推荐和尚道士,其中和尚尼姑想设立讲论科、讲经科、表白科、文章应制科、持念科、禅科、声赞科,道士想设立经法科、讲论科、文章应制科、表白科、声赞科、焚修科,以便试试他们能不能做好。”末帝同意。二十八日,任左右彰圣都指挥使、富州刺史安审琦领楚州顺化军节度使,军职仍保留。安审琦受闵帝派遣西征,一到凤翔敌人便投降了,所以有这次任命。

    这个月,太常丞史在德上疏陈述事情,大致说道:“朝廷用人,常常用得很滥。称作武士的,不熟悉计谋策略,虽然披坚甲执锐器,一交战就丢弃武器,若形势急迫就背叛。称作文士的,很少有才能,而且大多没有操守,向他们问计策谋划只有闭嘴的本事,要他们写文章也只能请别人代笔。这就是人们说的虚设无用之人,枉费国家财力。适逢陛下维新天命,正是文明革除弊端之时。我想请所有内外所管军人,凡能穿上军装的,请指示本部大将一个一个地考试他们武艺的高低、智谋的深浅。地位低下而有将才的人可以提拔为大将,地位高上而无将略的人转到下军。那些文官,请朝廷出考试题目,由中书令宰臣面试。如有官小而有大才的应提拔当大官,当大官而没大才的则转到当小官。”书奏所说大意如此。卢文纪等人见了奏书不高兴,朝廷其他官员很多人也愤愤然,所以谏官刘涛、杨昭俭等人上奏,请拿出史在德的奏书,辨清是否可以宣布施行,中书也回奏驳斥史在德奏书的错误。末帝召见学士马裔孙对他说:“史在德说话太直,令人难以接受。朕刚刚治理天下,必须广开言路,如果朝中官员因说话而获罪,谁还敢说话了!你代朕写诏书,不要加给史在德罪名。”诏书说:

    “朕经常阅览贞观故事,见唐太宗治理国家,凭着贞观年间升平的国运,太宗这样圣明的君主,以致民间没有遗漏的贤才,朝廷没有缺失的政事,尽善尽美,简直没法用言辞形容。当时陕县县丞皇甫德参动不动就上书,恣意诽谤讥刺,作为人臣这样无礼,罪不容诛,全靠文贞在中间弥合,饶恕了皇甫德参的狂妄。魏征对太宗上奏说“:陛下如想听到事情的得失,尽可随他说去,如果所说不合实际,也对国家没有损害。”朕每想到这里,觉得这确实是重要的话呀,这样能使下面情况反映到上面,使德业兴盛,太宗的政绩更加光辉,文贞之节操更加显著。朕是寡闻愚昧之人,得以继承皇位,兢兢业业,惟恐不能承担重任,深愿遵循古时治国之道,选拔当代人材。忠诚耿直的人,朕虚心渴望见到;奸佞诡诈的话,朕塞耳不愿听从。史在德近来所说的话,的确直言不讳,中书挑剔他文字的谬误,比作僭越;改换人名,触犯庙讳,请求依法予以惩戒。由于中书已经加以详察,应该合理可信。但朕要继承前人的做法,以劝慰今后进言之人。多说话会出错,虽然是圣人也要注意,千虑总有一得,即使是愚者的话也可听从。因为读了文贞的话,所以宽恕史在德之罪,已下令停止对他的追究,他的奏疏也不用宣布施行。

    “刘涛等人身为谏官,应进坦荡正直的建议,却争执史在德奏疏的长短,要对他进行贬斥。以前魏征请奖赏皇甫德参,现在刘涛等人却请贬责史在德,事情相同说的话不同,相差多么大!如果议论谁公平,恐怕会影响广开言路。现在朝廷初步得到治理,俊杰人才都已收齐,留一个史在德不算多,去掉一个史在德不算少,如果可以起到劝慰惩戒作用,朕还忧虑什么呢!但因史在德是对朝廷忠诚才说这些话,按理难以贬斥,刘涛等人的上奏,朕也宽容对待,应体谅宽弘,尽心尽力,凡是在下百官,都听从朕的话。”

    四月十九日,御史中丞卢损等人进献清泰元年以前十一年所制定的敕书中可以永久施行的三百九十四道,编为三十卷。其中不中选的,命各有关部门封存,不再实行。下诏说新编敕书如可以施行,就交付御史台颁布施行。任宰相卢文纪兼太微宫使,任弘文馆大学士姚岂页加门下侍郎,任监修国史张延朗兼集贤殿大学士。

    五月三日,新州、振武报告,契丹侵犯边境。十二月,下诏说:“天下被监禁的囚徒,自五月十二日以前,除十恶五逆、放火烧房,持刀杀人、官吏犯赃、伪造印章,合造毒药以及拖欠官钱以外,罪无论轻重,全都释放。”十七日,中书上奏:“按照敕书,凡是庙讳只须回避正文,其偏旁文字不用减少点画。现在定州节度使杨檀,以及檀州、金檀等名称与明宗御名..偏旁相同,请酌情一并予以改正。凡是臣僚名字涉及偏旁‘..’的,也请予以改名。”下诏说:“同偏旁的文字,读音相差很大,只须回避与‘..’读音完全相同的字,不用全改。杨檀赐名叫杨光远,其余依旧。”

    六月一日,新州报告,契丹入侵。二日,有关官员上奏说,宣宪皇太后陵墓以“顺”为名,末帝同意了。振武报告,二万契丹骑兵出现在黑榆林。四日,因退休的太子少保朱汉宾去世停止上朝。九日,命令史官修撰明宗实录。契丹侵犯应州。任新州节度使杨汉宾为同州节度使,任前晋州节度使翟璋为新州节度使。十七日,北面招讨使赵德钧上奏,行营马步军都虞候、定州节度使杨光远,行营排阵使、邢州节度使安审琦率本军到达易州,现在正在进军追袭契丹的行军途中。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上奏,边防军缺乏粮草,他手下安重荣的巡边兵士想转移到振武补充粮食。末帝同意了。不久又上奏,怀、孟二州的租税,请指挥由忻州、代州输送缴纳。朝廷因为边防储备不够,下诏令河东储藏有粮食的百姓,按量抄收借取,并在镇州支付绢丝五万匹,送到河东充作广泛采购粮食的抵价物。这个月,北面转运副使刘福配以镇州百姓车子一千五百辆,把粮食运到代州。此时水灾旱灾相连,百姓饥饿,黄河以北各州被运粮搞得十分困敝,逃散的人很多,军队的使者接连来到,督促运粮,因此百姓怨声更大。十八日,下诏要各州府设置医博士。二十三日,任前许州节度使李从昶为右龙武统军,任前彰国军节度使沙彦王旬为右神武统军。

    七月四日,石敬瑭报告,斩杀挟马都指挥使李晖等三十六人,因为他们谋划叛乱。当时石敬瑭带兵驻守忻州,一天,军士喧哗,突然高呼万岁,于是斩李晖等人制止喧哗。御史中丞卢损上奏“:按照天成二年七月敕书所说,每月初一、十五日入阁,免去五日问候起居。臣以为中旬排列仪仗,有劳皇上,请允许只须每月第一天入阁,五日起居依旧。又按照天成三年五月、长兴二年七月敕书所说,允许各州节度使以及使相每年推荐僚属五人,其余推荐三人,防御、团练使推荐二人,现请求予以革除。又有长兴二年八月敕书,州县佐官兼任马步判官,一身两任,请予以禁止,依旧在衙门挑选人专任补充。”下诏说“:今后藩臣以及使相允许荐三人,其余允许荐二人,直属京防御、团练使允许荐一人,其余一并依从这个标准。”五日,回纥可汗仁美派使进贡特产。西京弓弩指挥使任汉权报告,六月二十一日与川军在金州的汉阴交战,我方失利,部下士兵除伤病员外,已到凤翔。这之前,銩稨镇将刘斌贝带部队进入川界,被蜀将全师郁击败,金州都监崔处讷受重伤,各州驻军溃散。金州防御使马全节收集州兵,固守获得保全。任枢密使刘延皓为天雄军节度使。十二日,任右神武统军沙彦王旬暂时主管云州。十三日,任徐州节度使张敬达兼任北面行营副总管。此时契丹侵入边境,石敬瑭多次请求增兵,朝廷军士大多在北部边地,前不久听说忻州各军喧哗呐喊石敬瑭万岁,末帝知道了不高兴,于是命张敬达为北军副总管,用来减弱石敬瑭的权势。二十五日,宰臣卢文纪等人上书,大致说:

    “臣近来承蒙皇上召见,当面听到皇上说‘:凡是军国大小之事,利害与否,你们应该全部说出来。’臣等处在重要位置,奉皇上之命制定敕书,只依照事理而做,互相有职责上的区分,军队之事不在职权范围内,钱粮之事也不属于份内,如果陈说不同的意见,便像是侵权行为。况且我们才能不够有助于时世,见识又不够经营远略,因循五日一起居的旧例,在文武两班朝拜晋见之时,略微能对答一些话,回答皇上的咨询。卫士在阶陛周围站立,庶臣在殿廷两边排列,四面聚观,十手所指,臣等即使想各抒己见,这时怎么敢随意陈说?韩非昔日因进言之难而害怕,孟子也因受应对之责而忧虑。臣等奉行本朝政事,唐朝肃宗刚平定安史之乱,再度收复天下时,因经历过艰难,尤其勤于听政咨询。每当在正衙公开听取上奏言事时,总是广泛向群臣咨询,而在便殿商量谋划时,则仅仅与身边的辅佐大臣们对话。从肃宗上元年以后,在长安东大内置延英殿,宰臣如有奏议,圣旨或有特宣,都在前一天就有所闻。见面之时,只侍奉皇上,旁边没有卫士。劝善规过,可以尽情讨论;舍短取长,不必担心泄密。君臣之间,情理上很坦然。希望皇上仁慈依照过去事例,有时事关军国大事,谋划不定,皇上不能下决心,要询问臣等,则请依延英殿故事,在前一天传宣。有时臣等听说了些什么,关系到利害大事,难于形成文字,必须当面陈说,臣等也依旧例,在前一天请开延英殿。当君臣奏议时,只请机要臣僚侍立左右。乞求皇上稍释威严饶恕臣等的荒拙,我们虽然缺乏雄鹰搏击的能力,却能尽到葵花向日的情意。”

    末帝下诏说:“你们都是济世的英才,治时的大贤,有的是在王业初兴时就参与其事,有的是在皇位传承时出过大力,辅佐之功都很大,良药苦口之言很恳切,请恢复延英殿制度,以伸张议政的规范。况且是各位先皇遗下规矩,是皇朝盛事,详细征引,的确值得叹赏。想来五日一起居,是先皇留下的规制,等到百官都退下,召四辅单独升殿,以温和的言语交谈,询问道理,商量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昔日延英殿的流风遗响。朕接承大位,切实想遵守先法,将成其美事,不使兼听与偏信相冲突。其五日一起居,仍然照旧,一般的公事,也可以随便奏上。有时事关机要,理当保密,看事情的紧急与否,不限隔日,在当天就可在阁门等候,写成状子奏闻。请求面见言谈,即应当摒退侍臣,端坐便殿,听取议论,以勉慰宰臣。朕有时要见你们,也令当时宣召,只要能做到致理之实,何必拘泥于延英殿之名。有事尽可以讨论,有话尽可以陈述,应以交心为要务,不以逆耳为担忧。勉力倾尽谋略,以补足朕的寡昧。”末帝性情仁恕,听取采纳别人的话不知疲倦,曾在朝会时对卢文纪等人说:“朕在藩地时,听人说唐代为皇帝的端坐拱手无所作为就能使天下大治,大概是外面依靠将军校官,里面依靠谋臣,所以端坐拱手而事情就办好了。朕承受前朝大业,你们是前朝旧臣,每次相见,除承奉外,没一点国家大计的话说给我听,坐视朕的孤陋寡闻,这对得起祖宗社稷吗?”卢文纪等人引咎致歉,因而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