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虎子传

    薛虎子传 (第2/3页)

,扫平衡、霍?我私下考虑在各镇的兵卒,人数不少于几万,用来买粮的绢,每人十二匹,都随身自带,使用起来没有准度,不能用来交换必需物品,不免造成饥寒。从公事来说,没有毫厘的利益;对其私利来说,那就会出现任其花费而感到不足的问题。这不是通常所说的接纳人民的法度,公私互相有利的做法。徐州一带,水陆兼有土地肥沃,清、汴两河畅通,足以满足农田灌溉。其中有良田十万余顷。如果用兵绢去交换耕牛,拿来分配给戍卒,计算可以买换来的耕牛,足以得到上万头。尽力兴办公田,一定会获得大量的粟稻。在一年之内,就可满足官家需要,用一半戍兵耕耘种植,余下的士卒仍旧众多,一边耕种一边守卫,并不妨碍捍卫边境。一年的收入,可以超过资绢的十倍;短时内耕种所得,足以充用几年的粮食。以后的兵资,只须纳入库府,五年之后,谷物布帛都很充足。不但戍士有丰富饱足的资用,对于国家来说更有吞敌之势。昔日杜预在宛、叶兴良田而消灭了吴国,充国耕种于西零而使汉代强盛。臣虽然见识不如古人,在边关任职,也希望能竭尽微力,有利于国家。”高祖采纳了他的建议。

    薛虎子又向朝廷上疏说:“臣闻先王建立不容改变的法度,万代都继承它;圣主留下不容删改的制度,千载共同遵循它。我考虑陛下王道滋润众生,恩德齐于万物,仁德所及,超过前哲。遵崇古代典章,留意治理方法,革除前王有弊的法规,申张当今宜用的制度。确定人民贡赋的轻重,平均官员品秩的厚薄,期望能使百官俸禄充足,平民享有余下的积蓄。高大而又光明,不可估量啊。臣私下探究居于边地之民,蒙受恩化日益浅薄,戎马屯驻之所,资储素来微少。小户人家只有一丁而已,计算其征调的费用,一年竟有布帛七匹。去年征调之数没有交齐,有的变卖田宅,典妻卖子,百姓呻吟于道路,其惨耳不忍闻。如今淮南的人民,思慕朝廷圣化,延颈企足,十室有九。恐怕其听说赋税苛重,又怀进退犹豫之心。非但有损于大魏皇威之盛,而且有害于百姓慕义之心。况且臣所居之地,与南朝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