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惠蔚传

    孙惠蔚传 (第2/3页)

中尉、黄门侍郎邢峦认为太祖虽改,昭穆仍然不该改变,于是立弹劾书章要追究崔光责任。崔光对孙惠蔚说:“这是礼制,而执法之人要弹劾我,我只有向硕学大儒求援来了。”孙惠蔚说:“您的意见深得礼制变化要旨。”很快写了封信给崔光,说明此事。崔光把孙惠蔚的信递交给宰相,于是召孙惠蔚与邢峦在官衙辩论得失,尚书令王肃又帮助邢峦,而邢峦最终还是理屈,弹劾的事就放下了。

    世宗即位之后,孙惠蔚仍然在其左右教授经典,官职从冗从仆射迁升至秘书丞、武邑郡中正。孙惠蔚既入东观,看到典籍不周备,于是上疏说:“臣听说圣皇治世,必定赞扩经典,参天礼地,宪章典故,述遵鸿儒。所以《易》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所以六经、百氏、图书秘籍,是承接上天之术,是治人的规范。所以温柔疏远,是《诗》、《书》之教;恭俭易良,是《礼》、《乐》之道。爻彖以精微为神,《春秋》以辞意为化。因此大训昭明于东序之堂,艺文光耀于麟阁之上。这些实在都是致太平的主要典籍,胜残的要道,乃是国家的灵基,帝王的盛业。安定政权,安抚百姓,调化风俗,都是依据它们吧?等到秦代毁弃学术,《礼经》绝迹。汉兴求访,典文渐举,先王遗训,灿然复存。到光武拨乱反正,日不暇给,而入洛阳的书仍只有二千余两(两,疑误)。魏、晋朝,尤其重视典籍,收亡集逸,九流典籍皆备。检视他们校集史篇,访购经论,纸竹所载,巨细无遗。为臣学识不足称为通儒,思虑不及绵远,徒循章句,片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