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导传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

    王导传 (第1/3页)

    王导字茂弘,是光禄大夫王览的孙子。父亲王裁,任镇军司马。王导年少时就风姿飘逸,见识器量清越弘远。十四岁时,陈留高士张公见到他后非常惊奇,对他的从兄王敦说:“这个孩子的容貌气度,是当将军宰相的材料。”开始承袭祖上的爵位为即丘子。司空刘萛引荐他为东阁祭酒,又迁秘书郎、太子舍人、尚书郎,但他都未接受。后来在东海王司马越处任参军。

    当时元帝还是琅王牙王,与王导关系很亲密。王导知道天下已经开始了动乱,于是全心全意辅佐琅王牙王,暗中立下了兴复朝纲的志愿。元帝也非常信任器重他,两人就像是好朋友一样。元帝还在洛阳时,王导总是劝说他要尽快回到自己的藩国。当元帝出镇下邳的时候,请王导担任安东司马,军事谋划,都听从王导的安排。到元帝转为镇守建康的时候,吴地之人不愿归附,到建康已一个多月了,士族百姓还没有人来登门拜谒,王导为此事很焦急。正好遇上王敦来朝,王导对他说:“琅王牙王仁义德行虽厚,但名望还不够大,你现在威望名声已经很高了,应该帮一帮琅王牙王才对。”正值三月上巳,元帝亲自出外郊游观看人们的修禊活动,乘着肩舆,摆着全副仪仗,而王敦、王导等人和一些知名人士都骑马跟随。吴人纪瞻、顾荣,都是江南的名人,悄悄地前来观看,见王敦、王导等人竟如此恭敬,都大吃一惊,于是相继在路边施礼拜迎。王导因而再向琅王牙王献策说:“古代的帝王,无不礼敬故老,访问当地风俗民情,谦虚克己,以招贤才。何况现在天下丧乱,神州大地四分五裂,建国大业才刚刚开始,正是需要人才的时候啊。顾荣、贺循,是当地有声望的名人,不如好好结纳他们以收揽人心。这两人到了,其他的人没有不来的。”元帝于是就派王导亲自去造访贺循、顾荣,两人都应召而至。由此吴地之人望风顺附,百姓归心。从此之后,他们相互依靠,君臣的名分就确立了下来。

    不久京师洛阳沦陷,中原人士到江南避难的有十之六七,王导劝元帝乘机收揽贤人君子,扩大力量以图大事。其时荆、扬二州比较安定,人口众多,物产丰饶,王导的治理方针讲求清静,常劝元帝克己垂范励精图治,辅佐君主安宁邦国。于是越发受元帝的器重,两人之间的感情日益深厚,朝野之中都为之倾心,称王导为“仲父”。元帝曾经真诚地对王导说:“你就是我的萧何呀。”王导回答说:“过去秦朝无道,天下百姓厌弃乱世,而极为狡黠的人又欺凌践踏人民,人们感怀汉王刘邦的恩德,群起响应反秦,所以大功容易告成。自从曹魏立朝以来,直到晋太康时期,公卿士大夫及门阀世族,奢侈挥霍相互攀比,先贤政教逐步衰退,先朝治世法度,无人遵循,大小官吏,沉溺于享乐之中,才使得奸佞之人有机可乘,导致朝政大道亏伤。然而混乱后将会出现安定,这是天地间的规律。大王将要建立盖世之功勋,重新一统山河,管仲、乐毅这样的人才,这时就会出现,不是我们这样普普通通的臣子所能比拟的。希望大王能深谋远虑,广择贤能。顾荣、贺循、纪瞻、周王己,都是南方的名士,希望能对他们礼敬优待,则天下可安。”元帝采纳了王导的建议。

    永嘉末(312),迁丹阳太守,加封为辅国将军。王导上奏笺说:“昔日魏武帝曹孟德,是通达政理的君主。荀文若,是功臣中最杰出的人,封爵也不过亭侯。曹冲,是他最宠爱的儿子,也不过授别部司马之职。以这样的做法处理所有的事情,人们能不谨慎吗!可今天执政者,不分贵贱贤愚,都封以重爵尊号,都拥有旗鼓伞盖等仪仗,动不动就相互攀比摆架子,有些没有得到的,便觉得很羞耻。天子与官吏之间的界限混杂不清,朝廷的威望日见降低。王导我肩负重任,不能为朝廷清理河山,却开启导致混乱的先端,不切实际地贪窃名号,弄乱了朝廷礼法典章,请以后慎重而不要轻易赐予臣下鼓盖等礼崇之物,就从我王导开始吧,让尊卑雅俗有所区别,群下的信仰尊崇就不会出偏差。”元帝下令说:“王导德重功高,为孤所倚,本想予以表彰加以殊礼,但他谦虚谨慎严格约束自己,努力王事尽一片忠心,以身作则,因此顺从他的良好的愿望,促进他的纠正弊端的良苦用心和举动。”于是拜宁远将军,接着又加振威将军。愍帝即位,征为吏部郎,王导没有接受。

    元帝即位后,以王导为丞相军谘祭酒。桓彝刚到江南,见朝廷力量微弱,对周岂页说:“我因为中原动乱不安,来到这里想保全自己,可朝廷衰弱成这个样子,能成什么大事!”心中一直忧郁不快。他去拜见王导,畅谈天下大事,回家后,对周岂页说:“刚才我见到了管夷吾,不再忧愁了。”过江南来的诸人,每到闲暇之日,相邀到新亭宴饮。周岂页在席上感叹:“风景倒还差不多,可举目有江河之异。”大家都相视而泣。惟王导神色肃然地说:“大家应振奋起来效力于王室,收复神州土地,怎么能像可怜的楚囚一样光会流泪哭泣呢!”大家这才收泪拜谢他的教诲。不久拜右将军、扬州刺史、监管江南诸军事,又迁骠骑将军,加散骑常侍、都督中外诸军、领中书监、录尚书事,假节、刺史如故。王导因为看到王敦统率六州,坚决辞掉都督中外诸军的职务。后又因其他事情的牵连除去了符节。

    当时战争不断,各地学校废弃而未能得到兴建,王导上书说:

    “教化万民的根本在于正人伦,正人伦的关键措施在于兴办学校。学校兴办起来了,人们才得以明晓五教之礼,道德礼法弘扬通达,伦理明而有序,人人知羞知耻守规守矩,父子之间、兄弟之间、夫妻之间、长幼之间关系顺畅严谨,那么君臣之间的大义就稳固了。《易》中所言‘治好家也就能平定天下’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圣明的君王要从小培养正德,要接受正统的教育,使优秀的品德像雨露滋润禾苗一样在心中潜移默化,慢慢养成习惯形成性格,不自觉地纳入善行,远离丑恶,等有了完善的德行后,再登位掌管天下。虽然是王侯之子也应和国人之子一样,先掌握了大道然后才算得上高贵。朝廷任人选士,都要看他们是否有道德学问的根底。古时的《周礼》说,卿大夫献给国王的贤能之书,国王拜谢而受之,这就是尊崇大道而器重贤士的事例。人们都知道贤士之高贵是由于他们掌握了道,就会退而修养自身的德行并治其家,家事已正再到乡里,在乡中学业已成再进入朝廷。返本复始,每人都从自己做起,纯朴敦厚的风气越来越普遍,浮华虚伪的恶习渐渐消失,这都是教育的结果。人们如果这样,对上侍君就会竭力忠诚,对下管民就会宽厚仁慈。孟轲说:‘没有仁者会遗弃自己的亲人,义者会不尽忠于自己君王的。’就是这个道理。

    “自从我朝纲常失于统理,颂德之专消歇,到如今已有二十多年了。古书上这样说:‘三年不为礼,礼必然会被破坏,三年不为乐,乐必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