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卷六 魏书六 董二袁刘传第六

    三国志卷六 魏书六 董二袁刘传第六 (第2/3页)

部将五习所杀,死在..城。张济因军中缺粮,带兵到南阳郡抢掠,在穰县被百姓包围起来杀死,他的侄子张绣收聚并统领了他的残部。胡才、李乐二人留在河东,后来胡才被他的冤家对头谋杀,李乐患病身亡。西北的马腾、韩遂二人自返回凉州后,越发拥兵自重。马腾奉诏入朝任卫尉之职后,其部属由他的儿子马超统领。

    建安十六年(211),马超、韩遂联合关中诸将共同反叛朝廷,太祖率师西征,大败叛军,此事在《武帝纪》中有详细记载。韩遂兵败逃往金城,被部将所杀。马超率残部退居汉阳郡。马腾因为儿子的叛逆大罪而被诛,夷灭三族。又有赵衢等人举义兵讨伐马超,马超引兵前往汉中依附张鲁,随后投奔刘备,最后死在西蜀。

    袁绍传,袁绍字本初,汝南汝阳县人。其高祖袁安,在东汉章帝时曾任过司徒之职。自袁安以后,又接连四世在朝中官至司徒、司空、太尉“三公”的高位,因而袁氏家族权倾朝野,威震天下。袁绍长得身材魁梧,容貌威严,虽出身豪门望族,却广结社会下层的贤达之士,所以很多人都愿意投靠他。太祖曹操少年时代曾与他有过来往。袁绍进入仕途后,先是以大将军属员身份任侍御史,在朝中负责监察举劾之事,不久迁升为中军校尉,以后又做到司隶校尉。灵帝死后,何太后之兄、担任大将军职务的何进和袁绍密谋诛杀朝中的宦官,何太后坚决不同意这件事。何进和袁绍无奈,便暗中联络并州牧董卓,让他带兵入京请诛宦官,想以此威逼何太后就范。朝中的常侍、黄门等宦官们闻讯,都跑到何进家里去求情,说只要留住他们的性命,其余任大将军处置。袁绍劝何进应立刻下手,把这些送上门来的宦官一个个收拾掉。何进不从,袁绍再三相劝,何进就是不听,只是命他派出一些机智的武吏监视、检查宦官们的行动,同时委派袁绍的弟弟、虎贲中郎将袁术选拔二百名可靠的士兵开进宫中,取代原来那些持兵执刃把守宫门的黄门侍者。中常侍段王圭等人不甘心束手就擒,他们假传太后的命令,召何进入宫议事。何进对宦官的反击没有防备,结果一进宫就被他们杀死了。一时间宫中大乱。袁绍、袁术兄弟闻讯立即带兵赶来,宦官们紧闭宫门负隅顽抗。袁术命士兵火烧南宫嘉德殿的青琐门,以逼迫宦官出来就降。段王圭等宦官首领见难以抵抗,便挟持少帝刘辩和他的弟弟陈留王刘协,仓惶逃向黄河边小平津渡口。洛阳城中袁绍率兵打开皇宫大门后,先擒杀了宦官所任命的司隶校尉许相,然后命令士兵满宫中搜捕阉人,不分老少,一律斩首。有的并不是宦官,只是由于没长胡子,也被士兵们当成宦官胡乱给杀掉了,以至于有的人为了证明自己不是宦官,只好脱下衣服让士兵们当场查验才得以幸免。宦官中有些行善自守者也被杀害,可见滥杀的残酷。被杀害者不下两千人。

    袁绍得知宦官劫持皇帝向北逃窜,又率兵急追。宦官们在袁绍追击下无路可走,段王圭等人投黄河自杀,少帝得以返回洛阳宫。率兵入京的董卓来找袁绍,商量废掉少帝刘辩,另立九岁的陈留王为皇帝。此时袁绍的叔父袁隗为朝中太傅,袁绍假装同意,对董卓说:“另立新君乃国家大事,让我回头找太傅商量一下。”董卓不悦,蛮横地说:“刘氏江山摇摇欲坠,刘家的种也不足以再保存下去了。”袁绍没有说话,抽出佩刀握在手里径自走了。他知道自己处境危险,离开董卓便匆忙去了冀州。朝中大臣如侍中周毖、城门校尉伍琼、议郎何..等人都是当时的名士,董卓很信任他们,但这些人内心都向着袁绍。因而他们劝说董卓:“朝廷中君王废立大事,本来就不是一般人可以参与的,袁绍眼光短浅不识大体,他是做错了事害怕您才逃出京城的,并非要谋反。如今您如果对他缉拿过急,把他逼得走投无路,反而会逼他反叛。他们袁氏家族连续四代在朝中做官,门生故吏遍及天下,若是袁绍号召四方英雄豪杰和您作对,那么各地都会纷纷响应而起兵,如此一来山东的大片土地就难控制了。不如宣布赦免袁绍的罪过,任命他为某个郡的太守,这样袁绍必然会为免罪又得官而高兴,您也就没什么可担心的了。”董卓认为这些话有道理,于是宣布任命袁绍为勃海太守,封为亢阝乡侯。袁绍马上以勃海郡为基地起兵,檄告天下讨伐董卓。此事在《武帝纪》中另有记载。袁绍自号为车骑将军,为各路讨董联军的盟主。他与冀州牧韩馥商议欲立幽州牧刘虞为皇帝,还派特使把请刘虞即位的奏章送给他。刘虞胆小,不敢接受袁绍等人的奏章,也不敢当皇帝。后来韩馥的军队驻守安平,被公孙瓒率部袭击打败,公孙瓒遂引兵进入冀州,名义上打着讨伐董卓的旗号,实际是想除掉韩馥,吞并冀州。韩馥自料难敌公孙瓒,心中惶恐,不知怎么办才好。适逢董卓挟献帝迁都长安,退回关西,袁绍率大军东还驻守延津。听说韩馥在公孙瓒的压力下十分紧张,便派手下谋士陈留人高干和颍川人荀谌前往游说韩馥道:“公孙瓒乘胜挥师向南进攻,各个郡州都会响应他。袁车骑将军引兵东进,也不知他有什么样的打算。我们实在为将军您目前的处境感到担心啊!”韩馥闻言赶紧向他们求教:“先生您说我该怎么办才好?”荀谌说:“公孙瓒统辖燕、代二州精锐之师,势不可挡;袁绍为一代豪杰,肯定也不愿居于将军您之下。而您所拥有的冀州,恰是争夺天下者必争之地。若公孙瓒、袁绍两人都想占有冀州,那冀州的危亡就是眼前的事了。眼下要说为您打算的话,我看不如把整个冀州都让给袁绍。

    袁将军是将军您的朋友,而且又是讨董联盟的盟主。袁绍得冀州,则公孙瓒无法与他争夺,这样袁绍对将军您必然施以厚德。而您把冀州交给可靠的亲密朋友手中,也留下了让贤的美名,从此可确保您平安无事,请将军早作决断,勿再迟疑。”韩馥这人向来性格懦弱,居然听从了荀谌的建议。他手下的长史耿武、别驾闵纯、治中李历等官员劝阻他说:“我们目前的兵力虽弱,可我冀州能拿起武器打仗的男子不下百万,我们储存的粮食可供十年之需。袁绍他带一支穷困的军队远离后方打仗,全靠我们供给才能吃饭,这恰如一婴儿在我股掌之上,断了他的奶水,马上就会饿死,怎能把我们偌大一个冀州拱手送给袁绍呢?”韩馥道:“我韩馥先前就在袁家做过部属,况且我的才能确实不如袁绍,衡量一下自己的德行和才能而让贤,本是自古美谈,诸位又何必责难我呢?”从事赵浮、程奂等人请求韩馥派兵到西边驻守监视袁军,以防不测,韩馥根本不听。结果韩馥还是把冀州让给了袁绍,袁绍以勃海太守的身份兼任冀州牧。袁绍手下的从事沮授向他进言说:“将军您在二十岁的时候入朝做官,名声很快传遍海内;后朝政混乱奸臣阴谋废君另立,又是您正义刚直主持公道,阻止乱臣贼子的胡作非为。您单骑奔出洛阳,使得董卓终究怀有恐惧之心;您渡黄河北行,勃海郡吏民百姓诚挚欢迎您的到来。如今您统率着勃海郡的精兵强将,又新增加了冀州的土地和百姓,真是威震河朔,名重天下。时下虽黄巾反贼到处袭扰,黑山一带也有草寇,但只要您挥师东征,则青州的黄巾反贼定可一举歼灭;回师扫荡黑山,那里的草寇在劫难逃。锋芒指向幽、燕,公孙瓒必会覆灭;武力威胁戎狄,匈奴也必会俯首称臣。这样将军您借此广纳天下英才,麾下拥有百万雄师,把天子和文武百官从长安接回来,在洛阳重建都城和宗庙。然后您再以朝廷的名义号令天下,征讨那些不肯归附的叛将乱臣。如此之气势,天下谁堪与您为敌?用不上几年,这样的盖世功业就要在您的手中完成了。”袁绍听了沮授的话大为高兴,对他说:“您正说出了我心中的报负和志向啊!”于是马上提升沮授为监军和奋威将军。董卓派朝中执金吾胡母班、将作大匠吴修带着皇帝的诏书去见袁绍,袁绍让河内太守王匡把这两个人抓起来杀掉。董卓得知袁绍已割据关东与他对抗,便把京城中袁氏家族的男女老幼包括袁绍做太傅的叔父袁隗全部杀掉了。当时天下豪侠之士多依附袁绍,都想替袁绍报这个仇。各州、郡纷纷起兵讨伐董卓,几乎都借袁绍的名义。

    韩馥见此非常害怕,加上袁绍的部下对他也有非礼行为,因此他不敢再住在袁绍那里,请求袁绍同意他离去。韩馥离开袁绍后依附陈留太守张邈。后来袁绍与张邈附耳而谈,韩馥在座见状,怀疑是袁绍派人来与张邈共同谋害他,于是起身到厕所中自杀了。其实他们是在商议军机,只是说到了紧要处才如此神秘。当初废少帝刘辩,立陈留王刘协为皇帝并不是袁绍的意思,但既成事实,袁绍也不便再废立君主。等献帝和百官逃出长安在安邑住下后,袁绍派部下颍川人郭图前去朝拜。郭图回来后劝说袁绍把献帝迎到邺城,袁绍没采纳他的建议。不久太祖曹操把献帝迎到许县,用正统朝廷的名义收复了河南一带的土地,关中诸州、郡也都表示臣服,袁绍此时才醒悟借重天子的重要,为当初未听郭图的建议而后悔不已。他试图让曹操把献帝送到鄄城,以便自己有机会接触天子和文武百官,但遭到曹操拒绝。为了安抚和奖励袁绍,献帝任命他为太尉,继而又加封大将军,封邺侯。袁绍推辞了封侯。不久,袁绍军队在易京打败了公孙瓒,将其人马都收编过来。接着,袁绍派遣自己的长子袁谭任青州刺史。沮授极力劝谏,告诫袁绍说:“这样做必然是一切灾祸的起始。”袁绍不听,反而说:“我正想让我的儿子每人都拥有一个州呢!”于是又派次子袁熙任幽州刺史,外甥高干为并州刺史。此时袁绍实力大增,已拥兵几十万。他任命审配、逢纪统管军事,田丰、荀谌、许攸为谋士之首,颜良、文丑为军中大将,挑选精锐步兵十万,骑兵万余,准备征讨驻守许都的曹操。先前,太祖曾派刘备下徐州抵挡袁术的进攻。等刘备率部到达下邳,袁术已病死在寿春。刘备不听曹操要他还师的军令,反而突袭曹操任命的徐州刺史车胄,并将其斩首,然后拥兵驻扎在沛县,公开打出反曹的旗号。袁绍也派了一支骑兵前来支援刘备。太祖命部将刘岱、王忠带兵讨伐,不能取胜。

    建安五年(200),太祖亲率大军东征刘备。谋士田丰劝袁绍趁曹操后方空虚偷袭他的大本营许昌,袁绍以儿子有病为由而加以拒绝。田丰走出屋后,以手杖连连击地,痛心地喊道:“天赐良机,却因婴儿闹病而白白错过,时不再来啊!”太祖兵至徐沛,把刘备打得大败。刘备逃脱后,北上投靠了袁绍。袁绍率大军进抵黎阳,派大将颜良在白马县进攻曹操的东太守刘延。沮授进谏:“颜良性情急躁不沉稳,虽然作战骁勇却不能独挡一面。”袁绍对沮授的话不予理睬。太祖曹操发兵救援刘延,打败了颜良的军队并杀死了颜良。袁绍督师渡过黄河,在延津以南地区修筑工事与曹军对垒。袁绍派刘备和文丑出阵挑战,太祖挥兵再退袁军,杀其大将文丑,袁军大惊。太祖引兵退往官渡构筑防御阵地,准备与袁绍的大军决战。沮授又劝袁绍:“我们的军队数量虽多,但士气和勇敢精神都不如曹军。而曹军军粮短缺,后勤物资供应不济。因此对曹军来讲速战速决有利,可对我军来说却是打一场持久战更有利。我们稳扎稳打与曹军相持下去,用不了几个月时间,曹军粮尽必然会不战自败。”袁绍不听,指挥大军进逼官渡,与曹军交锋。曹军受挫退入营地坚守,袁绍命士兵在阵前修造了多座望敌楼,又筑起高高的土山,弓箭手埋伏在山上,看见曹操军营里有人走动便弓矢齐发。曹军惧怕,士兵们出门都要持盾牌遮挡身体,太祖想出对策,命令工匠们突击赶制出一种发石车,用它抛射石块很有威力,袁绍修建的哨楼都被摧毁,士兵们也不敢再伏在土山上放箭了。由于发石车在抛射石块时有隆隆的响声,如雷声一般,故而袁军士兵都恐惧地称这种发石车为“霹雳车”。袁绍又命令士兵们挖掘地道,直通曹操兵营,准备对曹军实行突袭。太祖针锋相对,命士兵在军营前沿挖掘了一条又深又长的壕沟截断袁军的地道,同时派出一支精兵潜入敌后截击袁绍的运粮车队,烧毁了袁军全部军粮和车辆。

    太祖与袁绍两军对峙日久,曹军粮草渐渐不济,百姓们因战争苦不堪言,也纷纷跑到袁绍那边去了。眼看曹军难以支持下去,恰巧这时候袁绍派将军淳于琼带一万多兵马北上迎接护送运粮车队。沮授建议:“应当再派蒋奇将军另带一支军队与淳于琼配合行动,以防曹操偷袭。”袁绍仍是不予采纳。淳于琼迎到运粮车队,驻屯在乌巢,离袁绍的大本营有四十里。太祖得知这一消息,留下曹洪带兵守卫军营,自己亲率精锐步骑五千人连夜偷袭乌巢。袁绍闻报派出骑兵增援,也被曹军击溃。曹军大破淳于琼部,淳于琼等将领都被斩杀于阵中,士兵死伤无数,全部军粮辎重都被付之一炬。太祖引军回营,未等回到军营,已有袁绍手下的将军高览、张..各自带着本部兵马前来投降。曹军一鼓作气乘胜追击,袁绍军队全线溃败。袁绍与长子袁谭在乱军之中仅带少数亲随渡过黄河才得以逃脱,其部属大部分被曹军抓获。曹军发现被俘的袁军将士心怀二意,便把他们全部活埋。沮授在混乱中没来得及随袁绍渡过黄河,被曹军擒获押解到太祖那里。太祖器重他的才能而给他厚待,想争取他为己所用。但沮授后来仍想逃到袁绍那里去,太祖只好把他杀了。袁绍率大军南下之初,谋士田丰曾劝谏他说:“曹操善于用兵,变化多端。他的军队数量上虽比我们少,但我们也切不可大意,不如从长远打算与他对峙。凭将军您占据险要的山河地势,拥有四个州的土地和百姓,您可以对外结交天下贤士,对内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操练兵马,然后选出一些精锐部队,编组几支奇兵,在曹军不备的情况下轮流出击,骚扰河南地区。曹军救援右边则击其左翼,救援左翼则又攻其右边,如此连续不断,使曹军疲于奔命,百姓不得安宁,田野荒废,士卒厌战,我军不需大动干戈而敌军已疲惫不堪了。用不了两三年,曹操便会拖垮了,可眼下将军您放着深思熟虑的长远大计不用,却要倾全力决战于一役,万一这一仗打不赢,您可是后悔莫及了。”袁绍不听,田丰再三规劝,力谏不可轻率出兵。

    袁绍大怒,以为田丰是有意散布失败情绪扰乱军心,于是下令给田丰戴上脚镣手铐囚禁起来。等到袁绍大军溃败后,有人对田丰说:“你的预言果真变成现实,这下子大将军会更加看重你了吧!”田丰叹气道:“如果袁公打了胜仗回来,我倒是能够活命;如今他大败而归,我是必死无疑了。”果然袁绍回到邺城后对左右的人说:“当初我没有听从田丰的劝阻,眼下要被他耻笑了。”于是传令把田丰杀掉了。袁绍外表宽容文雅,喜怒不形于色,颇有大将风度,而内心却多猜忌,嫉贤妒能,妄加陷害。田丰之死正是最好的例证。自袁绍官渡大败后,冀州不少城邑纷纷起兵反叛他,袁绍费了全身解数才一一平定下来。但这次惨败对他的打击实在太大了,他恼怒交加,终于病倒。

    建安七年(202),忧愤而死。袁绍生前最喜欢他的小儿子袁尚。袁尚长得很漂亮,颇得他的欢心。他想让袁尚继承自己主公地位,但却一直没有明确宣布。他身边的重要将领谋臣审配、逢纪与辛评、郭图由于互相争权夺势而勾心斗角。审配和逢纪拥护袁尚,辛评和郭图则拥护他的长子袁谭,其他人也多以为袁谭为长子,应由他来继承嗣位。审配等人担心袁谭继位后辛评他们会打击自己,便顺着袁绍平时的意愿,假传遗诏奉袁尚嗣位。等袁谭从外地匆匆赶回邺城,袁尚早已继位在先。袁谭没能继位,便自号为车骑将军,从此谭、尚兄弟二人不和。太祖曹操督师北伐,袁谭奉命驻守黎阳迎击曹军,但袁尚只调配给他少量的军队,还派自己的亲信逢纪随同监军。袁谭派人向袁尚请求多调拨一些兵马,审配等人与袁尚商议后决定不给。袁谭大怒,把逢纪抓起来杀掉了。曹军渡过黄河向袁谭进攻,袁谭再次向袁尚紧急求援。袁尚知道非发兵救援黎阳不可,但又怕派去的军队被袁谭控制住,于是留下审配镇守邺城,他亲自带兵开赴黎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