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卷二十三 魏书二十三 和常杨杜赵裴传第二十三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

    三国志卷二十三 魏书二十三 和常杨杜赵裴传第二十三 (第1/3页)

    (和洽传、常林传、杨俊传、杜袭传、赵俨传、裴潜传)

    和洽传,和洽,字阳士,汝南郡西平县人。

    曾被当地吏民举荐为孝廉,并受到大将军的征召,但都被他婉言谢绝。袁绍在冀州之时,曾派使者前去迎接汝南的士大夫,士大夫都欣然前往,惟独和洽认为:冀州地势平坦开阔,百姓富足强壮,且四面可以应敌,必成各地英雄豪杰争割之地。袁绍凭借着这种优势,虽能逐渐强大起来,但当今天下群雄并起,他未必能得到圆满的结局。荆州刘表虽无甚远大志向,却能爱护百姓,爱惜人才,再加上地势险阻,山贫民弱,是个容易依靠的地方。于是与亲朋故友一同南下归附了刘表,刘表以上宾之礼对待他们。和洽说:“我之所以没去投奔袁绍,是为了避开那个是非之地。昏世之主,是不能够轻易接近的,时间一长就会面临险境,因为必然会有小人混在朝廷之中挑拨离间。”于是南渡武陵。曹公平定荆州后,征聘和洽为丞相掾属。

    当时毛玠、崔琰都以忠正、清廉与否作为评判人的标准,他们对于人才的选用也着重看他是否节俭。和洽说:“天下重要的事情,是要职位与个人的才能大小相当,而不能以是否节约作为首要的标准。俭素过度,对于修身养性自然可以,但以此来检验评价人和事,就会失之偏颇。如今朝廷里议论人,看到有的官员穿件新衣服,坐辆好马车,就说他不清廉;看到当长官的经过自己的营所,衣服破旧,仪容不整,就说他很清廉,以致士大夫们故意弄脏了衣服,把好车马、好穿戴都藏起来。朝廷的大臣们,甚至有的自己带着水壶、食物来到官属。要说树立政教,看待俗务,都贵在中庸,才能被人接受、继承,如今却崇尚一切令人难堪的行为以检验高下。即使勉强为之,早晚也会令人疲惫。古代大的教化,必须顺通人情,大凡过激过异的行为,就容易隐藏着虚伪。”魏国建立后,和洽官居侍中。有人举报毛玠诽谤曹操,曹操十分震怒,把近臣都召过来。和洽认为毛玠一向本分忠厚,请求查明实情。下朝以后,曹操说:“今有人说毛玠不但诽谤还为崔琰抱怨。这种有损君臣恩义、妄为死友怒叹的行为,是不可容忍的。

    当年萧何、曹参和高祖刘邦虽都出身卑微,却能屡建奇功,高祖每次身处逆境时,二人仍能恭顺相随,为臣之道才更加彰明,因此能够名传后世。你替毛玠请求查实此事,我所以不听,就是想以后慢慢再考验他。”和洽回答说:“如果真像举报者说的那样,那么毛玠的罪,实在是天地不容。臣下并非敢为毛玠强词夺理以致歪曲君臣之理,只是因为毛玠在群臣之中出类拔萃,受到您特殊的提拔,以至官居显赫,位在首职,历年蒙宠,难免遭人嫉妒,何况他的为人刚直品正,为人所惧惮,似乎不可能做出那样的事情。然而人情难保,重要的是应当通过调查,验证事实。如今您怀着蒙污受垢的仁德,不忍心将他们按理明察,更易使曲直不分,是非不明。”曹操说:“我之所以不主张调查,是想让毛玠和举报者双方都得以保全。”和洽说:“如果毛玠真有谤上的言论,就应当处死,陈尸于市朝;如果毛玠没有这回事,举报者就犯了诬陷大臣以误主听的罪行。二者若不加以核查,臣下心中不安。”曹操说:“眼下正值战事,怎能听了几句话就大肆调查?从前狐射姑在朝堂上刺杀阳处父就是对君者的告诫。”曹操打败张鲁,和洽建议应该适时地撤军移军,以节省布防守卫的费用。曹操不但不采纳,反而还移民汉中之外,和洽后来又担任过郎中令。曹丕称帝后,任命他为光禄勋,封安城亭侯。明帝曹睿即位后,晋封他为西陵乡侯,食邑两百户。

    明帝太和年间(227~232),散骑常侍高堂隆奏告说:“时风不至,而有休止废弃的现象,一定有不勤于职位而丧失天道常规的事情。”明帝于是下诏,谦虚地引咎自责,并广泛征求意见。和洽认为:“现在人少,耕种的人更少,只吃不种的人更多。国家以百姓为根本,百姓以粮食为性命。如果荒废一时之农耕,就可能失去养活性命之根基。故此,先王毅然排除其他烦杂琐事,专门治理农耕,国家才得以殷实。自春夏以来,百姓疲困于劳役,农业有所荒废,不少人饥饿难当。时风不至,未必不是由此而产生。解决的办法,莫过于节俭。太祖建立宏业以后,除保证供给军队士兵及封赏的费用外,官吏士人资丰食足,仓库之中谷帛充盈,这都是因为太祖从不过于修饰宫殿,免去用于浮华享乐的费用。如今最要紧的是固然在于停止或减省繁重的劳役和其他多余的杂务,以补充军队的储备。

    边境的守卫防御,也应早作准备。了解推断敌人的虚实,养精蓄锐,明攻取之谋,算必胜之策。虚心详尽地听取众人的意见,运筹帷幄,决不可轻敌弱小,否则骄兵必败,所谓‘悦武无震’,这可是古人曾经警告过的呀。”和洽以后又转任主管宗庙礼仪兼掌选试人才的太常,他清贫守约,以至于卖掉田宅才勉强自给。

    明帝听到这种情况,就赐给他一些布帛。和洽死后,谥号简侯。其长子和离继承了他的爵位。次子和荄很有才干,官至廷尉、吏部尚书。

    常林传,常林,字伯槐,河内郡温县人。七岁时,父亲的一个朋友登门造访,问常林:“伯先在不在家?”见常林毫无行礼之举,不悦,又问:“你怎么见了我也不致礼?”常林说:“虽说应尊敬客人,但是你当着我说我父亲的名字,我为什么还要拜你呢?”于是大家都对他赞不绝口。太守王匡起兵讨伐董卓时,派一些门生在其属的县里寻找官员及百姓的过失,一旦发现立即关押,然后判定罪责让他们用钱或粮食来赎罪,如果延误期限就要灭其宗族,以树威严。常林的叔父因为打了客人几巴掌,被王匡的门生告了一状,王匡大怒,把他关进牢房问罪。整个常氏家族诚惶诚恐,不知道要责罚他们多少钱粮,还不知能否救出常林的叔父。常林就去找王匡的同乡胡母彪,说:“王府君凭着文武高才,到我们这个郡来当太守,鄙郡山河相绕土地辽阔,百姓富足,又有很多贤能的人才,可以任他重用。如今主上年幼,贼臣董卓虎踞京师,整个华夏为之震怒,正是各地雄才为国奋力之时。但如想要诛天下之贼,扶王室之微,使天下智士望风归附,纷纷响应,共同平息暴乱,除天时、地利外,还要靠人和。如果这三条同时具备不是可战无不胜吗?但如对百姓没什么恩德,任用的又不是贤能的人才,那么定将自取灭亡,怎谈得上匡扶朝廷,树立功名啊!你说是不是这个道理?”接着常林就把叔父被关押的情况说了一遍,胡母彪立即写信责备王匡,王匡就把常林的叔父给放了,常林于是迁到上党避乱,在山中耕种。

    当时正逢旱灾,当地只有常林家获得丰收,于是他把周围的邻居都叫来,把自己的粮食整升整斗地分给他们。常林住的地方紧挨着已故河间太守陈延家的围墙。陈冯二姓都是官宦旧族。张杨企图霸占这两家的妇女和财产,常林就为陈冯两家出谋划策,两家在被围困了六十多天后终于保全了性命和财产。并州刺史高干上表荐常林为骑都尉,常林婉言谢绝,后刺史梁习又举荐州内的名士常林以及杨俊、王腸、王象、荀纬,太祖曹操任命他们都当上了县令。常林任南和县令,治理有方,卓有成效,因而提升为博陵太守、幽州刺史。所在之处,政绩斐然。文帝曹丕官居五官中郎将时,常林担任功曹。太祖曹操西征时,田银、苏伯乘机反叛朝廷,幽州、冀州动荡不安。曹丕想亲自带兵去讨伐他们,常林说:“我曾任职博陵、幽州,对于贼寇的情况,是可以猜测推断的。

    北方的官吏百姓,崇尚和平安定,厌恶战乱,受教化已久,安分守己的占绝大多数。田银、苏伯乃乌合之众,阴谋虽大但才智不足,难成大患。如今我军主力远离京师,外面又有强敌,将军在此坐镇天下,如轻易出兵远征,即便取胜也不算大智大勇。”曹丕点头称是,便派手下将官前去讨伐,果真不费吹灰之力就把叛军消灭了。常林以后出任平原太守、魏郡东部都尉,后又担任丞相府的东曹。魏国建立以后,被授予尚书。曹丕称帝后,他被提升为少府,封为乐阳亭侯,后又转任大司农。明帝曹睿即位后,常林被晋封高阳乡侯,升光禄勋太常。司马懿因常林是同乡中德高望重的长辈,每每遇到他便跪拜行礼。有人就对常林说:“司马懿地位高,权力大,你应该阻止他向你跪拜行礼才是。”常林说:“司马懿自己愿意诚恳地叙行长幼之礼,以此为年轻人树立榜样。地位高贵并非我所惧,对我跪拜也无需要我制止。”说话的那人恭敬而面带愧色地走了。当时朝臣们都认为常林节操清峻,想要推他列入三公。但常林却称病谢绝了。以后他又被授予光禄大夫。八十三岁那年,常林去世,被追赠为骠骑将军,朝廷像对待公爵那样为他举行了葬礼,谥号贞侯。

    其子常睸继承了他的爵位,官至泰山太守,因触犯刑律而被诛杀。常睸的弟弟常静便继承了常睸的爵位。

    杨俊传,杨俊,字季才,河内郡获嘉县人。曾受教于陈留的边让,为边让所赏识,被他视为奇才。当时兵乱四起,杨俊考虑到河内郡又处于四通八达的要冲,迟早会成为战场,便扶老携幼来到京、密一带的大山里,同行的共有一百多家。

    杨俊热心济贫,和大家不分彼此,共通有无。宗族中有六户人家被掠去做奴仆,杨俊便倾其所有把他们都赎了回来。司马懿十六七岁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