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书卷四十一 第五钟离宋寒列传第三十一

    后汉书卷四十一 第五钟离宋寒列传第三十一 (第3/3页)

先王要道,百姓和睦,所以能使天下和平,灾害不发生,祸乱不起来。《鹿鸣》之诗必言宴乐,就是认为人神之心相融洽,然后天气和顺。希望陛下垂圣德,理万机,下诏有司,慎重对待人命,缓刑罚,顺时气,调理阴阳,可以永垂后世。”帝虽不能采用,然而知道他是一片至诚之心。也因此缘故不得久留京师,不久出为鲁相。后来德阳殿建成,百官大会。皇上想起钟离意的话,对公卿说:“钟离尚书如果在这里,此殿就建不成了。”钟离意做官五年,用爱民利民作为教化之本,百姓多富足。因久病死在官位。遗言上书给皇上陈明太平之世,难以急化,应该稍为宽假。皇帝感伤他的意思,下诏嗟叹,赐钱二十万给他安家。

    ◆宋均传,宋均字叔庠,南阳安众人。父亲宋伯,建武初年做五官中郎将。宋均因父任做了郎,当时正十五岁,好读经书,每逢休息假日,就向博士学习,因此通晓《诗》《礼》,会辩论问题。二十多岁,调补辰阳长。那里的风俗少学习而迷信巫鬼,宋均替他们立学校,禁绝不正当的祭祀,百姓都安居下来。

    宋均因祖母去世而离官位,客授于颍川。后来当了谒者。碰上武陵蛮人造**,包围武威将军刘尚,朝廷命令宋均乘传调发江夏三千人往救援。到了那里刘尚已死。恰逢伏波将军马援到了,诏书便令宋均作监军,与诸将一起前进,被贼人阻止不能前进。等到马援死后,军士多因温湿疾病,死了一大半。宋均担心军队的安全就不回去,于是与诸将商议道“:现在路远士病,不能作战,想用权宜之计承制降顺怎么样?”诸将都伏在地上不敢答应。宋均说:“忠臣出了国境,有可以安定国家的办法,自己可以做主。”于是假传圣旨调马援部下司马吕种守沅陵长,命吕种捧诏书进入敌营,晓谕以朝廷的恩信,于是勒兵随在后面。蛮夷害怕,便共斩其大帅而投降,于是进入贼营,驱散其众人,遣他们回本部,替他们设长吏才回。宋均还未到达朝廷,自己劾实矫制的罪过。光武帝嘉奖他的功勋,迎接并赐以金帛,令过家上坟。以后每有四方异议,多次访问他。宋均升为上蔡令。当时府下有令,禁止人们丧葬奢侈浪费。宋均说“:人们送终超过规定,这是轻微过失。现有不义的百姓,还没有循化,而连忙处分那些过礼的人,不是政治的切务。”终于不肯施行。升为九江太守。郡内多虎豹,多次成为民患,常募集兵士设置槛阱捕猎虎豹,但仍多有伤害之事。宋均到了,下公文给属县道“:大凡虎豹在山,鼋鼍在水,各有所寄托的地方。江淮之有猛兽,等于北方之有鸡豚一样。今成为民害,过错在于残酷的官吏,而劳勤捕猎,不是解除祸害的根本。只有退除奸贪之官吏,思进忠善的计谋,可一概去掉槛阱,免除捐税。”后来听说老虎都东游渡江去了。

    中元元年(56),山阳、楚、沛等地多蝗虫,那些飞至九江界的,就向东西方向散去,以此宋均的名声远近都听说了。浚遒县有唐、后二山,百姓都去祭祀,众巫就取百姓中的男女做祭祀的尸主,年年有改变,不久,百姓不敢嫁娶,前后守令没有人敢去禁止。宋均就下书道“:从今以后为山娶者都娶巫家之女,不要扰乱良民。”于是这种歪风便断绝了。

    永平元年(58),升为东海相,在郡五年,后来犯法免官,客授于颍川。可是东海的官吏百姓想念宋均恩化,替他作歌,到朝廷请求让他回去的数千人。显宗认为他很能干,七年(65),征拜他做尚书令。每有驳议,多合皇上的旨意。宋均曾经删减一些可疑之事,皇帝认为有奸,大发脾气,收郎缚格之。诸尚书都害怕,都叩头谢罪。宋均却厉色说道“:忠臣坚持原则,没有二心。如果畏威失去正义,我即使死了,也不改变初衷。”小黄门在旁边,进去报告情况。皇帝称赞他不屈服,即下令赦免了郎,调宋均作司隶校尉。几月后,出来作河内太守,政化大行。宋均曾经卧病,百姓耆老替他祈祷,早晚问他的起居,他被百姓爱戴像这样。因病上书请求退职,朝廷下诏让其子宋条做太子舍人。宋均自己扶着车子到朝廷谢恩,皇帝派中黄门慰问,于是留在家中养病。司徒出缺,皇上认为宋均才任宰相,召进宫观察他的病情,派两个养马的人搀扶他。宋均拜谢道“:老天处分有罪之人,被病折磨太厉害,不再能奉侍在帷幄之中。”于是流着眼泪而告辞。皇帝十分同情他,召宋条扶着宋均出去,赐钱三十万。宋均性格宽厚和蔼,不喜文法,常认为官吏能弘厚,即使贪污放纵,还没有害处;至于苛察之人,即令自身廉洁守法,可是巧黠刻薄,毒害百姓,灾害流亡都是由这些人起来的。后来在尚书职时,常想叩头争辩,因为时间严切,所以不敢陈述。帝后来听了他的话而感到悲伤。

    建初元年(76),死在家中。

    ◆寒朗传,寒朗字伯奇,鲁国薛人。出生三日,遭天下大乱,抛在荆棘之中;几天之后兵祸解除,母亲去看他,还有气息,便收养起来。等到长大,喜好经学,博通书传,用《尚书》教授门徒。被举为孝廉。永平年间,用谒者身份做了守侍御史,与三府掾属共同审理楚狱的颜忠、王平等,供辞牵连到隧乡侯耿建、朗陵侯臧信、护泽侯邓鲤、曲成侯刘建。刘建等人的供辞说不曾与颜忠、王平相见。这时显宗大怒,官吏都害怕,凡有牵连的人,一律陷入案中,没有敢以感情见谅的。寒朗同情其冤屈,试以刘建等的形状单独审问颜忠、王平,而两人仓卒答不上。寒朗知其中有诈,于是上书说刘建等没有奸情,纯粹是忠、平二人所诬赖,并怀疑天下无辜之案都是如此。皇帝于是召寒朗进宫,问道:“刘建等人就是这样,忠、平等人为什么要牵连他们?”寒朗答道“:忠、平自知所犯的大逆不道之罪,所以多牵连他人,希望表明自己无罪。”帝说“:即使这样,四侯没有事,为什么不早奏明,让官司久拖至今呢?”寒朗答道:“臣虽考查他们没有事,但是怕海内还有别人揭发他们的奸情的,所以不敢及时报上来。”帝发怒骂道“:官吏竟这样打不定主意,赶快抓下。”左右的人正要将寒朗抓下去,寒朗说:“愿说一句话去死。小臣不敢欺君,想帮助国家罢了。”帝问道“:谁和你一起商量?”答道“:臣自知应该灭族、不敢多污染别人,只诚恳希望陛下觉悟罢了。臣看到考囚在案的,都说妖恶大故,臣子都应痛恨,现在出来的不如进来的,可以不追究责任。因此考一个连累十个,考十个连累百个。又公卿朝会时,陛下问到得失,都是长跪在地上说话,旧制大罪祸及九族,陛下大恩,才只办本人的罪,天下就幸运得很。等到回到家乡,口里尽管不说,而是仰着头叹息,谁也不知有多冤枉,没有人敢忤逆陛下的。我现在所说的,的确是死而无悔。”帝明白了他的意思,下诏叫寒朗出去。过了两天,皇上帝自到洛阳审录囚徒,清理出千多人。后来平、忠死在狱中,寒朗于是自己囚系自己。碰上大赦,免去官职。又举为孝廉。

    建初年间,肃宗大会群臣,寒朗上前谢恩,诏书认为寒朗向先帝进过忠言,拜为易州县长。一年多,升为洛阳令,因母丧去官,百姓怀念他。

    章和元年(87),皇上东方出巡,经过济阳,三老吏人上书陈述寒朗以前的政治情况。帝到了梁,召见寒朗,诏三府为辟首,由此提拔寒朗为司徒府。永元年间,再升为清河太守,因犯法免职。

    永初三年(110),太尉张禹荐寒朗为博士,征诣公车,遇上寒朗死了,时年八十四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