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书卷四十八 杨李翟应霍爰徐列传第三十八

    后汉书卷四十八 杨李翟应霍爰徐列传第三十八 (第2/3页)

谷。如果居上位的能修身恐惧,那么还可转祸为福;如果轻慢天戒,那么害处不浅。愿陛下亲自慰劳怜恤,研精致思,勉力寻求忠贞之臣,诛远佞谄之人,损玉堂之盛,尊重仁义礼智信等天爵,割除情欲之欢,罢宴私之好。帝王图籍,陈列左右,心想亡国的原因,鉴观兴王得天下的原因,庶几灾害可以停止,丰年可以到来了。”书奏上去,不被皇上省察,而外戚宠臣都害怕、厌恶他。

    延光三年(124),翟酉甫出为酒泉太守。反叛的羌人出动千余骑兵从敦煌来抄袭郡之边界,翟酉甫去迎击,斩首九百级,羌众差点杀尽,威名大震。升为京兆尹。顺帝即位,拜为光禄大夫,迁将作大匠。翟酉甫损省经常用度,每年生息四五千万。屡因灾异,多所匡正。从此权贵一起诬酉甫及尚书令高堂芝等交通属托,犯了罪,减死归家。又被奏章说酉甫从前与河南张楷等谋反,被逮捕到廷尉那里。等到杜真等上书陈明原委,案情才得到明白解释。死于家中。翟酉甫著有《援神》、《钩命解诂》十二篇。当初,翟酉甫做大匠,上书言道:“孝文皇帝始置一经博士,武帝大合天下之书,而孝宣帝论《六经》于石渠,学者很多,弟子万数。光武初兴,愍其荒废,起太学博士舍、内外讲堂,诸生横巷,被海内所集。明帝时大学初建成,想毁太学,太尉赵熹认为太学、辟雍(大学)都应保存,所以并传到今日。而目前秀贵废,甚至成为园采刍牧之处。应该修理整治,诱进后学。”皇上听从了。翟酉甫免职后,便起太学,更开拓房室,学者替翟酉甫立碑铭于学。

    ◆应奉传,应奉字世叔,汝南南顿人。曾祖父应顺,字华仲,和帝时做河南尹、将作大匠,公正廉明,约束自己,明达政事。生十个儿子,都有才学。中子庆叠,江夏太守。叠生郴,武陵太守。郴生奉。应奉少时很聪明,从做儿童及年长时,凡所经过之处,没有不暗暗记住。读书能五行并下。做郡的决曹史,巡视四十二县,录囚徒数百千人。等到回来以后,太守全部问及,应奉口说犯人名姓,犯罪轻重,没有遗漏,当时人感到奇怪。著《汉书后序》,多有述载。大将军梁冀举他为茂才。先是,武陵蛮詹山等四千余人反叛,抓住县令,屯结连年,朝廷诏下公卿讨论,四府推举应奉,认为他有将帅之才。

    永兴元年(153),拜为武陵太守。到官府后慰劳收纳。詹山等人都全部投降四散。于是兴办学校,举仄陋之遗才,政称变俗。因公事犯罪免职。延熹年间,武陵蛮又进犯荆州,车骑将军冯绲认为应奉有威信,被蛮夷所信服,上书请求与他一道出征。拜为从事中郎。应奉勤设方略,贼破军罢,冯绲推功于奉,荐为司隶校尉。检举坏人,不避豪戚,以严厉著名。后来邓皇后失败,而田贵人被宠幸,桓帝想立她为后。应奉认为田氏出身微贱,不宜超登后位,上书谏道“:臣听说周朝纳了狄女,襄王出居于郑;汉立赵飞燕,成帝灭了后裔。母后的重要,是国家兴废的原因。应思《关睢》之所求,远王禁之所忌(注:妇人有五不娶:丧妇之长女不娶;世有恶疾不娶;世有刑人不娶;乱家女不娶;逆家子不娶)。”皇帝采纳他的意见,竟立窦皇后。等到后党事起,应奉便慨然称病退职。追愍屈原,借以自叹,著《感骚》三十篇,数万字。诸公多荐举他,恰逢病死。儿子应劭。

    ◆应劭传,应劭字仲远。少年时好学,博览多闻。灵帝时举为孝廉,召为车骑将军何苗的掾吏。

    中平二年(185),汉阳贼边章、韩遂与羌胡一起成为边寇,东侵三辅,当时朝廷派车骑将军皇甫嵩向西讨伐他们。嵩请求调动乌桓族三千人配合作战。北军中侯邹靖上书道:“乌桓之兵势弱,应开募鲜卑人助战。”事下到回府讨论,大将军韩卓提议,认为:“乌桓兵少,而与鲜卑世代为仇敌,如果乌桓被调动,那么鲜卑一定会袭击其家。乌桓听说后,一定会弃军回去救援。不只是对实况无益,而且更加沮丧三军的情绪。邹靖住在边境附近,知道他们的诈态。如果让邹靖募鲜卑之兵五千,必有破敌的效果。”应劭反驳他道“:鲜卑隔在漠北,与犬羊为群,没有君长的统帅,没有庐落之居,而天性贪残暴虐,不讲信义,所以数次进犯边塞,没有安宁的岁月。只有互市之时,才来靡服。他们只想中国的珍宝财货,并不是畏威怀德。计获事足,接着就来为害。因此国家内诸夏而外夷狄,就是为了这个缘故。过去匈奴反叛,度辽将军马续、乌桓校尉王元发动鲜卑五千余骑兵,又武威太守赵冲也率领鲜卑征讨叛羌。斩获胡人头目,既不足言,而鲜卑越溢,多为不法之事。以军令制裁,就忿戾作乱;如果制御缓慢,就陆掠残害。抢劫居民,抄掠商旅,吃人牛羊,掠人兵马。得赏多了,不肯离开,又想以物买铁器。边将不听,便取缣帛聚而烧之。边将害怕,怕他反叛,辞谢抚顺,不敢拒绝违反。现在狡寇没有除尽,而羌人又为大害,如果后悔,来得及吗!臣愚认为可招募陇西羌胡守善不叛的,挑选精干勇敢的,多给奖赏。太守李参沉静而有谋略,必能奖励得其死力。应当想渐渐消灭的策略,不可仓卒存奢望。”韩卓又与应劭反复辩论。于是朝廷诏百官大会朝堂,都同意应劭的看法。三年,应劭举高第,再次升迁,六年,拜太山太守。

    初平二年(191),黄巾等三十万人进入郡界。应劭纠率文武连续与贼作战,前后斩首数千级,获俘虏老弱万余人,辎重二千两,贼都退却,郡内得以安宁。

    兴平元年(194),前太尉曹嵩和儿子曹德从琅笽入太山,应劭派兵迎他,没有到,而徐州牧陶谦素来怨恨曹嵩之子曹操数次攻打,就使轻骑追击曹嵩父子,并杀之于郡界。应劭害怕曹操杀来,放弃郡奔向冀州牧袁绍。起初,安帝时河间人尹次,颍川人史玉都犯了杀人罪应当处死,尹次之兄尹初及史玉之母军到官曹求代其偿命,因缢而死。尚书陈忠认为罪宜从轻发落,建议义走尹次、史玉。应劭后来追驳之,据正典刑,有可存活的。他的意见说:“《尚书》说:‘天秩有礼,五服五章哉。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而孙卿也说‘:凡制刑之本,将以禁暴恶,且惩其末也。凡爵列、官秩、赏庆、刑威,皆以类相从,使当其实也。’如果德不与位相符,能不与官相称,赏赐不是酬答有功之人,刑罚不是针对有罪之人,那么,不祥就没有更大的了。杀人的死罪,伤人者判刑,这是百王所定的制度,有法之成科可查。高祖入关时,虽约法三章,然而杀人的死罪,也没有宽降。时化就刑重,时乱就刑轻。《书经》说‘:刑罚时轻时重’,就是这种说法。今尹次,史玉在太平时候释其私憾,恃兵安忍。朝廷恩典在宽,幸至冬狱,而初、军愚狷,妄自投毙。从前召忽亲死子纠之难,而孔子说:‘自缢死于沟渎之内,别人不知道。’朝氏之父非错刻峻,便能自陨其命,班固也说:‘不如赵括之母以全其宗。’《传》说:‘仆妾感慨而致死的,不是能现其义勇,顾由无计虑哩。’刑罚威狱,用来像天之震耀杀戮;温慈和惠,仿照天之生殖长育。因此春天一草枯就是灾,秋天一木开花就是异。现在杀无罪的初、军,而救活该死的次、玉,这便一枯一华,不一般吗?陈忠不知制刑之本,而信一时之仁,就广引八汉求生之端。亲故贤能功贵勤宾,岂有次、玉当罪之科吗?如果认为小大之狱必以情,原心定罪,这是求生,不是说代死可以活哩。败法乱政,后悔不可追了。”应劭共写驳议三十篇,都是这一类的文章。应劭又删定律令作《汉仪》,

    建安元年(196)例奏上。奏道:“国之大事,没有比载籍更重要。载籍是为了决嫌疑,明是非,赏罚的分寸,比较恰当,使后代人有所借鉴。所以胶西相董仲舒老病辞官后,朝廷每有政议,数次派廷尉张汤亲至他住的陋巷,问其得失。于是写下《春秋决狱》二百三十二件事,动以经对,说得很详尽了。逆臣董卓,颠覆王室,烧毁书籍,没有剩下一点,开天辟地以来,没有比这更残酷的。今大驾东征,巡视许都,拔出险难,其命惟新。臣几代受恩,受福不浅,窃不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