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书卷五十七 杜栾刘李刘谢列传第四十七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

    后汉书卷五十七 杜栾刘李刘谢列传第四十七 (第1/3页)

    (杜根、栾巴、刘陶、李云、刘瑜、谢弼)

    ◆杜根传,杜根字伯坚,颍川郡定陵县人。父亲杜安,字伯夷,年轻时有志气,有节操,年十三入太学,号为奇童。京师的达官贵人、皇亲国戚都羡慕他的名声,有的写信给他,杜安不拆开看,都收藏在夹壁里。后来因罪逮捕贵戚宾客,杜安打开夹壁,拿出书来,印封还是原来的一个样,终于没有遭到祸害,当时的人非常尊敬他。位至巴郡太守,很有政声。杜根天性方正笃实,急性子。

    永初元年(107),推举为孝廉,任郎中。当时和熹邓后临朝听政,权柄在外戚手中。杜根认为安帝年纪大了,应该亲理政事,于是与同时郎上书直谏。太后大怒,逮捕了杜根等人,使用缣袋装着,就在殿上打死。执法的人因杜根有名气,悄悄地告诉打杀的人,不要太用力,后来用车子拉出城外,杜根苏醒过来。太后使人检验尸体,杜根假死,三天,眼睛中生了蛆,因此得以逃跑,在宜城山中一家酒店里打杂。共十五年,酒家知道他是个好人,待他很恭敬。等到邓氏诛杀,皇上左右的人都说杜根等人尽忠。帝说杜根已经死了,于是下诏布告天下,要录用他的子孙。杜根刚回到乡里,征召到公车,授侍御史。先是,平原郡吏成诩世也谏太后归政,获罪,这时与杜根同被征召,选为尚书郎,二人都见任用。有人问杜根说“:以前遇祸,天下的人都同情你的忠义,你的朋友又不少,为什么要自苦到这个样子?”杜根说“:在民间辗转,不可能不露踪迹,偶然被发觉,灾祸就要降临亲友,所以我没有这样做。”顺帝时,稍升济阴太守。罢官归家,年七十八逝世。翊世传翊世字季明,年轻时好学,熟悉道术。延光时,中常侍樊丰,帝乳母王圣共同诽谤皇太子、把皇太子废为济阴王。成翊世连连上书申辩,又说樊丰、王圣诬陷皇太子,欺罔皇上的情状。帝不听他的,樊丰等人于是用重罪陷害他,下狱当处死,有诏只免去他的官,放归本郡。等到济阴王立,即顺帝,司空张皓辟举他。张皓因成翊世前为太子的废黜申辩,荐他为议郎。成翊世自己认为他的功劳不大,不好意思接受这个职位,自己请求回去。三公频频征辟,不应。

    尚书仆射虞翊最器重成翊世,想招他共参朝政,于是上书推荐他,征授议郎。后来尚书令左雄、仆射郭虔再举他为尚书。在朝廷不苟言笑,百官敬爱他。

    ◆栾巴传,栾巴字叔元,魏郡内黄县人。好道术。顺帝时,为宦官,供职掖庭。补黄门令,做官不是他的志愿。性情朴实正直,学习儒家的经典,虽然属于中官,不与诸常侍交往。后来阳气通畅,身体恢复原形,报告皇上,请求退出宦官,被选任郎中,四迁桂阳太守。因桂阳郡位于南方边陲地区,不熟经典,于是为吏人定婚姻丧纪的礼仪,兴立学校,奖励进步。虽干吏小官,都让学习,考试优劣,根据各人的能力提拔或授官。政事清明,在职七年,因病请求回家。荆州刺史李固推荐栾巴的政绩,征召授议郎,署理光禄大夫,与杜乔、周举等八人巡视州郡。栾巴使徐州回,再迁豫章太守。郡里多山川鬼怪,山野小人常花钱祈祷。栾巴本有道术,能够驱使鬼神,于是把那些房堂的祭祀彻底毁坏,翦灭奸巫,妖怪就自然消除了。

    开始的时候,百姓有些害怕,后来都安宁了。调沛国相,他所到的地方,都有政绩,征授尚书。遇帝逝世,营筑宪陵。陵的左右两边偶有小人的陵墓,主修的人想把它毁掉,栾巴连连上书苦谏。这时梁太后临朝听政,下诏责问栾巴说:“大行皇帝逝世有几天了,选择陵园,必须节省,墓地才二十顷,栾巴却说什么为主的人坏人冢墓。既然不是事实,应寝不报下,栾巴却愚而好自用,又上奏诽谤朝廷,胆大妄为,此风更不可长。”栾巴获罪下狱,当抵罪,不准做官,遣送还家。

    过了二十余年,灵帝即位,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辅政,征召授议郎。陈蕃、窦武被杀,栾巴因为是他们的同党,复谪为永昌太守。以功自劾,托病不行,上书极谏,申诉陈蕃、窦武的冤案。帝发怒,下诏痛责,逮捕交廷尉。栾巴自杀,儿子栾贺,官至云中太守。

    ◆刘陶传,刘陶字子奇,一名伟,颍川郡颍阴县人,济北贞王刘勃之后。刘陶为人平易,不注重小节。所交朋友,一定是志同道合的,各人的嗜好不同,虽富贵也不求合;感情趣味如果相同,贫贱也不能改变其意。同宗刘恺,因有雅德著名,他独看得起刘陶。当时大将军梁冀专权,桓帝没有儿子,连年饥荒,灾异常有发生。刘陶这时在太学游学,上疏说:“我听说人如果没有天地,就不能生活,天地没有人,就无所谓灵。所以皇帝没有人不立,人没有皇帝就不得安宁。天和帝,帝和人,就像头与足一样,是相互依存才得行走的。我想皇上年壮德高,如日中天,继承常存的庆典,遵循不变的制度,眼不看战争的事,耳不听兵车的声音,天灾没有肌肤之痛,地震、日食也无损于圣体。所以藐视三光的变异,老天爷发怒也置之不理。我想高祖自布衣起兵,收拾暴秦的弊政,消灭各种称王称霸的势力,集合离散的百姓,救死扶伤,才成帝业,功劳很大啊!很辛苦啊!福泽流遗皇位,到了陛下。陛下既不能为祖宗的典则增加光采,反而忽视高祖取天下的勤劳,利器随便借人,国家权力旁落,使一般刑余的小人,残虐百姓,为害国家,不管远近,都受了他们的侵害。所以上天降下灾异,警戒皇上,皇上还不醒悟,使虎豹纷纷到..场里打洞,豺狼在春囿中‘养儿育女’,这难道是唐尧虞舜治理国家,爱惜百姓的意思吗?又,现在牧守长吏,上下贪财,好比大猪长蛇,像蚕吃桑叶一样,吞噬国家的财富;钱是平反冤狱的灵魂,贫困的人只能作饥寒的鬼。高门获杀身之祸,富户受妖叛之罪;死了的在坟墓里含悲,生着的愁苦忧伤,遍于天下;这些是我常为之叹息不已的。并且,秦朝将亡的时候,正直不阿进行劝谏的人,往往遭到杀害,而那些阿谀谄媚的人,往往受到奖励,好的言语,忠臣不敢说,国家的命运,出于害人者的口。

    任赵高为车府令,闫乐就得以在咸阳与赵高同谋杀害胡亥。权柄自己不能掌握也不知道,威力自己不能行使也不管,成功与失败的形势,古今一样,请皇上远看强秦的所以覆灭,近看哀帝、平帝时的变乱,得与失是明摆着的,为祸为福。清楚可见。“我又听说危世不是仁者不能扶,乱世不是智者不能救。所以武丁用傅说,就消除了鼎耳雉鸣的灾祸,位得安宁;周宣王用仲山甫,以解夷王、厉王的荒乱。前冀州刺史南阳朱穆,前乌桓校尉我同郡人李膺,都是正直清廉,品德纯贞。朱穆从前在冀州,执法公平,摧破奸党,扫清全境。李膺为牧守,以身作则,治军作战,威名远扬北方。他们真是中兴优秀的辅佐人才,是国家的柱石。应当要他返回朝廷,辅助王室,上同七曜,光明普照,下镇万国,天下太平。我敢于在拒谏的当朝,说这么一些不合时宜的话,如同冰霜见了太阳,一定要被消灭的。我先是悲天下的可悲,现在天下当悲我的愚蠢啊!”书送上去,皇帝没有采纳。当时有人上书说因为货轻钱薄,所以国家贫困,应当改铸大钱。这事皇帝下诏四府百官及太学讨论。刘陶上议说:“先圣先王奉天造事,与百姓同行同止。建功立业,大家都高兴地去干;兴师动众,军士都乐于听命。例如兴建灵台,百姓就如儿子一样都来参加,周武王振旅,战士就如凫得水藻一样喜悦。都是一举一动,合于时宜,顺于人道。我敬读铸钱诏知道,皇上为了统一轻重的意见,访到平民百姓,不遗贫贱。“大抵现在可忧的事,不在于钱,而在于百姓饿肚子。生民养育的原则,是先要使他们有饭吃,然后才谈到有钱用。先王观天象,育万物,教百姓按时劳动,男的努力种田,女的不下机杼。这样君臣之道得以行,王路的教化得以通。这样说来,粮食为国家之宝,是百姓最贵重的东西。近年以来,好好的庄稼,被蝗虫吃得干干净净。纺织不能满足公私的需求。所急的是一日两餐,所害怕的是国家的劳役无已,难道还谈得上什么钱货的厚薄,铢两的轻重吗!即使现在沙砾化为黄金,瓦石变为卞和之玉,百姓渴了没有喝的,饥了没有吃的,虽有三王的纯德,唐虞的文明,还不能担保国家内部不发生乱子啊!百姓可以百年没有钱货,不可一天没有饭吃。所以粮食是最急需的。谈论钱货的人,不知道农业是根本,老是说铸钱最方便。

    有的甚至想趁机诈骗,谋取国家的财利。国家的财利被谋取得差不多了,他们更加放肆争夺,于是造铸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