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书卷六十四 吴延史卢赵列传第五十四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

    后汉书卷六十四 吴延史卢赵列传第五十四 (第1/3页)

    (吴祐、延笃、史弼、卢植、赵岐)

    ◆吴祐传,吴祐字季英,陈留郡长垣县人。

    父亲吴恢,为南海太守。吴祐十二岁时,随父亲到官舍。吴恢想用竹简写经书,吴祐劝阻说“:现在大人过五岭,远处海滨,这里风俗简陋,然而,素多珍怪稀有之物,在上为朝廷所疑惑;在下则为权势贵戚所欲占有。您这部书如果写成了,就要用不少车辆运载。从前马援因把薏苡运归,遭人诬告,说他运归的都是明珠文犀;王阳好车马,衣服讲究,迁徙转移,所载不过囊橐,别人说他能作黄金。所以嫌疑之地,是古代贤人所最慎重的。”吴恢听了他的话,便把写经书的事作罢了,抚摩着吴祐的背说“:我姓吴的世世代代有季子啊!”年二十,吴祐父亲死了,家里没有一石粮食的储蓄,但是他不接受别人的送礼。经常在长垣泽中牧猪,口里哼着经书。碰着他父亲的朋友,被问道:“您是二千石的儿子却干着这种下贱的工作,即使您自己不以为可耻,怎么对得起你地下的父亲呢?”吴祐口称谢谢,牧猪如故。

    后来举为孝廉,将行,郡里设酒祭道为他送行,吴祐逾坛与小史雍丘黄真谈笑多时,结为朋友而别。郡功曹认为吴祐倨傲无礼,请太守罢斥他。太守说:“吴季英能认识人,你暂且不要说。”黄真后来也举为孝廉,任命为新蔡长。当世称赞他清廉有气节。这时公沙穆来京师游太学,没有饭吃,于是换了衣服打工,为吴祐舂米。吴祐与他谈话,大为惊异,就与他定交于舂米的地方。吴祐举光禄四行,敦厚、质朴、逊让、节俭,迁胶东侯相。这时济北戴宏的父亲为县丞,戴宏年十六,跟着住在丞舍。吴祐每行园中,经常听到讽诵的声音,奇怪而厚相看待,也与他交为朋友,戴宏终究为儒生所宗,著名东方,官至酒泉太守。吴祐为政仁爱简易,以身作则。老百姓有争诉的,常闭门反省,然后再断案,用道德晓谕他们,有时亲自走到闾里,力劝和解。自此以后,老百姓的争端少了,吏人怀德不相欺诈。啬夫孙性私自收老百姓的钱,买衣送给他父亲,他父亲接了衣发怒说:“有这样好的相,哪能忍心欺骗他?”督促他去伏罪。

    孙性又惭愧,又害怕,拿着衣到阁里自首。吴祐把左右的人使开,问他为什么,孙性把他父亲的话都告诉了他。吴祐说“:你因父亲的缘故,受了不好的名声,所谓‘看了过错,就知道是怎样一个人呀。’”打发他回去感谢他父亲,并且把买的衣服还是送了他。又安丘男子毋丘长与他母亲同在市里行走,碰了个醉汉,侮辱他母亲,毋丘长就杀了这个醉汉逃跑了,丘追踪到胶东捉了毋丘长。吴祐叫了毋丘长说“:儿子的母亲被人侮辱,这是人情引以为耻的。然而孝子发怒一定要考虑到后果,行动不能连累父母。现在你背着父母发怒,白日杀人,赦了你,不义;加刑于你,又有些不忍,怎么办呢?”毋丘长用械系着自己的双手说:“国家制法,我亲自犯法,您虽然可怜我,但这是不能施恩的。”吴祐问毋丘长有妻子没有?答说:“有妻没有儿子。”于是移文到安丘,逮捕毋丘长的妻子,妻到,把毋丘长的桎梏解除,使她与毋丘长同宿于狱中,妻子因此怀了孕。

    到冬末行刑,毋丘长哭着对他母亲说“:辜负了母亲,罪该死,应该怎样报答吴君呢?”于是咬了一个指头吞吃了,含血说:“妻若生子,取名‘吴生’,说我临死吞指为誓,嘱咐儿子报答吴君。”自缢而死。

    吴祐在胶东九年,调任齐相,大将军梁冀表荐为长史。后来梁冀诬奏陷害太尉李固,吴祐听说了,请见梁冀,为李固争辩,梁冀不听。当时,扶风马融在坐,为梁冀写奏章,吴祐对马融说:“李公的罪,成于您的手下。李公如果遭到诛杀,您有什么面目见天下人呢?”梁冀发怒起身进房子里去了,吴祐也不辞而去。梁冀出吴祐为河间相,因此自己辞职归家,不再出来做官,亲自浇灌园蔬,用经书教授门生。九十八岁卒。长子吴凤,官至乐浪太守;少子吴恺,新息令;凤子吴冯,鲷阳侯相;都有名于当世。

    ◆延笃传,延笃字叔坚,南阳郡韜人。

    少年时从颍川唐溪典学《左氏传》,仅十来天就能讽诵,唐溪典十分敬重他。又从马融学习,博通经传及百家学说,能写文章,在京师很有名气。推举为孝廉,任平阳侯相。到任,修葺龚遂的坟墓,树立墓铭祭祀,选拔龚遂的后人于田间出来做官,因为老师逝世,弃官奔丧,五府都征召他,不就。桓帝按博士征召,授议郎之职,与朱穆、边韶在东观从事著作。升为侍中,桓帝多次向他问政事,不把实际情况告诉别人,一举一动,都如典章大义。升左冯翊,又调京兆尹。为政主张宽松仁爱,爱惜百姓。选用有道德修养的人,参加政事,郡里和爱,三辅赞叹他的政绩。以前,陈留边凤为京兆尹,也有能干的名声,郡里的人编了一句口语说:“前有照张三王,后有边延二君。”这时,皇子有病,下诏郡县寻求珍贵的药物,大将军梁冀派宾客持书到京兆贩卖牛黄。

    延笃开书逮捕了宾客,说:“大将军是皇后的外家,皇子有病,必须呈进医方,难道应该派宾客千里求利吗?”于是杀了宾客,梁冀感到惭愧,但又不便说,官吏秉承梁冀的意旨,想因此生事。延笃因病免职回家,在住的巷子里教书维持生活。

    当时人有的弄不清仁孝孰为先后的问题,延笃于是论之,他说“:看来仁孝先后的争辩,意见纷纷,各人引经据典,更取事实证据,可以说得上是深论了。人的仁孝二者同源,统率人的一切言行,不必计较铢两轻重,分清孰前孰后了。如果想分清二者的大略,总的说来,孝在养亲,仁及万物。及物就是对社会作贡献,养亲就是道德的修养在于自己。在己事少,对社会作贡献则是多方面的。由此说来,仁的作用是广阔的。

    然而,物有出于微小而终显著的,事情有由于隐晦而彰明的。近的就身躯来说,耳朵有听声音之用,眼睛有观察之明,脚管走路,手施保卫,它们的作用虽然是显露在外,而发号施令的是心。远的就物来说,草木的生,开始于萌芽,终成茂盛,枝叶分披,繁花似锦,末虽如此,而使它长得这样的是草木的根。仁人的有孝,正好比身体之有心腹,枝叶的有本根。所以古时候的圣人说:‘孝是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君子专心致力于基础工作,基础树立了,道就会产生。孝顺爹娘,敬爱兄长,这就是‘仁’的基础吧。’(见《论语译注》杨伯峻)然而这事体大,难得做到全面,物性又好偏,所以由于‘施’的不同,事情很少两者得兼。如果一定要论其优劣,则仁以枝叶扶疏茂盛为大,孝以心体本根为先,这样,可不用争论了。有人说先孝后仁,不是仲尼序次颜回、曾参的意思。大抵仁孝同源而生,纯德既备,或仁或孝,可以听其所称而已,如虞舜、颜回就是这样的。如果不是这样,就各自为目,不能总称其美,如公刘以仁纪德,曾参以至孝称贤。曾参、闵损把孝悌作为至德,管仲以九合诸侯为仁功,没有论德不推颜回、曾参为先,考校功勋不以管夷吾为大的。照这样说来,各从其称而已。”前越..太守李文德平常与延笃相好,这时在京师,他对公卿们说“:延叔坚有王佐之才,千里之足不得驰骋,为之奈何?”想使公卿们引荐他。

    延笃听说,写信给李文德阻止他说:“道将废弃,这是天命啊!听说您想为我请求回到东观去,您的意思虽然厚,但实不敢当。我居常天未晓就起床梳洗,梳洗毕,坐在客堂上。上午诵读伏羲、文王的《易》,虞、夏之书,历公旦的典章礼制,浏览仲尼的《春秋》。下午徘徊内阶,在南轩里吟咏《诗经》,闲时还看看百家众氏之书。声音嘹亮,洋洋啊满耳,文采绚烂啊满目,万物纷纷,欣欣然吾独乐其乐。在这个时候,我不知天之为盖,地之为舆;不知世上还有人,自己还有躯体呢。虽高渐离击筑而歌,旁若无人,高凤读书,不知天下暴雨,都是不足与我相比拟的。我自年幼以来,就认为,做臣子,不能陷于不忠;做儿子,不能堕落于不孝;与地位高于我的人交朋友,不能谄媚,与地位低于我的人交朋友,不能轻慢。做到这样以至于死,在地下与先君远祖相见,就不会有愧色。这样而不知善之所当行,恐怕如教羿射,不能以小技为功一样。千万不能迷失根本,抛弃其所生呢。”后遭党事禁锢。永康元年(167),死在家里。乡里把他的形貌绘在屈原庙里。延笃对经传多有校正。后儒服虔以为标准。所著诗、论、铭、书、应讯、表、教令,共二十篇。

    ◆史弼传,史弼字公谦,陈留郡考城县人,父亲陈敞,顺帝时因能说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