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书卷六十四 吴延史卢赵列传第五十四

    后汉书卷六十四 吴延史卢赵列传第五十四 (第2/3页)

道,谄媚阿谀,官至尚书、郡守。

    史弼少年时好学,聚积同学几百人。出仕州郡,征召公府,升北军中侯。这时,桓帝的弟弟渤海王悝平日行为险恶怪僻,不守法制,骄傲放纵。史弼怕他骄横为乱,秘密上书桓帝说:“我听说帝王对于亲戚,虽属至亲,也要用威势相示,虽位居尊贵,也要用法度相禁。这样,和睦之道兴,骨肉的恩情舒畅。从前周襄王放纵他弟弟甘昭公,孝景皇帝任梁孝王骄傲自大,这两个弟弟都由于宠爱,最终导致悖乱,周有流亡之祸,汉有袁盎遭刺杀之变。我听说渤海王悝,凭借自己是皇上的至亲,依靠皇上的偏爱,失去了奉侍皇上的大节,有不遵守法制傲慢之心,在外聚集一些剽悍不法之徒,在内饮酒作乐,没有节制,出入无常,与他在一起的人,都是一些言行不一致的人,有的是家庭里不要了的败家子,有的是朝廷里放逐的臣子,一定要发生羊胜劝梁孝王求汉嗣,伍被劝淮南王谋反的变乱。州司对他不敢弹劾纠察,傅相不能尽匡辅的责任。皇上深于手足之情,不忍阻止他,恐怕这样发展下去,为害更大。请把我的奏章公布,晓示百官,使我能够在朝廷明说他的过失,然后皇上下诏公卿平处其法。法决罪定,然后皇上下不忍加刑之诏命,我还固持己见,再少加处罚。这样,圣朝没有损骨肉之亲,勃海仍享封国之庆。否则,怕大狱一兴,使者相望于路,就不可挽救了。

    我的职务是掌管禁兵,防备发生非常事变,知道藩国的情形,这是干犯至戚,罪不容诛。心中不胜愤慨,冒着死罪报告皇上。”帝因骨肉至亲,不忍查办。后来刘悝竟犯逆谋获罪,贬为鞼陶王。史弼升为尚书,出为平原相。这时朝廷下诏检举与党人有关连的人,郡国所奏相连的多达数百人,只有史弼一个人也没有检举。诏书前后严厉责斥州郡,剃发鞭打掾史。从事坐在客舍责问史弼:“诏书疾恶党人,旨意恳切。

    青州所属,济南、乐安、齐国、东莱、平原、北海六郡,其中五郡有党人,近国甘陵,也有南北部之分,平原有什么理由说独无党人呢?”史弼说:“先王界正天下,画界分境,水土不同,风俗各异。它郡自有,平原自无,哪里能相比拟?如果按上司的意旨,诬陷好人,刑讯逼供,滥施刑罚,放肆胡为,那平原郡的人,户户都是党人。我平原相只有死罢了,是我所不能做的。”从事大怒,马上把郡里的僚属逮捕投入监狱,同时把史弼上奏朝廷。遇上党禁缓解,史弼用工资赎罪得免,他所全活的有千多人。史弼为政,对那些豪强恶霸,狠狠打击,而对于小民百姓,如果犯了罪,就宽容他们,赦免他们。史弼升河东太守,奉权宜诏书,当举孝廉,史弼知道不少权贵会拉关系,走后门,于是预先命令断绝来往书信。中常侍侯览果然派诸生送信说人情,并且要求借盐税,好多日子不被接待。送信的人于是说有别的事情谒史弼,因此把侯览的信送给了他。

    史弼大怒说“:太守身当重任,应当选士报国,你是什么人,这样欺诈无体统!”命令左右的人把他带出去,打了几百大板,府丞、掾史十几个人都在公廷劝谏他,史弼不理。交安邑监狱,当天就拷问杀了。侯览大为怨恨,就假造紧急的诏书下到司隶,诬蔑史弼诽谤朝廷,用囚车载送朝廷。吏人没有一人敢于接近他的。只有前孝廉裴瑜送到崤渑之间,在道路旁边大声喊说:“明府摧折暴虐的臣子,选举有德的人才报效国家,如果这样犯了罪,可以垂名竹帛,希望你不要害怕。”史弼说“:‘谁说茶味苦,它像荠一样甜呢。’昔人割颈,九死无恨。”及下廷尉诏狱,平原吏人奔走朝廷申诉。又前孝廉魏勋,毁坏自己的形貌,变换自己的服装,假作家僮,看护史弼。史弼受了诬陷,当弃市。魏勋与同郡人把郡里的寺邸卖了,向侯览行贿,得以减死罪一等,送左校劳动改造,当时人有对此事讥议说:“平原行贿以免君之罪,岂不是愚蠢。”陶丘洪说:“从前文王被纣拘于..里,闵夭、散宜生怀金送纣,纣免了文王的罪。史弼遭了祸患,正义之士因此献宝,这有什么可以怀疑的呢!”讥议的人就无话可说了。

    史弼刑满归里,托病闭门不外出。多次被公卿推荐,议郎何休又称赞史弼有治国的才能,应当任以宰相之职,征召任为议郎。侯览一班人嫉恶他。光和中,出为彭城相,因病卒。裴瑜位至尚书。

    史官评论说:刚烈的性格,很少能优容宽松;仁柔的人,因为重感情,大多缺少贞固正直之气。吴季英看到别人有什么不幸,说话怅然有所失的样子,完全像个儒者;而心怀愤嫉,激昂慷慨,摧折权势邪恶,又何等勇猛啊!仁以爱物,义以退身,真是个有道德的人呀!俗语说:“救活千人,子孙必封官受爵。”史弼是个严吏,全活平原受牵连的所谓党人千余人,而他的后代子孙衰替,这也不可作为定论啊。

    ◆卢植传,卢植字子干,涿郡涿县人。身长八尺二寸,声音如钟。

    年轻时与郑玄同学于马融,通古今之学,喜欢精研,不爱雕章琢句。马融属外戚豪家,讲席的前面,罗列女倡歌舞,卢植跟马融学习几年,眼睛珠子也没有转一转,马融因此敬重他。学完归家,闭门教学。性格刚毅有大节,经常怀抱立功立业之志,不好辞赋,能够一次饮酒一石。当时,皇后父亲大将军窦武拥立灵帝,刚刚秉持国家的机要政务,朝廷议论想加卢植的封爵。卢植虽然是个布衣,认为窦武平日有好的名誉,于是写信规劝他说“:我曾经听说寡妇有不忧纬少的事,漆室女倚柱悲吟,她们所忧伤的不是个人自己的事,都是为国而忧,忧深思远,这是君子爱国的高尚感情。读书人要有正直的朋友,在于互相规诫,使自己不致陷于不义。《书》说‘要向老百姓商量。’《诗》咏‘:要问事于采薪的人。’我卢植读先王的书很久了,岂敢吝惜我不明事理的话吗?现在您对于汉朝来说,正如周公旦、召公..在周朝,建立圣主,关系天下,舆论认为您的功劳,以此为重。天下注目而视您,倾着耳朵在听您的,说根据从前的事实,会有景风之福。

    按《春秋》的大义,王后无子,要选择亲属中的年长者以为王子;年龄相同,那就选择道德修养好的;道德修养相同,那就决定于占卦。现在同宗继后,披图案牒,按秩序建立,有什么功劳?难道可以叨天功以为己力吗?应当辞去大赏,保全名声。又近来世祚不强,还向外求嗣,可以说是危险了。而四方不安宁,盗贼乘机而起,恒岳、勃碣、盗贼特别多,可能要发生楚人威胁子比,周卿尹士立王子朝夺王子猛位的变乱。应当依照古礼,安置诸子的官位,征召王侯的爱子,宗室的贤才,在外推崇训道大义,在内止息贪求权利的思想,挑选贤能之士,随时任用封爵,这是强干弱枝的办法啊。”窦武都不能用。

    州郡多次召命,卢植都不就。建宁中,征召为博士,才开始出来做官。

    熹平四年(175),九江蛮反叛,四府选举卢植才兼文武,任为九江太守。蛮寇老老实实归服。因病辞官。作《尚书章句》、《三体解诂》。这时设立太学《石经》,以校正《五经》文字,卢植于是上书说“:我年少时从通儒先南郡太守马融学古学,稍微知道现在的《礼记》重复杂乱的地方不少。我以前认为《周礼》诸经论义乖僻,贸然为之作注解,家贫无法缮写,希望能偕同书生二人,同去东观,靠公家的财力与粮食,专心研究,整理《尚书》章句,考《礼记》的所失,庶几审定圣典,刊正碑文。古文科斗,接近事实,流俗压抑,降在小学。中兴以来,通儒达士如班固、贾逵、郑兴父子,都悦礼乐而敦诗书。现在《毛诗》、《左氏》、《周礼》各有传记,与《春秋》互相发明,应当置博士,为立学官,以勉后来,推广圣人的思想。”值南蛮反叛,因卢植曾经在九江对老百姓有恩信,任命他为庐江太守。卢植深明为政所应该做的事,不扰民,以清静为本,弘扬大体罢了。一年多,再征召任议郎,与谏议大夫马日石单、议郎蔡邕、杨彪、韩说等在东观,校正其中的《五经》记传,补续《汉记》。皇上认为这不是当务之急,调为侍中,升尚书。

    光和元年(178),发生日蚀,卢植上密奏劝谏说“:我听说《五行传》‘:日晦暗而月亮现出来,是月行速在日前,叫做月兆。这是君舒缓则臣下骄慢的反映。’就是说君政舒缓,所以日食色暗。《春秋传》曰‘天子避正寝’,是说回避一下日食的时间。日食只一会儿就过去了,近来日食自巳时过午时,既食以后,还云雾掩蔽。近年地震,彗星孛星互见。我听说汉以火德,教化在宽明。接近女色、相信陷害忠良的话,都是应该着重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