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向传

    刘向传 (第2/3页)

样的意思。

    当年,鲧、共工、..兜与舜、禹同在朝为官,周公与管叔、蔡叔一同居于周朝高位。

    在当时,他们互相诋谤,流言中伤,不可胜言,帝尧、成王能够肯定舜、禹、周公的德行才能,而排斥共王、管叔、蔡叔,因此国家得到大治,荣华至今。

    孔子与季孙、孟孙都在鲁国为官,李斯与叔孙通都在秦朝为官,鲁定公、秦始皇重用季孙、孟孙、李斯而排斥孔子和叔孙通,因此导致国家大乱,羞辱一直流传到现在。

    因此,国家的安定与混乱、荣和辱,首先在于皇上信任什么人。

    已经信任贤能,就要坚持不再动摇,《诗经》说‘:我的心虽非磐石,但却不可逆转。’说明坚持善行的忠实态度,《易经》说‘出令如出汗’,说是帝王发布号令如汗出于身,不能收回。

    现在颁布了好的政令,还不及三个月就取消,这是‘返汗’现象。

    任用贤能的人不到三十天就罢免,这是‘转石’行为。

    《论语》说:‘看见邪恶,如同用手去试探沸水。’现今二府所弹劾的谄佞之辈,不应再留在朝廷,但历经了数年,他们还没有离去。

    所以,颁布命令如同返汗,任用贤能跟转动石头一样,排除邪恶就如同要拔起一座大山。

    在这种情况下,希望阴阳调和,不是很难吗!“因此,一群小人到处寻找漏洞,运用文字技巧、花言巧语,丑化、诋毁他人,制造流言,写匿名信,在民间制造舆论。

    所以《诗经》说‘:我心乱如麻,忧心如焚,只因触怒了一群小人。’小人成群,实在令人气愤!从前孔子和颜渊、子贡互相称道、赞誉,没有人认为他们结党纳帮;禹、后稷与皋陶互相提拔,没有人认为他们勾结同类。

    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忠心为国,没有邪念。

    所以,贤人官居高位时,就要把贤德的这类人都聚集于朝廷内,正如《易经》说:‘飞龙盘旋在天空,道德高尚的人聚集一堂。’贤人在低下地位时,要想法和自己一样贤德的人一起晋升,《易经》上说:‘同道的人相互引进这种行为大吉。’在高位时要向皇上荐引贤德之人,在下位则向皇上推荐有德之人,因此商汤任用伊尹,疏远那些心术不正的人,而那些贤德的人都来到商汤的朝廷内,是因为他们品行相类似。

    而今,奸佞的小人和贤能的君子都在宫内担任职事,那些奸佞的小人勾结在一起,共设阴谋,违背善良,依顺邪恶,朋比为奸,诋毁他人,不断假设危险的言论,想以此改变主上的决心。

    如果有一天主上忽然任用他们,这就是天地变异先提出警告,而灾难不断发生的原因。

    “自古以来的圣明君主,从来没有不诛杀人就能使国家得到治理的。

    因此舜对共王、..兜、三苗、鲧等四人实施了不同处罚,孔子在两观诛杀过少正卯,然后,圣贤的教化才得以推行。

    而今,陛下贤明和智慧,真正能以深思天地之心,察看两观诛杀少正卯事件遗留下来的物事,看《易经》中否、泰二卦,读《诗经》中关于雨雪的诗,历数周成王、唐尧之所以兴盛的原因并以他们为榜样,追溯秦朝、鲁国之所以衰亡的根由,并以此为戒,考究祥瑞带给国家福祉,察知自然灾害给国家带来祸患,用以估计当前局势的变化,放逐奸佞邪恶的小人,击破专门从事阴险勾当的集团,关闭群邪侥幸进入朝廷的大门,广开群贤晋升之路,坚决果断、毫不犹豫,是非明白可知,那么百种奇异的天灾都会消失,众多的祥瑞都会降临。

    这是天下太平的基础、万代的利益。

    “我有幸得以成为汉王帝室的一员,如果看见阴阳不调,不敢不向皇上通报我所听说的事情。

    我私下以春秋的历史推算现在天灾变异的情况,想使现在少发生几件天灾变异,这是我向皇上呈上这个条陈的原因,这个条陈不应让外人知道。

    我谨慎地将它封了一次又一次,冒死向您呈上。”弘恭、石显看见这份奏章后,与许嘉、史高两家勾结得更紧,而将刘更生等恨之入骨。

    周堪性情正直无私,虽然自己被石显等人孤立了,还是坚持正直之道,而不对石显等人屈服。

    这年夏天,天气寒冷,太阳呈青色,黯然无光。

    弘恭、石显和许嘉、史高都说这是周堪、张猛当权引起的天变。

    皇上内心十分敬重周堪,但面对众口一辞的攻击,又无法堵他们的嘴。

    当时,长安令杨兴以才干受到皇上赏识,而且他常常赞誉周堪。

    皇上想得到他的帮助,便召见杨兴,说“:朝廷中的一些大臣,对光禄大夫议论纷纷,诋毁他的功绩,这是什么原因?”杨兴是个见风使舵的人,认为皇上已不信任周堪,因此顺势指责周堪说“:周堪不仅不可在朝廷为官,就是在州里任职,也不适宜,我曾听人们说,周堪曾跟刘更生等人挑拨离间陛下的骨肉亲情,认为他罪当斩首。

    我以前之所以说周堪不能诛杀,是为国家培养恩德。”元帝说:“那么,以何罪处死他?现在应当怎么办?”杨兴说:“我的愚见是,可以封赐周堪为关内侯,给他百户人家的采邑,不让他掌权管事。

    这样,圣上可以不失对师傅旧恩的报答,这是最上等的策略。”皇上对杨兴所说还迟疑不决,恰逢城门校尉诸葛丰亦上书指控周堪、张猛,皇上因此发怒,罢免了诸葛丰。

    事情记在他的传记中。

    皇上又说“:诸葛丰上书周堪、张猛不正直忠诚,朕心怀怜悯,不予追究,又惋惜他们的才能无法报效国家,决定贬周堪为河东太守,张猛为槐里令。”石显等人专权日甚。

    三年之后,宣帝陵园的城楼失火。

    这年的一个三十的晚上,又出现了日食。

    于是皇上召集以前那些认为天灾变异是因周堪、张猛而发生的官吏,进行责问,那些官吏都长时间跪在地上请罪。

    于是,元帝下诏说:“河东太守周堪,先帝认为他很贤能,令他担任朕的师傅,他品格优良,博识通晓各种道德学术,且议论正直,为国操持,勤奋至诚,的确有一颗忧国忧民的心。

    因为他不能迎合尊长,侍奉权贵,而孤立无援,缺少帮助,以至被抑制遭贬退,最终还不能明白其中的原因。

    昔日众臣见灾异不断发生,不进行自我修养、沉思发生灾异的原因,反而愚昧地认为天灾的发生是因为此人的缘故,朕不得已,才将周堪由京官改任地方官,以表明周堪的资质并非如大家所说。

    周堪出京担任地方官后,天灾变异仍然发生,大家也无话可说了。

    周堪任太守不到一年,治下三老及属吏中的有识之士对他的美德大为称颂,天使经过其郡,无人不向天使称赞周堪。

    这显示了先帝识人贤愚善恶的才能,而朕也因此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平庸的人如果发端兴起,往往恶意诋毁别人,或引用别人的隐私,只要显示出与他不相适应,便要猜测怀疑这类人,便想加以陷害,朕也不想选择这类人。

    朕迫于俗事,不得不分心,往日天降大灾异,朕很恐惧。

    现在周堪已年衰岁暮,恐怕不能去为自己伸冤。

    由关系疏远的人来调解,怎么能将其冤屈大白于天下呢?你们征召周堪到我的住所来。”元帝便任命周堪为光禄大夫,支俸禄为中二千石,主管尚书事宜。

    张猛又重新担任太中大夫给事中。

    这时,石显也主管尚书事宜,五个尚书都是他的亲信。

    周堪很少见到元帝,自己的意见常常要石显代向元帝陈述,因此大政方针都被石显控制。

    正巧,周堪得了失音病,不能说话而去世。

    石显趁机诬陷张猛,使他自杀于公车。

    对此,刘更生很悲伤,便写了《疾谗》、《摘要》、《救危》及《世颂》共八篇文章,以古喻今,伤感自己及同类。

    从此,刘更生被罢官十多年。

    成帝即位后,石显等人伏罪,于是刘更生被重新起用,改名刘向。

    刘向以前九卿的身份被皇上征召任命为中郎,让他负责保护三辅一带众多的灌渠。

    后因多次上奏密封的奏章,被任命为光禄大夫。

    这时,元帝舅舅阳平侯王凤任大将军,主持国家大政。

    他倚仗太后,独揽国家大权,他的兄弟七人都被封为列侯。

    这时,全国又发生了多次天灾变异,刘向认为这是外戚权位太盛、王凤兄弟处事不妥的缘故。

    而皇上正在精心研究《诗经》、《书经》,阅览古代的文献,还下诏要刘向负责校对其中的《五经》等秘书。

    刘向看见《尚书·洪范篇》中,有记载箕子为武王陈述五行阴阳凶吉应验的的情况,便汇集自古以来、历经春秋战国直至秦汉,所有关于祥瑞、天灾变异的记载,来推测天象变迁的轨迹,联系比附人间的福祸。

    特别突出其中占卜应验的地方,分门别类,各立条目,共十一篇,书名为《洪范五行传记》,呈给成帝。

    成帝心里明白刘向忠心耿耿,因为王凤兄弟权势太盛,才写出此书,然而他最终还是没有剥夺王氏的权柄。

    以后,开始营建昌陵,历经几年都没建成,又还归延陵筑初陵,规模庞大奢侈。

    刘向上疏成帝劝谏说:“臣听《易经》上讲:‘在安全时不要忘记可能发生的危险,在存在时不要忘记被灭亡的威胁,这样,国家的安全才有保障。’因此,圣贤的君王,无不全面地探究事物的始末,对事情穷究到底,这样才能是非分明。

    君王应该认识统治是在变化的,知道天命可以授予的人很多,并非只一姓。

    孔子议论《诗经》中关于殷朝的臣子,有美德,又敏捷,来助祭于周,行灌鬯之礼,喟然长叹说:‘天命为大啊!善不可不传于子孙,因为富贵不固定;不这样的话,那些王公以什么来使他们戒备、谨慎,又以什么来劝导和勉励民众呢?’我对微子到周朝为官很伤感,而对殷朝的灭亡很痛心。

    尧、舜虽然有圣德,但他不能感化丹朱的儿子;禹、汤虽有美德,但也不能训导他们的末代子孙桀、纣。

    自古到今,没有不灭亡的王朝。

    从前,高祖皇帝已经灭掉秦国,准备定都洛阳,被刘敬之言所感动而觉醒,认为自己德行不及周,但比秦要贤明,于是迁都关中,依仗周朝的恩德,依靠秦地的险阻,建立了政权。

    道德是传国短长的检验标准,因此,我时常感到恐惧,不敢以灭亡为忌讳。

    孔子所说‘富贵无常,’大概说的是这吧。

    “孝文皇帝登上霸陵,望着北侧的霸水,心里很凄凉、悲哀,回头对君臣说:‘哎,用北上石为木郭,把斩断的苎麻和丝棉填塞其间,再用漆涂黏其上,便无法将它动摇了。’张释之进言说‘:如果陵墓中藏有使人动心的金银宝物,纵使将整座南山用金属熔液浇灌,还是有人能够进去;如果里面没有使人动心的东西,即使没有石椁,又有什么好担忧的呢?’死亡的事永远不会有终结,而国家却有兴废,因此张释之的言论,是为孝文帝作永久的打算。

    孝文帝醒悟了,便采用薄葬不起坟墓。

    “《易经》说:‘古时埋葬人,将尸体用积薪覆盖,藏在野外,既不堆积泥土为坟也不种树。

    后世的圣人用棺木郭埋葬取代了这种埋葬方式。

    使用棺木郭埋葬人,从黄帝开始。

    黄帝葬在桥山,尧葬在济阴,冢坟都很小,随葬品也很少。

    舜葬在苍悟,二个妃子没有随葬。

    禹葬在会稽,没有改变树木百物的行列。

    殷汤王不知葬在何处。

    文、武、周公葬在毕,秦穆公葬在雍城橐泉宫祈年馆下,樗里子葬于武库,他们都没有冢坟。

    这是一些圣帝明皇、贤君智者高瞻远瞩的长久之计。

    他们的贤臣孝子也接受遗命、顺从他们的意愿而薄葬他们,这是真正令君父下安、至为忠孝的侍奉方式。

    “周公是武王的弟弟,他埋葬哥哥的规模很小。

    孔子将他母亲葬在防山,称赞殷代只挖墓穴而不堆土为坟,说:‘我孔丘,要周游列国,居无常处,因此墓不得不作一个标记。’孔子为他母亲修了一个四尺高的坟,但不久遇雨崩塌了。

    他的弟子替他将坟墓重新修好,将情况告诉孔子。

    孔子流着泪说‘:我听到过这件事,但古代的人是不修筑坟墓的。’因此,孔子亦不以弟子修墓为然。

    延陵季子出使齐国返回时,他的儿子死了,被葬在嬴、博之间。

    埋葬时,挖地不深,未及泉水;死者是什么季节死的便穿什么季节的衣服,不再具备四时之服。

    封闭好的坟恰好遮掩田埂,坟不高,人站着可以隐肘,季子号哭说:‘人的躯体重新回归于土,这是命运,但魂魄却是无处不往。’嬴、博与吴国相距千里,季子没有把儿子运回家乡去埋葬。

    孔子去看了说‘:延陵季子的做法合于礼。’因此,孔子作为孝子,延陵作为慈父,舜、禹作为忠臣,周公作为敬爱兄长的弟弟,他们埋葬君、亲躯体时,都实行薄葬。

    这不是为了节俭,而是真正为使自己的行为合乎礼。

    宋国司马桓..替自己制造石木郭,孔丘说:‘他不如迅速腐朽。’秦国宰相吕不韦召集知晓方略的人士修编《春秋》时,也主张举行薄葬的礼仪。

    这些都是明白事理的人。

    “等到吴王阖闾,开始违背礼仪进行厚葬。

    十多年后,灭亡吴国的越人进一步发展了厚葬礼仪。

    到秦惠王、孝文王、秦武王、昭襄王、庄襄王这五个王时,都大肆兴建坟墓,且墓中埋藏有很多随葬品。

    但他们的坟墓都被盗宝的挖掘出来,尸体都暴露在野外,这不是很令人悲哀么?秦始皇葬在骊山旁,下面深挖墓穴堵塞了三重泉,上面增高坟墓,使其高达五十余丈,四周长达五里多;坟墓里面垒石为木郭,在墓穴修筑离宫别馆;以人膏制成灯烛;将水银做成江海;用黄金铸成野鸭、飞雁。

    珍宝的收藏,机械的巧变,棺木郭的美丽,宫馆的宏伟,用语言描绘不出它们的精妙。

    此外,他还残暴地杀害了众多的宫女,活埋了修墓的工匠,总数达万人。

    天下人不堪服修陵墓劳役之苦,纷纷起来造反,骊山的陵墓还没建成,周章率领的百万反秦大军便打到骊山脚下了。

    项籍一把大火烧掉了秦的宫室,到始皇墓的人都去发掘其墓,以寻求里面的宝藏。

    这以后,一牧童丢失了羊,羊进入始皇墓中藏起来,牧童持火把到墓中找羊,失火烧掉了隐藏在墓中的棺木郭。

    自古到今,实行厚葬还没有谁超过秦始皇。

    然而他的陵墓在几年之间,外遭项籍纵火之灾,内受牧童失火之祸,难道不令人悲哀吗?“因此,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