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世家

    魏世家 (第3/3页)

人质,死于魏国。

    十一年,秦军攻占魏国妻阝丘。

    秦昭王对身边人说:“现在韩国、魏国与当初相比哪个时期更强大?”回答说“:现在不如当初强大。”秦王说“:现今的如耳、魏齐与以前的孟尝君、芒卯相比谁更贤能?”回答说“:如耳和魏齐不如孟尝君和芒卯。”秦王说:“凭孟尝君、芒卯的贤能,率领强大的韩国、魏国来攻打我秦国,尚不能把我怎样。

    现在凭无能的如耳、魏齐率领弱小的韩国、魏国来攻打我秦国,他们不能把我怎么样也就更明显了。”身边人都说“:非常正确。”中旗官冯琴对答说:“大王推度天下形势错啦。

    当晋国在六卿时代,知氏的势力最强,消灭了范氏、中行氏,又率领韩氏、魏氏的兵力到晋阳来包围赵襄子,挖决晋水来淹灌晋阳城,城墙没被淹没的仅三版。

    知伯巡视水势,魏桓子为他驾车,韩康子陪侍左右。

    知伯说‘:我以前不知道水也能灭亡人的国家,现在才知道。’汾水可用来淹灌魏地的安邑,绛水可用来淹灌韩地的平阳。

    魏桓子用手肘去碰韩康子,韩康子用脚去踩魏桓子,手和足在车上暗中相接触,尔后知氏的土地就被瓜分了,知伯身死国亡,被天下人讥笑。

    现在秦国兵力虽强,而不能超过知氏;韩、魏虽然衰弱,但还超过在晋阳城下之时啊。

    这时正是他们用手肘和足暗通消息合纵抗秦的时候,希望大王不要轻视他们。”于是秦昭王才恐惧戒慎。

    齐国、楚国互相约定进攻魏国,魏国派人向秦国求救,路上的官员车辆不断,而秦国救兵不到。

    魏国有个叫唐雎的人,年已九十多岁了,对魏王说“:老臣请求往西去游说秦王,让秦国的救兵在我回来前派出。”魏王对他再拜行礼,于是准备车子而派唐雎出使秦国。

    唐雎到秦史记都,入宫见秦王。

    秦王说:“老人家疲劳困顿远道来到这里,很辛苦了!魏国来人求救几次了,我已知道魏国形势的危急了。”唐雎回答说“:大王已经知道魏国的危急而救兵却不出发,我私下认为是出计定策的臣子无能啊。

    那魏国,是有一万乘兵车的大国,然而向西臣属秦国,自称秦国东方的藩属,接受秦国所赐的冠带,春秋两季按时向秦国进贡祭品,是因为凭秦国的强大值得交盟结好啊。

    现在齐国、楚国的大军已汇合在魏国国都的郊野了,而秦国的救兵不发,不过仗恃着魏国还不危急罢了。

    要是让魏国十分危急,魏国将会割让土地给齐国、楚国盟誓合纵,大王还能救什么呢?一定要等到它十分危急再去救它,这是丢掉一个东方藩属的魏国而增强齐国、楚国两个敌人的势力,那样对大王有什么好处呢?”于是秦昭王立即为他发兵救魏。

    魏国又转危为安。

    赵国派人对魏王说:“替我杀掉范痤,我情愿奉献七十里的土地。”魏王说:“好。”魏王派官吏捕捉范痤,包围了他但没有杀掉。

    范痤趁机登上屋顶,骑在屋脊上,对魏王的使者说:“与其将死了的范痤卖给赵国,不如把活着的范痤卖给赵国。

    如果我范痤死了,赵国不给魏王土地,那么魏王将有什么办法?所以不如与赵国先划定割让的土地,然后再杀我。”魏王说“:好吧。”范痤趁机上书信陵君说:“我范痤是原魏国被罢免的宰相,赵国用交割土地来杀我而魏王听从赵国的要求,如果强大的秦国也将沿用赵国的伎俩要求杀您,那么怎么办呢?”信陵君向魏王进言而释放了范痤。

    魏王因为秦国出兵救援的缘故,想亲附秦国而攻伐韩国,讨回以前失去的土地。

    魏无忌对魏王说:“秦国与戎翟风俗相同,有虎狼一样的心,贪婪残暴,追逐利益,不讲信用,不懂礼义德行。

    只要有利可图,就不顾亲族兄弟,像禽兽一样,这是天下人都看到了的,并没有过施恩积德的地方。

    所以惠文太后是秦王的母亲,而因忧虑去世;穰侯是秦王的舅父,论功劳没有人比他更大,却最终驱逐了他;高陵、泾阳两个弟弟没有罪过,却一再夺去他们治国的权柄。

    秦王对于亲族都像这样,又何况对有仇恨的国家呢?现在大王与秦王共同攻伐韩国而更加接近秦祸,我对此甚感迷惑。

    大王不懂这个道理就是不明,群臣不将这道理报告大王就是不忠。

    “现在韩国用一女子辅佐一幼弱的国主,内部有大乱,外部与强大的秦、魏军队交战,大王认为韩国不会灭亡吗?韩国灭亡,秦国占有故郑的土地,与魏国大梁相邻,大王认为安稳吗?大王想收回失去的土地,现在依仗与强秦亲近,大王认为有利吗?“秦国不是爱好和平的国家,韩国灭亡后必将另启祸端,另启祸端必将找最容易和最有利的国家,这最容易和最有利的国家必定不会攻伐楚国和赵国了。

    这是什么原因呢?越过高山渡过黄河,横过韩国的上党而进攻强大的赵国,这是重蹈秦军被赵奢在阏与打败的覆辙,秦国必定不这样。

    如果经过河内,背向邺城、朝歌,渡过漳河滏水,与赵军决战于邯郸城郊,这是重演知伯的灾祸,秦国又不敢这样做。

    攻伐楚国,经过涉谷,长征三千里而攻冥阝厄之塞,所走路程极远,所攻关隘极难,秦国又不会这样做。

    如果走河外,背向大梁,右临上蔡、召陵,与楚军在故陈国郊外决战,秦国又不敢。

    所以说秦国一定不会攻打楚国和赵国,也不会攻打卫国和齐国了。

    “在韩国灭亡之后,秦军出征之日,就非攻魏国不可了。

    秦国本来就有怀邑、茅邑、邢丘等地,又在土危津筑城以进逼河内,河内的共邑、汲邑一定危险;在亡韩之后拥有故郑国的土地,得到垣雍,溃决荧泽的水来淹灌大梁,大梁必定灭亡。

    大王的使臣出访时,在秦王面前中伤安陵氏,秦国想要攻灭安陵氏已经很久了。

    秦国的叶阳、昆阳与魏国的舞阳相邻近,要是魏国听任使者诽谤安陵氏,又听任安陵氏灭亡,让秦军绕过舞阳的北面,向东进逼许地,南部地区一定危急,魏国能没有祸患吗?“憎恶韩国、不爱安陵氏还可理解,而不以秦国为患和不爱护南部地区就不对了。

    往日秦军在晋国河西之地,秦国疆域离魏国大梁有千里之远,有黄河大山阻拦它,有洛京和韩国间隔它。

    自从林乡一战到如今,秦军七次进攻魏国,五次进入魏国圃田,边境城池全被攻占,文台被毁,垂都被焚,树木被砍斫,麋鹿被猎尽,而国都接着被包围。

    秦军又长驱大梁城北,向东直达定陶和卫城郊,向北直捣平监。

    丧于秦国的地方,有华山南北、黄河内外,数十所大县,数百座名城。

    秦军远在河西晋国故地时,离开大梁千里之远,尚能祸害到这种地步,更何况让秦军去灭亡韩国,占有故郑国土地,没有黄河高山阻拦它,没有洛京和韩国间隔它,离开大梁仅百里,祸患必定由此而生了。

    “往日,合纵没有成功,是由于楚国、魏国心怀疑虑而韩国又不肯参加。

    现在韩国遭受兵戈三年,秦国挫败它以逼和。

    韩国明知将灭而不听从秦国,送人质到赵国,并请求为天下诸侯合纵同行,挫折秦军锋芒,楚国、赵国一定会调集军队响应,因为它们都看到秦国的贪欲没有止境,不全部灭亡天下的国家而臣服海内之民,一定不会罢休,因此我愿用合纵策略为大王效力,大王赶快接受楚国、赵国的盟约,挟持韩国的人质来保全韩国,再索取旧日故土,韩国必定归还故土。

    这样士兵百姓不劳苦而故土能得到,其功效大大强于同秦国共同攻伐韩国,又没有与强秦紧邻的祸患。

    “保全韩国,安定魏国,利益天下,这也是大王的天赐良机啊。

    开通韩国上党到共邑、宁邑的道路,使他们经过魏国的安城,征收往来商贾的赋税,这是魏国又把韩国的上党当作了抵押。

    现在有了这些税收,足以使国家富裕。

    韩国必定感激魏国、爱戴魏国、尊重魏国、畏惧魏国,韩国必定不敢反叛魏国,这样韩国就像魏国的属县了。

    魏国得到韩国作为属县,大梁、河外必定安全。

    现在不保全韩国,二周、安陵必定危急,楚、赵盟军大败,卫国、齐国害怕,天下向西奔到秦国入朝称臣的日子就不远了。”二十年(前257),秦军包围邯郸,信陵君魏无忌假传君命夺取将军晋鄙的军队去援救赵国,赵国得以保全。

    无忌因而留在赵国。

    十六年,秦昭王去世。

    三十年(前247),无忌回到魏国,率领燕、赵、韩、楚、魏五国联军进攻秦国,在河外打败秦军,赶跑了秦将蒙骜。

    魏太子增这时在秦国作人质,秦王恼怒,要关押魏太子增。

    有人为太子增对秦王史记说“:公孙喜本来对魏国宰相说‘请率魏军快速攻击秦国,秦王一发怒,一定关押太子增。

    魏王再一发怒,攻击秦国,秦国必受损伤。’现在大王关押太子增,是让公孙喜的诡计得逞啊。

    所以不如厚遇太子增,与魏国和好,以让齐国、韩国怀疑魏国。”秦王于是停止关押太子增的行动。

    三十一年(前246),秦王嬴政继位。

    三十四年(前243),魏安矨王去世,太子增继位,这就是景盡王。

    信陵君无忌去世。

    魏景盡王元年(前242),秦军攻占魏国二十座城邑,设置为秦国的东郡。

    二年,秦军攻占魏国朝歌。

    卫国迁都于野王。

    三年,秦军攻占魏国汲地。

    五年,秦军攻占魏国垣邑、蒲阳、衍邑。

    十五年,景盡王去世,儿子王假继位。

    魏王假元年(前227),燕国太子丹派荆轲刺秦王,被秦王发觉了。

    三年(前225),秦军引水淹灌大梁,俘虏魏王假,终于灭亡了魏国,以魏地作为秦国的郡县。

    太史公说:我到过大梁故城,故城中人说“:秦军攻破大梁时,引河沟水淹灌大梁,三个月后城被淹毁,魏王请求投降,于是灭亡了魏国。”议论的人都说魏国因为不任用信陵君的缘故,国家削弱以至于灭亡,我认为不是这样。

    上天正命秦国统一天下,它的事业还未完成,魏国就是得到阿衡一类贤臣的辅佐,又有什么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