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荀卿列传

    孟子荀卿列传 (第2/3页)

    在这里都有小海环绕着,人和禽兽不能与其他州相通,像一个独立的领地,这才算是一州,像这样的州共有九个,更有大海环绕在它的外面,那就到了天地的边缘了。

    邹衍的学说都是这一类的学说。

    然而,总括其要领,都归结到仁义节俭,并在君臣上下和六亲之间施行,不过开始的述说确是泛滥无节了。

    王公大人初见他的学说,感到惊异而引起思索,受到感化,到后来却不能实行他的主张。

    因此,邹衍在齐国颇受敬重。

    他到魏国,梁惠王远接高迎,同他行宾主的礼节。

    他到赵国,平原君侧身陪行,亲自为他拂拭席位上的灰尘。

    他到燕国,燕昭王拿着扫帚清扫道路为他作向导,并请求坐在弟子的座位上向他学习,还曾为他修建碣石宫,亲自拜他为老师。

    他作了《主运》篇。

    邹衍周游列国受到如此礼遇,这与孔丘陈蔡断粮面有饥色,孟轲在史记齐、梁陷入困境,相差多大啊!从前周武王用仁义讨伐殷纣王而称王天下,伯夷宁肯饿死也不吃周朝的粮食;卫灵公问作战方阵,孔子却不予回答;梁惠王想要攻打赵国,孟轲却称颂太王离开..地的事迹。

    像伯夷、孔、孟这些名人的做法,难道是有意迎合世俗讨好人主就算了吗?拿着方榫头却要钉入圆榫眼中,怎么放得进呢?有人说,伊尹背着鼎去给汤烹饪,却勉励汤行王道,结果汤统一了天下;百里奚在车下喂牛而秦穆公任用了他,因而称霸诸侯。

    他们的做法都是先迎合人主的意愿,然后引导人主走上正大的道路。

    邹衍的话虽然不合常情常理,或许有伊尹负鼎、百里奚喂牛同样的效果吧。

    从邹衍到齐国稷下的许多学者,如淳于髡、慎到、环渊、接子、田骈、邹..等人,纷纷著书立说谈论国家兴亡治乱的大事,用来获取国君的信任和重用,这些岂能谈得完呢?淳于髡,是齐国人。

    他见识广,记忆力强,学业不专主一家一言。

    从他劝说君主的言谈中看,似乎他仰慕晏婴直言敢谏的为人,然而实际上他专事察颜观色,揣摩人主的心意。

    一次,有个宾客向梁惠王推荐淳于髡,惠王喝退身边的侍从,单独坐着两次接见淳于髡,可是淳于髡始终一言不发。

    惠王甚觉奇怪,就责备推荐他的那个宾客,说:“你称赞淳于髡先生,说连管仲、晏婴都比不上他,等他见了我,我却一点收获也没得到啊!难道我不配跟他谈话吗?这到底是什么缘故呢?”那个宾客把惠王的话告诉了淳于髡。

    淳于髡说“:本来么。

    我前一次见大王时,大王的心思全用在相马上;后一次再见大王,大王的心思却用在了声色上;因此我沉默不语。”宾客将此话告诉了惠王,惠王听了大惊,说:“唉呀,淳于先生真是圣人啊!淳于先生前一次来时,有个人献上一匹好马,我还没来得及相一相,恰好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