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殖列传

    货殖列传 (第2/3页)

便开放关卡要道,解除开采山泽的禁令,因此富商大贾得以通行天下,交易的货物无不畅通,汉朝政府又迁徙豪杰诸侯和大户家到京城。

    关中地区从氵开雍二县以东至黄河、华山,膏壤沃野方圆千里。

    从有虞氏、夏侯氏实行贡赋时起就把这里作为上等田地,后公刘迁居到..,周太王、王季迁居岐山,文王兴建丰邑,武王治理镐京,因而这些地方的人民仍有先王的遗风,喜好农事,种植五谷,重视土地价值,把做坏事看得很严重。

    直到秦文公、德公、穆公定都雍邑,这里地处陇蜀货物交流的要道,商人很多。

    秦献公迁居栎邑,栎邑北御戎狄,东通三晋,也有许多大商人。

    秦孝公和秦昭襄王治理咸阳,汉朝藉此作为都城。

    长安附近的诸陵,四方人、物辐凑集中于此,地少人多,所以当地百姓越来越玩弄奇巧,从事商业。

    关中地区则有巴郡、蜀郡。

    巴蜀地区也是一片沃野,盛产栀子、生姜、朱砂、石材、铜、铁和竹木之类器具。

    南边抵御滇、..,..地多出僮仆。

    西边临近邛、..,..地出产马和旄牛。

    然而巴蜀地区四周闭塞,有千里栈道,与关中无处不通,唯有褒斜通道控扼其口,勾联四方道路,用多余物资交换短缺物资。

    天水陇西、北地和上郡与关中风俗相同,而西面有羌中的地利,北面有戎狄的牲畜,畜牧业居天下首位。

    可是这里地势险要,只有京城长安要约其通道。

    所以整个关中之地占天下三分之一,人口也不过占天下十分之三,然而这里的财富却占天下十分之六。

    古时唐尧定都河东晋阳,殷人定都河内殷墟,东周定都河南洛阳。

    河东、河内与河南这三地居于天下的中心,像鼎的三足,是帝王们交替建都的地方,建国各有数百以至上千年,这里地少人多,是各国诸侯集中聚会之处,所以当地民俗小气俭省、熟悉世故。

    杨、平阳两邑人民,西可到秦和戎狄地区经商,北可到种、代地区经商。

    种、代在石邑以北,地靠匈奴,屡遭掠夺。

    人民强直好胜,侠义自任,敢于违法犯禁,不愿从事农商,但因临近北方夷狄,军队经常往来,中原运输来的物资,时有剩余,当地人民强悍而不务耕耘,从前晋时期就已对其剽悍感到忧虑,而到赵武灵王时就更加助长了这种风气。

    当地习俗仍带有赵国遗风。

    所以杨和平阳两地人民经营驰逐于其间,能得到他们所想要的东西。

    温、轵地区的人民向西可到上党地区经商,向北可到赵、中山一带经商。

    中山地薄人多,在沙丘一带还有纣王留下的殷人后代,百姓性情急躁,仰仗投机取巧度日谋生,男子常相聚游乐,慷慨悲歌,白天合伙杀人抢劫,晚上挖坟盗墓,制作赝品、私铸钱币,多有奇美物品。

    男子当歌舞艺人,女子常弹奏琴和瑟,趿着拖鞋到处游走,向权贵富豪讨好,有的被纳入后宫,遍及诸侯之家。

    然而邯郸也是漳水、黄河之间的一个都市。

    北通燕、涿,南有郑、卫。

    郑、卫风俗与赵相似,但因地靠梁、鲁,稍显庄重而又注重节操。

    卫君曾从濮上的帝丘迁徙到野王,野王地区民俗崇尚气节,抑强扶弱,这是卫国的遗风。

    燕国故都蓟也是渤海、碣石山之间的一个都市。

    南面通齐、赵,东北边与胡人交界。

    从上谷到辽东一带,地方遥远人口稀少,屡遭侵扰,民俗与赵、代地区大致相似,而百姓敏捷凶悍,不爱思考问题,当地盛产鱼、盐、枣、栗。

    北边临近乌桓、夫馀,东边处于控扼秽貉、朝鲜、真番的有利地位。

    洛阳东去可到齐鲁经商,南去可到梁、楚经商。

    所以泰山南部是鲁国故地,北部是齐国故地。

    齐地被山海环抱,方圆千里,一片沃土,适宜种植桑、麻,人民多有彩色丝绸、布帛和渔盐。

    临淄也是东海与泰山之间的一个都市。

    当地民俗从容宽厚,通情达理,而又足智多谋,爱发议论,乡土观史记念重,不愿浮动外流,怯于为国作战,而敢于暗中伤人,所以常有劫夺别人财物者,这是大国的风尚。

    这里士、农、工、商、贾五民俱备。

    而邹、鲁两地滨临洙水、泗水,还保存着周公遗风,民俗喜好儒术,讲究礼仪,当地百姓小心拘谨。

    多经营桑麻产业,而无山林、水泽资源。

    地少人多,人们节俭吝啬,怕犯罪,远避邪恶。

    等到衰败之时,人们爱好经商,追逐财利,比周地百姓更甚。

    从鸿沟以东、芒山、砀山以北,直到巨野,这是过去梁、宋的地方。

    陶邑、睢阳也是都会。

    以前,唐尧兴起于成阳,虞舜在雷泽打过鱼,商汤曾定都于亳。

    这里的民俗还存有先王遗风,宽厚庄重,君子很多,喜好农事,虽没有富饶的山河物产,人们却能省吃俭用,以积蓄财富。

    越、楚地带,西、东、南三楚风俗不同。

    从淮北沛郡到陈郡、汝南、南郡是西楚地区,这里民俗剽悍敏捷,易怒,土地贫瘠,少有积蓄。

    江陵原为楚都,西通巫县、巴郡,东有云梦,物产富饶。

    陈在楚、夏交接处,流通鱼盐货物,居民多经商。

    徐、僮、取虑一带的居民清廉苛严,信守诺言。

    彭城以东,包括东海、吴、广陵一带,这是东楚地区,这里风俗与徐、僮一带相似。

    朐、缯以北,风俗与齐地相同。

    浙江以南风俗与越地相同。

    吴地从吴王阖庐、楚春申君和汉初吴王刘濞招致天下喜好游说的子弟以来,东有丰富的海盐,以及章山的铜矿,三江五湖的资源,也是江东的一个都市。

    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长沙一带是南楚地区。

    这里风俗与西楚地区大体相似。

    楚失郢都后,迁都寿春,寿春也是一个都市。

    而合肥县南有长江,北有淮河,是皮革、鲍鱼、木材汇聚之处。

    因与闽、越习俗混杂,所以南楚居民善于辞令,说话乖巧少信用。

    江南地势低下气候潮湿,男子寿命不长。

    竹木很多。

    豫章出产黄金,长沙出产铅锡。

    但矿产蕴藏量极为有限,开采所得不足抵偿支出。

    九嶷山、苍梧以南至儋耳,与江南风俗大体相同,其中混杂着许多扬越风俗。

    番禺也是当地的一个都市,是珠玑、犀角、玳瑁、水果、葛布之类的集中地。

    颍川、南阳是原夏朝人居住之地。

    夏人为政崇尚忠厚朴实,还有先王流传下来的风尚。

    颍川人敦厚老实。

    秦朝末年,曾经迁不法之民到南阳。

    南阳西通武关、郧关,东南面临汉水、长江、淮水。

    宛也是一个都市。

    当地民俗混杂,好事。

    多以经商为业。

    居民以抑强扶弱为己任,与颍川地区相交往,所以直到现在还被称作夏人。

    天下物产各地不均,有少有多,民间习俗各有不同,山东地区吃海盐,山西地区吃池盐,岭南和大漠以北本来也有很多地方产盐,这方面情况大体如此。

    总而言之,楚越地区,地广人稀,以稻米为饭,以鱼类为菜,刀耕火种,水耨除草,瓜果螺蛤,不需向外地购买,能自给自足。

    地形有利,食物丰足,没有饥馑之患,因此人们苟且偷生,没有积蓄,多为贫穷人家。

    所以江淮以南既无挨饿受冻之人,也无千金富户。

    沂水、泗水以北地区,适合种植五谷桑麻,饲养六蓄,地少人多,屡受自然灾害,百姓喜好积蓄财物,所以秦、夏、梁、鲁地区勤于农业而重视劳力。

    三河地区以及宛陈等地也是这样,再加上经商贸易。

    齐、赵地区的居民聪明灵巧,靠投机求财利。

    燕代地区的居民能种田、畜牧并且养蚕。

    由此看来,贤能之人在朝廷上出谋划策,论辩争议,守信尽节及隐居深山之士自命清高,保全名声,他们究竟都是为着什么呢?都是为了财富。

    因此,为官清廉就能长久做官,做官长了便会更加富有;商人买卖公道,营业发达就能多赚钱而致富。

    求富,是人们的本性,用不着学习,就都会去追求。

    所以,壮士在军队中,打仗时攻城先登,遇敌时冲锋陷阵,斩将夺旗,冒着箭射石击,不避赴汤蹈火的艰险,是因为重赏的驱使。

    那些住在乡里的青少年,杀人埋尸,拦路抢劫,盗掘坟墓,私铸钱币,伪托侠义,侵吞霸占,借助同伙,图报私仇,暗中追逐掠夺,不避法律禁令,往死路上跑如同快马奔驰,其实都是为了钱财罢了。

    如今赵国、郑国的女子,打扮得漂漂亮亮,弹着琴瑟,舞动长袖,踩着轻便舞鞋,用眼挑逗,用心勾引,出外不远千里,不择年老年少,招来男人,也是为了财利。

    游手好闲的贵族公子,帽子宝剑装饰讲究,外出时,车辆马匹成排结队,也是为大摆富贵的架子。

    猎人渔夫,起早贪黑冒着霜雪,奔跑在深山大谷,不避猛兽伤害,为的是获得各种野味。

    进出赌场,斗鸡走狗,个个争得面红耳赤,自我夸耀,必定要争取胜利是因为重视输赢。

    医生方士及各种靠技艺谋生的人,劳神过度,极尽其能,是为了得到更多的报酬。

    官府谋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