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是知道源,即任萬物變化者也。

    且二性合和,為夫為婦,為子為母,為君為臣。

    二性合和,不可拾一。

    今得節符,而制御之,如水滅火,即形體自然,歸於后土也。

    歌十首

    窖瓶圓固,瓷盞全光。

    瓷缸子一,盞子為蓋,通靜圓固也。上下相得,犬牙相當。上下合,隱密相當也。

    三分之一,天地之常。

    缸藥分數三分之一,合天地之常法。

    徑寸闊狹,一升之強。

    器可受一升半,即受二十四兩藥也。

    非限高崗豈論原陽。勿棄純元,外際是急。

    外際之泥,不限高下,務元土為之也。

    藉藤攪和,務令相入。

    以藤紙為筋,務令相入也。

    固至于再,每盡內濕。

    再泥缸子,每褊待乾。

    審定銖兩,銷鑠相得。

    定其斤兩,入火銷鎔,倏忽之問,自然相得。

    乍紫乍黃,或白或黑。

    銷鑠之次,色將變動不定。

    攪和渾沌,不變南北。

    須突之問,二體和合,不可分別,令相離也。

    天地自然,聖賢之則。

    天地自然變化而聖賢則之,通太虛之妙,造運動而為法則。

    立制唯火,蠣粉唯膩。

    立制名得火乃良,蠣粉潤膩為妙。

    但令堅密,不必五二。

    古用七味六一之泥,此不用古法也。

    際會欲固,應須引氣。

    固閉之,次須引內氣令盡,則固之。

    聖賢傳法,消息在意。

    前賢雖得其法,即亦在臨時,看其變化,意而審之也。

    始定城郭,終竟武陳。先巡五節,后轉六神。

    先以五節文火,以定氣之城郭。後以六時武火,成其本體也。

    上下騰曜,赫然有文。形體銷化,乃變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