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回 吕岩修道上九峰 金氏护法入山林

    第十五回 吕岩修道上九峰 金氏护法入山林 (第3/3页)

为汉将军,在终南山修炼已几百年了,神仙啊!他教我道理,授我道法。”金氏道:“你学到了?给我露两手。”吕洞宾道:“我所学乃大道之理,修炼之法,我需勤而修之。”

    吕洞宾回到家中后,仍日日常修,四时皆炼。但他虽想不务世事,而世事却偏要找他。家中琐事烦扰着他,他的故友也常来拜访。有的故友听说他在修道,便劝他、笑他。有个故友还为他作了一首劝酒诗:

    赋诗饮酒即是仙,炼丹修道是枉然。

    君若不饮杯中酒,不是痴迷就是癫。

    吕洞宾无奈,决定要离俗修行,他选定了九峰山。他与夫人商议,夫人虽不情愿,但夫唱妇随,她也无奈。

    吕洞宾又对夫人说道:“你随我同去。”夫人道:“我去何用?我在家等你,我和孩儿们也能有个照应,你修完了就回来。”吕洞宾道:“你去为我护法。你我同隐山林岂不是一件美事?”夫人放心不下吕洞宾,于是说道:“这样也好!”

    一切准备停当,夫妇二人准备启程上山。吕洞宾夫妇平日里就乐善好施,吕洞宾又好友善交,启程这天,乡里乡亲、亲朋好友来送行的不少,个个依依惜别。很多好友还在劝解:“修道的人个个疯疯癫癫,你是何苦来着?”“人人都说有神仙,可是哪个亲眼见到过?你莫着火入魔。”“莫作此等傻事!留下来我们做朋友岂不甚好?”云云。吕洞宾皆笑答:“人各有志,我意已决,君勿再劝。”

    “在山上住烦了再回来,我们喝酒。”有人说道。金氏道:“他自修道以来,已不用酒。”

    两个女儿更是难舍难分,母女们泪洒衣襟,哭泣不已。吕洞宾说道:“无须伤心,我得仙师而去修道,当喜才对。”

    众人闻听,议论纷纷,有的问:“那个仙师?”有的惊愕:“真有神仙?”有的已对吕洞宾从师之事略知一二,便媚色飞舞、添枝加叶地向他人讲说。金氏见状,便止住哭泣,将吕洞宾酒肆遇异人,汉将军钟离权得道并十试吕洞宾、收吕洞宾为徒之事述说一遍。众人咂舌,汉钟离超度吕洞宾之事也不胫而走。

    吕洞宾夫妇启程上路,儿子、女婿和几个故友坚持要送。众人带上油盐柴米、衣物被褥,金氏坐上轿子,十余人前呼后拥地离了家门。

    众人走进山来,边走边说笑。吕洞宾走在众人之间,并不与他人言笑。他想向他人讲说大道之理,但谁人能听得进去?吕洞宾无趣便不再言说,他不向别人说些无用的东西,也不观山看水。他按着师傅所言,眼少视、耳不闻、口不开言、神思内守。

    九峰山位于中条山脉南麓,山有九峰,坐北向南呈一字儿排开。九峰之前左右两侧分别又有两山,两山之间则夹着一条大峡谷,向南直通黄河。整个九峰山山势极为壮阔,中间低平开阔,两边山峰护翼,颇像一把座椅,九峰如椅背,前面的两座山像座椅的两侧扶手。山中绿树成荫、溪水潺潺,风光秀丽、气候宜人。在这里还可直视西岳华山,东望洛邙山。

    众人边走边欣赏着这迷人的奇山异水,有人说道:“这儿真是仙境啊,吕兄在这儿定能得道成仙。”又有人说道:“你们看啊,这儿多像一把座椅。吕兄,你得道后就坐在这把座椅上,为我们赐福免灾。”

    众人说说笑笑,不到一天的工夫就到了九峰山吊钟洞,这是吕洞宾选定的修炼之处。众人将所带物品放入洞中,又要修筑锅灶。

    金氏道:“在洞里烧火做饭怕是不妥,这会妨碍他打坐,他会烦的。不如把锅灶支在洞外。”

    有人回道:“在洞外阴天下雨怎办?”大姑爷说道:“山上有好多洞,不如我们就近再选一洞,洞内放些杂物,洞口做饭。”众人皆说:“这样更好。”

    众人收拾停当,天色已晚,金氏烧火做饭。众人吃喝完毕,金氏和吕洞宾共住一洞,吕洞宾按时打坐。众人捡来干柴铺垫,在另一洞内将就睡下,次日下山而去。

    吕洞宾谨遵师言,洞内清修。金氏洗衣做饭,偶在山中检些山果,两人同吃。金氏见吕洞宾总是打坐,便在空闲时要吕洞宾和他一同到山中走走,采些山果,如此十多天过去了。

    一日吕洞宾对金氏说道:“我现打坐已入大静,你我同住一洞与我打坐不利,不如你我各住一洞?”金氏虽不情愿但也无奈,于是说道:“也好,我另住一洞你我都清静,我也好烧火做饭。”从此两人各住一洞。

    次日儿子和姑爷前来探望,时值正午,孩子们正要进入吊钟洞,被金氏看到后叫住了,金氏道:“莫进此洞,他在打坐,到我洞里去吧。”自此每当吕洞宾白日里洞内打坐,金氏都在洞口看守。吕洞宾的故友也常来探望,金氏均在自己洞内接待。吕洞宾不打坐时也同客人一起在洞内坐坐或到山上走走,但吕洞宾只是寒暄几句,然后便言语不多。

    一日吕洞宾和夫人正在山林中行走,忽见一道金光闪过,金光闪处竟有一人,吕洞宾定睛一看,大吃一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