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五章 对策

    第四百一十五章 对策 (第2/3页)

头道。

    这般说自家父亲可是不和礼法,好在李毅也不是其他人,倒是没什么关系。

    两人到了书房,孙铈轻轻叩门。

    “父亲,我和子正来了。”

    不久里面传来声音,“进来吧。”

    孙铈当下看了看自己的仪容,发现没什么问题这才推门进去。

    自家老爷子可是极其重视家规家风,要是自己做的不好,可是免不了一顿训斥。

    李毅跟着走进去,站在书桌前,看着面前须发斑白的老人。

    这个当今天下德高望重的重臣虽然赋闲在家,但还是有种官员不怒自威的威仪,坐在书桌前像是猛兽一样踞坐在那里,一双眼睛在烛火的照映下炯炯有神。

    李毅和孙铈都是安安静静的站着,没有发出半点声响。

    “京城的事情我大概都知道了。”孙承宗幽幽的道,声音虽然轻,但是却有着十足重量。

    孙铈连忙道:“父亲,我们这次来还正想跟你说这件事呢。”

    孙承宗点了点头:“这件事先不说,你们这次院试考的如何?”

    “谦和,你先说。”孙承宗低低的声音传来。

    孙铈连忙道:“孩儿发挥的都不错,策论都是点中了题目,就是文辞稍显平实无奇。还有……”

    说到这里,孙铈偷偷的看了看孙承宗的脸色。

    “还有什么?”孙承宗问道。

    孙铈咬咬牙,“还有就是经文有个破题出了些差错,典故怕是记得有些偏差。”

    听到孙铈的话,李毅忍不住转过头看他。

    古代读书就是要博览古今,全都记住,好引经据典。孙铈将典故记得有些错误,这个可以说是十分低级的错误,怪不得刚刚他迟疑半天。

    房间里的气氛顿时低沉下来,孙铈不安的低着头,他知道自己犯了错误,还是这么低级的错误,自家父亲发誓要大发雷霆。

    “抄错的是那本书上的典故?”好半天,孙承宗才沉声问道。

    孙铈不安的道:“乃是《史记》。”

    听到这里,李毅又是转过头看了孙铈一眼。

    孙铈都快哭了,按理说这么重要的书应当都会记住,但是自己好死不死的头一发昏,就记忆出了偏差,结果弄出这等问题。

    “这次院试你若是还不过,就辞去辅国社的事情,安心在家读书吧。”好半天,孙承宗才回答道。

    孙铈闻言心里一颤,他虽然自认为自己通过院试没多大问题,但是也不是百分之百的把握。若是这次没过,自己不仅没了秀才功名,还要失去辅国社的总理位置,这绝对是不能接受的。

    但是他又不敢反抗自己父亲的交代,只得唯唯诺诺的点头答应了。

    “子正,你呢?”孙承宗原本平淡的脸上露出笑容,“你经文悟性很高,但是策论却是常常言辞激烈,让人不敢直视,这次有没有犯这个毛病。”

    听到孙师的问话,李毅心里顿时惭愧。

    看来老师对于自己的学业还是很了解的,自己这次确实策论论点太偏,言辞激烈,显得有些轻狂。若是碰到一个不喜狂妄之辈的人,怕是就算中榜,也会被低低的取中。

    看着无精打采的孙铈,李毅心里打鼓。

    若是自己考不中,师父让自己也潜心读书怎么办?

    要知道辅国社和安新的大堆事务还要自己去做呢。

    他犹豫了一下:“老师,这次学生有没有克制,策论写的有几分轻狂之气。”

    “轻狂?”孙承宗沉默了一下,默默地看着面前的儿子和弟子,“策论本就是论述事实,点明积弊论出办法,轻狂有利有弊,就看考官如何看待。子正,你本来进学就晚,根基不牢,这般冒险,可不是明智之举。”

    李毅平日里也是理智之人,但是当时卷入官银失窃案,见到官府贪污**如此厉害,又正好写到此题,当然就忍不住言辞犀利了几分。

    当下他将自己的失误原因说了出来。

    沉默了一会儿,孙承宗抬头看着李毅:“你可知道这次情绪失控,就会让你耽搁多少时间!为师看来,你就是没有真正重视这次的院试,才导致在考场上还无法平复心情。”

    李毅有些不服气的道:“老师所言学生明白,但是有人将书生手中之笔比作杀人的刀枪,学生胸中有锐气,不吐不快,岂不是更应当借助此等锐气,写出一番好文章。”

    “写出好文章又有什么用?能够惊醒那群执迷不悟的官员吗?”孙承宗说得很轻,“你还是太年轻。”

    李毅沉默不语。

    “老师,大明的官府**太厉害了,太仓银库可是大明国库,乃是整个大明的血液流通,创口疗药,但是却每年亏空数万两,各种名目坏账层出不穷。大明如此,百姓则能安居乐业?天下怎能太平?”李毅有些激动的问道。

    他最大的希望就是能够让安新之人,让身边之人都能安居乐业,免受乱世的折磨。但是世道变化,每况愈下,自己一人的力量在这个历史的潮流下实在太过渺小了。能够改变这个时代的只有大明朝廷,能够真正让百姓安居乐业的只有大明朝廷,但是为何那些官员就对于百姓艰苦视而不见,还在吸国家的血脉。

    李毅实在不明白。

    “能让天下太平的只有皇上。”孙承宗有些惆怅地看着他,“虽然你再努力,但是百姓的希望都在皇上身上。”

    李毅抬起头看着自己的老师,这个时候他才明白,面前的老师深居简出并非不懂官场的黑暗,只不过他早就看穿了,所以才选择离开。

    老师的眼神压得孙铈喘息不过来,过了一会儿,他才大着胆子问:“爹,大明真的没有出路了吗?”

    “大明现在是一艘腐朽的大舟,它的船身在岁月下已经腐朽,水手也已经没有了活力,这种大舟航行在风雨越来越大的海上,将会慢慢的下沉。”孙承宗静静的坐在椅子上,看着面前的烛火。

    “这么说来,大明岂不是要亡了?”孙铈神情复杂的道,但是说完这句话立刻捂住了嘴。

    这可是大逆不道之言,若是传到锦衣卫的耳朵里,那就完了。

    “大明其实还有希望。”孙承宗沉默了一会儿,看着李毅和孙铈,“只要将腐朽的船体拆掉,换上新的木板,只要将死气沉沉的水手淘汰,换上年轻活力的。年轻的水手驾驭着翻新的大船,大明才有可能扛过即将到来的风暴。无论是东林党,还是我这种老骨头,都不应该掌控这艘船,可惜。”

    “可惜什么?”孙铈睁大着眼睛。

    这些话他从来没有听自己父亲说过,当下满心都是震撼。

    “可惜现在朝政偏偏掌握在一帮死气沉沉,毫无勇气的老臣手里。”李毅幽幽的道。

    他终于明白了自己老师为什么不想重回朝堂,不仅是因为如今朝堂之上党争激烈,贪腐严重,更重要的是他不能回去。

    因为他乃是先帝的老师,当今天下最德高望重的大臣,如果他回到了朝堂,就会成为朝堂之上最大的标杆,一些官员将会以他为中心聚集成另一个群体,一个和东林党一样为了权势而党同伐异的群体。

    这样一来,朝堂之上的形势会越来越复杂,也会越来越混乱。而他们这些人都将是保守派,是大明走出困境的泥潭。

    孙承宗想要的就是远远避开朝堂,让朝廷的局势能够平稳下来,让党争能够减轻,朝中大臣更多的精力能够放在大明的困境之上。

    现在朝堂的局势确实有了转变,齐党、楚党、浙党等都被东林党死死的压着,大明的局势逐渐明朗。但是李毅知道,这只是表面现象,因为等到温体仁和钱谦益等东林党人士之间发生政治利益的冲突时,大明将会卷入新一轮的党争。

    到时候所有大臣都将会被卷入其中,而大明的局势也将进一步的恶化。

    孙铈看着李毅,不明白的道:“朝中大臣都是国之砥柱,睿智之人,如何能说是死气沉沉?”

    李毅知道孙铈认为长者代表着智慧,应当推崇。但是他却不了解有时候长者也代表者守旧,将会成为改变最大的敌人。而现在的大明,最需要的就是改变。

    “老师,您说的希望是不是新皇?”李毅问道。

    孙承宗抬起沉重的眼皮,无声地看了李毅一眼,“是,但也不是。”

    李毅没有想到老师回答的竟然是这样一句话。在他看来不管是墨门还是史可法这等忠臣,对于如今想要实现大明中兴的崇祯都有着一种深切的渴望,渴望这样的皇上,也渴望着大明真的能够实现中兴。

    他沉默了一会,问道:“学生不明白老师的意思。”

    “子正,谦和,如今天灾不断,流寇四起,对于大明百般坏处,但是你们可曾想过有何好处?”孙承宗低声问道。

    孙铈闻言低头沉思,如今大明天灾**,党政不断,边关还有蛮族叩关,乃是危机四伏的危险境地,哪里还有什么好处。

    李毅倒是有些预兆,抬头道:“时势造英雄,每逢天下混乱的时候,都会有名臣武将展出头角,缔造一番辉煌传奇。老师可是说的这些?”

    孙承宗满意的点点头,他和李武阳都没有看错,李毅确实是一个可造之材。

    “如今大明处境每况愈下,一方面天灾不断,百姓流离失所,另一方面贼虏犯境,大明边关烽烟四起,但是这个时候朝堂之上皆是一群被争权夺势耗费精神之人,想要依靠他们实现大明的中兴可以说是绝无希望。如此一来,只能任用贤能才能摆脱衰亡形势,所以大明现在需要的并非精兵钱粮,而是能够带领大明走出困境的国士。”

    孙铈闻言道:“可是这样的国士怎么才能找出来呢?”

    孙承宗并没有回答,而是看向李毅和孙铈,问道:“你们觉得大明想要走出这等困境,应当如何做?”

    孙铈看着沉默不语的李毅,开口道:“孩儿觉得大明想要实现中兴,莫过于文死谏、武死战。第一要务就在于消除党争,第二在于于民休养生息。只要安定百姓,国库充裕,自然能够一鼓作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