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接收大员

    第一章 接收大员 (第3/3页)

里,林布托夫在满洲里只负责后勤保障工作,他们把指挥部设在了海拉尔。

    乘车往满洲里走了不到十里路,他们来到了林布托夫的临时指挥部。在林布托夫的介绍下,李青山认识了驻守在这里的师长。

    苏军的守备师在李青山到达的当天晚带着部队撤回到了国内,满洲里这里是完全听李青山的了。不过,林布托夫给李青山他们留下了一个营的工兵。

    看着满院子的武器装备,李青山和肖大河等人好顿的感慨。现在抗联的部队最缺的是这些家伙事,可是苏军可没打算把这些武器留给抗联,人家要把它们运回去,大炼钢铁。

    林布托夫告诉李青山等人,一切都是按照苏联内务部的命令做的。那些鬼子原来的兵营,都是把东西运出来,堆到院子里。

    李青山知道,那是他给斯大林的电报生效了。这个黄金丢失的最后地,肯定能藏着点东西,至于多少不知道了。现在,这里是他说了算数,是身为少将的林布托夫都是配合他工作。谁让他是约瑟夫.斯大林同志指定的接收大员了呢?

    看着远处轰鸣的蒸汽机车,李青山皱紧了眉头。一列列军车正在开向货场,车的物资将在这里换乘宽轨,发往苏联境内。苏军出兵东北的目的,是看了东北的资源。鬼子在东北的所有东西,将在这里出镜,进入苏联。

    看到这里,李青山回身对着肖大河小声说到:“这样不行,金子肯定能找到一些,得让苏联同志停止铁路运输。”

    “这儿你来过,情况你也熟悉。怎么心痛那些装备了吧?咱们几个,根本没法让苏联同志停止运送这些玩意。再说了,明天内务部还要派来人员,协同咱们工作。我看先放一放这些武器,等咱们有了一定,再和内务部的人员说装备的事儿。”肖大河看着不远处的林布托夫说到。

    李青山回过头,紧盯着那些装备说到:“别忘了,我是接收大员,他们都得听我的,我让怎么干怎么干。主要是得联系八路军的大部队,保证这些装备能到他们手里。这才是关键!”

    肖大河问到:“那怎么整?我们的大部队都在路,只有少部分到了东北。可是,人家苏军这运输工作一时一刻也不能停啊!”

    一指刘喜子,李青山说到:“让他们去齐齐哈尔,老张家哥俩去西面,能不能碰到看运气了。实在不行,扒铁路!”

    当天晚刘喜子、牛大有、张广军、张广才马不停蹄的出发了。要论这里的草原和牧民,他们李青山还要门清。只是刘喜子和牛大有的工作要费点事,西面的苏军有西线指挥部参谋部的手令,到是不能受到阻拦。关键是下面乡村的一些地方武装,还有鬼子的残余势力,这到是不能不防。所以,刘喜子和牛大有走的时候,李青山特意给他们带了一个班的苏军工兵。

    刘喜子临走之前,李青山特意交代,一定注意海拉尔要塞那几个油库,以及要塞山里的军火库。关键的时候,可以拿出他的手令。

    扒铁路的事儿和林布托夫一说被否了,确实不合乎苏军的利益。虽然这里的货物到了还得倒装,可是三四公里的汽运距离,也得耗费运力,苏军才不会那么干那。

    李青山一琢磨,要想把铁路扒了,得拿出点真玩意。铁路那个货场的仓库里,肯定有他要要的东西。只有从那里入手,拿出点真玩意,才能给斯大林发电报,迫使他同意自己的请求。

    送走了刘喜子等人,李青山连晚饭都没吃,带着端木瑞莹和肖大河去了车站。他这个举动很是把林不托夫感动了一把,苏军的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可是泾渭分明的,工作和休息绝对分开。

    车站这里有一些值班的苏军工作人员,还有一些伪满的人员配合着,绝对没有日本鬼子。

    按照李青山的要求,工兵把那个仓库扒开,从里面拿出了明面的武器。这些武器还真没有人动,也是啊,苏军现在正在往国内运送大件的装备,一个库里有些机枪什么的,还真没看在眼里。

    等把那些稍微有点腐朽的木头地板扒掉,李青山不敢让工兵动手了。一个是为了保密,另一个也是为了安全。虽然工兵用金属探测器,可是小鬼子的想法你根本猜不透,万一弄响了什么*之类的东西,哭都找不着调去。再说这可是李青山打响的第一枪,绝对不允许出差。

    李青山让工兵退出来,他和肖大河一人拿着尖镐,一人拿着金属探测器,走进了被扒掉的仓库。

    说是金属探测器,实际是鬼子用探雷的器材改装的玩意。满洲里这里,鬼子可没少埋*,不缺这东西。

    肖大河小心翼翼的扒开一层沙子,地面露出了浇筑的水泥。李青山这时候的心跳快了不少,这个仓库和自己判断的没有什么出入,看能弄出多少东西了。

    凹凸不平的水泥地面,足可以延伸到仓库的外面。等到肖大河把沙子清理差不多后,李青山拿着探测器来回的走动开了。

    探测器的表针,时不时的动着,证明地下肯定有金属类的东西,是不知道是不是他们要找的东西。这里可是铁路仓库,底下埋着几根铁道也是未尝不可的。

    但是从这大片的水泥灌筑的地面来看,这里肯定有猫腻。

    李青山和肖大河两个人经过简短的交流后决定,有枣没枣打一杆子不知道了吗?

    本书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