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一章 夷狄入华夏则华夏之?

    第三百三十一章 夷狄入华夏则华夏之? (第2/3页)

到菜上得齐了之后,崇祯皇帝先用勺子盛了一点儿蛋羹喂给长公主,接着又对周皇后道:“夫人也尝尝这家店的菜,确实不错。”

    周皇后却担忧的道:“宁德还小,您这么喂她吃东西不好罢?”

    崇祯皇帝征了一征,纠结的道:“应该没事儿,这都几个月大了,眼看再大些就该学着走路了,也可以吃点儿东西了。尤其是这蛋羹,是这家店的厨子精心弄的,放心就是。”

    眼见崇祯皇帝难得的有副好心情,周皇后也不再劝,只是尽情的尝起了桌子上的美食。

    吃了几样菜之后,周皇后就把筷子放下,转而对崇祯皇帝道:“官人,史书上说始皇帝每天要看三百多斤的奏章,也不知道是真是假哩?”

    崇祯皇帝知道这是周皇后又变着法的来劝自己勤政一些,别没事儿总出来浪。

    想了想,崇祯皇帝开口道:“夫人知道秦时的奏章是用什么做的罢?”

    周皇后道:“竹简啊。”

    崇祯皇帝笑道:“不错,正是竹简。可是一份竹简上面能有多少字?现在一张纸上面又能有多少字?若是换成三百斤的纸质奏章,你看他始皇帝还能不能一天处理三百斤。”

    由于崇祯皇帝根本就没有避讳着旁边的人,说话的声音也就大了些,却正好引得旁边桌子上的一人开口应道:“这位公子所言极是,若是三百斤的竹简,虽然处理起来极慢,却怎么着也要比三百斤的纸少得多了。”

    崇祯皇帝见有人附合,心中更是得意,正了正抱着宁德的姿势后,便冲着周皇后挑眉一笑。

    周皇后也是好笑不已。

    这皇帝哪里都好,就是性子总像个小孩子一般,好置气,另外就是总好杀人。

    只是引发了兴头的崇祯皇帝却关不住话匣子了,接着道:“要不然怎么说我华夏先民聪明呢。就光说这纸吧。

    这纸当真是个好东西。光是这种在纸上书写记录,就比那些靠羊皮记录的蛮子强得多了。”

    旁边桌子上的那个读书人笑了一声后接着道:“公子所言极是。现在那些西夷的造纸水平,大概也就是与故宋之时相当,更不要提我朝了。”

    崇祯笑道:“他们最好还是用羊皮,这样儿最好。我华夏先民之术,岂可轻易让蛮子学了去。”

    搭话的读书人闻言,却是反对道:“公子这话,鄙人可就不敢苟同了。

    正所谓夷狄入华夏则华夏之,蛮子们仰慕我华夏文,正是传播圣人教化之机,如何要敝帚自珍?”

    崇祯皇帝却是哑然失笑,又他娘的一个读书读傻了的蠢蛋。

    你他娘的大方,人家谁跟你大方了?什么玩意不封锁你?这样儿的蠢蛋,最好能让他穿越到后世看看就知道大方的后果,要不然整天就会想着什么传播圣人教化。

    教化你妹。

    崇祯皇帝懒得理会这种越理他就会越来劲的傻蛋,摇头一笑,对着那读书人道:“这位兄台说的是,是小可鄙薄了。”

    那读书人见崇祯皇帝一副不以为然的样子,顿时就觉得自己面子被人扫了,向崇祯皇帝拱拱手后,问道:“宋应星,不知兄台高姓大名?”

    你他娘的跟后世四九城的那些顽主们一样茬架之前先盘盘道呢这是。

    被这个宋应星逗的想笑的崇祯皇帝干脆拱手道:“小可姓朱,朱晓松。”

    不对啊,宋应星?这名字怎么这么耳熟呢?是哪个大牛来着?

    只是不待崇祯皇帝想起来这个宋应星到底是何方神圣,宋应星就已经拱手道:“小可见朱公子方才发笑,可是小可哪里说的不对么?”

    崇祯皇帝笑道:“敢问沈金台,入夷则夷入夏则夏这句话出自于何处?”

    宋应星脸色当即就变了。

    不管是孔子还是孟子,其实哪个子都没有说过这句话。

    而这句话真正的出处,是效力于蒙元的伪儒许衡为论述蒙元政权的合法性而发明的。

    其核心论述即“拥有华夏这片土地延用华夏制度”的“无论是否具有华夏民族血统”都承认它的合法性。

    崇祯皇帝这一句出自于何处,对于这宋应星来说,根本就是打蛇打七寸,直接就说明了这句话他本身就他娘的不合法!

    虽然说开国的太祖洪武皇帝是认可了元朝的合法性的,可是实际上,谁也没把这种认可当回事儿。

    真要当回事儿的话,成祖永乐皇帝五征蒙古算怎么一回事儿?

    说白了,还不是看上了人家的地盘够大,想要再都抢回来——所谓认可他的合法性,是老子看上了他的地盘,所以要“自古以来”。

    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