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十王宅,百孙院

    第二十四章 十王宅,百孙院 (第2/3页)

t;/p>

    &1t;/p>

    庞大牛属于普通贫苦乡民,虽一样有当时盛传的单名正式名谓,但没有寻常权贵和文人骚客的字号。&1t;/p>

    &1t;/p>

    像是此时的李之字正文,正文实际上是只有到了成年才取的字,取字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尊重,供他人称呼。一般人尤其是同辈和属下只许称尊长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1t;/p>

    &1t;/p>

    寻常老百姓就没有这种字号别称了,就像是庞大牛,一生可能也用不到他的大名,因而还算颇有寓意的庞询正式名字,反倒被人忘记了,家人或旁人给起的绰号大牛,因此就成为了包括他自己也认同的通用名字。&1t;/p>

    &1t;/p>

    庞大牛闻听二人所言,神情一阵剧烈悸动,原因无他,不论成为不用交佃租的种植户,还是领取固定薪酬的大庭院家丁,都远比他全家饥一顿饱一顿的穷苦日子强出了太多。&1t;/p>

    &1t;/p>

    虽说大唐时候的经济强盛,也只是指上到权贵,下到地方村落大小财阀,普通乡民还是相当贫苦的,尤其是远离城镇的穷乡僻壤,更谈不上温饱保证。&1t;/p>

    &1t;/p>

    如今二人提出来的两种方式,无疑是给了他一种旱涝保收的固定生活保障,这就意味着他能拥有后世称呼的铁饭碗职位。&1t;/p>

    &1t;/p>

    李之知他此刻内心十分的煎熬,不知要作何取舍,也不知其中有何风险。&1t;/p>

    &1t;/p>

    所以对他耐心解释:“你不用急着决定,回去后可向你所在的保长、邻长甚至村正征询,由他们给你做决定就好!但向他们提起时,你不要提及临淮郡王府,而是奉邬县李家,因为你以后的种植也会在李家所属封地里。李家是临淮郡王府的一门外戚,王府名下可供种植田地可没有零星外佃!”&1t;/p>

    &1t;/p>

    他好歹也是位封建大地主产业的继承者,有着数百亩的朝廷赏赐良田,临淮郡王府这样的当朝权贵公职名下土地,至少有着良田2o顷,也就是2ooo亩。&1t;/p>

    &1t;/p>

    当然和人家动辄上万两纹银的俸禄是没有什么可比性的,这种万两纹银只是种笼统说法,因为唐朝官员有着极优厚待遇,分别来自于俸禄、社会福利、退休制度,以及灰色收入。&1t;/p>

    &1t;/p>

    仅是俸禄又分年薪、土地、俸料、年终,年薪固定数目外,人员配置就是个需要朝廷亲付的巨大支出。&1t;/p>

    &1t;/p>

    像是临淮郡王就有96名防阁将军配置,仅每日常食料就有细米、粳米、面、酒、羊肉、酱、醋、瓜、盐、豉、葱、姜、葵、韭之类各有配额,更不要说每月17两白银的月俸了。&1t;/p>

    &1t;/p>

    郡王本人除土地、年俸之外,获赐食料、杂用必然更加复杂,再加上每年冬至各赐绢匹、金银器、杂彩不等,即使不算上灰色收入,换算为上万两纹银还只是最保守的估计。&1t;/p>

    &1t;/p>

    更何况现任官员还有福利存在,亲属免役,住房、乘车各有赏赐,子孙享受优先入学、子女做官等优惠和特权、每年可享受公休假,本人或祖父母、父母亡故还另有赏赐,这些都是可折现的。&1t;/p>

    &1t;/p>

    依据品级国家配至少五种不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