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赵家庄

    正文 第四章 赵家庄 (第2/3页)

用木材盖顶,上面辅满了蒿草。房子四周的墙壁用泥糊上,这样冬暖夏凉。

    全家人总算安下了家。为了耕作方便,他让大儿子到西面不足半里地的山凹里盖房子,自己和小儿子一起在东面发展。

    此时已是1277年,南宋灭亡的消息赵景并不知道。他只顾带领儿孙们开荒种地,过着不知有宋的生活。赵景给这里起名赵家庄。

    赵景不忘佛门指点之恩,经常翻山到西面寺院捐献并烧香拜佛。后来还在村东原来和尚石屋处修了座菩萨庙,到寿圣院请回了几尊菩萨,供奉香火。

    赵家庄这段历史有人不相信,说是编出来的。原因是临村有个蒙元大将军万房,赵家庄的祖上想高人一头,才编了个宋朝皇族后裔的故事。蒙古军是外族,而赵家是汉人,相比之下更光彩一些。

    几百年过去了,此时的赵家庄全是赵景的后代。男丁都姓赵,除了嫁过来的女人外,没有一户异姓人家。

    大家同族同根,赵家庄的人团结是远近闻名的。村子不大,凝聚力却很高。民风也好,鸡鸣狗盗之事较少。

    宋朝赵匡胤坐过天下,赵家庄的赵姓人以国姓自居,更是自得的不得了。

    公元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赵家庄属牟 海县临海公 社管辖。

    三面临山,一面靠泊。东面2里地是姜家村,北面不到3里是王家村,南面2里地是万家村。南距临海乡政.府12里地,北离另一乡海北乡政.府10里地。翻过西山是另一个公 社,距牟 海县城所在地牟 海镇38里地。

    村庄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可耕地都在山坡上,没有一条像样的路,耕作主要靠独轮车和肩挑。

    一条弯弯曲曲的季节性小河自西向东绕庄面过。低矮的草房,泥泞的街道两旁堆放的是草垛和粪堆。全村唯一的瓦房是土改时被划为小商业主的赵万殿家,其它均为麦草苫子盖的草房。窗户是纸糊的,门都是一般的木板。

    不管祖先是那儿的,赵家庄庙堂供的是一个赵氏祖宗。而且辈份排序是按照匡、世、纪、统、山,以、维、金、奎、全。立、文、梁、泰、祥,一、万、惠、立、昌。每个男丁的名字取名中间字,谁都不能违背这个序列。正因为此,只要知道名字,就能分出辈份来。

    赵家庄包括孩童只五代人,年龄最大辈份最高的是赵一顺。此人一生游手好闲,阅历广泛,喜欢涉猎各方面的知识,是村里的老古董。

    赵一顺究竟多大年龄自己也说不清楚,外人都说他过百岁了,可他偏偏年年都说刚九十岁。他出生那个时候没有户口,更没有出生证明,年龄只能由他自己说。

    他喜欢讲故事,除了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和赵家庄祖先赵景当年的光荣历史外,更多讲的是自己的故事。

    他讲自己最早的是海威刘公岛建炮台的事,那是1875年左右的事,虽然他确曾跟大人去过海威卫,估计并不记事儿,真要记得建炮台的事那他的年龄就过百好多了了。

    不过他对清北洋海军提督署建设时运送花岗岩的过程说的就像亲身经历过,那是1887年左右的事。如果他没有过百,当时也才是几岁的孩童,应该不是亲身经历,是听别人说的。

    1894年发生的中日甲午战争是他讲的最多的,海上的炮战,炮台的争夺被他演绎的神灵活现。老人们讲那时候他父亲在海威卫跑船,他在学堂读书,知道一些情况有这种可能。

    这位老人是解放后才回来定居下来,祖产在解放前就败光了,无儿无女,现在吃劳保。

    他一辈子都干过什么,或者说经历过什么谁都搞不清。村里老一点的人提起他来,都说他不务正业,年轻时吃喝嫖赌抽大烟,娶过不下于十个老婆,一个人丁也没留下。说是年轻时把身子毁了,无法生育。

    有说他参加过1911年11月12日同盟会山.东分部的烟港起义,还在山.东军政.府烟港军政.府里效过力。

    他人生最辉煌的时期是跟随刘珍 年,据说还混了个参议的头衔。因为是近代的事,村里的老人说是真的。

    刘珍 年曾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胶 东王”,称霸胶 东半岛后,被国民政.府授予陆军上将军衔。当时才三十出头,年轻气盛且拥兵自重。后来得罪了山.东王韩复渠和蒋.介.石, 1935年被国.民.党军事委员会以驻兵 “纵兵殃民”为名,判处其死刑,在南昌执行枪决。时年37岁。

    1937年10月,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别动总队进驻该区,赵一顺凭着曾当过国.民.党烟港市参议的名号,加入了国.民.党部的活动。

    日本侵入后,半岛呈现各派混战的局面。赵一顺天天混迹于各派力量之间,时而跑到水道镇对日军献殷勤,时而找到共.产.党通风报信。有时突然出现在县城国.民.党军的兵营里成为座上宾,没有人分得清他属于那一派或者是在帮谁。

    1943年8月,共.产.党牟 海县第二次参议员会议召开。这位赵一顺先生听说后,硬是要参加会议,理由是自己本身就是参议身份,现在是国共合作时期,理应有资格参会。这样的人当然被共.产.党拒之门外,让他大丢颜面。

    日本投降后,对日伪时期的投敌分子进行清算。赵一顺由于没有明显的投敌事实和罪行,政.府未预处置。

    1947年8月,全县发动大参军。赵一顺再次摇动其三寸不烂之舌,到处游说青年参军和支前,受到政.府的表扬。

    1948年中.在全县开展“三查”(查阶 级、查思想、查作风)、“三整”(整顿组织、整顿思想、整顿作风)的整党整风运动。有人检举赵一顺在敌伪时期有投敌行为,被乡联防办公室拘押。经调查未有实据支持,关了几天放了,交由村里管理。同时乡里明令不许他再到处活动,老老实实在家呆着。

    年过七十的赵一顺终于结束了混迹江湖的生活,回到了赵家庄。村里考虑到他年岁已高,又是族里辈份最高的人,分给了他四间房和半亩菜地。粮食由村委会供应,其它方面享受孤寡老人待遇。

    回到村里的赵一顺并不让人讨厌,年岁大辈份高的身份让全是赵姓的村里人不敢也不会慢待。

    他阅历丰富,交往广泛,是胶 东近代历史的见证人和“活字典”。

    解放初期开展了镇压反革 命运动,一大批隐蔽很深曾经为日本人和国.民.党服务及土匪被挖了出来,鉴别这些人的身份和查证犯罪事实是项比较艰难的工作。县里想到了这个周旋于各派力量之间的所谓“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