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竹雅的冻伤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

    正文 第八章 竹雅的冻伤 (第1/3页)

    第八章 竹雅的冻伤

    苹果树年代久了,结果慢慢少。果农们经常通过嫁接来焕发新的生气。到了一个新环境的人也是这样,从不适应到适应,是一个成长的过程。

    竹雅就是这样,她基本度过了适应期,而且变得独立和坚强。她知道现在只有靠自己,只有自力才能更生。

    她已经不是那个依偎在母亲怀里撒娇的女孩,不是天天背着书包上学无忧无虑的学生,而是一个要靠自己努力奋斗把握自己命运的人。

    母亲终于来信了。竹雅在到知青点安置好以后就给家里写了信,告诉这里的情况。但母亲一直没有写信来,竹雅知道母亲还在为她固执地下乡生气。

    母亲在信中述说了自己的挂念和担忧,要她注意身体,保护自己。还说如果实在受不了,就请个病假回来,她再想办法安排一下。

    竹雅心想现在是几头牛也拉不回去了。就写了封信让家里放心,还问爸爸和哥哥的情况。

    区竹雅的父亲叫区明杰,早年参加了“一.二九运动”。抗日战争时期,参加土地改革工作,先后担任工作队长、代理县长、行署党委副书记等职,文.化.大.革.命前任省主管农业的副省长。文.革后的1968年“靠边站”,下放到林场五 七 干 校。

    母亲史星梅, 1947年参加革 命的北平学生,参加土改工作队。文.革前担任省妇联办公室副主任。

    哥哥区峻熙, 1968年高中毕业后参军。

    区竹雅来时对张焕说爸爸朋友的儿子一起下乡的是郑天宇。

    郑天宇1953年生,1970年高中毕业下乡到牟 海县城关公 社城关镇。

    父亲郑浩轩,解放前与区明杰一起参加土改工作队。解放后担任省委农委副主任,文.革时任中.共省城市委副书记,革 委 会副主任。

    母亲康千诗,省城纸业公司老板康立祖之女。解放前担任渤.海土改工作队队员,时任省人事局调配处副处长。

    妹妹郑含笑,1956年生,山 大附中高一学生。

    当时的政策是独子一般不用下乡,两个孩子必须要有一个下乡锻炼。郑浩轩考虑一方面自己分管下乡知青工作,要做出榜样。另一方面女儿也大了,面临着去向的选择。儿子下乡总比女儿方便一些。所以才让儿子郑天宇毕业后下乡。郑天宇下乡前,郑浩轩与烟港方面联系了一下,分配到牟 海县城附近的城关镇。

    郑天宇是个很有才气且英俊的青年。身高一米八0,浓眉大眼,稍有些瘦。说话慢条斯理,而且从不抬头看着人说话。上学以来成绩一向很好,如果有高考的话基本上是十拿九稳。可惜生不逢时,高考被取消,只好下乡了。

    在他看来这不是挫折而是机遇,是捞取政.治资本的机会。他认为现在是红色政权,一切要政.治挂帅。他们这些红二代虽然有父辈的祖荫蔽护,但资 产 阶 级法权已经被打烂,要想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必须靠自己的努力。他觉得这个世界没有嗟来之食,只要自己努力就能得到一切。包括地位、金钱和爱情。

    他对下乡一点儿也不感到委屈,来到知青点的当天下午就下了地。虽然开始的几天很不适应这里的生活,干活累得有时爬不起床来。但他能咬牙坚持,从来没有叫苦。因此,没有多久,这里的知青和村民就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认为这个高 干 子 弟是真正与农民打成一片。

    他最大的缺点是宁肯与农民一起吃苦,也不与农民交流或者交朋友,包括知青点的其它下乡知青。他骨子里看不起农民,看不起工农子弟。他接受了社会 主 义阶 级的概念,认为新政权的统治者是现在的国 家干部,而干部是作为一个阶 级存在的。

    他要当官,要权势,要尽快进入干部这个阶 级。

    他看不起那些天天想着回城或者招工的知青,更瞧不起那些天天把领导阶 级挂在嘴上的工人农民。他认为工人农民仍然是新社会的下等人,属于被统治阶 级。因此,他虽然拼命干活,想方设法表现出自己积极的一面。却极少与大家交流,没事的时候只是一个人看书,或者听收音机。他要了解时政信息,掌握社会政.治走向。要站在时代的潮头,生怕因为下乡而被边缘化。

    他有个自小在一起的同班同龄同学叫王语兰,是山 大职工之女。多年的同班共勉达到两相无猜的地步,郑天宇上高中时因离家远,经常到语兰家吃饭。语兰对他可以说是百依百顺,虽然郑天宇经常发发小爷脾气,甚至呵斥语兰。但语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