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夏育北地破鲜卑,曹操入洛阳为郎(下)

    第218章 、夏育北地破鲜卑,曹操入洛阳为郎(下) (第2/3页)

年,二十岁的曹操业已加冠,取字孟德,不再是昔日那个放鹰牵狗、放荡游乐的少年,变得越发沉稳起来。随着曹操不断与士人交好,才华逐渐显露,也算是小有名气,心中对出仕为官的渴望渐而强烈。

    汉朝以察举制选拔官吏,由地方郡、国向中央推选人才,所察举科目种类繁多,大致分为岁科(常科)与特科两大类,岁科优于特科。岁科有孝廉、茂才(秀才)、察廉(廉吏)、光禄四行,以孝廉为主;特科为专门科类,以贤良方正为主。

    孝廉是最重要的选拔科目,也是出仕为官的最主要途经,朝臣列卿大多出自孝廉。其次便是茂才,茂才者取意‘美才之人,本名秀才,因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为茂才。

    孝廉与茂才亦有不同,孝廉为郡举,茂材则为州举,故而茂才的数目远少于孝廉。察举孝廉郡国级以上官员则可,而茂才举荐者多为州级以上官员,如刺史、王公将军、光禄大夫、司隶校尉,这也是当时李膺如此受推崇的原因之一。

    士人被举荐之后,茂才比孝廉任用重,孝廉多数仅拜为郎官之职,俸禄三百石;而茂才大多数出任县官一级,实权官员。

    其父曹嵩见此,当即托好友司马防举荐曹操为孝廉,然而曹操却是百般不愿,寻到曹节,诉苦道:“曾祖父,阿瞒已成年加冠,早有意出仕,只是阿瞒不愿借助外力,劳烦曾祖父、祖父及父亲,还请让阿瞒自行做主。”

    “哼!小儿之见,可笑至极”,曹节喝斥一声,不悦问道:“你可知孝廉为何物?”

    曹操回道:“孝廉之意为‘孝顺亲长、廉能正直’,乃武帝所设察举科目之一,被察举为孝廉者,便可出仕做官。”

    “你既知晓,何必再问!”曹节知晓曹操过于特立独行,不满家中安排,不由好气道:“选为孝廉,即是取得出仕资格,在天下读书人眼中,孝廉珍稀至极,是士人梦寐以求之物,多少人苦熬数十载,才得以举荐孝廉;而你不过是弱冠之年,得此殊荣,羡煞旁人,却不知珍惜,真是糊涂!”

    也确如曹节所言,东汉后期,察举多为世家大族所垄断,相互吹捧,弄虚作假,以致考核松弛,察举不实,孝廉、茂才中有不少无才无德之人,民间寒士难有出头之日,纷纷怨忿不已,以歌谣讥讽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曹节瞥见曹操一脸不情愿,摇头苦笑道:“莫非你愿意在等个十数年,再出仕为官?到那时,袁绍、袁术等人,只怕皆已位列三公九卿,而你不过一小小郎官,情何以堪!”

    “不错,袁绍之所以有今日,皆是倚仗袁家声名,我可不能输与他”,曹操听着袁绍二字,顿时一肚子气,自己诚心与袁绍相交,奈何袁绍总是对自己摆出一副倨傲之态,想起袁绍眼中的轻鄙不屑,曹操一直坚信自己不输与袁绍,猛一咬牙,点头回道。

    “嗯!二十岁被选为孝廉,于同龄人中,自是出类拔萃,皆是家中长辈所做安排,对你日后仕途大为有利”,曹节语重心长道:“阿瞒,你尚且年轻,涉世未深,能者当化外力为己力,你今后借助家族之处甚多,日后你自会明白。”

    曹操恭声应是,然而心中急切不已,自己方才加冠,虽然年轻,也有着满腔抱负,早已等不及,只望通过仕途一展才华,不由问道:“曾祖父,我虽有孝廉在身,可出仕为官,想必择日便要入郎署为郎官,不知郎官之后,又该何去何从?”

    当时,孝廉举至朝廷后,并不立即授以实职,而是入郎署为郎官,大多侍从三公九卿等主官,承担宫廷宿卫,熟悉朝廷行政事务,也随时供帝王顾问差遣。期间,朝廷会对郎官才能进行考察,然后经选拔,据考核结果,授与大小不一的官职,如地方的县令、长、相,甚至是中央官职,时人视为出仕的重要途径。

    东汉郎官亦称山郎,员额不定,最多时达五千人,有侍郎、议郎、尚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