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冲突(四)

    第八十一章 冲突(四) (第3/3页)

贵高门于京城,余者散置于关陇诸郡,使其民无首,再设军镇于吐蕃各地,慢慢教化,使其归附。”

    “高昌?”李隆基念着这个消失了近百年的名称,沉吟了一会儿。

    “还有么?”

    “还有就是徙其部众于祁连山一侧,直至青海,则河陇两镇仍当其责,只恐他们不愿。”

    李隆基看了他一眼,这个唯唯宰相的言下之意就是,就算他们愿意,朝廷也要出一大笔钱粮,根本就不划算。

    “一个月的功夫,就得出这么些个法子?”

    “臣等无能,伏乞陛下圣裁。”

    陈希烈等人称罪不已,更是让他心烦,不由得想起李林甫在世时,虽然有着诸多的毛病,可从来没让他这么费心过。

    “对有功将士的封赏呢?”

    “哥舒翰先破吐蕃人主力于青海,收复九曲之地,又迫降苏毗部,引大军次逻些城下,遂有今日之胜,依战前所颁之讨吐蕃制,当封王。”

    “封常清呢?”

    “封常清领万人之军,深入不毛,克复敌都,平灭象雄、尼婆罗诸国,当晋爵国公,加官御史大夫、开府仪同三司。”

    陈希烈接着说道:“程千里有侧翼之功,可封侯。”

    “其余有功将士,依军功褒奖不等,唯有一人,要请陛下斟酌。”

    “谁?”李隆基本以为他说的是刘稷,没想到却是一个陌生的名字。

    “瀚海军副使王惟良,臣这里有安西诸国联名上奏的弹劾文书,指斥其人纵兵掳掠乡民、横行不法诸多事端,并有万民折附于后。”

    “什么?”

    李隆基一听就怒了,从高力士手中接过他递上来的奏疏,发现那是厚厚的一撂,随意地翻到后头,全都是百姓们的控诉,更是火冒三丈。

    “人拿下没有?”

    “据于阗镇守使杨和来报,其人及其所领北庭骑军及两千余,皆已被捉拿于当地,听候发落。”

    “那还等什么,朕不想再看到这个名字。”

    李隆基的话几乎是从牙关里迸出来的,听着让人不寒而栗,陈希烈手执玉圭拱手答道:“臣等谨尊圣命。”

    处置了犯事的军将,李隆基感到火撒出去不少,随手翻看着手上的奏疏,无意中发现,里头提到最多的,竟然还是那个名字。

    刘稷。

    那个在御前侃侃而谈的少年郎,在脑海中,形象慢慢地鲜明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