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雨绵绵的

    冬雨绵绵的 (第2/3页)

弄出相机,摄影机之类的,但却不敢在这里使用。

    有些可惜了,在后世她都没看过这样连绵的荷塘呢。

    没想到施羽裳见状,连忙插话道:“夫人说的是要把这里画下来吗?”

    “算是吧。”

    “那倒不难,之前我来过,这里有不少专门给人画画的画师。

    最贵只需付一两银子,等上一个时辰,就能取到不错的画。”

    叶清笑了笑,很快叹道:“若是天气阴凉一些,站着让人画等上一个时辰还好,今日就算了吧。

    不过,明年我也会在我那庄园里种上几百亩荷花,以后这等美景在家中也可以欣赏到了。”

    施羽裳笑着点头。

    这镇子上大多数田地都变成荷塘,但中间还是有一个人工挖出来的小湖泊,夏天的湖面,看着非常干净。

    叶清远远就看见有许多戴着斗笠的人在湖边钓鱼,一些孩童在大人的看管下在湖边嬉戏放风筝。

    湖后面用青竹建了一排排的竹屋,应该是给游人歇息吃东西的地方。

    “咱们去那儿吧!”叶清伸手一指。

    “好。”大家伙都没有意见。

    一个半时辰之后,天气越来越热,叶清怕大家伙中暑,他们一行人很快就从荷塘那边回到了芝城的城内。

    叶清站在一抬青色轿子前面挥手道:“好了,大家伙也饿了,我请大家去好吃的。”

    众人自然是欢欣雀跃。

    叶清决定就去那个客栈伙计说的羊肉暖锅子店。

    根据那小二的描述,那应该是一家火锅烧烤店。

    在这个世界,她还没吃过火锅呢,还是京城那边来的羊肉火锅。

    火锅这种东西其实在古代很早就出现了。

    火锅,古称“古董羹”,因投料入沸水时发出的“咕咚“声而得名。

    关于火锅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是在三国时期或魏文帝时代,那时的“铜鼎”,就是火锅的前身;

    另一种说是火锅始于东汉,出土文物中的“斗”就是指火锅。

    可见火锅的历史悠久了。

    唐朝白居易的《问刘十九》诗:“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就惟妙惟肖地描述了当时食火锅的情景。

    到宋朝,火锅的食法在民间已常见,元朝,火锅流传到蒙古一带,用来煮牛羊肉。

    至清朝,火锅不仅在民间盛行,而且成了一道著名的“宫廷菜”清宫御膳食谱上有“野味火锅”,用料是山雉等野味。

    乾隆皇帝吃火锅成癖,他曾多次游江南,每到一地,都备有火锅。

    相传,他于嘉庆元年正月在宫中大摆“千叟宴“全席共上火锅1550多个,应邀品尝者达5000余人,成了历史上最大一次火锅盛宴。

    在后世火锅经过多年的发展,火锅业的产业链条已经非常发达。

    甚至组建了辣椒、花椒、羊肉、香油、芝麻酱、粉丝、固体酒精等火锅常用原料、调料、燃料生产、加工、销售基地。

    另外叶清还听说在崇安县还有一个描写得很详细的吃火锅的故事。

    说得是一个叫林洪的人前往丹霞山拜访隐士止止师,止止师住在九曲中之第六曲仙掌峰。

    当林洪快到山峰时,一只野兔飞奔于山岩中,不小心滚下石来,被林洪抓到,林洪想烤来吃。

    而止止师不会烧兔肉,于是告诉他,他有另外一种吃兔肉的好办法。

    很快他就在桌上放个生炭的小火炉,炉上架个汤锅,把兔肉切成薄片。

    用酒、酱、椒、桂做成调味汁,等汤开了夹著着片在汤中涮熟,蘸着调味料吃。

    利用这样涮熟之吃法,林洪吃了觉得如此的吃法甚为鲜美。

    且能在大雪纷飞之寒冬中,与三五好友围聚一堂谈笑风生,随性取食,非常愉快。

    因而为这样一种吃法取了个“拨霞供”的美名。

    取的是当时“浪涌晴江雪,风翻晚照霞”的美丽光景。

    而在大宇朝京城流行的羊肉火锅,听说还有一个特别的故事。

    相传大宇世祖皇帝喜欢吃火锅。

    有一年冬天,军队突然要开拔,而他饥肠辘辘,定要吃羊肉。

    聪明的厨师情急之中将羊肉切成薄片,放入开水锅中烫之,并加调料、葱花等物,大宇世祖皇帝食后赞不绝口。

    后来,他做了皇帝仍不忘此菜,并赐名为“涮羊肉”。

    以至于京城到了冬季,这种店铺的生意是天天爆满。

    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都有他们喜爱去的羊肉锅子店。

    叶清坐在掀开的轿帘的轿子里给轿夫们说着她要去的地方。

    之前只是听那个伙计说,那家暖锅店有一个特别大的大招牌,叫什么“福来顺羊肉暖锅店”。

    这些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