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八章 苏学士仗义执言

    第一百三十八章 苏学士仗义执言 (第2/3页)

,王安石一直主张对外强硬的,想来沈耘的作为,一定能够获得他的赞赏。

    只是,赵顼失望了。

    王安石静静站立在班列里,眼观鼻鼻观口口观心,丝毫不阻止吕惠卿等人跳出来弹劾沈耘。

    对于沈耘,赵顼一直比较看重,他舍不得这样一个非常有思想的官员就因为这样的事情而落得没有下场。正要开口替沈耘说话,没想到好久不曾出言的苏轼走出来,躬身一拜,向赵顼说道:

    “陛下,微臣以为,沈耘之事,其中定有隐情。还望陛下派人查证之后,再做区处。”

    一言引得朝臣纷纷将目光投到苏轼身上,而赵顼则非常好奇地问道:“看来,苏学士是知道些什么了?”

    “实不相瞒,下官小妹与沈耘私交甚笃,便在昨日,下官府上也受到了沈耘的书信。信中就此次与西夏的征战,却有另外一番说辞,却是与李圭复所奏大相径庭。事关重大,微臣不愿隐瞒,愿具实奏闻。”

    虽然牵扯到了内眷,但苏轼此时已经有心和沈耘交好,因此也不曾有隐瞒。将沈耘信中所写,逐一向赵顼禀告。到了烧死西夏人的那一段,也沿用了沈耘对外的那套说法,正是上天有眼,不容大顺城遭番人侵犯,因此降下雷火警示。

    并且连理由苏轼都说的非常完美。

    试想西夏人有手有脚,遭遇大火,难道不知道逃窜?但事实就是来人悉数被烧死,没有任何遗漏。而且断臂残肢,也不是火烧能够做到的。

    这下子,朝堂上先前叫嚣特别凶的朝臣们都沉默了。事情一旦归咎于天,这就完全不好说了。毕竟苏轼描述的状况,还真不是人力所能及的。至于天意,还是妖孽,那全都是赵顼一句话的事情。

    临了,苏轼还不忘添油加醋为沈耘喊冤:“据沈耘揣测,李圭复攻打礓诈寨,可能与之前安化县豪族邝氏一门通敌案有关。”

    通敌乃是大罪,肯定是要禀告刑部的。赵顼闻言,将目光转到班中刑部一行官员身上。刑部侍郎赵君锡立刻出班回答:“启禀陛下,虽不知李圭复与邝家有何关联,但前月安化知县沈耘呈送上来的死刑案,正是这邝家。”

    在赵顼静候下文的目光中,赵君锡娓娓道来:“邝家私自倒卖军械铠甲与西夏,交易的地点便是礓诈寨。此案中邝家主犯三人皆斩首,余者尽数徒岭南。证据确凿,前日已经定案,公文正要发往庆州。”

    死刑虽然审慎,但是既然证据确凿,自然无可辩驳。至于李圭复和邝家的关系,苏轼点到即止,不再多说,反倒是引得赵顼越来越好奇。

    达到了目的的苏轼回到班中,迎着大臣们诧异的目光,心中暗道:沈耘,我只能帮你到这里了。

    李圭复对沈耘的控诉便成了一桩悬案,暂时被赵顼和诸多大臣搁置下来。此时他们要讨论的,是如何应对西夏人兵马围困大顺城的事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