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劫道

    第四十五章 劫道 (第2/3页)

石在世之时,深得赵煦信任,手握权柄,新政一出,莫敢不从。之前对于自己所说的改革科举,或许也只是一时为了顺着自己的意思麻痹自己而已。一旦李子安离开朝堂,或许唯一一个会为了新政说话的人也没了。

    别看李子安举荐之人都是旧党,比如苏轼、范纯仁等人,可是穿越而来的他骨子里对于新政还是非常认可的,毕竟从一个历史旁观者的角度看来,王安石的新政还是有很多的可取之处的,而李子安若是能够真的控制朝堂,那么他也一定会慢慢推行自己的新政,那是结合大宋实际和未来超前思想结合起来的新政,只是虽然他脑中已经有了一定的雏形,却还没有时间来认真的整理一番。他最近的精力主要还是在新教材和新科技的发展上,对于社会结构等方面想的还是很少的。

    不过这些事情对于苏颂等人来说,却是太过的复杂和难以接受了。

    “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苏颂引用了董仲舒的一句名言。

    在他看来,国家如果没有推行道德教化,则百姓无法走上正路。百姓追逐财利,就如同水流向低处一样,不用教化筑成堤,就不能阻止。古代英明的君主深知此理,所以面南为王治理天下时,没有不把教化作为根本大事的。建立太学,以便在都城兴起教化,兴办学府,以便在地方城邑中开导民众,当时的刑罚很轻而没有人触犯法禁,其原因在于推行了教化而社会风俗很好。

    李子安却不以为然的摇了摇头,在他看来,什么教化,不过愚民而已,当年秦始皇焚书坑儒一样也是抱着一样的想法而已,哪里像后世一样,大家通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