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九章 北元密探(三)

    第二百六十九章 北元密探(三) (第2/3页)

力上确实强一点,但恰恰思想上还需要考验,让这些年轻人做他们的搭档和上司,并不是羞辱,而是监督和警醒,只要思想德行过关了,将来才能说唯才是举。

    曹云是聪明人,不是聪明人走不到这一步,他当然明白总理这么做的意图,但心里终归有一点过不去。好在他的这个搭档还算是谦逊有礼的,并不因为地位上的差别而自以为是,凡事都要请教他这个“助理”兼老师,不像某些本岛来的年轻人,总觉得高高在上的样子,不把他们这些老师傅看在眼里。

    搭档以来不到一个月的接触,曹云对徐青玉的成见小了很多,但心里的那点芥蒂还是不可能一下子就消失的。

    此刻他俩正坐在南门码头附近的一个小茶馆,徐青玉不出意外的向曹云请教案情。

    徐青玉在老家庆元没读过书,没想到却颇有天赋,全民识字运动中成了甲等识字标兵。经推荐,跳过蒙学直接上了通学,没等毕业,又参加了刑部举办的刑狱事务短训班,训练完没多久,正逢泉州急缺人才,他又被征召上陆,做了州城的执法员。他的经历好比是点了快进键,一路都无比顺利,是随着中兴社的发展而保持同步突飞猛进的一批年轻人。

    一开始,徐青玉踌躇满志,有心要在伟大的张总理领导下干一番大事业。但在做了执法员以后,才发现人生履历太顺利也不见得是什么好事,太缺乏历练了。

    在侦查破案方面,徐青玉没有任何实际经验,那两个月的刑狱短训班在现实面前成了纸上谈兵的东西,并不能对眼下的工作有什么实质上的帮助。他只能多多请教自己的搭档曹云,这位衙门里的老刑狱有着三十年的丰富经验,有时候画龙点睛的一句话就能让自己茅塞顿开。

    他们两人从州城西边的案发现场出发,一路踏勘。曹云通过车辙印的深浅特点就认定了其中的一辆马车极有可能是贼人们用来转移的工具。循着踪迹到了城南码头以后,发现这辆马车似乎沿着晋江走了一阵子。但到了后面踪迹就越来越不明显,与各种印迹混杂在一起难以辨明了。城南码头极为繁华,每天来来往往的人没有十万也有八万,想要找到一架普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